高考作文結構創新招術——巧合妙勝法


高考作文結構創新招術——巧合妙勝法

常言道:“無巧不成書。”所謂巧合法就是在寫作的過程中,當A事物向B事物發展或甲與乙的聯繫快要中斷的時候,恰巧出現了另一媒介將A和B或甲與乙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事物繼續向前發展,甲與乙的聯繫不致中斷的一種寫作方法。我們閱讀神話小說或欣賞古代戲劇時,常常看到這樣一種情況,即某主公遇到災難時,“太白金星”或“觀音菩薩”適時掐指一算,馬上下凡給人丹丸一顆,使其復活過來。這就是古代作者運用的巧合法。


運用巧合必須掌握其規律性,使巧合符合真實、合理、新奇三條原則:首先,巧要巧得真實,合乎生活的真實。就是說情節要符合時代、現實、人物、場合等到方面的特點,要讓人相信。特別是那些具有偶然性的巧合情節,更要注意真實性。其次,巧要巧得合理,合乎情節的邏輯性。如《十五貫》寫尤葫蘆一個玩笑使女兒出走,路遇一青年男子,釀成一場冤案。尤與女兒開玩笑是巧合,但在情節中事先作了一些交代與鋪墊:(1)尤葫蘆借到錢約秦老伯一起買豬時捏著鼻子裝女人,秦老伯問錢的來處,尤謊稱是“路上揀來的”,說明了他好開玩笑的性格。(2)女兒問錢的來歷,尤又假意說把她賣給人家當丫環。(3)女兒並非尤親生,相信養父謊話是有可能性的。這幾點交代使開玩笑的巧合而引起的冤案比較合情合理。第三,巧要巧得新奇。歐·享利的小說《麥琪的禮物》便是個典範。妻子德拉正巧賣掉自己的美髮買回丈夫心愛的金錶上需要的錶鏈,丈夫傑姆正巧賣掉金錶而買回妻子喜歡的一套梳子。這種巧合巧得新,巧得奇,巧得令人絕倒,又巧得使人心酸落淚。


總之,巧合可以提煉故事情節,推進情節的發展,也可以刻畫人物形象性格。但是,巧合法不宜濫用,要用得恰當,對一些偶然性情節要儘量作好前鋪後墊,找出它的合理性因素,不能超越時代、現實去憑空臆造。


例文1
山東考生


2050年的深秋。


一天傍晚,一位特殊的病人被送進了北京某醫院。他就是被醫學界稱為“艾滋病剋星”的李泰斗教授,看著顯示屏上越來越弱的心跳,大夫們心情異常沉重,他們明白,就是華佗再世,也不可能使李教授妙手回春。如果李教授去世,不僅是醫學界的巨大損失,而且是千千萬萬個艾滋病患者的災難。因為他對艾滋病的研究已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在李教授彌留之際,一個明亮的火花在主治大夫的腦中閃了起來,他想起幾天前被送進來的那個男孩,那個男孩在車禍中腦部受傷,造成永久性失憶。“記憶移植!”主治大夫當機立斷。


在徵得男孩子父母的同意之後手術迅速開始了。5個小時以後,一個由男孩的身軀和李教授的記憶組合而成的新人被推出手術室。


一週後,出院的“李教授”一頭扎進了實驗室,他夜以繼日,反覆實驗,終於,他獲得了極大的成功。通過因特網他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報告給了世界醫學會。


世界沸騰了!21世紀最可怕的疾病,人類健康的殺手艾滋病不再是絕症了。這一年,“李教授”以無可爭辯的成果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


看到孩子這麼有出息,“李教授”的父親喜出望外,他們從家裡趕來向兒子祝賀。“兒子,我們來看你了。”夫婦倆臉上堆滿了甜蜜的笑容。“兒子?”“李教授”懵了,“你們是誰?誰是你們的兒子?”看到兒子滿臉的迷惑,兩人趕忙說出了事情的原委。“李教授”茫然不知所措。自己活了一輩子,可那年紀並不大的夫婦倆卻喊自己“兒子”,我究竟是誰?“記憶移植”他知道,並且也發表過自己的見解。可輪到自己身上,他才明白。是對人類倫理的扭曲,是對接受移植者和被移植者權力的嚴重侵犯!


第二天,實驗室裡看不見“李教授”的蹤影,人們在他的辦公桌上發現了一張字條,上面只寫了三個字:我是誰?!


簡評:這是一篇構思獨特的文章。故事曲折離奇,出於讀者意料之外又在情理髮展之中。老教授的記憶移植到了永久性失憶的小男孩腦部“艾滋病剋星”榮獲諾貝爾醫學獎,記憶中自己是長期從事種科研工作的教授,現實中卻被年紀並不大的夫婦稱做“兒子”,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例文2
廣東考生


太陽最終吝嗇地收起了它最後的一線亮光。月亮還沒有出來,留下的只是滿天的雲霞,輕輕地親吻著寧靜的山村。


我心急如焚地奔走在狹窄的村巷間,無心欣賞大自然的贈賜,我焦急地挨家挨戶去籌錢為我媽治病。


突然,一陣淒涼的哭聲傳入我的耳朵。“誰?這麼晚了,他為啥哭?”我跟著聲音尋找,原來是一個小男孩。


小男孩看見我,揪著我的褲管:“我迷路了,送我回家,好嗎?”我本能地應了一聲,就想抱起他走,突然我觸到一束熟悉的目光。咦,這不是王醫生的兒子嗎?頓時,我心裡騰起一股怒火,王醫生的影子又浮現在腦海。就是他,為了小小的一筆醫藥費而拒不為我媽治病!


“走吧!現在的世道還會有多少人情?”我心裡想著,邁開了步子,這時,一聲更淒厲的聲音狠狠地剮了我一刀:難道真的丟下他不管?夜深了難道就讓他留在孤寂的野外,他不怕黑暗嗎?他能抵抗動物侵害嗎?……我打了個冷噤。啊!不能,我不能丟下他而去,我猛轉身,我不能選擇與道義相悖的行為。


我輕輕地敲開了王醫生的家門,我不理會他的語言與目光,只是快速地離開,我想我的心靈是純淨的,我不會因為金錢而喪失了做人道德。我之所以走得如此迅速,不是因為憤怒,而是不願在這塊見利忘義的地方多呆一刻。


月兒已經爬上樹梢,有了些許涼氣。當我拖著疲憊的身軀踏進家門的時候,我嗅到一陣藥味。我疑惑地詢問我母親,媽媽只是微笑地遞給我一封信,信上說:“謝謝你把我的獨生子送回家。你的行為給了我一次心靈的教育。在金錢與醫德面前,我應該選擇醫德。”
我的眼睛有點溼,我推開窗:多美好的夜!多明亮的月光,多明智的選擇!人與人之間比金錢更珍貴的是友愛。


溫柔的月光如流水般傾瀉而下,彷彿是滑過了一曲悅耳的琴聲。哦!月若有情月長吟!


簡評:入夜,“我”焦急地籌錢為母親治病,巧遇迷路的小孩求助。求助之人正是王醫生之子。此一巧。在“我”經過一翻思想鬥爭,將其送回,而我回家發現母親的病已得到診治,醫生竟是那位王醫生。此二巧。看似巧合,實則是匠心獨運,一個選擇摒棄前嫌,一個選擇了醫德,兩種選擇互為因果,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例文3
湖南考生


柳靚,武漢大學社會學教授,單身母親。就因為是教授,就因為是單身母親,柳靚才請了個小學文化程度的鄉下妹子當保姆,又請了大學三年級的學生做家教。


這故事啊,也就從這裡開始……
你先看那鄉下妹子,圓圓的臉蛋,小巧的嘴,一雙汪汪的眼睛,清純著吶!住了那麼個把月,可把柳靚家裡弄得井井有條,喜人吶!柳靚心裡自然歡喜,大大方方地將下個月的所有生活費給了小保姆,將她視為自己的親妹妹。你再瞧那家庭教師,馬尾高豎,精神抖擻的,和柳靚家的女兒聊得可火熱呢!但似乎,她工作做得不夠好,那小女孩除了會吐一兩句洋文,考試成績總在七八十分徘徊。柳靚正思忖要不要換個家庭教師。


唉,也難怪那柳教授會有這樣的心理,什麼“分而使力,用心專矣”,心理不平衡了吧?


星期二,正趕上柳靚的新學年報告會,這可是全校性的活動,儀表上不得馬虎。想起假期新買的長裙,柳靚不禁笑了,連那個二十出頭的做家教的都說穿不出自己的那種洋氣,自己都三四十了,就這麼想著,柳靚喜滋滋地從衣櫃裡取出長裙,仔細比劃著……“哎喲!”毫無預警的,裙子的下襬破了個大洞,柳靚大驚失色,這到底會是誰幹的?好好的一個心情全給破壞了。柳靚無奈地坐到床沿,眉頭深深鎖起……
“會是誰呢?不可能是小保姆。對,絕對不可能!那天她只是怯怯地站在一旁看,不可能弄壞的,女兒又穿不了這麼大,肯定是那個小家庭教師!那天,她看我穿的裙子,眼睛都沒眨過一下。肯定是她!”像沒經過什麼思想鬥爭似的,柳靚一口咬定是家庭教師弄壞了裙子,憤然奪門而去……
忘說了,她不是去理論,而是去講學,因為她知道,下午女兒要補課,自己又不在家,家庭教師一定會趁這個機會拿她的衣服穿,到時候,就可以逮個正著,一切照計劃進行著……
到家門口了。對了,就是那個人!柳靚差點沒衝上去按住她。“等等,再等等,等到家門口,就捉住她。我上個月才買的鞋子,你也穿,太放肆了吧,討厭啊!”爾等生氣時就跟柳教授現在一樣沒風度了。她一個箭步上前,扳過對方的身子,一下子驚呆了——保姆!她的脖子上還多了一串項鍊。


這樣,我想,柳教授又可以在學會上宣讀論文了。


簡評:“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是此文典型的特色。柳教授精心設計“捉賊”方案,可當“扳過對方身子”時,沒想到她竟然是自己十分喜歡的小保姆,而且,“她的脖子上還多了一串項鍊。”小說雖沒有所謂畫龍點睛式的評論,但具體的人物形象和曲折的故事情節,卻暗含了感情對認知的影響。


例文4
湖南考生


昨夜的風好大,縱橫衝突了一晚,也呼嘯怒吼了一晚。雖然這個靠海的小鎮對風暴已是習以為常,但昨晚卻是今年最猛烈的一次。裡瓦拉夫人心驚肉跳地坐了一夜,屋廊前的鳳燈也搖曳了一夜。想著丈夫曾因這樣一個夜晚而一去不回頭,裡瓦拉夫人不禁潸然淚下。


“嘭嘭嘭!”一連幾下的敲門聲。裡瓦拉夫人迷迷糊糊地聽到有響聲,便側耳聽著。


“嘭嘭!”聲音更急也更響了。這聲音再熟悉不過了。“是瑟福爾,對,一定是他!他終於回來了!”
門“唧啞”一聲開了,現出屋中的景象,一切如舊:一張棕木的床,床腿卻已斷了一隻,零亂地用麻繩束著;一個破舊的碗櫥張著寒酸的大口,吞嚥著幾隻缺了口的碗……
開門的響聲驚醒了熟睡中的女兒。“媽,他是誰呀?為什麼站在咱們家的門口?”
裡瓦拉夫人用同樣疑惑的眼神盯著來者。


“我是你爸爸啊,不認得了?”來者說著便要去擁抱小女孩。


“不,你不是爸爸。爸爸有一臉的大鬍子,總是扎得我生疼。你沒有。爸爸有一身威武的海員服,腦後的飄帶總是迎風飄著,你沒有。你不是爸爸。”小女孩子指來人,大聲地說。


“對,你是誰?為什麼來這兒?”母親問道。見他要抱女兒,趕忙上前一步,一劈手奪過女兒。


“你們究竟是怎麼了?我是瑟福爾,你的瑟福爾啊,我才剛走五天,你們怎麼就這樣?要知道,我在船上,日夜都盼著回來呀!”
“不,你不是我的丈夫。他已經死了有五年了。你是誰,來這幹什麼?”
“真的,我真的是……”來人著急地辯解道。


“叮叮叮,叮叮叮……”正在這時屋外的郵差摁響了車鈴,“有信,倫敦來的。”郵差扯緊了嗓子喊道。


裡瓦拉夫人接過了信,伴著疑問,撕開封口,是一張打印的紙。


“裡瓦拉夫人:接信時您也許正在奇怪今天發生的一切:剛剛來了一個自稱為您丈夫的陌生男人(還沒有鬍子),又收到一封從一個與您毫無關聯的地方寄來的信。我是科學家福多斯,我們將您丈夫(就是五年前死於海難的那位)的大腦保存了下來,並新近將其儲存的記憶輸入一名志願者。對他,我們希望您能接受……”簡評:本文成功地運用了巧合妙勝法。“縱橫衝突”、“呼嘯怒吼”的一夜風暴之後,五年前死於海難的丈夫以新的“面貌”回來了。這真叫人難以置信,然而,“假如記憶可以移植”,那麼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文章正是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偶然因素巧妙地安排情節,取得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