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慢写,楷书快写”,究竟怎么理解?

风浪元


“行书慢写,楷书快写”,我头次听说,至于理解,也肯定更谈不上深刻了,记得启功倒是说过类似的话。

写行书时,有时会有这样一种手感:不急不躁,闲庭信步的运笔,洋洋洒洒,不知不觉已写了几页,沉浸其中。


这样写的行书谈不上快,和日常行书比,是略慢的。

王羲之说,下笔前要思忖好怎么写,毕竟笔是将军,谨慎用笔。

又说“夫字有缓急,一字之中,何者有缓者?……”大概意思是讲,写字要有平平仄仄的韵律感,有缓有急。

这个行书慢写,其实首先可以理解成“字有缓急”,然后是速度不急不躁,这样更准确吧,不然,行书总不能比楷书还慢吧?

硬笔与软笔是相通的地方,写一段文字,大概呈现什么风貌,写字前心里就要有数,字的缓急轻重,多临多思多写,自然也会有相应的感悟。

这样写行书的感觉,是很有乐趣的一个过程,此其一。

再者,有轻重感的慢写行书,也是巩固行书的重要方法,结构能写对,却不能自然书写,慢写就是个很好的过渡。

至于慢写行书,写的有多慢?
我以为不能过慢,行书过慢就成画字了,笔势就牵强,结构就呆滞,正如跑步姿势过慢,就成行为艺术了,一个书体有一个书体的笔势。

至于楷书快写,和行楷也就差不多了,顿笔少了。

正如赵孟頫的楷书,有些人说是行楷,其实,只是笔画间的顾盼、呼应更明显了而已。

楷书快写,本来就这效果,看下赵孟頫的楷书就明白了。


行书一点通


行书慢写,故而从容俊逸,以去狂戾之气;楷书快写,故而灵韵自生,以避阻滞呆板。我的理解,行书适当写的慢一点,更显沉稳内敛与法度精神;楷书写得快一点,更显字法老到和笔法练达。

这话有一定道理,但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人。比如写行书本来就很慢的,或者写楷书本来就很快的,则不必参考。新手不可学,老手不必学,尤其适用的,是书法正处于入门阶段的朋友。


速度比节奏更重要,它可以改变书法作品的形貌气韵,甚至会带来质的变化。书写速度内涵十分丰富,我曾在群里说过,什么是书法之妙?有快有慢,有实有虚,有正有欹,有圆有方,有妍有拙,方为书法妙品。

以抱庸为例,硬笔楷书的书写速度为每分钟10个字,平均6秒一个字;行楷快一倍,每分钟20个字左右;行草则为每分钟30个字。大致是这个速度。行草写慢了,就嫌迂愚,有损凌厉之气;行楷写慢了,就觉阻涩,如梗在喉扭捏不爽。所以,每个人的书写速度要根据自身基础和书写习惯来合理选定。


启功先生曾言:“行书宜当楷书写,其位置聚散始不失度。楷书宜当行书写,其点画顾盼始不呆板”,主要讲得是字法,但其中也包含着速度的问题。

抱庸以为,熟能生巧。总的来说,书写速度是随着书法养成逐步提高的。书学者应遵循个人实际与客观规律,可以逐步强化提高,但不可舍本逐末揠苗助长。

抱庸浅谈。文中插图为抱庸硬笔习作。


抱庸詩書


“行书慢写,楷书快写”这句话确实没有听说过,只记得启功先生说过:

“ 行书宜当楷书写,其位置聚散始不失度;楷书宜当行书写,其点划顾盼始不呆板 。”

行书慢写

启功先生的这句话与“行书慢写,楷书快写”结合起来看的话,是很有道理的。

先说一下我自己的体会吧,我自己年轻的时候练行书少,也没见过真正的书法家是怎么写行书的,脑海中对写行书的印象就像电视剧中写草书那样,纵笔疾驰,任意挥洒,一气呵成的样子。因此自己有时候忍不住写两笔行书的时候也是写的很快,总想着一下子就把它写完。后来因为工作原因,很少拿笔写字了,但对行书的这种认识,一直保留了十几年。

这些年重新开始拿笔写字的时候,看了很多老师的书法教学视频,发现原来写行书不是自己想的那样一味强调快,人家写起来是快慢有度的,有一种节奏上的变化。

行书一味地强调快,最容易出问题的是点画的形质不过关,然后就是启功先生说的,结字容易失去法度。但这绝不是说行书要很慢地去写,行书要写的太慢了,就失去了行书的那种流动的韵律感,失去了行书的特色了。

所以,个人感觉写行书关键是行笔的节奏和笔势的问题,何时快何时慢,什么地方要驻笔,什么地方要快速行笔,这种书写时候的节奏感是很重要的。笔势问题就是每一笔有来源有去处,一笔结束又是下一笔的开始,一字结束也是下一次的开始,或牵丝萦带,或笔断意连,行气贯通,连绵不断。

楷书快写

我们刚开始练书法的时候,特别是临帖的时候,都是写一笔停一下,看看位置对不对。结果养成习惯之后,就容易造成笔势不连贯的毛病。

写楷书最忌讳写的太板滞了,呆板了,缺少一种行笔的流动感。特别是我们刚开始学习楷书的时候,临的都是碑版刻帖,更是容易把楷书写死了。孙过庭《书谱》中就曾经这样说:

“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

写行草书如果不具备楷书的笔意,容易失去规范和法度;写楷书如果不能通草意,那就难以称为佳品。清代的包世臣说:“右军作真如草”,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王羲之写的楷书“如草”,“如草”在这里不是说就是草书,而是说王羲之的楷书具备了草书的笔意,因此我们看羲之的楷书笔意流动、而不板滞。

那是不是写楷书的时候要写的快一些呢?绝非如此,不是简单的快的问题,还是前面讲到的节奏感和笔势问题。

楷书点画之间是间断的,很容易写的刻板,如果我们写的时候注意笔势的连贯,就会营造出一种笔断意连的感觉,自然会有一种节奏感出来。这样写出来的楷书,看起来就会有一种笔意在点画间流动,就不会形成那种刻板的楷书了。

所以,“行书慢写,楷书快写”这句话不可片面理解成行书就要写得慢,楷书就要写得快。书法绝非简单的一两句话就能说的明白的。


翰墨今香


日常生活中,营养师经常提醒我们,不要挑食,营养要均衡,鸡鸭鱼肉要吃,萝卜青菜也要吃。

在书法评论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句“五体皆精”,说实话,要五体皆精是很难的,但学习书法,五体都练习,倒是很常见的。

事实上,在水平较高的书法名家中,以行草为主攻方向的书家,大都会抽出很多时间来练习小楷;而以篆隶楷为主攻方向的书家,也会拿出一些时间来练习行书。



行草较之篆隶楷,更加灵动,书写速度相对较快;反过来讲,篆隶楷更加沉着,但相对而言,变化略少,稍显呆板。

本文开头讲,吃饭要讲究互补,营养要均衡,书法的道理与之相同,兼习行书,可以让楷书更加灵动活泼;而兼习楷书,可以让行草更加沉着迟涩。


所谓“行书慢写,楷书快写”,就是指写行书时要含楷书笔意,增加其沉着之气;写楷书时要含行书笔意,增加其灵动之气。如此,方能体现书法的和谐之美。

也就是说,所谓“快写慢写”,并不是指物理上的快慢,而是指笔意和笔法的迟涩。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行书慢写,楷书快写,指的不是绝对值。行书的书写速度,肯定比楷书快。否则行书就不会成为日常书写最常用的书体了。

这里说的行书慢写,楷书快写,是指的是在单一的同类书体中的快慢。不是行书与楷书相比较的快慢关系。

行书本身的书写速度快于楷书。行书慢写,说的是行书中的节点,要留得住笔,不可信笔浮滑。王羲之《书论》指出,下笔不用急。为什么?笔是将军。故应筹谋画策。指的就是意在笔先。心里有了规划,点画位置,才不会造次。



书法中常说的“疾涩”,用我们现在比较容易理解的词语来讲,就是节奏的变化。节奏是快慢变化交替进行的。涩,是沉着稳健,力透纸背。故应迟。疾,劲捷刚强,故应快。每书欲十迟五疾,十曲五直,十藏五露,十起五伏。运笔在有序的节奏中进行。不可以用匀速的快或者是慢来书写。明白了快慢的关系,就不难理解“行书慢写,楷书快写”的道理。


子衿书法


这个问题可以用启功先生的话来回答,启功先生曾说:“行书宜当楷书写,其位置聚散始不失度。楷书宜当行书写,其点画顾盼始不呆板”。

把行书当楷书写,速度慢下来,才能够用心经营布置电话结构,不至于写的浮华无法度,把楷书当成行书写,速度稍微加快,注意笔画和笔画之间的关系,这样楷书才能够写的灵活不呆板。

我平时写字是非常快的,基本楷书、行书、草书和隶书是一个速度。都和我写钢笔字的速度差就不多,其实毛笔使用熟练了就能够写到和钢笔一样的速度、甚至更快,二者本质上都是一种书写工具。

据说,元代的的书法家赵孟頫一天能书写10000字,很多人不相信,我是相信的,以赵孟頫的书写能力,写到我们现在钢笔字的速度是完全不在花下的,反正我高考的时候半个小时能写800字的作文,如果不思考直接书写的话可定可以更快。

当然,这里的快和慢都是相对的,而不是说写楷书真的像行书一样快,写行书真的如写楷书一样慢,只是相对于正常的速度慢了一点,这样可以让行书有一个用笔转折的时间,让楷书有一个连带顺畅的书写。



不二斋


楷书快写这个说法,我认为更多的是来自于熟练之后的状态。

楷书快写在唐人写经当中十分常见,在唐朝时期,由于佛教的兴起,经文需要不断的传抄,衍生了一个职业就是“经生”,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抄经书,快写,是因为每天有固定的工作量,抄慢了,耽误自己的休息时间,甚至报酬会减少。但是,他们的技法是相当精熟的,完全能够做到又快又好。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两点,一,快写只是一个状态而已。二,快写的前提是要写得好才能快写。换句话说,他们在进行这个职业的时候,他们也会练字,也会学习,都是从慢慢写开始的,并且都有稚嫩,生疏的一面,而他们快写是因为工作的需要,不代表他们不能慢下来书写。而进入到快写这个状态,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比如临摹的精准程度,结构的比例等方面,一定是要很熟练的情况下,才能够达到快写的状态。书法难的原因,是因为要将有意识的动作和笔法,变成无意识的习惯,而习惯正确了,才具备了进行快写的基础。

而行书慢写这句话,确实是没有听过很明确的说法,但是行书的书写,更多的时候,是可快可慢的。它的书写会根据人的心里情况、书写者当时瞬间的心里决定的,可慢可快。这个快慢是相对的,不是单一存在的,一个速度是看不出快慢的,一定要有不同的节奏存在,才能看得出快和慢。从历史的经典作品中,就能够看出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写得久比较快,这是由颜真卿的心情所主导的。

总结,楷书快写,应该说使我们写楷书所追求的一个目标,不是告诉我们平时写楷书,或者平时练习楷书要快点写。写得快,是一个熟练程度高的表现,但是熟练程度高,就意味着自己的技法需要熟练,而这个,短时间内是很难完成的,就如同开汽车,都是自己慢慢熟练,消化,最后开得多,开的时间长,才算是老司机,而老司机开车也不是经常开快的,只是他具备开快的能力而已。而行书慢写,这个没有一个具体的说法,作为写行书需要具备可以快写到可以慢写这样的线性的状态,而不是两个极端的状态,虽书写当时的心情,随意调动速度(节奏)。

希望回答能够令你满意


文三吉的书法生活


这话本意,应该是讲,行书在写的时候,要有节奏感,且不失法度,楷书快写,讲求上下笔前后笔画之间的呼应。此法不适合初学者,但可以当作进阶的方向。





盛芯科技


我是一人。 这句话有没有道理,主要看你心中觉得“楷书”和“行书”是怎样的关系。

启功先生专门说过这件事情,田蕴章先生也有相似的话。这句话很容易断章取义,原文行书宜当楷书写,楷书宜当行书写。

提问者提问的“行书慢写,楷书快写”,本身这个题目就有问题,启功先生的原话严谨很多。

启功先生在《论书札记》:“行书宜当楷书写,其位置聚散始不失度。楷书宜当行书写,其点画顾盼始不呆板。”

启功先生这样说:行书宜当楷书写,楷书宜当行书写。“启功体”就是这样的思路或者取舍,“启功体”就是有楷有行。为什么现在“启功体”是这样,因为启功先生认为“楷书”和“行书”的关联是有楷有行。

启功先生这个观点,田蕴章也同意。行书宜当楷书写,楷书宜当行书写的原因:行书要聚散不失度,楷书要顾盼不呆板。

我个人也非常的同意,启功先生同意,他的启功体是这样的。

启功先生有没有做到,这四句话,看着“启功体”启功并没有做到。

田蕴章在他的《每日一题,每日一字》节目中提出过,不过田蕴章或是田英章,题目并没有做到,尤其是他们两的行书。

行书要聚散不失度,楷书要顾盼不呆板。这个要求实在太高了。

怎么理解行书要聚散不失度,看看和临写一下《集王字圣教序》。

我知道有些人刻意的想要说“行书慢写,楷书快写”。实际上故意曲解,那么我们当代著名书法家沈鹏先生的楷书是快写,还是慢写。

一人有感

书法说到是在写字,我们当代文盲率很低,大多人都识字。有些人认为书法是很简单的事情,只是他追求名利的梯子。

再看看慢写的行书,如下图沈鹏《超越自我》。

再发一遍启功先生对写行书和楷书的要求:“行书宜当楷书写,其位置聚散始不失度。楷书宜当行书写,其点画顾盼始不呆板。”

以我的知识,尽可能地客观求真。能力有限,也有一定的取舍。如有补充,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一起进步。

我是一人,喜欢书画和艺术相关,关注我。19年12月13日沪。


一人笔记


这个说法好比是:没事有小心,有事要大心。得意要淡然,失意要泰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