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实干书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延能答卷

春华秋实,又是一年。时间,记录开拓者前行的刻度;年轮,写下奋斗者追梦的华章。

  阳春三月,圣地延安春暖花开,万物复苏,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延安能源化工集团(以下简称延能集团),这个承载着“全市经济转型发展‘火车头’”重托的企业,处处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孕育着新的美好希望。在延能集团党委的正确领导和有力引领下,在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的不懈努力和拼搏中,这艘航船正破浪远行,扬帆起航,向着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征程奋勇前进。

●院士工作站签约仪式

用实干书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延能答卷

共享

效益稳步增长成果惠及职工

在过去的五年多时间里,能源行业跌宕起伏,每天都在发生变化。无论是“黄金十年”还是“煤炭寒冬”,延能人始终不忘初心、肩负使命,同舟共济、攻坚克难。

2014年,延能集团组建之初,实现营业收入14亿元,利润0.8亿元,总资产39亿元。2019年,实现营业收入36亿元,利润14亿元,总资产150亿元……通过延能集团五年间的营收数据可以看到,集团资产从成立之初的39亿元到突破百亿元大关的目标,仅仅用了短短的五年时间。

  从2014年至2019年,延能集团营收、煤炭产量、天然气销量、职工收入等各项经营指标保持快速增长势头,稳步跨入了全国特大型企业的行列,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经历,连续两年荣登陕西省百强企业榜,对全市稳增长促投资发挥了排头兵、领头雁作用。

  在各项数据不断增长的背后,是延能集团广大党员职工的辛勤付出。在延能集团这个拥有6000多名党员职工的大家庭中,“煤二代”“煤三代”大有人在,许多人的祖辈、父辈年轻时为了生活而选择投身煤矿。但对于许多80后来讲,他们是带着创新理念来到企业,希望自己在团队里做个有过去被验证、有未来可被期待的人。

  五年来,新老延能人携手共进,通过投资新建、收购兼并、资产划转等多种途径,形成了以“煤炭安全高效开采”为主业,“天然气、煤化工、多能互补、新能源、电力、金融”等多元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延能集团始终坚持把提高职工工资作为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抓手,特别是在能源市场低迷、价格下滑的困境下,仍心系职工,千方百计持续实施增资计划,连续多年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工资增幅,实现了工资翻番目标。企业的工作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晴天一身煤沫子,雨天两脚泥”的现象已不复存在,低矮陈旧的棚户区被高楼林立的现代化职工公寓所取代,整洁干净的职工餐厅、设施齐全的职工活动中心等民生工程相继建成,矿区环境焕然一新,矿山不像矿山,倒像是走进了公园,空气清新,绿草如茵。

  笔者了解到,随着延能集团的快速发展,职工收入节节攀高,工作环境不断改善,选择到延能集团工作也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尤其是最近几年,招聘新员工基本都是本科起步,技术性人才占比较高。

  同时,延能集团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践行国企担当。选派干部到延长县雷赤镇张多村担任第一书记,组建扶贫工作队结对帮扶子长市寺湾乡刘家硷村,出资120余万元改善村民生产生活环境,巩固和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先后投资10亿元,以光伏扶贫等产业项目助力贫困户精准脱贫;加大环保清洁型煤供应,助力延安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23天,为维护“圣地蓝”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延安市慈善协会设立300万元慈善冠名基金,支持延安慈善事业发展;出资1000万元,支持乡村振兴计划实施;先后向社会捐款1500余万元,有针对性地解决困难群众的实际问题,把关爱和温暖送到困难群众心坎上。

●企业文化成果发布会

用实干书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延能答卷


创新

  改变传统方式再造发展引擎

经过对自身资源和内外环境的全面审视,以及对新能源革命和新经济趋势的深入洞悉,延能集团提出了“科技兴企”的新发展战略。

  在延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浩兴的“改革字典”里,插上科技创新的翅膀,传统产业一样可以创造新业绩,焕发新活力。按照刘浩兴的设想,在未来的发展中,以煤起家的延能集团,煤炭产业是集团战略布局、产业发展的总后方,将按照“一主两翼三拓展”产业发展战略,不再拘泥于挖煤、卖煤,而是要向新技术、新能源、新产业领域迈进。

  按照这个思路,延能集团设立了院士工作站,通过校企合作等举措,不断提高矿井的智能化水平。集团下属企业禾草沟二号煤矿率先在国内薄煤层中运用“110”工法,实现了在薄煤层中无煤柱自成巷开采技术,成果达到国内首创、国际领先水平,使巷道综合掘进费用降低30%以上,煤炭回收率提高20%以上,单井年增效近亿元,被誉为我国矿业技术革命的第三次探索。

  该集团还积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加强协同研发,建立煤炭分质清洁利用试验基地,设立煤炭焦化、粉煤成型、中低温热解、煤炭分析检测四个实验室。采用先进工艺和创新集成技术,建立从生产源头到洗选加工一体的煤质管理体系,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可靠,每年仅此一项为集团创效5000万元。积极引入“智慧燃气”管理软件,实现了户内安检、管网巡检、工程建设的精准管理。

  同时,坚持科技创效,采取优化巷道断面、改进胶轮运输车、优化采掘支护参数、降低设备故障率等方式挖潜增效,以激发全员创新内生动力为着力点,搭建创新平台,积极组织开展小改小革、技术攻关等全员性创新活动,涌现出一大批技术创新能手,相继形成了废弃油气井封堵技术、综掘机直线90度转弯、矿车万向连接杆、综采工作面快速回撤、一般密闭墙的优化等110余项小改小革成果,产生了显著的科技效益,累计创效近亿元。

  企业只要掌握了一流技术,传统产业也可以变成朝阳产业。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延能集团努力在传统煤炭产业、新能源等领域寻求突破。多能互补、能源岛、井下矸石充填式开采等一批新能源、新产业、新技术正在积极研究,并蓬勃兴起。

  科技创新支撑着延能集团不断打造竞争利器,持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量的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一批新型产业蓬勃兴起,延伸了产业链和价值链,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安全效益和生态效益。

●开展党日活动

用实干书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延能答卷


开放

  打破传统观念奏响发展乐章

“作为延安革命老区的国有企业,在新时代,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开放包容理念,发挥延安独特优势,积极扩大对外合作,以开放求突破,以合作促发展,提高经济外向度和竞争力,打造工业转型发展新引擎。”刘浩兴说。

  延能集团始终坚持“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理念,先后与中煤集团、中石化、中石油、国家电投、国网公司、长江三峡、中国华电、中航油等8家央企,中集集团、约翰芬雷等2家跨国企业,陕煤集团、陕鼓集团、地电集团、省燃公司、重庆中环等5家省级企业,延安利源、河南金马、北京新奥等20家地方企业、民营企业成功合作,在天然气、煤层气、新能源、多能互补、矿井建设、维修制造、物流贸易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补齐了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的短板,实现了“借梯登高”“借船出海”的目的,赢得了社会各界广泛赞誉。

●光伏扶贫项目

用实干书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延能答卷


改革

  突破思维局限转变发展思路

延能集团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煤炭黄金十年”结束后的2014年,煤炭、化工、钢铁产品的价格走低,集团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面对困难,需要我们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切实增强危机意识和担当意识,只要我们直面矛盾不回避、沉着应对不慌张、鼓足勇气不懈怠、攻坚克难不畏惧,上下同心、团结拼搏、主动作为,新一轮发展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刘浩兴表示,未来三年,国企改革将进入关键时期,面对国企改革的艰巨任务,必须以长远的视角审视当下,主动跳出“舒适区”,积极打造“新格局”。就集团而言,要聚焦优化主业发展、加大优胜劣汰力度,严格控制非主业投资、摒弃重规模轻效益的发展方式,集中力量尽好主责担当,让集团在深化改革的一池春水中焕发新生。

  “转型发展”“深化改革”说起来容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型改革谈何容易,“怎么转?怎么改?从哪改?从哪革?”都是需要一步步解决的问题。为此,延能集团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总体要求,深入调研、多措并举、积极行动,紧紧扭住深化改革这个“牛鼻子”,坚持“重心下沉、激发活力、优化整合、重塑职能”的总体思路,持续推进企业改革,形成了决策科学高效、责任权利明确、监督全面深入、激励约束到位和发展富有活力的体制机制。

●技能大比武

用实干书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延能答卷


——深化国资运营改革,优存量。争取政策支持,盘活老城区存量资产,在壮大企业资产体量、提高融资能力的同时,实现存量资产变资本,资本变效益,进而实现企业和政府双赢。继续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推行适度紧缩的资金管理策略,强化投资预算和资金预算的有效匹配和衔接,加强融资总量管理,构建低成本、多渠道、长效性融资体系。

  ——深化管控结构改革,上“轻装”。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依靠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推进权属公司压层级、减法人。同时,加快“三供一业”及离退休人员社会化分离移交工作,积极稳妥处理热电厂人员安置等历史遗留问题,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深化人力资源改革,提效率。全面实行工资总额管理,制定《定编定岗定员方案》,出台《职级职务职称“三职并行”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工资总额与绩效挂钩指导意见》,实施人力资源“三定”管理,进一步提升集团人力资源管理整体水平。同时,扎实推进“三项制度”改革,形成“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干部能上能下”劳动人事分配管理体系。

  ——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激活力。制定出台《加强对外开放促进混合所有制发展的指导意见》,通过引资引智、引技术引管理,实现借势借力、加快发展;同步选择试点企业试行,稳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通过一系列改革转型举措的实施,使企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运行管理更加规范、发展后劲更加充足,让延能集团在深化改革、提质增效、防范风险“三项攻坚战”中,实现了“有中生新”“无中生有”的良好格局。

  “国有企业改革趋势就是市场化、公众化。我们通过改革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方向更加清晰,企业活力持续激发,增强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不断推动企业向市场化发展。”延能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斌说。

  对于未来,刘浩兴告诉笔者,延能集团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在未来一段时期,把企业从一个传统能源企业打造成为“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特大型能源企业,走出一条“以煤为主、多元拓展”的转型发展之路。

  从跟跑、并跑,再到领跑,这个以“艰苦奋斗、创新超越”为核心精神的企业,在鲜红党旗的引领下,牢牢把握发展黄金机遇期,以奔跑的姿态、改革的气魄,继续书写企业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为全市经济发展交上一份满意的延能答卷。

●禾草沟煤业矿区

用实干书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延能答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