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裕取代東晉

前言

自公元317年,司馬睿正式稱帝以來,到公元417年,劉裕北伐滅亡後秦為止,東晉王朝在磕磕絆絆中走過了一百年的歷史。這一百年來,雖說有過祖逖北伐,桓溫北伐,淝水之戰等等曾經燃起過統一憧憬的積極軍事行動,但最終都因為豪門氏族之間的種種政治矛盾而最終功虧一簣。

看東晉的氏族與皇室,總感覺像是一群養在盆裡的螃蟹。如果盆裡只有一隻螃蟹,能夠很輕易的從盆裡爬出來。但當有一群螃蟹的時候,就誰也休想再爬出來,爬的最高的那位會被後面的同伴合力拉下來。總之在東晉貴族中,積極主張北伐會被認為是在培植個人勢力,積累個人威望,以期圖謀不軌的犯眾怒的行為,很容易被群起而攻。

既然統一北方這個“政治正確”的行動綱領只能作為口號來喊一喊,不能玩真的。那麼這麼多的貴族豪門,只有躲在區區一隅來爭權奪利了。我們在以前講過,東晉政權本身就是個極端氏族化的政權,是一個畸形政權。在這個政權中,皇帝只是氏族利益的代言人,本身沒有什麼實權。這種制度肯定會引起皇族與氏族的種種矛盾,從東晉建國之初的王敦叛亂,到末期的司馬道子與王恭、桓玄的兵戎相見。皇族與氏族的爭鬥貫穿了整個東晉歷史。最終導致了氏族豪門沒落,軍閥崛起。本來應該歡慶勝利的司馬皇族卻驀然發現,失去了氏族豪門支持的司馬氏,原來什麼都不是,這場百年鬥爭,輸的最慘的竟然是自己。


劉裕取代東晉

南京古城牆


往死裡坑自己的皇帝

我們這一章的故事要從一位皇帝說起,他就是東晉第九位皇帝,晉孝武帝司馬曜。這位皇帝在任期間做的最驚天動地的大事就是任用謝安,謝玄等人打了一場淝水之戰,七萬北府兵大敗前秦百萬大軍。這不僅是司馬曜的榮耀,也是整個東晉最為輝煌的時刻。不過東晉的所有輝煌至此便戛然而止了,因為司馬曜開啟了挖坑模式,這位陛下給自己挖了三個大坑:

一.任用司馬道子

淝水之戰後,謝氏家族的聲望如日中天,不僅招來了其他家族的嫉妒,也引起了司馬曜的猜忌。和司馬家的先輩一樣,司馬曜也認為外姓人不如自己家裡人可靠。但他似乎忘了他的先輩們是怎麼禍禍西晉王朝了。

與司馬曜血緣最近的親戚就是同母弟弟司馬道子,為了排擠謝安,司馬曜開始重用司馬道子,一時間司馬道子受封的頭銜另人花繚亂:琅邪王、會稽王、司徒、揚州刺史、錄尚書六條事。其實換成一句話就是“軍政大權一把抓”。司馬道子也很爭氣,上任後處處跟謝安為難,給謝安氣受。以前我們也講過謝安這個人,是個恬靜淡漠的性格,一看從政不如意,就乾脆辭官,又去寄情于山水了。

趕跑了政敵的司馬道子當然很高興了,過上了大權獨攬,聲色犬馬的“幸福生活”。但始作俑者的司馬曜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他原本認為親弟弟輔佐自己,怎麼也比外人強一些。可慢慢他發現,這個司馬道子對待自己還真的不如外人。

這哥倆有個共同的愛好,好喝酒,而且兩個人還常常一塊喝酒。本來君臣之間飲酒是有許多的規矩和禁忌的。但也不知道司馬道子是有心還是實誠,竟奉行“酒桌之上無大小”的“至理名言”,經常做些失禮的事,說些過份的話。漸漸的惹的司馬曜很不高興。

這還是小事,主要是哥倆各自的孃家人不省心。按說晉孝武帝司馬曜和司馬道子的孃家人都出自於太原王氏,本來應該是親上加親的關係,但這兩個王氏分支偏偏勢同水火。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親司馬曜的王恭和親司馬道子的王國寶。司馬道子大權獨攬後開始安插自己的親信,尤其對自己這個大舅哥王國寶言聽計從。而王國寶也不是省油燈,處處搬弄事非,爭奪權勢。而王恭作為國舅,本來是既得利益者,倒給弄的產生了危機感。於是這兩支王氏紛紛找自己的主子訴苦、抱怨。慢慢的,司馬曜和司馬道子這親哥倆的嫌隙越來越深,最後變為了針鋒相對,互不相讓。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主相相持”。

雖說東晉的滅亡自有其氣數,但後來司馬道子父子的胡作非為可以說是直接的導火索。

二.立傻兒子為皇儲

在《兩晉南北朝風雲》這部史話的開篇,我們就著重講了晉武帝司馬炎堅持立有智力缺陷的兒子司馬衷為太子,從而導致了八王之亂的事情。而晉孝武帝司馬曜是真的沒有記性,他再次忘了自己先輩的前車之鑑,這次他立自己的長子司馬德宗為太子。這個司馬德宗跟前面那個司馬衷並沒有多大的區別,根據史書記載,是一個連春夏秋冬都分辨不出的人,智力缺陷非常明顯,司馬曜不可能不清楚。

而且司馬曜並非只有這一個兒子,至少還有一個次子叫司馬德文,也就是後來禪位給劉裕的那位晉恭帝。這個司馬德文還是非常不錯的,他的故事我們後面會講。在立儲這件事上,司馬曜是有選擇餘地的,但他依然選擇了最不稱職的那個兒子來做皇帝,而且他也應該知道,未來的皇帝將要面對的複雜政局。

三.一句玩笑話要了自己的命

這個坑司馬曜挖的可有點大,直接把自己給坑死了。在後宮,司馬曜有一個最為寵愛的妃子張貴人。有一次夫妻二人一起飲酒,司馬曜大概是喝多了,讓張貴人跟自己乾一杯,張貴人不肯,還勸司馬曜也別喝了。這司馬曜藉著酒勁發起了牢騷,說張貴人年老色衰,又沒有兒子,明天就把她貴人的身份廢掉,封給別的女人。

這句話在司馬曜來說可能就是酒後的一句戲言,但卻戳到了張貴人的痛處,自古後宮女人競爭的激烈與殘酷從來不遜於官場。這個張貴人也不是一般的女子,竟然惡向膽邊生,她對司馬曜說:“光咱倆喝有什麼意思,讓這裡的太監宮女們一起陪咱倆喝。”就這樣把司馬曜周邊服侍的人全都灌多了,隨即命他們全都下去休息。而後招來了自己心腹的宮女,趁著司馬曜酒醉熟睡的時候,用棉被將其活活的捂死了。

按說平白無故的死了個皇帝,不要說罪魁禍首的張貴人了,無辜的人都不知道要株連多少呢。可奇葩的是,這事竟然以皇帝死於睡夢中的“魘崩”而草草收場。這也難怪,當時主政的司馬道子與司馬曜已經勢同水火,司馬曜死了他高興還來不及,哪會去追究死因。而繼位的司馬德宗因為智力缺陷,糊里糊塗的,也想不到去追查父親的死因。所以這天大的事情到此竟不了了之了。


劉裕取代東晉

荊州


劉裕的"折騰"

司馬德宗繼位後的事情我們在前面的章節中已經講過了,包括司馬道子與氏族們的自相殺戮與劉裕在北府軍支持下的強勢崛起,以及劉裕的北伐。

對於劉裕的北伐,很多人都認為劉裕是在為篡位而積累聲望。無論這種觀點是否正確,也不論北伐的成敗得失,至少北伐之後,該怎麼對待東晉這個傀儡政權,成為了擺在劉裕面前的現實問題。而一向殺伐果斷的劉裕,在取代東晉這個問題上,採取了非常謹慎的策略。

公元418元,劉裕被封為相國,受九錫之禮。這個九錫之禮在中國歷史上也幾乎成為了即將篡位的代名詞了,受到“殊榮”的劉裕開始籌劃謀害晉安帝司馬德宗。我們說過,司馬德宗本身有智力缺陷,而朝庭重臣全都是劉裕的心腹,要執行這個計劃應該並不困難,可是這個計劃整整謀劃了一年都未能實施,原因就在於司馬德宗的弟弟司馬德文。

這個司馬德文非常心疼自己的哥哥,而且他也知道劉裕要對哥哥下手,所以搬進宮裡跟哥哥一起吃,一起睡,與哥哥形影不離。劉裕雖想殺掉司馬德宗,但並不想揹負弒君的惡名,所以面對跟司馬德文的形影不離,以劉裕的權勢和手段,竟然也無計可施。直到公元419年,司馬德文生了病,可能是感冒之類的吧,怕傳染給哥哥,於是就搬到了別的房間。就是利用這麼個機會,劉裕派王韶之縊死了晉安帝司馬德宗。

司馬德宗死後,劉裕立司馬德文為帝,史稱晉恭帝。事情到了如此的地步,司馬德文也就看開了,每天高高興興的,當一天皇帝就算賺了一天。

司馬德文是看開了,可劉裕卻很著急,這時的劉裕已經五十七歲了,而司馬德文才三十多歲,時間上劉裕就耗不起。如果事情拖到下一代,那麼事情的變數就頗多了。所以在司馬德文稱帝不到一年的時候,劉裕就在自己的封國壽陽宴請自己的親信重臣。席間劉裕說自己年紀大了,想奉還爵位,回京師養老。群臣沒明白劉裕話中的含意,只是一味的歌功頌德。只有傅亮明白了劉裕的言外之意,當天晚上,傅亮求見了劉裕,只是對劉裕表示自己要回京一趟。

回到了京城的傅亮立刻找到了司馬德文,要求司馬德文寫禪位詔書。連傅亮都沒有想到,司馬德文欣然接受,立刻執筆抄寫詔書,一邊寫還一邊對身邊的人說:“桓玄篡位時,晉室已經失去天下了,因為有劉公(劉裕),才延長了將近二十年的國祚。今天做這件事,是心甘情願的。”

隨後劉裕登基為帝,建國號為宋,史稱劉宋。司馬家的大晉朝至此壽終正寢。司馬德文被封為零陵王,被劉裕軟禁了起來。

如果事情到此為止,也算皆大歡喜,天下本來就是有德者居之。但後來的事情就非常的過份了,司馬德文的正宮禇皇后有兩個哥哥褚秀之、褚淡之,這二人見帝、後落難,就投奔到了劉裕的帳下。在司馬德文夫妻被軟禁的時候,禇皇后生下了一個兒子,褚秀之、褚淡之在劉裕的授意下,竟將自己的親外甥,剛剛出生的嬰孩殺害。然後劉裕就向司馬德文下手了,他先是命令琅琊侍中張偉攜毒酒去鴆殺司馬德文,但張偉不願謀害舊主,竟自己喝毒酒自盡了。劉裕大怒,讓褚秀之、褚淡之引出褚皇后,然後派親兵翻牆進入司馬德文房內,要求司馬德文喝下毒酒,被司馬德文拒絕。司馬德文說自己信奉佛教,不能自殺。於是親兵將司馬德文㧪死。

司馬德文死後,劉裕乾脆一不做二不休,對所有的司馬氏開始了大清洗。除了少數幾人見事不妙,逃往了北方;以及若干遠枝旁系,早就遠離廟堂成為普通百姓的族人以外,大多司馬家的人們都沒能逃過劉裕的屠刀。這也算是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盡誅曹爽三族以來的一還一報吧。


劉裕取代東晉

悠然見南山


歷史疑團

劉裕代晉的歷史基本講完了,但這裡有兩個疑團卻一直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1. 劉裕廢掉司馬德宗時為什麼不自己登基,偏要讓司馬德文繼位,而後再廢掉一個皇帝?而且司馬德宗是有智力缺陷的,對於這樣的皇帝,操控起來不是更方便嗎。
  2. 在劉裕以前有一條不成文的規矩,“奪人國而不滅人主”,例如曹丕代漢、司馬昭滅蜀、司馬炎代魏滅吳,都曾善待舊主。而劉裕奪人國又滅人族的事情,在晉以前的歷史上並不多見。

一.

對第一個疑問比較合理的一個解釋是由於一句讖言。讖言可以理解為預言,用非常隱晦的語言對未來作出某種預測。而讖言的源頭來歷從無人知曉,莫名其妙的就會流傳起來。古人是非常相信讖言的,而解讀讖言,在當時也是非常主流的一門學問。歷史上比較著名的讖言有很多,如:“亡秦者,胡也。”、“代漢者,當塗高”,等等。

劉裕一定要廢掉兩任皇帝而後登基,也是出自一句讖言:“昌明之後,尚有二帝”。而昌明就是德宗、德文兄弟的父親司馬曜的字。這句讖言比較淺顯了,意思就是說司馬曜之後還要經歷兩任皇帝,東晉才會滅亡。所以劉裕才會不惜廢掉兩任皇帝。

二.

第二個疑問就只能憑猜測了,我認為可能和劉裕的出身有關係。劉裕的祖上雖然很了不起,是漢室宗親。但到了劉裕這一代,已經成為了徹徹底底的寒門子弟。而自己則出身於行伍,靠著軍功一步步升上來的。所以,豪門氏族看不起劉裕,劉裕也看不起這些豪門氏族。更別提能有什麼信任和託付了。自己有威望,有手段,這些人當然無可奈何。但我們前面說過了,劉裕已經將近六十歲了,他不得不考慮自己的身後事,當自己的兒子繼位的時候,這些豪門氏族與舊皇族會是一副什麼樣的嘴臉。所以為了不給後代留隱患,劉裕選擇了斬草除根,將晉朝的根脈徹底斬斷,同時也斬斷這些豪門氏族的妄想。

而事實是,劉裕登基僅兩年便去世了。在他走後,也果然發生了一系列的事情,儘管不是豪門氏族的反叛,但卻更加的跌宕起伏。這些故事我們後面的章節再講。

歷史意義

對於劉裕執政的歷史意義前面的章節我們講過很多,這裡不在贅述。但是以北方拓跋氏建立了北魏,南方劉宋代晉為標誌,中國歷史正式進入了南北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