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重回京城,与大臣争锋(四)

苏轼虽然被贬,但宋神宗没有忘记苏轼的才华。于是在一零八四年苏轼奉诏前往汝州就任,但由于长途跋涉,幼儿夭折,并且路费已经花光,所以请求先到常州居住,被宋神宗批准。然后司马光重新任相,苏轼等人也得到启用,而后官运恒通,升任翰林学士,知制浩。苏轼回归朝廷之后又发生了哪些事情?

宋哲宗即位,司马光再度称相不久便去世了。而此时的朝廷中也分为几大党派,其中就有蜀、洛党。苏轼是四川人,为蜀党领袖;程颐为洛阳人,为洛党领袖。其实说是领袖并不妥当,称为代表性人物才更加准确。官员们因为各自执政意见不同而有比较明显的分歧,导致朝政较为混乱。而以下便是有关苏轼的两件事情。

在公元一零八六年九月一日,司马光病逝。而这期间正是皇帝率领百官举行祭祀天地神灵的日子,同时安放神宗灵位的仪式,这在古代属于吉礼。仪式一共进行了六天,结束之后大家赶快赶到司马光家里参加吊唁仪式。当时主持葬礼的就是程颐,但是程颐不许。理由是论语中说到“子于是日哭,则不歌”。意思是你参加了丧礼之后,就不能再参加吉礼;在丧礼上需要痛哭,而在吉礼上是要咏唱诗歌。一天之内又是痛哭,又是大喜,这样显得极其不真诚。所以程颐的意思是现在参加了吉礼之后,就不应该立马去参加丧礼。当时就有人说:“孔子说哭则不歌,没有说歌则不哭。”而苏轼就嘲讽程颐:“此乃鏖糟陂里叔孙通所作礼也。”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鏖糟”是指一个人执拗、固执;而在当时,“鏖糟陂”是指一处沼泽地名。而书孙通,是汉朝的开国之臣,负责制定汉朝的礼乐制度。所以这句话的含义是:你程颐是一个从脏乱之地而来的冒牌叔孙通。这句话用词犀利尖锐,带有很明显的调侃与讥讽意味,而程颐对此也颇为恼怒。

而有一天,正值国忌,众人在相国寺祈祷。国忌是指皇帝、太后忌日,这一天,官员们到寺庙中行香,而其他事宜一切如旧。到了吃饭的时候,程颐命令上素食,苏轼就很不乐意了,但是还是耐着性子问他:“正权你不是不喜欢佛教吗?为什么要上素食?”程颐就回答说:“丧礼是不能喝酒吃肉的,忌日是丧礼的延续,所以现在不能吃。”苏轼一听就来气了。就命令说拿肉食上桌,并且还说:“为刘氏者左袒。”然后秦观和黄庭坚等都要求吃肉食,当然,秦观和黄庭坚都是他的学生。那么这一句“为刘氏者左袒”是何含义?当初汉高祖皇帝刘邦和汉惠帝刘盈去世以后,吕氏乱政,侵害、残杀刘氏子弟,封吕氏诸人为王为相。待吕后去世后,太尉周勃进入军营,对将士们说道:“为吕氏右袒,为刘氏左袒。”但是在汉朝当时,罪犯才裸露右臂,于是全军都坦露左臂,拥护刘氏。

这两件事情记录了当时两位名士之间的纠葛,苏轼和程颐都是宋哲宗的老师,那么我们又应该如何评价这两位的举动呢?首先说程颐,这个人是个老古板,很是迂腐。他的做法就是要求所有人的言行举止都符合礼乐制度,说的更准确一点,是按照他所理解的礼乐制度去做人做事。当时众人都想去吊唁司马光,但是他不允许,因为论语中说哭则不歌,所以现在就应该歌则不哭。到了国忌日,按照以往规矩,吃肉是没有问题的,但他偏偏要说忌日是丧事的延续,所以不能吃肉。这个人真是规矩多。你的这种做法有没有经过众人的同意?在没有经过众人的同意下你就给所有人都上素食,你什么意思呢?你程颐说了算吗?再讲一个小故事,有一次宋哲宗折了一只杨柳,陈颐就说:“方春万物生荣,不可无故摧折。”宋哲宗因此不快。这个人真是瞎操心、乱管事,而且总是对丧事这种坏事情费很多心思。如果碰到喜事,你对程颐提道想要多庆祝几日,担保他会持反对意见。总之就是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都给我按书上说的做,这种生搬硬套的举一反三模式也不愧他读了这么多书。

而苏轼的个性就是随性洒脱,他与程颐本来就有政见不同,再遇上程颐这样乱管闲事的个性,所以苏轼对程颐颇为厌恶,也屡屡趁机讥讽他。但这一次苏轼的表现很不妥当,选择裸露左臂或者是裸露右臂在汉朝时是关乎朝廷与国家兴衰的举动。但是现在所遇到的问题是国忌日当天能不能吃肉,事情的严重性可谓是天差地别,不可同日而语。苏轼以为自己是在伸张正义,为大家讨回公道,仿佛自己是个大英雄。但实际上苏轼的表现是非常轻狂的,虽然他一直对程颐很不满,难免举动会有一些出格。

而在经过多次矛盾之后,以苏轼为首的蜀党和以程颐为首的洛党进而相互攻击,而面对这种情形,在一零八九年时苏轼请求外调,出任杭州太守。到任第二年时,疏通西湖,清除水草,将河里的淤泥挖出堆在一块,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以便行人,即“苏堤”。当初苏轼被贬到安徽阜阳时也对颍州西湖进行了疏浚,并筑堤。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苏轼处处治水修堤,对百姓而言有很大益处,当然也是他自己的乐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