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冊第5課《黃河頌》課文詳細批註。有助於知識點的把握

學習目標

1.瞭解《黃河大合唱》的創作背景和其他相關內容。

2.積累課文中的重點字詞:巔、劈、氣魄、狂瀾、宛轉、屏障、哺育、榜樣、浩浩蕩蕩等。(重點)

3.反覆誦讀詩歌,整體把握詩歌內容。(重點)

4.仔細體會詩歌的意境美,細心揣摩詩歌的精彩段落和關鍵語句,學習做批註。(難點)

5.感受詩歌中的黃河形象,領悟黃河所凝聚的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


光未然,原名張光年。現代詩人,文學評論家。1936年到延安,創作了歌頌中華民族精神的組詩《黃河大合唱》,經冼星海譜曲後風行全國。


背景介紹

《黃河大合唱》共有八個樂章,《黃河頌》是組詩《黃河大合唱》的第二樂章。

1938年,抗日烽火早已燃遍中華大地,詩人隨軍行進到黃河岸邊,面對雄奇壯麗的山河、英勇抗敵的戰士,他感受到了中華民族頑強的奮鬥精神與堅強不屈的意志。1939年詩人到延安後創作了篇幅與規模宏大的組詩《黃河大合唱》。從此,《黃河大合唱》激盪的歌聲傳遍了全國,激發了中國軍民的抗日熱情。


課文及詳細批註


七年級下冊第5課《黃河頌》課文詳細批註。有助於知識點的把握


七年級下冊第5課《黃河頌》課文詳細批註。有助於知識點的把握


七年級下冊第5課《黃河頌》課文詳細批註。有助於知識點的把握


七年級下冊第5課《黃河頌》課文詳細批註。有助於知識點的把握


七年級下冊第5課《黃河頌》課文詳細批註。有助於知識點的把握


語言品析

  • 如何理解黃河是“搖籃”,是“屏障”?

把黃河比喻成“中華民族的搖籃”較易理解,黃河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中華文化在黃河流域產生、發展、壯大,黃河哺育滋養了世代炎黃子孫。 把黃河比喻成“民族屏障”,側重從黃河對中華民族保衛作用而言。黃河天險在地理上可以作為軍事屏障,黃河的偉大精神,更足以成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這是中華民族抵禦外海的制勝法寶。

  • 如何理解黃河“向南北兩岸/伸出萬千條鐵的臂膀”?

從全句看,這是一個比喻句,把黃河比喻為一個巨人,黃河主流是”巨人”的軀幹,黃河流域中的無數條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萬條“鐵的臂膀”。其次,應該和上文結合起來理解,如此巨人,“一瀉萬丈,浩浩蕩蕩”體現了氣勢磅礴、勇不可擋的氣度和力量,正足以激發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主旨概括

歌頌我們的民族,激發廣大兒女的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激勵中華兒女像黃河一樣“偉大、堅強”,以英勇的氣概和堅強的決心保衛黃河,保衛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