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口罩”:日产2亿只,“跨界转产”过把瘾就死?


“疯狂的口罩”:日产2亿只,“跨界转产”过把瘾就死?


转产的账本

华说


刻下的中国,买口罩不再是一件难事。线下的药店,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立等可取;线上的电商当天即可发货,一次性口罩的价格也回落至每只2元左右,也不再限购,买多买少悉听尊便。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初期可不是这样的。那时候,口罩是紧俏货,也是“奢侈品”。价格高不论,关键是“你有钱也买不到”,令人望“罩”兴叹。

从一罩难求到任君购买,市场格局的转换,源自于口罩供应量的急剧增加。官方的数据说,2月29日全国口罩日产能/产量分别达到1.1亿只/1.16亿只,是2月1日的5.2倍和12倍。时至今日,行业的估计,国内口罩日产量已超过2亿只。

口罩产量的井喷,不仅仅是原有口罩生产厂家努力扩大再生产的结果,更多的,其实是由于大量外来者的涌入。公开的报道说,2020年1月1日至2月7日,全国超过3000家企业的经营范围新增了“口罩、防护服、消毒液、医疗器械”等业务,而到目前为止,涉足跨界转产口罩的企业多达15528家。数据的准确与否不是重点,重点是其所指示的一个事实:疫情暴发导致口罩需求骤升之下,数之不清的行外企业蜂拥而至,加入了生产口罩的行列。跨界转产一时风行,入局的企业来自于石化、汽车、家电、药品、服装……,总而言之,近乎三百六十行,无一缺席。

外来者的大量涌入,迅速推升了口罩生产设备和原材料的价格。生产口罩所需的核心原材料熔喷布,价格从原来的2万元/吨飙涨至40万元/吨,最高一度炒至55万元/吨;口罩机的单价则从二十多万元一路涨到五六十万元,现货报价甚至飙升到130多万元。一个有趣的插曲是,因为口罩机没有现货,有人甚至在网上做起了口罩机图纸的买卖,一张图纸标价从数千至上万,等不及的直接买图纸回去自己组装——行内的说法,2月底,广州流出来一张“假图纸”,很多厂家参照该图纸组装生产,结果市场上一下出现了近3000台瑕疵机器。

口罩的需求及其价格飙升起自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如果疫情不再,其需求和价格也将迅速被打回原形。而在举国上下“严防死守”之下,容易预期,这一疫情阻击战将在数月之内结束战斗——事实上,时至今日,国内新增病例均为输入性病例,本土已无新发病例。也就是说,疫情带来的口罩商机只有短短几个月,而期间生产口罩的设备和原材料价格又在飙涨,一个外来者奋勇地加入其中,一定是预期着短时期内可以赚钱,知道它所做的就是一笔“短平快”的买卖,否则它不会进入。

不同于原有的口罩生产厂家——其早已入局,厂房、设备等历史投资覆水难收,不再是成本,而是属于租值性质的“上头成本”,其所面对的直接成本,是原材料、水电费以及员工加班工资等,而对新进入者而言,一切都是直接成本,包括厂房或者场地、设备、原材料、员工工资、水电费等。因此,新入局者进入的前提,是其预期疫情结束之前的短短几个月时间,生产口罩的收入足以覆盖上述一切成本。

从公开的报道来看,这商业逻辑容易自洽。一整套全自动口罩设备售价40万-50万元,每台口罩机每分钟生产可达100个,1天两班,每班8小时进行生产,达产后1天可生产9.6万个口罩;一吨熔喷布以40万元的价格计算,一吨熔喷无纺布可生产90-100万只一次性医用口罩,加上人工和其他材料的成本,一个普通一次性口罩的生产成本也不会超过1元,普遍在五六毛钱左右。按照现货批发价2元计算,一天销售收入19.2万元,基本上一周内可以收回成本。批发价2元是目前的价格,2月份的价格要高的多,其收入自然也水涨船高。由此可见,越早进入,赚得越多,因为其时口罩机、熔喷布的价格低而口罩价格高。如果在1月底2月初即快速杀入,那么,坊间流传的“一个月入千万,靠生产口罩一夜暴富”的故事,在逻辑上确非无稽。

以上是“赚快钱”的逻辑和账本,也是绝大多数新入局者的主要意图。然而,并非所有的跨界转产是为了“赚快钱”。譬如说,上汽通用五菱在2月初联合上游供应商广西德福特集团,将后者的原有生产车间改建为2000平方米无尘车间,引入了12条口罩生产线,口罩日产能达170万只。然而,该公司生产的口罩并不对外出售,一部分交给当地政府统一调配之外,另一部分则赠送给防疫一线的工作人员、上下游产业链等合作伙伴。从3月16日起,又向全国开放了网上免费申领通道,初步预计发放口罩将超过600万只。譬如说,比亚迪也在2月初转产口罩,“3天绘制400张图纸、7天完成口罩机的研发制造、不到30天建成100条口罩生产线,日产能突破500万片”,一跃成为了目前全球最大的口罩生产商。但是,该公司在2月中旬实现口罩量产之后,也并未对外销售,而是将其捐赠给了医院、公交、出租、机场等公共服务领域以及行业上下游企业及深圳市其他企业,直至3月15日起才向深圳市场投放1500万只口罩,并且要求下游零售商平价销售。

这些大企业转产口罩显然不是为了“赚快钱”,因为只送不卖,当然没钱可赚。那么,它们打得是什么算盘?它们自己的回答,是“人民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是“在人民迫切需要口罩的时候,我们应该站出来。”这是说,这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企业家的家国情怀内在驱使。当然对。在口罩可以大赚其钱的时刻,它们选择大量的免费捐赠或者平价销售,没有上述的精神是不容易做到的。然而,从账本的角度看,他们的选择也是符合商业逻辑的。所谓商业逻辑,是说有利可图,有三点:一,疫情期间口罩紧缺,免费捐赠无异于雪中送炭,有助于提升企业在民众心目中的公共形象;二,解了地方政府疫情防控的燃眉之急,进一步密切和融洽政企关系;三,复工复产,包括口罩在内的防护用品的配备是前提。不论是上汽通用五菱还是比亚迪,复工复产需要上下游众多合作伙伴的配合,因此,一方面企业自身对口罩需求量巨大,另一方面上下游合作伙伴需求量也庞大,在“你有钱也买不到”的市场格局下,转产口罩来供应自己和上下游合作伙伴是实现尽快复工复产的上策。因为尽早复工复产带来的收益,远大于转产口罩的成本投入。这是上述企业转产口罩的主要考量。余以为。

是不幸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得到控制之际,海外的疫情却越发的不可收。人类这场面对新冠病毒的战斗,看来是中国打了上半场,别国要打下半场了。中国众多企业转产口罩形成的庞大产能,可以为此助上一臂之力。刻下所需要做的,是尽快地寻求通往国际市场的认证。

不管怎么说,对比亚迪和上汽通用五菱这样的企业而言,当新冠肺炎疫情过去之后,其临时搭建起来的口罩生产线也将随之而去,或者将其转卖给专业的口罩生产厂家,或者直接拆除。道理简单:相比生产智能手机(比亚迪的口罩生产线建在手机工厂)和汽车配件(上汽通用五菱在广西德福特集团建设的口罩生产车间原本是用来生产汽车配件的),生产口罩的产出效益太低了,故而不为也。任何一块场地,如果有两种及其以上的产品产出,必然有成本的考量和权衡。权衡之后的取舍,何者留,何者去,需求定律会告诉你答案。

2020/3/22


“疯狂的口罩”:日产2亿只,“跨界转产”过把瘾就死?

《历史之谜:一个经济学的答案》(华说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现已上市,天猫、京东、当当全网有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