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从饮食做起!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

《黄帝内经》里的这段话,差不多是中医养生的一个总结性的概括。所谓养生,不过就是从我们的日常生活出发,调整自己的节奏,与自然的步调一致。

民以食为天,所以好的饮食习惯对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如今食品健康问题老生常谈的背景下,做到“食饮有节”,就是对自己身体最好的养护。

节,有节气、节制的意思。

节气

中医养生,从饮食做起!

中国传统有二十四节气。自远古以至近现代,中国都是一个农业社会。二十四节气的制定,原本就是为了指导农业生产的。

二十四节气反映在中医里,是表现一年中阴阳消长、转化的一个过程。即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冬至一阳生,如此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二十四节气历经春、夏、秋、冬四季,气候也分为温、热、凉、寒。不同的节气里,都会有不同食物可供食用。不同气候下生长的食物自然也就有不同性味,或温或热,或寒或凉。

如果大家细心一点的话,就会发现:一年四季中,当季自然生长的食物,其性味大多是与季节相反。

中医养生,从饮食做起!

大体上,春天和夏天自然生长的如春笋、绿茶、西瓜、茄子等都是偏寒凉的。秋天和冬天自然生长的如大栆、橘子、桂圆等大多甘温。

当然也会有一些不一样,如春天的香椿,性温,秋天的梨,性寒凉等。那是因为春秋二季是寒热相互转变得季节,春天会出现“倒春寒”,秋天会出现“秋老虎”。所以会养生的人都知道“春捂秋冻”,原因也在于此。

其实,中药的性味也大多如此。因为中药的使用,本就来源古人对食物偏性的观察与总结。所以,中药有很多是药食同源。

如今被称为方书之祖的《伤寒论》,经学者考证,其实是在伊尹《汤液经》的基础上增广而来的。

熟悉历史的可能都会知道,伊尹相当于是商朝的丞相。其实伊尹一开始是个厨子,基本可以算得上是“中华厨祖”。老子《道德经》中“治大国如烹小鲜”,便是说的伊尹。

中医养生,从饮食做起!

经常烧饭的人可能有更深的体会。如烧鱼的时候会用料酒和姜,那是因为鱼一类的水产品大多性寒,而料酒(即黄酒)和姜性温热,可以中和鱼的寒性。烧茄子放入蒜末会更容易烧烂和入味。

所以正常人想养生的话,就要尽量吃些应时的食物,减少反季节食物的摄入。还可以多了解些各种食物的温热属性,然后不同性味的食物搭配,或适当加入一些佐料,中和一下,减轻食物的偏性。

节制

食物从口腔进入体内,然后转化成气血,主要是由我们的脾胃来完成的。

中医养生,从饮食做起!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人们能吃的东西多了,所以胡吃海喝的人也越来越多。大鱼大肉、烧烤夜宵、啤酒饮料等不管数量,不问时候地吃。如此折腾,脾胃肯定受不住,所以现在有脾胃病的人比比皆是。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不好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气血亏虚,脾虚一亏,人就容易衰老生病。

所以我们平时一定要注意吃东西的时间和摄入的量。健康的人可以定时定量,脾胃不好的人可以少食多餐。太晚就不要吃东西了,夜宵烧烤能免则免!

中医药是从生活经验中积累总结出来的,养生还是要从生活的点滴做起。注意养成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而不是一味地想吃些啥或补些什么。

真心诚意,分享专业的中医药知识。

喜欢就关注见微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