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时期的李卫,真的是小混混吗,他是怎么当上官的?

羽幻成昕


李卫是一个粗鲁、不太守规矩的人,在做官之前大概做事更为随便,说他是一个小混混,应该也没冤枉他。

我们先看看他的履历。

清朝一般在遇到灾荒、战事或者修建河防等需要时,为了弥补经费的不足,允许民间捐资买官,文职官员可以买一个郎中、道员之类,武职最高可以买到一个参将。

最早,李卫就是走的捐途,《清史稿》中说,他在康熙晚期捐资买到一个兵部员外郎,康熙五十八年,升为户部郎中。

雍正登基之后,李卫立刻坐上了飞升的火箭,他先是做了云南的盐驿道。但其他文献中的说法有些差别,他在康熙末年就做了云南盐驿道,雍正元年又在云南管理铜厂,雍正二年,升任云南布政使,兼管盐务。雍正三年,升任浙江巡抚,兼理两浙盐政。雍正五年,为浙江总督,兼管巡抚事。雍正十年,加兵部尚书衔。

雍正十年,李卫改任直隶总督,兼署刑部尚书事。乾隆皇帝继位,命他兼管直隶总河,乾隆三年十月,李卫因病被免去直隶总督,不久死去。

雍正皇帝很赏识李卫,他和田文镜一起,成为雍正皇帝最宠信的汉臣。但李卫容易意气用事,而且不懂规矩。他在云南时,就曾经接受贿赂,又在自己的仪仗中加了一块大牌,上写“钦用”二字。雍正皇帝知道以后,告诫他不要“使气凌人、骄慢无礼”,应该“勤修涵养,勉为全人,方不负知遇”。

在任直隶总督时,李卫依然常发脾气,常对别人破口大骂,雍正皇帝批评他:“近有人谓卿任性使气,动辄肆詈……当时自检点,从容涵养。”

据说,李卫曾经让手下一名小吏给他写一份奏章,请求雍正皇帝封赏自己的五代祖先。小吏说,只有封三代的,没有封五代的。李卫立刻破口大骂:畜牲!我让你怎么写,你怎么写就是。

小吏坚决不肯,李卫也挺有个性,事后平静下来,赏给小吏一笔银子,帮他捐了一个官做。

当初李卫在浙江时,让人在西湖的花神庙里给自己和妻妾塑像,称为“湖山神位”。乾隆皇帝南巡时看到,认为李卫仰仗先皇的恩宠,任性骄纵,不是纯正之臣,下令把塑像毁掉。

据说,雍正皇帝曾经叮嘱尹继善学习几位总督、巡抚,还特意提到了李卫、鄂尔泰、田文镜等人。尹继善说,他会学习李卫的勇气,但不会学他的粗鲁。

尹继善是大学士的儿子,自己是正宗的进士出身,做过翰林编修,李卫、田文镜虽然是雍正皇帝的红人,毕竟是野路子出身,尹继善当然看不上,也不完全认同李卫的为人处事。

李卫能够花钱买官,说明家境很好,按理说,身居高位后,他应该学会矜持一点,庄重一点。但他动不动就开口骂人,说明本性中是有改不掉的粗鄙成份,有小混混的本色。


于左


看过电视剧《雍正王朝》的人想必对李卫的印象都非常深刻,剧中的李卫是叫花子出身,潜邸时期便跟随雍正帝鞍前马后,对雍正帝忠心耿耿,是雍正帝潜邸时期的“奴才”。雍正帝即位之后,李卫大受重用,由知县、粮道、布政使,一直做到了江苏巡抚、两江总督,成为了封疆大吏。



那么,李卫真的是叫花子出身吗?又或者用提问者的话说,李卫真的是混混吗?恐怕您得失望了,李卫可不是什么叫花子出身!李卫是江苏省铜山县(今徐州市铜山区)人,出生于一个殷实的地主家庭。清朝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在财政紧张之时,朝廷会出卖一些非重要官职以换取真金白银,用来平衡财政赤字,并且还为这种“卖官鬻爵”行为取了一个不错的名字——捐纳。李卫自幼生得膀大腰圆、根本不喜欢读书,虽然也接受过正规教育,但学识却不足以征战科场。就在李卫正为前途发愁时,恰巧赶上康熙末年开捐,于是李卫花钱买了一个员外郎的虚衔。 清朝的员外郎是从五品官员,如果按从四品知府对应现在的正厅局级为参照,李卫买的这个官还真不小,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副厅局级,估计李财主可没少花银子呢!



不仅如此,清朝捐纳出身的官员很多都是买个虚衔或者叫候补官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被放实缺。可李卫在买了员外郎之后不久,居然真就被授予了户部员外郎的实缺,不久又升任了户部郎中,估计银子也是没少花啊!但是,李卫出仕之后却没有像众多捐纳出身的官员那样,一心只为捞银子,反而非常清廉、刚直,一心想要作出点儿成绩来。面对不合程序或违法的事情,李卫谁的面子也不给,管你是亲王还是贝勒,到我老李这儿,一切都得按规矩来!据说因为某位亲王的下属违法乱纪、利用职权敛财,李卫直接把矛头指向了那位亲王,在走廊上摆上柜子便标明“某王赢钱(非法收入赢余)”,搞得那位王爷差点下不来台!而这一切都被潜邸时期的雍正帝看在了眼里。



虽然此后李卫止步户部郎中一职,其办事不畏权贵、不讲情面的作风却给雍正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康熙六十一年,雍正帝即位。自雍正元年起,雍正帝拉开了雍正改革的序幕。推行新政无可避免会损害到既得利益者的切身利益,得罪人无法避免。于是,雍正帝想到了不怕得罪人的李卫,将其提升为了直隶驿传道。还没等李卫上任,雍正帝又把李卫派去了云南,出任云南盐驿道。李卫到任伊始便展现雷厉风行的行事作风,着实干出了一些成绩。雍正二年,仅仅上任仅仅一年的李卫便由道员晋升为了布政使,主官一省财政,同时仍然兼管着原来的盐政。在雍正新政的推行过程中,李卫依然秉承了一贯的行事作风,谁的面子也不给!虽然得罪了不少人,李卫的官却是越做越大。上任布政使仅仅一年左右的时间,李卫调任浙江巡抚,成为了封疆大吏!在担任巡抚的同时,李卫还监管了浙江的盐政。浙江靠近两淮产盐区,但是清政府处于政治、财政考量,严禁浙江就近购买便宜的淮盐,只能购买价格较高的官盐。因此,导致浙江地区私盐贩卖成风。李卫到任后,铁腕治盐,严厉打击私盐贩卖,硬生生刹住了这股歪风邪气!与此同时,李卫在捕盗方面的才能也相当突出,在任期间肃清了浙江境内的多股匪盗力量。之后,李卫便留在了浙江,一干就是四年,直到雍正七年其母去世、返籍丁忧守制,李卫才离开了浙江。三年丁忧期满后,李卫升任署理(代理)刑部尚书,不久又调任直隶总督。虽然在官场历练多年,李卫的性格却没有变。雍正十一年,李卫公开弹劾雍正帝另一位宠臣鄂尔泰的亲弟弟鄂尔奇!虽然雍正帝看在鄂尔泰的面子上最终的放过了鄂尔奇,但对于李卫不改初心、刚正不阿的作风给予了高度赞扬。



人们经常说“一朝天子一朝臣”,雍正帝去世之后,不少雍正朝的重臣都遭到了乾隆帝的猜忌,鄂尔泰、张廷玉也不例外。但是,李卫却没有遭到乾隆帝太多猜忌。乾隆二年,李卫还因秉公执法获得了乾隆帝赏赐的四团龙补服。可见,乾隆帝对李卫这位父亲的旧臣还是比较满意的。乾隆三年,李卫病死任上,病重期间乾隆帝还专门派御医前往直隶为李卫治病。李卫去世后,谥“敏达”,从这个谥号也能看得出,乾隆帝对李卫的表现还是非常认可的。


农民工歪说历史


说李卫不学无术是个小混混,那也太小看雍正的眼光了!

过去的官员们最讲究的两个字是“出身”,如果是科甲进士,就好比是名门正派,这些人当然对那些花钱买来的“捐班分子”看不上。

李卫虽然也是一代名臣,但他起步的官偏偏就是花了银子捐来的,何况他确实书读的不多,字认的也有限。但是英雄不问出处,要是以此来评说李卫是个“小混混”,个人认为,历史上有此资格的人,恐怕没有几个吧?

说说李卫的从政之路。

李卫的老家是江苏铜山,古称彭城郡,现在归属徐州管辖,家里没有什么背景,倒确实有点钱,要不也不可能给他捐个员外郞。看官可别小看这个“园外狼”,那也是从五品的官阶,已经相当不低了,配置在朝廷或地方的辅助部门。后来,他就填补了兵部的空缺。

到了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他升职当上了户部郎中,这个郎中可不是看病的,正五品,中级官员,听候各府卿或少卿的招呼去办事,主要处理各种杂务。

雍正即位,很欣赏李卫的办事能力,开始让他去当个什么直隶驿传道,就是去直隶担任这么个专管本省驿递之事的官,明显是大才小用嘛,李卫也没去赴任。后来雍正也改了心思,就改任他为云南盐驿道,这在别人的眼里可就是正经的肥缺了,何况级别也上来了,堂堂正四品!

为主子办事,忠心且善于动脑子,成绩突出。雍正二年,李卫平步青云,一步当上了云南布政使,这已经是从二品的方面大员了,专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与专管刑名的按察使并称两司。而且,雍正对他相当信任,命他仍然兼职盐务。

简直是一年一大步。到雍正三年,李卫从较为偏僻的云南一步升官为浙江巡抚,虽然也还是从二品,但是地方行政、军事、司法权力都抓在他手里了,何况,雍正还命李卫顺便管理两浙盐政。那是要权有权,要钱有钱。雍正五年,李卫吉星高照,当上了浙江总督。

到雍正十年,李卫做到了刑部尚书,这已经是从一品的高干,后来又封为直隶总督,这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吏之一。

十几年间,从一个从五品的闲职一路高升当了总督,成为一品大员,李卫的升迁速度确实也罕见。但如果说靠的是混,那也太小看雍正的眼光了。

李卫不仅忠心,做事干练,抓贼捕盗都是一把好手,主要是盐政管得好,摊丁入亩也执行得力,还有一点让雍正最欣赏,就是清廉。他在云南当官,有人送礼给他,谁说当官的不打送礼的?李卫就是毫不客气,就照规定,叫来人!把这人给我拖出去杖打!

李卫的官绩还是不错的,当然限于学识,有时候免不了仗着皇帝的宠幸耍点威风,比如他当云南布政使的时候,就叫云贵总督高其倬为“老高”,叫云南巡抚杨名时为“老杨”,对上司明显不敬耶!可他是颗铜豌豆,谁也不能把他怎样。

李卫长得人高马大,据说是身高6尺2寸,合到今天差不多有两米了,长得倒是很虎气,不像影视剧中演的简直有点像韦小宝,纯粹是个小流氓的样子。

李卫好习武,膂力过人。据说,他的两个鼻孔中间相通,麻子脸,而且麻点有铜钱那么大。李卫好习武,召兵设勇建营,专练搏击拼刺。每当捕盗之时,李卫都要身披铠甲,亲自登台指挥。他还曾经向雍正主动请缨,要到军前冲锋陷阵。雍正批示说,这些事还轮不到你。

下面这张是李卫的官服图,没看见有麻子,看来那时候的画师给他自动美颜了。


太史叨叨令


历史上真实的李卫可不是个不学无术,游手好闲的市井混混。

李卫出生在江苏徐州的一个富裕人家,从小含着金钥匙长大,是个不折不扣的公子哥。30岁那年出资买了一个兵部员外郞的官衔,直接入朝为官,免去寻常人家子弟十几年的寒窗苦读。

大家可能会一片嘘声,原来是买来的官,清朝真腐败,公然卖官。



其实,李卫这官买的光明正大,是经官方认正许可的。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李卫是通过“捐纳”当上的官。捐纳制度并不是清朝首创,它作为政府创收的一种措施由来已久。早在秦汉时代,每逢出兵打仗、修建工程、遭遇灾荒,国库空虚,政府财政赤字的时候,就需要向民间筹措资金,这时,政府就会出面组织一定规模的捐助换官活动。

所以,捐纳买官这项活动不是贪官污吏的专利,也不是政治黑暗的表现,历朝政府在财政困难的时候都经常这么干。

清朝的捐纳由朝廷统一发布政策、户部专设机构捐纳局主持运营,收入全上交国库。

捐纳的官职明码标价,有种种的限定,不是随时、随意、随便的普通商业活动。

首先,要对买家进行资格审查。乡邻要具结担保,当地要开籍贯和清白册。

其次,吏部、礼部的官员概不出售,因为吏部主管官员队伍,礼部要抓礼制教育。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素养和专业素质,不是随便什么人花钱就可以买来当的。中央六部部长,地方一把手的总督巡抚也不卖。道员、知府、知县随便挑。



最后,凡是在出售之列的官职一律由国家统一标价,从三品道台价值1.3万两银子,从五品知州只要4820两,3700两就可以把七品知县官衔领回家。价格公道、童叟无欺,但凡有钱的商人、地主都会第一时间选择捐纳,清朝最多的时候有百分之六十的官员都出身捐纳。

不过,李卫不到十年,就从一个员外郞变成一品大员,绝对不是靠捐纳、贿赂或者巴结就能换来的,而是依靠真才干和出色的政绩。


游史无终


各位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阿文!本文原创,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转载,欢迎关注。

众所周知康乾盛世的盛况离不开雍正的兢兢业业,而雍正卓越的政绩离不开身边的四大护法,他们就是年羹尧、隆科多、田文静、还有李卫。首先我们看看这几位护法的家庭条件,年家是明朝官宦世家,年羹尧的父亲叫做年遐龄,官拜湖广巡抚,所以打小家境优越。而隆科多呢?康熙的第三任皇后——孝懿仁皇后的弟弟,一等公佟国维第三个儿子,雍正公开以舅舅相称呼,那更是家庭显赫、位极人臣。田文静以监生入仕,是摊丁入亩的铁腕执行者,虽然家境条件一般,但他是雍正的铁杆粉丝。最后我们来看李卫,他是小混混吗?他是怎样当上官的?阿文和各位朋友们来一起了解一下李卫。



我们大部分人因为不喜欢看繁琐的历史文献,历史人物都是通过影视剧来了解的。其中经久不衰的《雍正王朝》也是本人喜欢看的一部历史巨作,剧中的李卫是一个叫花子出身,被外出办事的四爷胤禛看中,带回北京逐步成为雍正心腹的。而历史中的李卫呢?是江苏人,家庭条件比较富裕,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富二代,他的官是花钱买的。说他是小混混吧,可他还知道花钱买官,当公务员不混社会。说他不是小混混吧,可他大字不识一个,办事也从不按常理出牌,只能说他是一个大混混。

他通过花钱买了一个小小的员外郎,又因为为官清廉、不畏权贵、政绩卓越,深受雍正的赏识。从户部郎中、云南盐驿道、布政使、浙江巡抚、浙江总督、兵部尚书、署理刑部尚书、一直到封疆大吏直隶总督等,并且是雍正四大护法中唯一一位历经康雍乾三朝不倒,最后得以善终,而且乾隆以总督身份给予祭葬。

能得到如此殊荣、能爬上如此高位,和李卫的努力付出是完全分不开的。

1.李卫对管理盐政、纠察私盐方面是行家,在清朝贩卖私盐是违法的,而且贩卖私盐严重影响了官盐的销量。官府挣不到钱,所以盐商是官府主要的打击对象,李卫通过加强自己“小脚侦缉队”的力量,彻底一窝端了当地有名的沈氏盐枭,并且出了一系列的战略方阵来防止私盐的贩卖。

2.李卫对浙江海堤的修筑,也颇有建树。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可见在古代治水也是很口头疼的一个差事。李卫把最险要的钱塘江的海宁塘治理的井井有条,尤其最为雍正喜欢的是李卫经常在当地筹钱治理水患,为朝廷大大节省了开支,这样办事谁不喜欢。

3.李卫还擅长捉贼,和现在政府倡导的扫黑除恶一样,很多盗贼和当官的互相勾结,“蛇鼠一窝”,并不好查处。李卫通过明察暗访、找其罪行,毫不徇私舞弊,通过自己的方法以及雍正的支持,把以范时绎为代表的犯罪团伙,统统双规掉了。

4.李卫还是雍正肚子里的蛔虫、雍正的代言人,例如某亲王因为库银的问题,贪污腐败,因为不是什么大罪,雍正碍于宗亲的缘由,不好出面,基本都交由李卫来办了。


李卫不光是政绩卓越(例如现在很多当官的政绩也很好,一伏法的时候都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但干的却是地主的勾当)最主要李卫也确实为官清廉、不畏权贵,左右逢源,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却能尊重文人。按现在人来说,李卫就是一滑头,但是滑的皇帝们都喜欢。游戏于康雍乾三朝不倒而能善终,确实有他的过人之处。

我是阿文,是一位历史爱好者,并不是历史大咖,码字不易,感谢朋友们的关注。有什么建议或者意见大家多多留言、多多吐槽,让我们一起探讨历史的奥妙!


阿文说史


导读:历史上李卫确实存在,但绝对不是小混混。不敢说家资巨富,但也是小康水平。因为李卫最早的官员外郎就是花钱捐来的,后来因功劳青云直上官至巡抚、尚书、总督。跨越康熙 、雍正、乾隆三朝,是有名的名臣。


李卫出生在江苏铜山一个小康家庭。但是家庭很普通,也不是什么名门之后。从小就调皮捣蛋,所以大字不认识多少肯定也无法通过科举作为进身阶梯。所以怎么办呢?其实在古代还有一种做官的渠道-纳捐。顾名思义就是花钱买官,这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卖官鬻爵。这是在古代王朝在财政遇到困难的时候的一种聚敛财富的一种方式。不光清朝有,其他王朝也有不少。而李卫捐官的时间是康熙五十六年。

我们可以联想一下康熙晚年的国库情况:一方面是长时间的对外征战导致的国家财政几乎出现赤字;另一方面,朝臣从国库借款导致国库空虚。遇到黄河发大水,朝廷都无力赈灾。李卫捐官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清史稿 李卫传》记载:李卫,字又玠,江南铜山人。入赀为员外郎,补兵部。康熙五十八年,迁户部郎中。



李卫神奇的升迁速度

如果别人升官快那叫一步一个脚印的话,李卫升官的速度那简直叫坐上了火箭。自康熙五十六年至雍正五年这十年间,李卫从一个从五品的员外郎闲职一路突飞猛进最终官居总督,成为朝廷封疆大吏。这种升迁速度在以前是闻所未闻。那么既然李卫的家底不足以支撑这样的升迁,再说官至高位也不可能拿钱买;那么李卫是如何完成这样华丽的职场转变的呢?唯一的解释就是能力和功劳。

这么多年换了很多地方为官:浙江、云南、直隶等地,主要的功劳集中在几大块:盐政、推行新政、浙江修建海塘以及抓贼这三项。

李卫在云南和浙江为官时打交道最多的就是盐政,也就是打击私盐。食盐的收入在清朝收益的占比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因此也就有无数的盐商成为大富豪。因为不同地域盐的价格不同,官方往来就会产生重要的盐税。因此暴利之下,很多私盐贩子就孕育而生了。其实不光是清朝,很多朝代都有私盐贩子比如唐朝的黄巢祖辈就是一个私盐贩子。李卫出色的通过驻兵、围剿等方式沉重的打击了私盐,避免了国家盐业收入的流失。这对康熙朝晚期和雍正朝国库收入捉襟见肘的情况起到了极大的缓解作用,也许这也是他迅速升职的原因之一。

(私盐)

不光是盐政,更重要的是响应雍正皇帝的号召在两江推行新政: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一体当差纳粮。雍正上台后最重要的两件事就是西北平定叛乱和推行新政挽救即将奔溃的大清财政。这几条新政可以说是割除弊病,可以让大清朝焕然新生。但是对士绅和读书人来说可以说是割肉一般疼痛,所以明里暗里都拼命抵制。

而江浙和河南作为雍正的试点地区备受关注,可以说他们的成败决定了新政能否在全国顺利推行的国策。李卫通过自己的方式和手段使得新政顺利的推行。和直属领导保持高度一致并且在领导需要的时候能够迅速拿出办法取得成效也是李卫能够简在帝心的绝招之一,同样和适合职场上的朋友们哈哈。


小结:

李卫从一个花钱捐的闲散五品进入官场,凭借这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在自己的官场生涯中一再升迁。可以说李卫的官声还是不错的。浙江修建海塘也算是荫及子孙的善举。对一个不怎么认识字的人来说,取得这些成绩着实难得。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历史纵横帝


趣谈唐宋元明清,在幽默中掌握历史新知识!

雍正时期的李卫是小混混的说法源自于野史,而根据清朝正史的记载,李卫是江南铜山人,家境富裕。而这个家庭富裕并不是说上下嘴唇一碰就得以总结出来的结果,真正能够直接佐证李卫家庭富裕的是在康熙五十六年也就是1717年李卫通过捐献银两获得外郎的官职。

李卫平步青云,提拔速度远超常人

鉴于历史原因,李卫是为数不多的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高级政府官员,康熙五十六年,李卫当上外郎之后,不久便到朝廷任兵部员外郎一职。也就是说,在李卫当官的前两年就已经从地方官员变成了京官,而京官是历朝历代最有升值潜力的官员,毕竟近水楼台先得月。

不出所料,在康熙五十八年,李卫任户部郎中一职。至于户部郎中在康熙时期的地位,大家可以去详细参考一下《铁齿铜牙纪晓岚》这部电视剧。这样的一个官职,往往是四十岁甚至五十岁的老头子才可以当得上的。

康熙驾崩雍正上位,便立即任命李卫,当上了直隶驿传道。李卫还没有上任,便直接再次更改任命成为云南盐驿道。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代最能捞钱的部门一共有三个,在这三个当中排在第一位的便是盐道。在古代出售食盐,完全是由官方垄断,个人无法参与其中。而食盐的价格,往往也由官方制定,千里之内仅此一家,爱买不买。

李卫能够当上这样的官,出乎了很多人的预料。而在第二年的时候,李卫直接升任布政使,主管全省的财政税赋,与此同时仍然管着盐道。

在之后,李卫一路青云直上,十年之内从原先的一位五品贤外郎,升任到总督,成为了国家的封疆大吏,职位上升之快让人唏嘘。

没错,这就是事实

根据清代历史记载,李卫其实仅仅是家境富裕而已。在朝廷上并没有权势,换句话来说,李卫当时仅仅是花钱捐了一个官,也就仅此而已了。

在清朝,如果朝廷里面没有自己的势力,想由一个地方官员变成一个京官难度可想而知。而由五品的地方官员变成一品的封疆大吏,难度就更加的可想而知。

简而言之,以李卫现有的状态,现有的身份地位和家庭条件,根本不足以支撑李卫成为一品京官和封疆大吏。

把不可能的事情办变成可能的事情,首先自己得有能耐。李卫在担任盐道史的时候并没有中饱私囊,反而是积极的追捕贩卖私盐者。并且在雍正四年、雍正六年,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对于盐盗的活动起到了一个极其大的震慑作用。

在雍正六年,李卫在江浙沿海地区建筑了诸多的海塘,用来抵御海潮的侵袭。与此同时,当皇帝不满意江南总督范时绎对松江海塘的工程办理之时,李卫积极主动的担当起了这次任务,并且采取了极为妥当的修缮方案。

江南地区有很多盗贼,而地方官员又大多与盗贼同流合污,李卫在江南的时候,对于当地的盗贼进行了大力度的逮捕,与此同时,对于上级进行毫不留情的弹劾。雍正七年,李卫查获了参与朱三太子案的甘凤池案件,甘凤池最终也被处死。

李卫是一个有能力、有本事、有道德、有素养、有追求的人,尽管与此同时他还是一位汉人,尽管在朝廷之上并没有太多的政府官员与他一线,尽管他得罪了太多的皇亲国戚、地方豪绅,但有三个人是至始至终支持他的,分别是:康熙帝,雍正帝和乾隆帝。能够得到皇上的支持和认可,并且在皇帝的大力扶持之下,担任诸多政务,这才是李卫最大的成功。


趣谈唐宋元明清


关于雍正这位皇帝,自古以来,存在着很多争议。就好比说,他是怎么坐上皇帝的。还有就是,他是因为什么突然离世。说起这些事情,都是千古疑问。今天要说的,自然不是这些谜题。在他的身边,有三个比较重要的人。想必大家也是有所了解的,不管是电视剧,还是小说中,都有所提及。这三个人便是李卫,年羹尧和田文静。对于他们三个人,便是雍正的心腹大臣。接下来要跟大家探讨的,便是这三个人其中的一位,也就是李卫。在文学作品中提到,他是一个混迹街头的小混混。也算是他的机遇比较好,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和当时的雍正结识。这个时候,雍正还不是皇帝,只是一位王爷。经过这次偶遇,他得到了很好的平台。经过雍正对他的教导,成为了一位比较出色的人才,跟随在雍正身边做事,也是当时重要的心腹。后来,雍正坐上了皇帝。在这个时候,他身在江南,为自己的主子,处理了很多特殊事务。影视剧中所提到的李卫,基本形式也是差不多的。只不过,他不但是一个混混,还是一个口才很好的混混。此后的事情,也就差不多了。以上所说的,只是出现在影视剧,或者是一些文学作品中的。其实,在历史上的李卫,根本不是这样的形象。而是出身非常不错,是一位富家子弟。对于他的家庭,也是相当的富有。除此之外,他的学习成绩不怎么样,一直没有得到什么学位。在清朝来说,要是想做官,也不是只有科举这么一条路。在当时,只要你有足够的票子,肯拿出来贡献给朝廷。这样一来,便可以获得相应的官职。对于李卫的家庭条件来说,这还不是一件小事。通过家里的财产,坐上了五品员外。说起这个官职,也是不低的,要是没有几万两银子,也是拿不下来的。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他的家里还是很富有的。就算是这样,官职也就是这么回事,想要干点大事,还是不可能的。在康熙在位期间,在他做官的路上,也是比较平淡,没有什么大的机遇。也就算简单的官职,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也就没啥事了。后来,他前去户部工作。在这里,他认识了雍正。此后,他便跟着雍正做事。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还得到了雍正的重视和信任。雍正坐上皇帝之后,他的官职得到瞬间提升。在此后的两年里,他工作非常认真,不管做什么,都能做的比较出色。这样出色的表现,也是相当不错的。在这期间,他的官职一再被提升。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情况,也是有很多原因的。经过一系列的工作之后,不但得到了雍正的赏识,还因此成为心腹。其实在这个时候,发生了很多不可告人的秘密。之所以成为心腹,也是因为这些秘密任务的存在。再打清军进入中原一来,民间的反抗组织,就一直没有停止。尤其是江南地区,越发强烈。在这个时候,雍正派他前去镇压这些反抗组织。说来也是比较巧,这时候清朝面临着准格尔之战,国库里没有什么钱。他在江南的任务,不单单是为了镇压这些人。最为重要的是,收集钱财和粮食。到了雍正晚年的时候,他的官职再次提升,地位相当不错。通过这些事,就可以看出来,雍正是有多器重他。其实说起来,也是很有趣的。雍正手下这几位比较能干的大臣,都不是通过科举坐上官职的。在大家的印象中,雍正是一位比较冷酷的君王。说一不二,做了很多令人感到震惊的事情。但是话说回来,正因为他的冷血无情,才让大清的经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这期间,增加了国库的收入,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康熙交给了他一个国库空空的王朝,但是他交给乾隆的,却是一个非常富裕的国度。雍正去世之后,乾隆坐上了皇帝。对于每个皇帝,都有着自己的领导班子。对于父亲的这位心腹,自然是不能被重用的。这样一来,他便受到了冷落。乾隆继位的第三年,他便生病去世了。在这个时候,乾隆不但没有感到伤心,或者给他一些追封什么的,这些都没有。不仅如此,还把雍正生前赐给他的大宅子,收归朝廷。虽然他的得到了如此待遇,但是他的后代还是不错的。此后的每一代,都享有不错的官职和待遇。对于他的一生,也是相当不错了。即便有失落的时候,但是也是辉煌过的,此生不亏,你们觉得呢?


我是大海全是浪


在《雍正王朝》中,李卫是四爷胤禛下扬州筹款时发现的,那时候李卫看上去是一个小混混,其实内心充满了智慧。作为前邸奴才,李卫的确做得不错,很受胤禛欢心,胤禛做了皇帝后,李卫更是水涨船高,后来更是做到了封疆大吏,不得不说李卫的运气很好。


而历史上的李卫,却不是穷的到了要饭的地步。因为从小书读不进去,正好家里有点钱,为了光耀门楣,于是就捐了一个“员外郎”的官,那是在康熙56年的时候。清朝的时候由于财政困难,康熙就想到一个古代王朝通用的办法,就是纳捐。除了可以让朝廷渡过难关外,也可以向朝廷输送一些没有考好功名的人才,也算是一举两得,这跟“卖官鬻爵”是两个概念。


通过纳捐正式登上官场的李卫,没有等太久就去兵部报道了。要知道在京城当官比在地方上当官,升职的机会要多得多。两年之后,李卫又转任户部郎中,可谓是顺风顺水。

而雍正继位后,就直接任命李卫为云南盐驿道,专门管盐务。要知道,在古代,盐是国家垄断产品,管盐的官职都是肥缺,而且后台都很硬。你看看扬州的任伯安,两淮巡盐道,每年给老八集团输送一百万巨额资金。可见,雍正对李卫是很看重的,不过这也让大家很意外,为什么雍正对李卫如此厚爱。


雍正没有看错人,李卫在云南盐驿道这个位置上,没有为自己中饱私囊一分钱,相反,在这个位置上,李卫是恪尽职守,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其中严查私盐走私做的非常好,为朝廷每年多赚了几十万两银子。


后来李卫又在雍正二年,升任云南布政使,还兼管盐务。雍正三年,李卫又升任浙江巡抚,兼理两浙盐政。雍正五年,升为浙江总督,兼管巡抚事。雍正十年,加兵部尚书衔,又改任直隶总督,兼署刑部尚书事。乾隆皇帝继位,命他兼管直隶总督。


可见,李卫的升官速度堪称火箭,在清朝,估计也只有和珅能跟他有的一比了,不过幸运的是,李卫得以善终,而和珅却被赐死。


为什么一个靠纳捐上位的小官,后来居然做到了封疆大吏,还受到康熙、雍正、乾隆三任皇帝的厚爱?


无疑,靠的是能力和忠心。


李卫当官主要在云南、浙江、直隶。在这几个地方,李卫的政绩有目共睹,不论是治理盐务,还是在浙江推行新政,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尤其是推行新政,是雍正在位期间主要做的几件大事之一,遭到了几乎所有上层人士的反对。作为试点城市,李卫顶住压力,不像田文镜那样死板办事,而是灵活应用和百折不挠,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对于李卫一个半文盲来说,能在历史上留名,不得不说,李卫还是很有本事的。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欢迎留言评论。


历史局中人


大家对李卫的熟悉,大多是在影视剧中,当年徐峥演的一部《李卫当官》,让大家对这个人物有所熟悉,剧中李卫因为假扮钦差大人结果被赏识,然后做上了真正的钦差,并且破了一宗又一宗罪案的故事。

看电视的时候,我们会觉得李卫是真的非常厉害,而且为人非常正直,是一个非常聪明又清廉的好官,但是我们也知道,其实很多电视剧都是有修饰的成分的,还有些是杜撰出来的,那么,在历史上,李卫这个人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历史上真实的李卫,和电视上的一样,也是通过不正规的手段做上官职的。不过与电视剧中清贫的李卫不同。历史上的李卫家家境比较富有的,而且这个官位也是跟他的家世有很大关系,在康熙年间,李卫家里给他出资当了个员外郎,于是李卫便在朝廷谋得了一个小小的职位,这也是李卫当官的开始。

李卫从小便不爱读书,不认识几个字这个问题自然是他的短板。官虽然是买来的,但并不代表他没有实力不识字的李卫,奏章都由师爷代写,师爷写完都要读给他听,有不合意的地方,他就口述修改。但是李卫绝对不简单,就是这样的口述修改公文,总是能够敏锐地能切中问题要害,对此大家佩服得五体投地,李卫的过人的机智和才干由此可见一斑。

仅用了十年的时间,李卫便从一个个小小的员外郎变成了朝廷一位一品的大臣,从员外郎变成总督,可以看出李卫绝对是一个非常厉害有能力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