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什么有些老百姓怕隔离?

李虹泽483


全国多个县市封城,另外好多省份也启动了一级预警措施,对抗这场来势汹汹的新型冠状病毒。许多人都被隔离或自我隔离。

我们需要警惕的是,被动隔离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1

当我们身体上或者社交上被隔离的时候,我们的心理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0世纪50年代首创的用于研究意识的“感觉剥夺实验”或许能够提供一些见解。

“感觉剥夺(sensory deprivation)”,来自于1954年Boxton、Heron及Scott在加拿大一所大学所做的著名心理实验。

科学家利用丰厚报酬(20美元/天,当时大学生打工一般每小时50美分)吸引了许多自愿报名的大学生被试,他们试图在严格控制的实验室中尽可能地剥夺被试者的感觉(触觉、听觉、视觉、嗅觉),并观察被试者的状态变化。

实验要求被试尽可能长时间地躺在实验室(恒温、密闭、隔音、有光)。

床柔软舒适,以尽可能减少被试身体的感觉;

手戴上手套,并用厚纸套将手脚卡住,使触觉刺激减至最小;

头则枕在用U形泡沫橡胶做的枕头上;

眼睛被蒙上特制的、只能看到漫射光但看不到任何形状或图形的半透明塑料眼罩,同时室内的可能的各种声音尽量减到最低或完全隔音。

在感觉剥夺实验最开始,被试们还能在床上安睡,

但8小时之后,被试者们开始失眠,不耐烦,急切地寻找刺激。他们想唱歌,吹口哨,并开始自言自语,用两只手套互相敲打,或者用它去探索这间小屋。

被试变得焦躁不安,极不舒服,而丰厚的报酬极难使大多数的被试者在这种环境中坚持2到3天以上。‍

2

科学家们测试了被试坚持时间的长短、身体及心理的各项指标,实验结果表明,持续的感觉剥夺使被试表现出病理心理状况:大脑皮层唤醒能力的降低,酮类固醇激素水平显著上升,情绪、认知和行为等方面的紊乱。

而在感觉剥夺后期,被试则表现出不能集中精力,思维反应迟钝,思维过程受到扰乱,语言和推理能力等智力测验的成绩严重变坏,白日梦,幻听(听到狂吠、警笛、滴水、警钟等声音)、幻视(看到光的闪烁、视野边缘的形状)等精神异常现象。‍

3

来自动物的社交剥夺实验

动物心理学家对恒河猴进行“社交剥夺实验”,将猴子喂养工作全部自动化,隔绝猴子与其他猴子或人的沟通。

实验结果表明与有正常沟通机会的猴子相比,缺乏沟通经验的猴子明显缺乏安全感,不能与同类进行正常的交往,甚至连本能的行为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4

人是最需要社交的生物。

从神经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的大脑是用来处理感觉信息的。在最基本的层面上,大脑处理的信息来自我们的五种感官通道(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也就是说,我们的大脑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处理外来刺激的模式,然后这些信息被用来指导我们在世界上生活的行为决策。

因此人类是地球上最需要社交的生物,所以人类的行为决策有很多是涉及如何应对社交世界的。

实验证明:社交隔离会导致抑郁、焦虑、增强的情绪唤醒以及自伤。‍

鉴于目前防控疫情的严峻形势,隔离恐怕是最有效的方式了。

隔离不隔爱,武汉市民隔空喊话的视频在朋友圈刷屏,恰恰说明了,在非常时期,人和人之间的互相交往的需要。

面对这场疫情,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照顾好自己,那也是爱护别人的最高原则。

希望这场隔离早点过去,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相约春暖花开之时,坦诚相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