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你们是怎样看的呢?

林成龙


知行合一,这是自古以来圣贤提倡的治学原则,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对学习与实践的比喻,也是对后生的希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了读书的作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指明了学习方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确定了读书与行路的关系。

那么,怎样掌握读书与行路的‘’度‘’呢?自认为,多读书自然好,但是也不必穷其所有,选择好书,与业务相关的书,读懂吃透,能帮助自己从事工作游刃有余,能陶冶心灵清澈明媚,能言谈举止不落俗套,足矣。而行路,进而说实践,则应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不断进步,才可。由此说来,行程可不止万里!

先贤说,学习知识,最终是为改造世界,推动历史前进。我等虽是俗人,家国志向都是同样。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人生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必然失败的。

知识不能简单地说“开卷有益”或“不知者不怪”,而是要区别清楚。良知越多越好,歪理邪说越少越好。

顺便说一下,很少有人读书破万卷的,反正我读书千卷都不到,而我行路(仅仅计算徒步步行)早已经万里多多了。



雁来红17


这句话是古人讲的,在过去那种交通不便利的时代背景下,是适用的。放到现代社会,交通这么发达,就不太适用了。


比如你现在中国,坐飞机去美国,朝发夕至。可是你能因为到了美国,就会有什么改变和提升吗?

不会吧。这几个小时的时间,就是在机舱里度过,只能看看身边漂亮的空姐,看看窗外的白云,吃吃太空餐。就是到了美国,也只是看一眼稍微变化一点模样的机场和城市,你觉得会对一个人有提升和改变吗?

还不如用同样的时间去读一本书呢!读一本书,多了解一个观念,有可能就会对你的生活有改变。

但是在古代,交通不便利的社会里,这句话就是适用的。

交通不便利,只能靠步行。行进速度会很慢,每到一个地方,只能停下来休整。而在这种方式下,如果你能行上万里路,一路上看到的风景和世态,结识不同的人,通过和别人沟通交流,接触到的新鲜资讯,感受到的风土人情,都会成为你生命中很好的养料和精神食粮。

见识见识,就是你真正看见过那么多,得到的认识。

之前有段刷屏的旅行文案,说的特别好:你写PPT时,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你看报表时,梅里雪山的金丝猴刚好爬上树尖;你挤地铁时,西藏的山鹰一直盘旋云端;你在会议室吵架时,尼泊尔的背包客一起端着酒杯,坐在火堆旁。”

你只有走出去见识过那么多,你才会知道快乐的生活方式不只有一种,不会再局限于眼前的一方小天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你亲身经历,由心而生出的感悟,一定要比你书本上读来的,要深刻的多,有趣的多,丰富的多。

明朝的旅行家,徐霞客,一生游历名山大川,见识过了祖国的大好山河,才写出了流传百世的《徐霞客游记》。同时期的那么多读书人,大都在八股文的考试里穷首皓经的时候,只有他卓然独立,活出了自己的风采。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是个行万里路的典范。他起义造反之前,在黄觉寺里出家当和尚。本以为当和尚能混口饭吃呢,可是和尚也是分等级的,他就是那种没饭吃的游僧,最低等级。俗名:臭要饭的,乞丐。他就是靠着要饭乞讨,走过了很多地方。那些起义的重灾区,都是他之前要饭的时候,用光脚板,一步一步丈量过的。

所以他不止行了一万里,好几万里应该是有的。所以他是当时社会上最牛逼的人物,连读万卷书的神算子刘伯温,都是他的臣属。他就是最典型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证明。


每一句话,都有它的时代背景和原始出处。我们要学会吸取当下有用的,去除背景限制的。看问题看本质,越学越聪明。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或许你有高见,欢迎你留言说出你有道理的想法。


作家杨文华


书,是启迪人智慧的金钥匙,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载体,也是全人类共享的精神食粮。

人,自懂事明理之时,就与书相伴,从中学习知识,掌握语言词汇能力,接受文化教育的熏陶,开阔未来视野。人,通过读书,提高了文化水平,提升了文化修养。许多人对书情有独钟,爱不释卷,如醉如痴。许多人通过读书,掌握了本领,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贡献。许多人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丰富了自己的文化生活,开拓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诚然,读书是值得赞美的,是应该大力提倡的。但是有许多人,尽管读了大量书籍,却成为了书呆子。虽然有了书本知识,却与社会实践相脱节。虽然学富五车,却无用武之地。虽然满腹经伦,却在现实生活中碰的头破血流。

归根结底,就是读书要会读书,千万不可读死书,死读书。周总理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是为了自己能够成为有用之才,是为了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去。

如果读书不行万里路,不融入到社会洪流之中,不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就算是读万卷书,破万卷书,又有何用?就算是一辈子钻在书堆里,成为书虫书痴,又有何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唯一途径,也是读书的终极目标。


杨林海825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这必须有前提条件,读的书有价值否?读的都是烂书,用不了万卷,几卷就让你精神垮掉。行万里路,如果就在自家方圆走,走再多,见识很少,井底之蛙。

倘若,是有规划的读书,书破万卷下笔出神,才华四溢!

有规划的行万里,是社会实贱知识的积累,是另一种方式的读书。

对此,两者都可赞而非论高低!


专家zj126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让我想到的像徐霞客,李时珍,李白……等古代的大咖牛人[可怜]。徐霞客行万里路成为了古代伟大的地理学家,李时珍行万里路尝遍百草著作《百草纲目》,李白更是游览千山万水著诗歌无数成为“诗仙”。但如今的科技发展行万里路不在是大的事情,你可能会上午还在家吃着早饭,下午就有可能到了巴黎的广场喂鸽子[我想静静],但读万卷书却成了需要咱们毅力的坚持。外界的诱惑太多,占用的时间让我们不知不觉,可能一刷小视频或玩个游戏几个小时过去。也有可能你会说我要进步我要学习,但我没有时间呀,你没时间有人已经给你准备好了——听书,各种的精髓给你摘出来讲给你。有的人适合听书,因为他们已经有一定的阅读量,可以听听别人不同的见解。但有的人不适合,听的时候觉得讲解的牛逼呀老铁,但过后忘了也差不多了,因为听的时候没有过多的思考沉思,只觉得羡慕而已!

还有好多家长总是为孩子的如何教育而发愁,其实樊登老师一句话特别有感触:你考个驾照都需要拿一个证件,那么你为教育孩子认真的读过一本书吗?

当代世界,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感悟万物,思考生命!不要总觉得我们被世界的步伐淘汰了,其实它就在那,需要你静下来用心感悟!!!





小虎哥聊高考


二者相得益彰。

1 读万卷书是前提,属于奠基性的。不读书,行千万里路,也是一个邮差。因为你不知道那些路上的故事、故事的意义和价值,以及这些故事引发的恩爱情仇,荡气回肠。

2 行万里路是验证。纸上来的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没有现实的体会,书本上学来的东西变不成能力。行万里路,增长我们的见识,帮助我们体会世态人情,生活滋味。

亲爱的朋友们,读和走吧!腰缠十万贯,骑马下扬州。阳春三月,拿上书本,迈开双腿,开走!


朱颜灵语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是古人的一句经验之谈。

读和行,是人们对知识和经验的两种获取方式。通过“读”获取书面知识,通过“行”获取实践经验。

此话的第一个含义是:读和行都很重要,不可偏废。

书面知识本来就是人类实践经验的记录和总结,读书可以直接、快速汲取前人的这些经验和智慧,以使后人少走弯路。即俗话所说读书是走向成功的阶梯。

读万卷书,就是要尽可能地博览群书,全面了解吸收前人的经验智慧。

但是,仅仅具备书面知识还远远不够,人们还必须通过实践,用行动去验证这些知识,并在实际运用中不断发扬光大。

此话的第二个含义就是:读书重要,但不能只局限于此。因为读书是基础,行动才是目的。

行万里路,就是要勇于摆脱思想束缚,通过实践去遍览人间疾苦、世间风情,在实践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避免眼高手低。

此话的最好反证就是“纸上谈兵”的故事,教训极其深刻!


夏野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这句话有了更多的认识。


原文出处

这句话原出自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

“画家六法,一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


开始是讲绘画的,个人理解,对于绘画除了要看书卷上的描述以及画作,还要看尽现实中的山水人情,最后达到胸有成竹,落笔有神。


引申发展

后来,这句话渐渐发展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


最开始,我以为,这句话的意思是与其在书中获取知识,莫不如在现实经历种种而得来的经验,书中的内容即使读懂了也是别人的,而在现实中摸爬滚打获得的才是自己真正领悟的。而万里路的行走难免有弯路,若有名师指点,就会避免走很多冤枉路,用更短的时间更小的代价获得更多的道理。


以行践知

小时候,上学读书但是一直不知道为什么,只是看别的小朋友都这么做。长大一点,也喜欢读书,但是依然是死读书,看起来没什么用但还是受其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知道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为了明白事理。


读万卷书是知,行万里路在做。王阳明说“知行合一”,懂得了知识还要在生活中践行,就是把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如今,在我看来,行比知更重要。


《论语》中,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选择妻子注重品德而非容貌,侍奉父母都够尽心竭力,侍奉君主能舍身尽职,对待朋友能言而有信。这样的人,即使没有读书学习,我一定认为他已经学习过了。


所以,一个人的行为表现比读多少书更重要。一个人读书再多,但是毫无素质,甚至以此卖弄学问,那还不如不读的好。


总而言之,读书明白知识道理,而后内化为个人的修养,在生活工作中展现出来,若不然,读过之后,书还是书,自己还是自己,有何用呢?最后以荀子《劝学》内容作结: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妙华心地


古人都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一种人生追求。

作为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研学实践已被列入教学体系,研学期从小学一直到初高中,旅行中不断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让他们去提出更多的问题,并想方设法通过观察、实践和思考,找到问题的答案。

对于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的青少年来说,相对于黑板粉笔、PPT投影的课堂,让他们真正走出校园、离开课桌、亲近自然、亲近社会、亲近科学,更容易增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艺天美学


行万里路会让你有更多切身经历,小到怎样定便宜机酒,大到在旅途中交到生死与共的朋友,这些都会丰富你的人生阅历。但行万里路有几个前提,首先,你要读过一定的书,有了知识的积累,你会感悟更多,收获更多。比如,你想去故宫参观,在故宫什么都不了解的情况下,相信你会参观不到一半就觉得了无生趣。如果你提前看了上新了故宫,或者翻阅了其他关于故宫的资料。你会花两天时间逛故宫都逛不够。其次,你要有足够的金钱和精力让你行万里路。我一个朋友环游了半个地球,代价是辞去了稳定的工作,钱花没了,只能停止旅行,踏实上班,三十岁了,单身男,现在没有任何积蓄。但,他家在北京鼓楼旁边,有一套待拆迁的房子。如果没有足够的金钱和精力支撑,多读一些感兴趣的书也是不错的选择,这样你在这个领域里会遇到同样兴趣的人,与人接触,你人生的故事情节也会很丰富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