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刘墉?乾隆时期的刘墉是个什么职位?

用户9773280871334


先说职位吧,这个简单。

在乾隆时期,刘墉仕途虽然经过许多波折,数次差点被杀头,但是总体说来,官衔还不差,最高做过直隶总督、吏部尚书。直隶总督是最有权势的外放大员的一种,而吏部尚书更是吏部最高的官员,主宰者众多官员的仕途。


如何评价刘墉呢?应该分四个阶段来说。

一、初出茅庐,努力做官

刚做官的刘墉,应该是很有抱负的,起码一直在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他生在豪门,祖辈都是大清命官,等他高中进士之后,还和父亲一起做官很久。这个阶段的刘墉仕途基本都是顺当的,除了起步阶段,随着父亲一同被下狱,后来一直受到乾隆的看好。

他在各地做知府的时候,为地方百姓办了许多事实,做学政的时候,把考生也治理得井然有序。所以乾隆还曾经写诗勉励过他。


二、宦海沉浮,终至高位

乾隆三十年的时候,他的部下曾经盗用库银,按律他要跟着被杀头。但是刘家世代都是大清重臣,所以乾隆就亲自下令,免去他的死罪,并在不久之后,就调任做了江宁知府。

这个时候的刘墉,经过了一次生死考验,可能是生出了天恩浩荡的感觉,于是心生报国的心思,在任上狠狠地干了几年。因为政绩非常好,所以后来又被调任做了巡抚。他在巡抚的任上继续努力工作,他一面差人治理水患,一面对于各县案情进行梳理,并在后来将一些复杂的案件都一一审讯完毕,惩治了奸佞,充实了国库,当地的百姓再度集体夸他。

在他任左都御史的时候,曾经与和珅一起办案,他亲自前往民间查案,很快就把案情查了个清楚。但是在后来走奏报的时候,和珅却屡屡回护一些官员。此时的刘墉不畏权臣,坚持把自己查到的东西都罗列出来,最后终于让大奸之人受到惩罚。

三、屡次犯错,多次遭到贬谪

之后不久,刘墉被任命为直隶总督等职,权利很大,但与此同时,乾陵还十分信任和珅。刘墉家毕竟世代为官,刘墉不可避免的沾染了一些官场世故,所以此后他屡屡犯错,而且在任上倦怠,不再认真为官。

这些事情被乾隆看在眼里,多次批评刘墉,并将其一贬再贬。但是刘墉却一直没有什么进步,看起来已经成了一个老糊涂鬼,对此乾隆也无可奈何。但是刘墉所犯都是一些不大不小的问题,虽不在显位,但是也没有彻底脱离朝局。

四、积蓄多年,再度出击

乾隆死后,嘉庆继位。开始的几年里,刘墉依旧是老样子,但是在1799年的时候,嘉庆决定彻查和珅一案,他突然再次站起来,将这些年掌握的证据通通罗列出来,最后将和珅彻底查办,一举将这个满清最大的贪污犯给拿下。

此时的刘墉已过八旬,但是在办这件事的时候精神头十足。 在扳倒和珅后不久,刘墉就无疾而终,据说死前的几天里,还在夜间招待客人。


小镇月明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为清代政治家,书法家,生于公元1719年,卒于公元1804年。

著名的宰相刘罗锅,便是刘墉,可以说刘墉为人刚正不阿,也可以说其人处世圆滑,乾隆年间,刘墉以清正廉明闻名于世,其书法造诣也让后世之人称其为浓墨宰相。

刘墉的一生很复杂,说他是刚正不阿也不错,其人的确为官清廉,惩奸除恶,但面对和珅这样的巨贪时,却又装聋作哑。

仕途得志

刘墉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其曾祖父为顺治九年进士,其祖父为康熙二十四年进士,而其父亲为雍正二年进士,刘墉家长辈皆为清廷肱骨之臣,身为名门之后的刘墉,自然也不会差,乾隆十六年,刘墉同样考中进士。

乾隆二十六年,刘墉任职安徽学政,就监生管理的问题,提出了切实有效的改革措施,一时间得到了乾隆皇帝的认可,乾隆同样都刘墉寄予厚望,毕竟刘墉为名门之后,若是真正的平庸下去,倒也不值得后世对其称赞。

刘墉为政严肃,可以说正是靠着清正廉洁,刘墉得到了乾隆皇帝的赏识。

其人为官一生,经历了宦海浮沉,从一开始的在北京任职到被调往地方,在地方为官,刘墉的确严格管理,对待贪污腐败行为绝不姑息,但后来入京担任左都御史以后,却对大贪官和珅表现出其圆滑的一面,再也没有了那种雷厉风行。

晚年的刘墉,却在工作上经常出现纰漏,刘墉也因此经常被降职。

时机成熟,刘墉又恢复了过去的清正廉明

后来乾隆帝驾崩,嘉庆皇帝正式握住权柄,刘墉却又勇敢的站出来指责和珅,列举了和珅的数十项罪状,将大贪官和珅一举击败。

嘉庆年间,刘墉也常常因为工作出现纰漏被问责,但因为有打倒和珅这一功劳,刘墉却是再次被任用。

在地方为官之时,刘墉雷厉风行,严厉打击贪官,这是因为刘墉本身就是一个正直的人,地方官吏贪污腐败在刘墉看来便是不可忍受,所以刘墉能够赢得清正廉洁的名声,但进京以后,刘墉却被大贪官和珅钳制,不敢有任何触怒和珅的举动,毕竟和珅背后站着的是乾隆皇帝,触犯和珅的下场可不是刘墉想要的,也为了避免与和珅有间隙,有过许多过失。

刘墉去世于嘉庆九年,死后被追封太子太保,得以善终,便观刘墉的一生,可以知道,刘墉的确是一个清正廉洁的官员,但其人又擅长自保,在面对强大的和珅时,刘墉懂得进退,趋利避害,一旦时机成熟,刘墉又一次成为了清正廉洁的好官。


魏青衣


刘墉就是我们电视剧中看到的刘罗锅,电视剧中刘墉是个罗锅,并且和乾隆皇帝关系很铁,君臣二人时常斗嘴,各种搞笑的段子很多。

据说,“罗锅”二字是乾隆帝亲口所封。某日乾隆帝闲来无事,故意拿刘墉的生理特征取乐,赐封他为“罗锅”,还题了一首诗:

“人生残疾是前缘,口在胸膛耳垂肩。仰面难得见日月,侧身才可见青天。卧似心字缺三点,立如弯弓少一弦。死后装殓省棺椁,笼屉之内即长眠。”

这首诗够刻薄和损人的,刘墉不慌不忙随即“和”了一首诗:

“驼生脊背可存粮,人长驼背智谋广。文韬伴君定国策,武略戍边保安邦。臣虽不才知恩遇,承蒙万岁赐封赏。别看罗锅字不多,每年白得两万两。”

原来按清朝惯例,凡是皇帝赐封了名号的官员,吏部每年要给2万两银子。“罗锅”二字的冠名费应该是历史最高的吧。

当然以上都是野史传说,当不得真。



(乾隆和刘罗锅)

历史上刘墉不是罗锅,其实这个绰号与乾隆帝无关,是嘉庆帝赐封的,而且嘉庆帝说的不是“罗锅”而是“驼子”。

据史书记载,嘉庆帝偶尔称刘墉为“刘驼子”,但当时刘墉已年逾八旬,再加上他常年伏案读书,难免会弯腰驼背,不能以此推断刘墉年轻时便是个罗锅。

刘墉生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山东诸城人,大学士刘统勋之子。乾隆十六年(1751年),32岁的刘墉进京参加科考,中二甲第二名进士,从此开始了他的从政之路。

任何一个人的仕途从来不是一帆风顺,刘墉也不例外。电视上我们看到了他的仕途也是起起伏伏,和皇上、和珅斗智斗勇,扶弱除强、嬉笑怒骂。

真实的刘墉是这样的人吗?答案是否定的。

刘墉并不被乾隆帝欣赏和重用,反而有点厌恶他。他和和珅并没有多少交集,刘墉比和珅大31岁,当刘墉走向仕途时,和珅还是一个普通侍卫。



(和珅)

刘墉最初的官职是翰林院庶吉士(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写诏书,讲经籍)后升迁为侍讲(皇帝的顾问)。按说是皇帝的近臣,升迁的机会几率很大,但是由于受到他的父亲刘统勋“犯事”的牵连。刘墉只在宫中呆了5年,随后,37岁时被外放到地方为官去了。

历史有时候很有趣,刘墉失宠被外放地方为官,期间兜兜转转,先后担任过安徽学政、江苏学政、太原知府和江宁知府,在地方做的还是比较出色的。谁知道这一放就是20年。

20年宫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别的不说,20年间和珅仕途就像点燃的火箭一样直线上升,别看进入仕途比刘墉晚,经过乾隆帝的火线提拔,和珅身兼“党政军”要职,比如内务府总管、领班军机大臣、步兵统领、礼部尚书等……



(刘罗锅)

20年后,57岁刘墉远离朝廷的权力中心,他一个地方官,最大不过是个知府大人,你觉得他有能力像电视说的那样与和珅斗智斗勇吗?况且当时26岁的和珅权势炙手可热,皇帝的红人,估计刘墉连见和珅的面都很难。毕竟两人的级别差的太远了。

再者说了,二人没有利益冲突,说实话,刘墉想巴结和珅都怕来不及,更遑论与和珅斗了。

刘墉的仕途深受其父刘统勋的影响,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其父刘统勋因病去世,刘墉辞官回家服丧,一般服丧时间是三年。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刘墉服丧期满去京城报到,乾隆念其父功勋卓著,于是把他留任宫中,让他做了左督御史,内阁学士。

这次进宫后不久,刘墉第一次与和珅有了接触,乾隆下旨让他与和珅审理山东巡抚舞弊案,和珅收了山东巡抚的银子了,有意袒护,被刘墉秉公执法,最后使山东巡抚国泰伏法。



(和珅、刘墉审案)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刘墉升任直隶总督,这时与和珅有了交集,但是刘墉为官老奸巨猾,对和珅贪赃枉法之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皇帝不急太监何必着急呢?“反正和珅贪的又不是我家的银子”。刘墉只能“委蛇其间,惟以滑稽悦容其间”。

刘墉这样做的结果引起了乾隆的反感,随后刘墉的一些错误被乾隆皇上无限放大,比如说刘墉懒散,做事不积极,再加上和珅的进谗言,刘墉的官职一降再降,许多国家大事的决议都把他排除在外,刘墉被彻底边缘化。

嘉庆四年(1799年),这一年2月7日乾隆驾崩,不到半月时间,嘉庆扳倒了和珅。刘墉被提拔加封太子太保,负责审理和珅贪污、擅权纳贿一案。刘墉很快查明了和珅20条罪状,罪证确凿,和珅被正法。



(和珅正法)

刘墉大事不糊涂,他劝嘉庆不要扩大打击面,要尽快把和珅一案结束,以稳定人心,稳定压倒一切,毕竟新朝执政需要人才,嘉庆采纳了刘墉的建议。这件事表现了刘墉官场老辣的一面。

嘉庆九年(1805年),85岁的刘墉寿终正寝,据说刘墉死时,“鼻注下垂一寸有余”。(意思是:解脱)死后赠太子太保,谥号文清,入祀贤良祠,刘墉一生也算善始善终吧!

——END——


秉烛读春秋


提到刘墉,我们总是会想到电视剧中那位瘦小、罗锅、狡黠的老人形象,实际上,历史中的刘墉长得十分符合山东大汉的形象。

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今山东高密人。刘墉出身官宦之家,其父为大学士刘统勋。刘墉自幼就得到了良好的教育,乾隆十六年(1751)中进士,在乾嘉两朝为官。刘墉不仅是一个好官,为官清正廉明,还是一名书画家,其作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乾隆四十六年(1781)之前,刘墉主要在地方担任学政、知府、巡抚等官职;乾隆四十六年后,刘墉才正式在中央任职,先是担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后署吏部尚书、授工部尚书、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乾隆五十四年(1789),因为上书房阿哥的师傅们上班迟到,刘墉身为总师傅而不予纠正,因而被降职,但不久就被提升。


老照片


刘墉,别名刘罗锅,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映的一部名叫《宰相刘罗锅》的电视剧,其实讲的就是刘墉本人。与电视剧不同的是,由于历史上的刘墉出生于山东的名门望族,从小在名门相府成长,家族又世代为官。所以,他后来首次步入仕途多多少少是因为家族的缘故,当然这自然也和他自己的努力,以及他从小受到的良好教育有关系。

刘墉,出生于1719年,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官员,当官期间,一直奉公守法,清正廉洁,不仅如此,他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还被世人尊称为“浓墨宰相”。乾隆十六年时,因为父亲的关系,刘墉凭借恩荫举人的身份参加会试和殿试,随后被授予官职。在乾隆在位期间,刘墉曾被授予很多官职。从最初进入官场起,到后来这四十五年来,刘墉的官职是升升降降,降降升升,不断变换着。



乾隆十六年,三十二岁的刘墉在家族的庇护下,参加考试并考中进士,接着便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担任编修工作,不久又升迁为侍讲,这是他步入仕途的起点。

四年后,因为刘墉父亲因办理军务不当而锒铛入狱,他自然也收到了牵连,被贬为翰林院编修。



又过了两年,刘墉被外调为地方官,此后直到50多岁都在地方当官,先后担任过安徽学政、江苏学政、太原知府和江宁知府等职。

乾隆二十一年,被提拔为安徽学政,三年后,调任江苏学政。

乾隆二十七年,被认命为山西太原知府,三十年,升任冀宁道台,次年因所属阳曲县令段成功贪侵国库银两被发配军台。

乾隆三十四年,因父亲的缘故被重新起用,担任江宁知府一职。

三年后,调任陕西按察使,第二年,因为父亲刘统勋病故,刘墉辞官回家,又三年,服丧期满还京,授内阁学士一职,任职南书房。随后几年官职一直上下徘徊。

直到乾隆四十八年,升至直隶总督、吏部尚书,兼理国子监事务,达到其事业顶峰(乾隆时期)。

刘墉在乾隆时期担任过很多官职,有高有低,官职也一直处于不大稳定的状态,但他为官期间一直兢兢业业,为民着想,所以说直到嘉庆年间官职还在不断上升。从这就可以看出刘墉还是一个很不错的人。


据史料记载,刘墉在为官期间,继承了父亲刘统勋正直干练,雷厉风行的德行。他当政时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相传其出任学政时因为把关特别严格,使得一些想作弊的人不敢入场。在刘墉任江宁知府时,在政期间,秉公办案,为政公正清廉,这也使得他的名声传播开来,百姓们都称赞他的品行和为官之道将其比做包拯。后来嘉庆初年的弹词《刘公案》,就是以刘墉在江宁知府任上决断疑案、为民做主的故事为蓝本改编而成。

不仅如此,连皇帝对他都多有嘉奖,在其上任之时还为其题诗以表示自己的厚望。史料记载,在刘墉前往安徽赴任前,乾隆还特意召见并赐诗,其中有“海岱高门第,瀛洲新翰林”之句,意思是希望刘墉能够不辱门楣、有所建树。当然,刘墉也没有辜负皇帝的期望。

从这些事件中就可以看出来,刘墉是一个集才华和能力于一身的人,同时也是一个刚正不阿,值得托付重任之人,办事认真严峻,只不过在晚年的时候经常犯错以至于不太讨乾隆欢心,官职也有所下降。


小姐姐讲史


刘墉出生于山东,家世显赫,世代高官,曾祖父是顺治年间进士,祖父是四川布政使,父亲是刘统勋则是乾隆朝名臣。得益于家族优渥的环境,刘墉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后来在父亲的关照下,没参加乡试,直接以恩荫举人的名义参加会试和殿试,考中了进士第二名。

自乾隆二十年后,刘墉一直担任地方官,做了不少利国利民的好事,当然,他也曾积极贯彻执行乾隆的旨令,查文字狱所涉的禁书,清剿反清复明的白莲教匪徒等等。

乾隆四十一年,刘墉回京被授予内阁学士,同年十月和纪晓岚一起编制《四库全书》,纪晓岚是总编,刘墉是副总编,因功被提拔为户部右侍郎。

乾隆四十五年,刘墉升任湖南巡抚。

乾隆四十六年,刘墉升任都察院左都御史。

乾隆四十七年,刘墉奉调入京出任左都御史。

乾隆四十八年,刘墉升任 直隶总督、吏部尚书。

乾隆五十一年,任职玉牒馆副总裁。

乾隆五十二年初,因泄露乾隆谈话内容被免去大学士职务。

乾隆五十四年,因犯错被降为侍郎。

吏部尚书应该是刘墉做的最大的官了!

历史上真实的和珅是个大帅哥,相貌堂堂,一表人才,乾隆皇帝之所以宠幸和珅,他的颜应该也加了不少分吧。可惜的是王刚演技是超一流的,只是颜值稍微弱了点。刘墉其实不是罗锅,他只是有些驼背,天天低头哈腰颈椎出现问题,给人以驼背的错觉,而且他思考问题的时候耳朵也不会动。

其实,刘墉与和珅之间也没有斗智斗勇,反而相处的很融洽。刘墉比和珅大了31岁,和珅发迹的时候,刘墉大部分时间在外地做官。刘墉回到京城后,和珅已是乾隆身边炙手可热的大红人。刘墉宦海浮沉这么多年,深谙官场之道,自然不敢傻了吧唧去招惹和珅。


关河南望


看官:看官场不倒翁刘老锅值得我们反思为人之道,而“拼爹”,“圆滑世故”,“像坐过山车一样的人生”,那个是他最适合的形容词呢?



《仕途》:仕途之路全靠老爹

1:说起刘墉,就不得不提他爹刘统勋,他为人清廉正直、敢于直谏,深受乾隆信任,称他为股肱之臣,刘墉很自然就沾了他爹的光。

2:年轻时候,就以恩荫举人身份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从翰林院庶吉士很快迁为侍讲,正是进入了仕途。刘墉在任山西太原知府时,因下属贪污国库银两,未能及时处理,按照律例要革职被判极刑,乾隆只给发配一年,不久就再次出任江宁知府。在刘统勋病故,乾隆念他多年功绩,还诏授刘墉内阁学士,任职南书房。



《性格》从正直干练到打太极高手

正直铁臣:刘墉在踏上仕途初期,和他父亲一样,都是嫉恶如仇、雷厉风行。在任江苏学政期间,他严格把关,让一些浑水摸鱼考生难以进入考场,对徇私舞弊考官,按律给与处理。在任湖南巡抚时,因湖南水灾严重,贪官污吏猖獗,刘墉逐一查明原因,据实弹劾贪官污吏,很快就库银充实,民粮丰足。


《太极高手》:刘墉在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时候,终于和和珅有了交集。乾隆安排二人审理山东巡抚舞弊案,刘墉微服私访,终于查清案情,准备严办山东巡抚,结果和珅亦有意袒护,但最终乾隆还是听从了刘墉意见。不过由于乾隆听信和珅,在以后政治较量中,刘墉开始委蛇其间,惟以滑稽悦容其间。在这一过程中,刘墉为暂避锋芒,对乾隆安排的事情经常办理不好,官职也是一直下降。

老龙:不过让人不敢揣摩的是在嘉庆帝时,将审理和珅植党营私、擅权纳贿一案交于他,刘墉这次没有隐忍退让,再次展现不畏权势的一面,查明和珅多项罪行,使得嘉庆随记处死了和珅。


曲线官位:刘墉的官职可以说是曲线

刘墉被称为浓墨宰相,可见他是书生气的官员。在他仕途中,也是从学政监督科考开始,这正符合他的性格。他在这方面,严肃考纪,深受学子爱戴。因为政绩突出,被乾隆委任担任一方要员,在这过程中,他遭遇了仕途滑铁卢,被罢官免职。虽然后来又得到重用,但因为与和珅冲突,结果又是被贬。在乾隆年间,好不容易给授予了体仁阁大学士,结果乾隆还说他懒政不干活。。


喜欢老龙的小伙伴都点关注点点赞👍啊!

夏慈史


刘墉在现实历史中是一个非常刚直不阿的人物,但是在面对和珅这个乾隆朝位高权重的大贪官时,他的刚直不阿却被他隐藏了起来。

历史中,他非常懂得明哲保身的道理,知道自己和和珅对抗就是以卵击石,为了防止遭到和珅的报复,他不敢和和珅爆发太多的冲突,遇到事,就打出一手他原本十分厌恶的太极拳,把事情给推出去。



虽然这些事情与他的本心不合,但他知道,这是自己想要生存的唯一法则。

真实历史中的刘墉

刘墉在电视剧中的形象和和珅一样,都有些被过于丑化。

现实历史中的和珅非常高大帅气、又极度有才华,与电视剧中猥琐矮小的和珅,有着天壤之别。

而现实历史中的刘墉也是如此,他虽然不如和珅帅气,但却有将近1米9的伟岸身高,整个人站起来就是一个堂堂正正的大汉,跟电视剧中那个矮小驼背的老人有着巨大差别。



刘墉的家世非常不凡,他的家中三代以上都是清朝有功名在身的人。

他的父亲更是厉害,在刘墉还没有进入朝廷之前,就已经成为了乾隆手下掌握着巨大权势的朝廷大员,权势地位之重,被民间冠之以了相国的称号。

刘墉能进入朝廷中,就与他的父亲有着莫大关系。

在清朝的科举考试中,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功名,这个功名就是“恩荫举人”,是清朝专门为一些大臣后代准备的,刘墉在他年轻之时,就凭借着他父亲的关系获得了这个功名,接下来参与到了意义重大的殿试之中。

刘墉早期的官场人生

刘墉虽然是凭借着自己父亲关系获得这个机会的,但却并不意味着他本身没有才华。

在考殿试的时候,他从那全国各地精挑细选出来的众多进士中杀出了一条生路来,考到了第五名。

经历过这一次殿试考试的他,仿佛一条跃过了龙门的鲤鱼,开始平步踏上了自己的青云之路。

他接下来很快高升,被乾隆皇帝授予了一个能非常靠近乾隆皇帝本人的官职。


在那些封建王朝的年代,虽然这个官职听起来不是特别厉害,但正所谓丞相门前七品官,能接近得了皇帝的官职,又有哪个是简单的呢?

不过他的青云之路并没有走得太过于长远,因为他父亲犯错受到乾隆皇帝惩罚的原因,他这位为人子的也受到了相应的惩罚。

他先是被乾隆皇帝降了一个等级,然后第二年就被乾隆皇帝发配出了京城,把他派到了外地去做官。

刘墉开始变得圆滑

刘墉这一发配,就被发配了二十来年的时间。

这二十来年的时间里,他在全国各地做出了很多事情。

他每到一地,都会为当地的百姓们处理冤案、治理过程中给当地百姓们做出很多有力的举措。

他的所作所为百姓们是明明白白看在眼里的,所以他就获得了来自于百姓们的爱戴,甚至一度被人们称之为“刘公”,一度被拿来与宋朝的包拯相提并论。


从这一件事情,我们就可以看出他的刚直。

不过在他被调回朝廷中后,他的行事风格却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

他开始变得小心谨慎、变得处处圆滑起来,面对棘手的问题,他从来不会迎难直上去解决,而是能推脱就推脱,不能推脱就圆滑地解决。

在现实历史中,电视剧中那般处处与和珅针锋相对的事情是不太可能发生的。

刘墉的生存之道

乾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曾经为了他这份安然度身事外的事情嫌弃过他。

嘉庆皇帝在刚登基、乾隆皇帝还没有放权的时候,也这样说过他,不过他没有任何改变,仍旧和以往一般圆滑。

一直到了乾隆去世,刘墉才开始展露出了长时间被他隐藏着的刚直,在嘉庆皇帝完全掌握权力后,他成为了帮嘉庆皇帝处理和珅的头号大员,秉公处理起了和珅。

在嘉庆皇帝掌握大权的接下来几年时间中,他也是如此,不再如同以前一般推诿、圆滑,开始做出了很多公正严直的事情出来。

遍观刘墉的这一生,我们会发现他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

在能保全自身的时候,他会选择恪守自己的本心,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在立于危墙之下、随时有可能丢掉性命的时候,他则选择了避身世外,既不掺合,也不同流合污,倒也无愧于心。

刘墉在乾隆年间的官职

在乾隆年间,刘墉最高做到过直隶总督、吏部尚书、大学士的位置上。

清朝时期的直隶就是现如今的河北省,因为环绕着京城北京,有着重中之重的地位,这才有了直隶这个名号。

直隶总督是正二品的官职,但因为有着兵部尚书的加衔,所以一般最低都是从一品的品级,是清朝时期最位高权重的封疆大吏之一。

而吏部尚书主要掌管着朝廷官员的人事考核,在清朝的六部尚书之中,是权力最为巨大的,有着天官之称。

除此之外,刘墉还在某段时期内被乾隆皇帝授予过大学士的官职。

大学士在清朝是正一品的品级,地位非常尊崇,只不过刘墉后来因为犯了错,被乾隆皇帝罢免了这个官职。

所以说这就是刘墉,我觉得他是一个正直但又不死板的人,从他一生所做出的事情,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个特点,至于他在乾隆时期当过最大的官职就是大学士,这是一个在清朝时期品级达到了顶峰的官职。


孤客生


提起刘墉,就不得不先说说刘统勋。

刘统勋是刘墉的父亲,在乾隆打击张廷玉时,刘统勋积极献言献策。当时担任左都御史的刘统勋建议乾隆:

“敕下大学士张廷玉,会同吏部衙门,将张姚两姓部册有名者,详悉查明。其同姓不宗与远房亲谊不在此例。若系亲房近支,累世密戚,现任之员开列奏闻,自命下之为始,三年之内,停其升转。”

对于刘统勋的弹劾和建议,乾隆表示赞赏,刘家从此开始飞黄腾达。

第一、刘墉的起点

在《宰相刘罗锅》里,刘墉是皇太后的干儿子,也就是乾隆的干弟弟。但在清朝历史上,根本没这回事,乾隆从来没有刘墉这位干弟弟。

刘墉虽然出生于官宦之家,但从他家族的历史来看,他的学习成绩并不是特别突出。

刘墉的爷爷刘棨,28岁考中进士;

刘墉的爸爸刘统勋,26岁考中进士;

刘墉考中进士时,已经32岁,他不仅比祖父辈的晚,同辈甚至晚辈考中进士时也比他年轻。

话说,刘墉中进士那年,有很多人建议乾隆,给他点一个状元,但有两个人反对。一个是刘统勋,另一个是乾隆。

刘统勋反对自己的儿子点状元,他打的是什么算盘呢?

刘统勋当时是乾隆面前的宠臣,已经位极人臣,本来就已经很招人嫉恨了,然后将儿子点为状元,那不是恨上加恨吗?

点了状元就要留在京城为官,对手不弹劾他,天天拿着“游标卡尺”盯他儿子。刘墉哪件事办的不如意,就会有人以此做文章,指桑骂槐地针对刘统勋。

所以,在刘统勋看来,刘墉不仅不能当状元,叫榜眼、探花也别干了,就有个普通进士算了。普通进士大多外放,到了外地当官,山高皇帝远。何况以刘统勋在庙堂的地位,天下无人不知,他儿子待在地方也不会有人欺负。

此外,刘统勋如此谦让,既能为自己家族谋平安,还能博一个好的名声,增加在乾隆面前的印象分。

乾隆不同意点状元又是为何呢?

他已经重用了刘墉的爸爸,如果再点刘墉为状元,知道情况的人会觉得刘墉有文采,许多不知道情况的人就会觉得有裙带关系。

乾隆如果真的点刘墉为状元,刘统勋再关照一下他儿子,不利于刘家父子忠心皇帝。

所以,乾隆不能给刘墉状元,只给了一个二甲第二名,但继续留在京城,入翰林院,从基层的庶吉士做起。

第二、因父亲而受牵连

1755年,刘墉考上进士没几年,从庶吉士做到了编修,又熬到了侍讲,突然天降横祸。这个不幸,来源于他爸刘统勋。刘统勋身居高位,伴君如伴虎,因一件小事惹得乾隆勃然大怒。什么事呢?

乾隆年间,回部有位首领阿睦尔撒纳叛乱,出兵占领了乌鲁木齐,清军被迫撤退,撤到东边的巴里坤与哈密。

1755年,乾隆派刘统勋去新疆视察清军驻地,也就是代表朝廷察看军情和慰问将士。刘统勋实地考察形势后,给乾隆写了一封信,建议乾隆放弃巴里坤,全军退守哈密,整军备战。等时机成熟,再反戈一击。

乾隆受到信后,非常生气,下令将刘统勋押送回京,抄家,刘统勋家人也被一起下狱。乾隆为何生气?

他非常担心刘统勋是汉人的代言人,与回部的阿睦尔撒纳勾结一起。刘统勋是军机大臣,在军中颇有影响力,是能够调动士兵的,万一出现乾隆担心的情况,大清就会不堪设想。

这些事完全是由于乾隆的多疑而引起,如果前往视察的是满人,乾隆段然不会大怒,更不会抄家。

两年后,乾隆发现完全是自己多想,刘统勋是无辜的,就将财产还给了他,还让其官复原职。经此一跌,刘统勋赶紧安排刘墉去外地当官。

这次抄家事给刘墉的影响特别大,给他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刘墉吸取经验,此后为人处世风格、为官之道也发生转变。

刘墉也开始变得会讨好皇帝,这也是无奈之举。他深知全家的小命都在皇帝一个人手里,只有让皇帝高兴,他才能平安。

第三、迎合乾隆,制造文字案件

1761年,刘墉担任江苏学政,主管的是教育、民风、民俗之类的事情。这年春天,江苏有个叫阎大镛的举人批评朝廷,被人举报,这事归刘墉负责(当时普通人由按察使负责,举人的案件由学政处理)。

刘墉为了找证据,派人到阎大镛家中搜查,搜出两大个箱子,里面全部都是骂朝廷的纸。然后,刘墉继续审理,越审问题越多。这位阎大镛对刘墉很不满意,将刘墉自费出版的书给烧了。刘墉一看火来了,赶紧写了两封信,一封给江苏巡抚,准备让别人负责此案;一封给乾隆,把阎大镛骂朝廷的事汇报上去。

在清朝那个环境下,辱骂朝廷的结果可想而知,乾隆知道后很生气,立刻下令杀掉阎大镛。

这个事情对刘墉而言,好处是利用文字案件迎合了乾隆的心意,他因此成了太原知府,坏处是他有公报私仇之嫌。

1777年,刘墉第二次担任江苏学政,这次他制造一起“一柱楼诗集”的案件。在很多文艺作品中,将此案算到了和珅头上,但在历史上,这事与和珅的关联度不大,主要承办人是刘墉。事情是这样的:

江苏徐家有本书——《一柱楼诗集》,里面有些不正确的话,因而被人举报。刘墉一查,发现书确实不符合大清规范,比如书中写道“大明天子重相见”,很容易被解读成反清复明;“且把壶儿搁半边”,“壶”与蛮夷的“胡”同音,被解读成辱骂清朝时胡人……刘墉故技重演,将此案情汇报给乾隆,同时还大力搜查相关人员的罪行。

最后,十几人涉案,八人被处决,连同一些省、府、州、县相关责任人也一并被问罪。

1780年,刘墉因功升任湖南巡抚。

第四、为官期间的善举

一、他在担任学政期间,提出过许多良好建议,比如依据学子的水平高低,分别管理。此外,他还为朝廷举荐过许多人才,其中有一位叫潘世恩。这位潘世恩后来做道光朝的军机大臣时,又发现并提携了一位人才,叫林则徐。

二、处理许多积压案件。他在担任太原知府期间,短短三年,就将之前积压的案件处理完,还与乔家合作,填补了太原的府库亏空。

三、他在地方任职期间,为普通百姓做了很多实事,以至于他还未离任,就在当地产生许多歌颂他的民谣。比如,在当湖南巡抚时,为了治理水患,他不惜自掏腰包。

秋媚说:刘墉在乾隆朝,谈不上有很大作为,为官以讨好乾隆为准绳,这也是为了自保的无奈之举。他的艺术形象,胜过他的历史形象;他是一位文人,尤其在书画界,可谓赫赫有名。


秋媚读史


刘庸的敢做敢为与他的身世是分不开的。小时听书已知刘庸父是刘统勋,官很大,是相国什么的,(那时弄不懂相国是干什么职务的,只知皇帝比他大而已)。刘庸做江宁职府有两个得力干将陈进·孙安。对刘庸的忠诚和拥戴真可说是铁杆的。此亊是民间艺人书说,历史录记才是真刘庸。

在乾隆朝刘庸官职最高也就是礼部尚书及内阁大学士。

刘庸仕途初始借光其父刘统勋免试保举,直径殿试得进士,可谓青云直上。但其后官职几经起落,流放外地为官二十余载,使得他的处世做事,一改刚正不阿为左右圆通,老奸巨滑型。为自保,不得不如此也。在其晚年被重用时,在审理和申之案时仍旧再现了其当年的大公无私刚正不阿的人之本性。

本人认知,说不到之处,望大家点评指正之,愿洗耳恭听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