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同角度看,为什么“1=1”?

井井观天


从不同角度看,为什么“1=1”?

此问题,十分深奥!略陈己见,实难确保正确,仅供分析评判。

1=1,从哲学的角度解释,如下:

天地未分,太极混沌,太极合空色〈1〉二者为一体,只呈现状态,表示为“0”。

一划开天,阴阳形成,相对性明确,故“1”分化诞生,依“1”代表有(有:代表实。无:代表虚),意味着万物存在。

具体解释天地未分:太极时的“1=1”,可理解为:太极整体是由“1虚”+“1实”=合成的“1个”太极总体。据太极整体由“1虚实”=合成的“1个”太极总体,得出:天地未分的“1=1”。

具体解释一划开天:两仪(天地)形成,三元(天地人)具,万物生成。那么!一划开天,万物生成,这时的“1=1”应该如何理解?可以理解为:物质整体皆由“1个现象”+“1个本质”=“1个”总体的物质。据物质整体皆由“1个现象本质”=“1个”总体物质,得出:一划开天的“1=1”。

从数学的角度解释“1=1”,应该是指,现实的实际物质,质与量的相等。

〈1〉空色——虚实——即:现象与本质。


A小雅29


1=1,在逻辑学中叫做同一律,即事物自身必须和自身相等同,数学显然遵循这个规定的。

可为什么呢?比如现实世界里,谁都知道这是不存在的,今天的我绝不等同于昨天的我,甚至上一秒的我和下一秒的我,也是不等同的,否则那我不就寿与天齐了吗?

明明永远找不到完全相同的自身,这种规定不是故意混淆事物关系吗?可是,不这么规定又能怎么办呢?否则人类还能认知这个世界吗?

谁都知道,人类的感知是四维的,除了空间的三维,必须要加上时间一维,因此人类的感知中,所有事物都是流变的。一旦有了万物流变的认知深度,人类立刻发生了认知困难,用理性逻辑追究事物本在真存时,直观世界全部摇晃而不再真实起来。

柏拉图大约是第一个对此问题纠结的哲学家了,他的结论是只有理念才能不朽,

被世人称之为理念论。欧几里得对此深以为然,写就著作《几何原本》,从而证明一切形状都必然遵循的规定,且认为会万世不变。

很可惜,未过百年,就有人发现理念是有漏洞的,也就是√2的发现。当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为1时,斜边的值在数轴上竟然找不到,这可吓坏了当时的人们。经过大家的讨论,一致决定把发现者抛入大海。这就是数学的第一次危机。

今天我们早已经知道,人类的理念也是流变的,而且流变速率远远超过感知的稳定性。比如对光的认知,今天我们认为只是能量的一种形式,但人类把光感知为明亮,恐怕也有千万年了吧。

所谓同一律,就是武断的规定性,人类只能强行认定1=1,因为不如此,人类将无法认知一切事物。

人类认知事物必须运用逻辑理性,可逻辑是自己的限度的,超越逻辑极限去追究终极,人类只能追究到一片迷茫混沌。

所以说“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真理”,就是因为万物流变,而人类逻辑有限,以有限追究无限,只能强行规定1=1的同一性。


何处是家乡


我选一个角度来说吧。

从重量的角度:一吨棉花和一吨铁一样重。

棉花给人的感觉是松,软,轻。

而铁给人的感觉是冰冷,坚硬,沉重。

普通人的努力就像是在秤上面添加棉花。

天才的努力就像在秤上面加铁块。

天才的一丁点努力,普通人就要付出至少十倍的努力,才能赶上天才。

然而,重量是不会骗人的。

即便是普通人,只要你坚定不移地在秤上加棉花,总有一天你的努力,也有一吨重。

虽然对于天才而言,这一吨不算什么。

但这就是普通人的奋斗历程。

一吨就是一吨。

所以

一吨棉花=一吨铁

庸才付出百倍努力后的一吨,等于,天才稍微用心的一吨。


四夕老师成长课


这就是当今科学体系的弊端的关键。

它只是对大自然机械累加的描述。但是,对大自然中的化合变化视而不见。

也是对大自然生命诞生之初单细胞分裂生长,以及现今所有生物细胞都是分裂生长的视而不见。

因为描述这些就必须是1=2。


杨桓548


以有之物,才能辩论无。[吃瓜群众][吃瓜群众]


无名13044461


1里十1里=1公里。


手机用户9857209467


从任何角度看,1=1都是公理,没有原因,无法证明,就是一切的基础,没有为什么,如果不等于,这个宇宙就不存在,一切都会完全是另一个样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