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的《送别》,这个词写的什么水平?

顾宇博


这首词是什么水平,我没资格评价。

朴树说:一生能够写下这样的词,死而无憾。相信了解朴树的朋友,一定知道他对音乐的执著和挑剔,对于艺术的忠实和纯粹。这样一个历经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的单纯男人能够说出这句话,对于这首李叔同的《送别》是多么大的认可。

我第一次看到这首词,在高中,是读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这首词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似曾相识,就是莫名其妙的觉得熟悉。这种感觉应该是对这首《送别》脍炙人口最好的解释。因为在南方,这首词最喜闻乐见的形式就是童谣。小孩子稚气,脆生的唱调是这首词最美的意境。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送别》先声夺人,画面清新自然,寥寥数语,使人顿觉长亭古道历历在目。眼睛看到的是连天碧草,皮肤感触到的是晚风吹拂,耳朵听得到是悠扬笛声,还有夕阳映照下的远山。这样饱满的画面,不是对境界最好的解释吗?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的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这几句不是唱歌的孩子能够体会明白的,这是大人独有的悲哀。历经半生,天涯海角,大千世界,有几个真正的朋友,交心的知己。就是这仅有几个朋友,在这个岁数,也因为各种原因不在身边,或者不在世间。人生至此,多么悲凉。

这首词本来就是作者的好友许幻园破产之时,前来道别时写的。许幻园只是在院中站立片刻,门不曾进,茶不曾喝,这让作者的心情更加惆怅。

这首词弥漫着淡淡的人生寂寞哀愁,只不过作者的开篇布局宏大,适景适时,给人优美的意境享受。不同的人在这首词里能够找到不同的定位,这才是经典永流传的根本所在。


太尉读书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这首词有四个小节,一二三是送别的场景与心情,四是由别离而生发对人生的感悟。

第一二小节短短69个字便将有关送别的经典古典意象(亭、古道、芳草、晚风、夕阳、远山、柳、笛声、饯酒等)集于下,自然地组合、完美地融合,展现一幅凄美的送别背景图。使人油然想起李白的“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林逋的“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白居易的“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想起王之涣的“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些经典意象集合,给人巨大的心里冲击震撼,成为中国人送友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谱上曲后更是称为国内外传唱不衰的经典乐曲。

最后一节,由离别的伤感转入到对人生本质的洞察觉悟“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人生自古多别离,踏遍红尘是天涯,何如清修绝俗尘。李叔同后来从俗世名士修成佛教高僧弘一大师,这一传奇经历更为这首词增添了些令人幽叹的别调。



诗白词清


李叔同从创作《送别》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时间,虽然在诗词的历史长河里算不上久,但在近现代中国诗歌历史上却起到了开创先河,经久而不衰,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先来熟悉一下《送别》的原文: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一、这是一首古住今来送别友人诗词中最能拔动众人心弦的好词。

在古今诗词歌赋中,关于爱情方面的,我们首先会想《诗经》里那些唯美的诗句;思念亲人爱人的,我们首先会想到李清照的婉约词;思念故乡的,肯定会想起李白的《静夜思》;怀念故国的,那一定会想到李煜的绝命词。当然关于送别友人的诗词,也一定离不开李叔同的《送别》。

这首创作于二十世纪初的名词,是李叔同送金兰之交的"天涯五友"之一许幻园挚友的离别词。此词一经公布于众便广为流传,深入人心。

此词读来朗朗上口、意味深长,和曲唱出更是情意绵绵、凄凉唯美。此词词风朴实无华,虽全词无一句千古名句,但整体意象堪称完美,一气呵成。开头写离别之景时,仅用一个段落二句23个字就把长亭、古道、芳草、残笛、夕阳和群山等行云流水般描述透彻,马上给人创造出一个分别的全景图。这种古朴的意境,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功底,是绝对不可能达成的。后面部分主要讲述与友人"别离"的余欢与梦寒,此别由于交通不便,路途遥远,通信不便,也许是天涯海角,天各一方;也许是今生永别;"欢聚"的难得与尽欢又是那样的短暂,且总是离多聚少,由此,最后词人告诉世人要珍惜知己的相逢相聚与相交。

由此可见,谁的一生都有一帮兄弟友人或一二个知已,面对聚少离多的现实,惟有惺惺相惜,互相尊重。这也许是《送别》之词能引起广泛共鸣的主要原因吧!


二、这是一首词人自己向红尘告别的千古绝唱。

纵观李叔同的一生,可谓传奇与神奇,可称全才更是奇才。其父辈曾富甲一方,年近花甲之岁与小妾才生下幼子李叔同。5岁时其父离逝,往后接受良好的教育,加上天资聪颖,诗书画样样精通,但处在上世纪初社会大变革、大动荡的年代,少年不得志,一腔热血和才华而无法施展,可以说整天花天酒地,纸醉金迷。后终于在迷茫中远渡日本留学艺术,以求艺术救国化人,学成回国从事绘画、音乐等教育工作。也只有在此期间算是充实的人生。也由此开创了美术、西洋音乐等先河,被后人称为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李叔同作为一代大师和名人,在如日中天之时皈依佛门,这在当时的中国乃至当下,常人都无法接受和理解的。正因如此也引起广泛的猜测。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在人生的辉煌时刻,断然抛妻离子,遁入空门,必经其深刻思考和冷静决择。

从1915年创作《送别》到1918年剃度出家中,也许会看出一些端倪。这首看似写给友人的《送别》,在我看来实则是写给自己的《送别》。词中告诉自己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来时"莫徘徊",去时莫留恋。词人要送别的是这滚滚的红尘,词人要离别的是自己这一凡身肉体,词人要决别的是人世间无法逃脱的生离死别、悲欢离合。这一离念别世,从此人世间没有了李叔同这个凡身活人,人世间少了一个文学和艺术上的活大师;这一遁入空门,从此佛教徒中多了一位弘一法师,佛教界中产生了一位得道高僧。

一个多才多艺的全才奇才就这样穿越俗僧两界。是离亦是聚,是悲亦是欣,"悲欣交集"才是人生真相。

三、这是一首词曲完美融合且流传最为广泛深远的诗歌。

最早的诗歌是古人劳动之余,提练成日常可以唱出来的诗词,更注重旋律节奏和上口顺溜,随着格律诗的产生,更注重对仗、韵律和意境,吟读效果更胜一筹,而现代诗歌更注重曲调和旋律。

《送别》就如其创作的那个革新时代那样,为新文化运动带来新气象。此词既有浓重的古风韵味和深远的古诗意境,也有宋词的长短句结构之灵活,加上近似白话文的易懂,全词凄美婉转,寂清淡雅,情真意切,押韵上口,就像淡海水交汇处的鲜美之鱼。从词这一层面我认为就是一阕名词,再配上欧美歌曲《梦见家和母亲》的曲调,可以说天衣无缝,天人合一。这样优美的旋律怎能不打动无数听众?这样新式古典的词怎能不永流传?从而使其成为经典中的经典。正如唱其歌曲的朴树所言“一个人一生能写出这样的词,真可以死而无憾。”


总之,一首《送别》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也是一个时代的记忆,更是悲欢人生的千古绝唱。

每个人都在人生的长河里,送别昨天的我,迎接明天的我;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碰到与亲人、友人、爱人送别的那一刻。这欢聚的笑和送别的悲,谁也逃脱不了。惟有好好尊重当下的我,珍惜当下的欢聚一刻!



这首词其实是弘一法师写给许幻园的。许幻园是弘一法师还叫李叔同时挚友之一,也是天涯五好友之一。

弘一法师在俗时,有年冬天,大雪纷飞,好友许幻园站在门外喊出李叔同和叶子小姐,说:“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说完,挥泪而别。李叔同看着昔日好友远去的背影,在雪里站了很久随后,李叔同返身回到屋内,让叶子小姐弹琴,他便含泪写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帝国的敌人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第一次接触到这首诗词,是读小学上音乐课时,老师教唱的歌曲《送别》。一首抒情动人的诗词,配上委婉古风的谱曲,竟然已经流行并传唱了一百多年。放眼全世界,上下几千年,我估计也只有这首意境唯美的中国风歌曲《送别》了。

这首诗词共分为四个小节,作者在诗里词间描写的是送别亲友时的场景与自己的心情,同时抒发了自己因为送别亲友而心生出的、对人生的感怀及领悟。

在这唯美的首诗词里,作者只是用了短短百十个字里,便将一个感人至深的送别景象,完整的呈送于每一个读者眼前。

长亭、古道、芳草、晚风、柳叶、笛声、夕阳、远山、浊酒,余欢、告别、寒梦、思念、问候…

这些美丽又伤感的字词,作者将它们完美的组合到了一起。让人一边品读着诗词,一边很自然的就联想到了一副凄美感人的别离画面。

生命自古多别离,

空留思念伴人眠。

人生难得是欢聚,

问君此去几时来?



牛哥谈人生


我来回答一下吧,这个问题就不再从什么遣词造句,音律平仄来讲了,在《红楼梦》中,有一段黛玉给香菱讲诗的段落,黛玉讲过:

五言或是七言律师,最是讲求格调平仄,但若是有了新意,那些规矩是不用守的。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弘一大师(俗家名李叔同)的这一首《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这首词是李叔同写给自己的朋友许幻园。

许幻园与李叔同曾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两人一起热衷于革命,但最终,许幻园经历浮沉曲折,满眼沧桑。

1914年冬天,大雪纷飞,旧上海的场景满目凄凉,许幻园来到李叔同的住处,他敲着门,在风雪里,喊着:叔同,叔同,我幻灭了……

还未等到李叔同出门迎接,许幻园就离开了,在漫天风雪里,慢慢消失了……

李叔同回到屋里,满腹心事,于是,挥笔写下了这一首《送别》。

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送别不是写的一个场景,而是一种凄凉的心境,知交半零落,半世行走,化为尘土。

这里面包含一种难言的苦涩。

其实这首词,也包含了李叔同一种勘破。

如果我们用心来看弘一法师的人生经历,就会发现,从李公子到弘一法师,他这一路的转变并不是毫无来由——
15岁那年,他就敏锐地意识到,这世间所有的繁华,终将是会凋零飘落的;
26岁那年,他再一次深刻的感受到,哪怕是至亲所爱,也终究会阴阳相隔;
39岁那年,他选择了一个友好的但别人似乎不能理解的方式,与这个盛大的尘世进行告别——出家。

但是,他抛弃这个尘世了吗?

没有,我们仔细去看,他生命当中那些最快乐最悲伤最繁华最感动的瞬间,那些曾经的种种,都像是秋雨里飘落的枯叶,飘落在那里,成为慈悲的过往。

所以在佛法上,爱是慈悲。

当李叔同成为弘一法师的时候,当他在佛法上的修为越来越深的时候,当他一笔一划抄写下《心经》的时候,我们似乎就明白了这样的道理——

《心经》里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世间万物都在不断的变换之中,没有什么东西是一成不变的,那些爱恨别离,终将都会离我们远去。所以——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其实细想我们这一生,又何尝不是在不断的告别之中?跟情感告别,跟身体告别,跟昨天的那个自己告别。

我们终将经历这个世间,最热烈的爱恨繁华,也终将不留痕迹的,离开它。


之乎者也说


准确地说,《送别》不是词,而是歌曲。至于水平,这首歌曲是民国最流行的音乐,影响之大,为20世纪第一神曲。

作者李叔同,更是罕见的全才,博通文学、音乐、绘画、雕刻、书法、佛教、戏剧等等领域,且都有引导开风气之先的表率作用。鲁迅与张爱玲,无不对他膜拜有加。

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张爱玲

《送别》歌曲,且不说他的浓浓的乡愁情调之韵美,切中了中国心中最柔软的一片,单单说那歌词,古风格调十足。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歌词四段两个章节,构成音律的循环。但只看歌词曲意,优美如画,凄清如许,怎不动容?须知,好的歌词,都是诗呀。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将古诗词离别意象极尽铺展,如此贴合地渲染出那种已经种在基因里的那种感伤氛围。再加上晚风、夕阳、残笛,更形成叠加后的强化。

第二段“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是情景氛围,由第一段的环境烘托,转为现实场景,还是在说离别。

第三段、第四段往复跌宕,共同组成强大的《送别》旋律,直唱到人心里。


文化古今


现在流行古风,这个可以算鼻祖了。

作者李叔同,一生极富传奇与光彩。在众多领域都有先驱示范作用,写诗填词只是偶尔为之。

《送别》是李叔同作于民国时期的一首流行歌曲,风行之广,影响之大,堪为20世纪第一神曲。看看它有多少个流传版本就知道了。不仅在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送别》作为新式学堂中教授的学堂乐歌,就是到了21世纪,2010年,姜文电影《让子弹飞》片头还使用了歌曲《送别》,作为电影故事的背景音乐。



歌曲最大的特点是意境、格调上极具古典风格。比如我们熟悉的这一段: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几乎就是一首词曲小令。光是这些意象:长亭、古道、芳草、夕阳、晚风、笛声,哪一个不让你感到熟悉的味道,特有的情意?合在一起那种凄清的离思情绪就出来了。

尽管曲调带着强烈的外来色彩,歌词却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其意蕴之悠长,表达之恳切,堪称音乐与文学的完美结合。

全歌词如下: 送别/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诗经》的叠章重句手法,诗人反复借用,表现出了歌词所能赋予的回环效果。使情绪的抒发更加浓厚,更加绵长。歌在当时还有很大的启蒙作用。


诗词桃花源


堪称现代人写得最好的古风了,演绎成歌曲,催人泪下。

我曾经有个外地的异性知已,相聚甚短,相欢韵长,就要告别离我远去,那时就在野外的山脚下,风凄惨,雨微微,四眼相对泪空垂,几次牵着手不忍放开,但都明白此情不可长,那个伤悲比这首《送别》更凄凉。

我平时也喜欢弄诗赋词,对这首《送别》十分佩服,将她放在汉隋唐宋也绝不逊色!此刻读起《送别》,又想起那时的情景……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枫叶乱舞


《送别》是李叔同的代表作,经久不衰,广为传唱。


在送别歌里至今无人超越,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众人终难望其项背。他为什么能写出来?雪梨就说三点。


一、才情取胜

李叔同在才情上无疑是“老天爷赏饭吃”那一类,都说老夫少妻容易出麒麟才子,如孔子,如欧阳修。


19世纪末20世纪初,李叔同支持学潮运动,加入新学组织“沪学会”。在沪学会中,他的文章屡屡列为第一。


他精通书画篆刻,和上海书画名家一起办《书画报》,成立“书画公会”。


他旧体诗词写得极好,加入文人社团“城南文社”。和许幻园、张小楼、蔡小香、袁希濂结拜金兰,称为“天涯五友”。


林语堂曾说:“李叔同是我们时代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


二、天生艺术家

佛教术语中有一词名为“阿赖耶识”,众生每一世在世间由身口造作的各种活动,善恶业等,都最终交由阿赖耶识保存,灵魂带着它在六道轮回不停流转。


如果非要说李叔同的阿赖耶识中保存着什么,雪梨以为一是“艺术”,二是“佛”。


李叔同无疑是天生的艺术家性格。


反叛、前沿、观察敏锐、多愁善感、极富创造力、理想主义。这些所有的词用在李叔同身上都合适。他浑身每个细胞都充满了艺术气质:

年少沉迷于戏曲艺术。


精通书画篆刻。


在音乐上极有造诣,主张求新求变,将《诗经》等古文填词在西洋音乐里,成为流传广泛的歌曲。


编写文明戏《文野婚姻》等剧本,宣传婚姻自由。


扮演《茶花女》女主角,特意节食,瘦出了杨柳细腰,花重金定制女式礼服,剃掉留了好久的小胡子。


在杭州师范学院任美术教师之时,教学生画石膏像,将裸体模特带到写生课上。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时局动荡,李叔同辗转上海、日本等地,后自己的挚友,“天涯五友”之一的许幻园因家道中落破产,于一雪夜跟李叔同仓促道别后便离开了上海。


大环境的复杂加上自己身边人事的变迁,让李叔同倍感伤心失落,昔日与好友结拜,交游宴饮,切磋文章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艺术家的创造力总是因某特定外力激发,与内感一结合喷薄而出,往往因此留下传世名作。


三、佛法熏染

有说《送别》一曲也是李叔同关上尘世大门,与自己风流才子的前半生告别的作品。


李叔同一生与佛有缘。据说他降生之日,有喜鹊口衔松枝送至产房内,大家都认为这是佛赐福兆。


他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富家子弟,从小丰衣足食,也去国外见过世面,做了所有自己喜欢的事情,恋爱也没少谈,可以说俗世的美好他都见识过一圈了。

后来可能感叹世事无常,“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吧,就断然出家了。


这件事在当时是爆炸性的新闻,所有人都不能理解他这个突然的转变。然而,李叔同是个有了想法一定会去付诸实践并且做到极致的人。他出家是认真的,此后二十六年的时间里,李叔同逐渐断绝了俗世的往来,及至去世。每天只食一餐,除了留下少量衣被和雨伞,俗世里的一切他都舍弃了。


丰子恺曾这样评价过老师李叔同: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有的人做人认真,满足了“物质欲”还不够,满足了“精神欲”还不够,还必须去探求人生的究竟。


李叔同是通透的人,他看穿了尘世不过如此,因此决定追随佛陀的脚步去探索宇宙人生的真谛。那个曾经奔跑在时代浪花之前的领跑人,那个曾意气风发的天才文人突然一拐弯,上了岸,变成了律宗祖师弘一。天马行空的生涯,你的心了无牵挂。


李叔同在世无论在什么领域都能做到最好,最极致,写出《送别》这样一流的词来,也不难理解了。对于其人,就高山仰止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