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徐峥、王宝强、黄渤、沈腾的电影很容易上10亿票房,但是有的港片很难突破10亿?

三目观天下


一口老血涌上心头。

首先,四位并不是很容易上十亿票房,他们四个真的是实打实观众看着“长大”的,可以说,作品都是被实践证明出来的,远远不是票房价值可以衡量的。

在看港片,辉煌的时候我都只记得电视剧什么《射雕英雄传》等等,电影彩色滑碟黑白片,现在的港剧早已经不能在大陆市场维持地位了,要是依靠港澳群众凑齐十亿票房,说实话有点难为人。

而反观大陆,首先观众这方面就不用说了,妥妥的影视剧大市场,全球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比拟,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陆本身好的影片就如雨后春笋一般百花齐放,对于港剧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少,而屋漏偏逢连夜雨,港剧自己的制作水准竟然在不断下滑,就算是有观众,你没有好的作品,大家为什么要为你买单呢?


被驯服的小麦


真巧,王晶在《圆桌派》节目中有关于这方面的回答,当窦文涛问他为什么现在国内票房高的都是内地导演的影片,而港片却很少达到高票房时,王晶回答“共振”。

我非常认同“共振”这个词,如果再把它说白一点就是“情感穿透”。

现时,中国影视票房排行榜前十的影片中,除开《速度与激情8》和《复仇者联盟4》两部进口大片外-这两个系列也是进口片在国内“神一般存在”的代表,其余八部国产片无一不是做到情感穿透的。

排名榜首的《战狼2》激发的爱国情-“烦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流浪地球》开启国产科幻元年带给观众的自豪感、《红海行动》让观众引以为豪国内有了类似《黑鹰坠落》的军事题材大片、《我不是药神》牵扯了社会对医疗区域的神经。

《唐人街探案2》、《美人鱼》和《西虹市首富》是喜剧、更是接地气、有草根气息的喜剧,而《捉妖记》,至少在2015年让大家看到了中国电影工业的某些突破。

王晶在节目中还说到,港片低迷跟台湾市场“沦陷”有关,而香港很多导演都在内地市场崛起后又在内地重生。

他的这些表述在我看来,完全浓缩了香港电影北上的历程,而这种历程就跟共振有关,也直接反映在港片在国内的票房上。

2003年,中央政府跟香港特区政府签订了《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从此,香港电影不再有“进口片”身份的限制,香港电影北上由此拉开帷幕。

“北上”让香港电影人有了接触国内大江大河的机会,也给了他们更宽广的舞台,在当时国内电影工业相对低下的情况下,“北上”也显得豪情万丈。

只是,豪情万丈的这份自信在内地这片带有特有规则的陌生市场前,当一大批先行影片诸如《十月围城》、《七剑》、《女人不坏》、《大内密探零零狗》、《大上海》、《深海寻人》等无一例外遭遇票房和口碑双输时,给香港北上电影人演化为“港片已没落”和“港片已死”。

这种论调有言过其实和夸大之处,但却也反应了港片在初来乍到之时的盲目自信、不适应规则,很多人总结下来就是四个字:水土不服。

既然水土不服,何来共振?没有共振,就没有带给观众情感感染力,何来票房和口碑呢?

所幸,经历过大风大浪的香港电影人没有在“港片已死”论调中自怨自艾,他们埋头苦干,与内地公司更紧密合作。

这种把痛定思痛的经验教训付诸行动的决心在2012年后有了起色,《中国合伙人》、《亲爱的》、《狄仁杰》系列、《澳门风云》系列、周星驰“西游”系列、《智取威虎山》等,逐渐带领港片走出低谷、重拾辉煌。

这段时间,我们在这些影片身上看到的是,北上电影人终于捱过了痛苦的“市场适应期”,在长年票房和口碑打击中,对作品和市场把握开窍,正是这种开窍让其影片能与内地观众共振达到情感共鸣。

长久以来,我们对港片北上都有误解,因为港片黄金时代带给我们的印象太深刻,我们理解中的港片就是那种以警匪/犯罪/动作为极致的侠义、天马行空和市井百态。

如果按照这种狭义的概念来衡量,那么,港片国内的最高票房只能是《无双》的12.73亿(截止至2019年7月19日),这种狭义的港片虽然也代表了香港电影北上历尽磨合艰辛后的锋芒,但却代表不了香港电影北上与内地市场与观众的共振。

而事实上,香港电影与内地共振的成功远比12.73亿成功得多,无论是《功夫瑜伽》,还是《美人鱼》,抑或是《红海行动》,他们代表的是香港电影人真正融入了内地市场、与观众、与内地同呼吸的共振产物。

这才是广义上的港片,徐克曾经说过“我们现在面对的并非是香港和大陆,而是中国跟世界”,成龙也曾经说过“现在没有香港电影,只有中国电影”。
共振如此,破十亿很轻易。


影视跳动


第一娱记出品必属精品!

内地电影全线崛起,一大波电影票房轻松就过十亿,反观港片,要过十亿看起来确实比较难。我谈谈个人看法个人。

香港电影人还没完全融入内地

第一,香港电影人肯定没有内地电影人更了解内地市场,更了解内地观众的观看心理。举个例子,《我不是药神》,你让香港导演想破脑袋,也想不出这样的内容,因为香港导演没有在内地生活的体验,他完全没有办法感同身受!


第二,还有部分香港导演人把内地看着是十年前的香港,用之前的思维来对接内地市场,这个肯定行不通。内地已经是全世界第二大票仓,早就弯道超过了港台,无论从技术,人才,还是资本,全方位越过港台,用固有的旧思维,肯定只有死路一条。

内地导演国际更活跃,思维更国际化

我们研究一下内地的一些拔尖电影,就可以发现,现在内地电影人思维很活跃,越来越具有国际观念。

《战狼2》是战争大片,《我不是药神》是现实主义题材,《流浪地球》则是科幻大片,这几天大热的《哪吒》又是动画片,跳跃性很强,但是无论从制作,技术水准,包括思想内涵,都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准,与国际先进电影大制作的差距越来越小。

香港电影逐渐成为过去,以后只有“中国电影”

别老抱着“港片港片”这个观点拍戏,如果抱着这个观点,肯定没有办法和内地电影人做比较。


现在哪里还有纯正的“港片”一说,香港的电影人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北上,即使不北上,也会用内地的资金。市场在内地,资金在内地,香港电影已经没有单独存在的环境。以后香港内地都是扬长补短,相互协作,没有什么大陆片,港片的界限,都是中国电影!


第一娱记


说来挺让人难以置信的,刘德华从影几十年来,《扫毒2》居然是他第一部破10亿的作品,第一次有这么高的票房也让这位快60岁的天王着实兴奋了一把,直言自己又找回了当初做新人拍电影那种忐忑的感觉。为什么刘德华这么高位置的巨星拍了这么多电影,票房成绩却抵不过内地影视圈那些新起之秀呢?

首先来说,电影选择一个对的档期真的很重要。《扫毒2》实际上算不上很出色的港片,它之所以出人意料冲破了10亿的票房,完全是选对了一个好档期。这部电影上映的时候整个档期都没有对手,就只有《扫毒2》一家独大,所以观众纷纷选择了这部电影来休闲消遣,这也直接让这部片子的票房一路高涨,捷报频频。

反观今年春节档的《廉政风云》,尽管有张家辉、刘青云等影帝担任主咖,但是因为选择了春节档竞争激烈,加上本身题材比较严肃不适合合家欢的氛围,导致最后票房不到2亿,片方连成本都赚不回来。比较起来,《扫毒2》的水平其实和《廉政风云》差不多,只是选择了一个好档期而已。

像徐峥、王宝强、黄渤这些人的电影,他们的作品本身大部分都是喜剧,加上他们自个在喜剧的影响力,只要这些人的作品选择了春节档或者假日黄金档,基本票房都是遥遥领先的。喜剧本身在电影里拿票房就是有优势的,如果是质量好的喜剧,不愁拿不到票房,但是题材严肃的好片子就不一定了。

所以一个好档期和一个好题材真的太重要了。看看王晶的《澳门风云》系列,除了第一部稍微能看之外,其他两部是越来越烂,但是并不妨碍他在春节档拿走数十亿的票房。所以很多港片的票房不高真的不能怪观众,即便你做得再好,后期的宣传和上映日期没做好,很多时候也是白费功夫,成绩大打折扣。

关注头条号“星途迷影”,看更多精彩点评。

星途迷影


hi,大家好,我是艾侃影视,作为影视领域创作者,很开心回答你的问题,如果你觉得我的回答不错,欢迎加入一起参与讨论。

关于题主的问题:为什么徐峥、王宝强、黄渤、沈腾的电影很容易上10亿票房,但是有的港片很难突破10亿?

我的回答是:我觉得更多是水土不服吧。

1.徐峥,王宝强,黄渤,沈腾等内地演员的作品都的语言都是国语的,面对的是整个内地以及港台澳。

2.而香港电影的作品语言一般都是粤语,当然也有国语版,但是很多香港电影配音成国语就会变味

3.虽然现在新一代港台演员基本都会国语,但是现在香港票房担当的实力派演员,国语有些还是不行的,比如:渣渣辉,哈哈。😄

总结:随着时间推移,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大家对香港电影的接受度也在提高,近几年逐步升高的,香港电影票房已经不少超过10亿,而且很多香港明星已经到除广东以外的内地地区商演走秀了,希望香港电影继续给大家带来更多精彩的电影!!!

回答完毕,如果觉得我上面的回答不错,请给我点个赞哦,支持一下!

祝你生活愉快,谢谢!!!


艾侃影视


好的作品总会得到观众的认可,但因各种原因很多电影作品票房差异较大,有些演员作品动不动就10亿甚至几十个亿,也有些演员作品过亿都没有,如:王宝强多部电影票房超十亿,主演的《唐人街探案2》还高达33亿,而香港电影却很少有超过十亿票房电影,这是为什么呢?

地区差异是其中一个原因。

香港曾经是中国电影辉煌时代,代表中国电影走出国门冲出亚洲走向国际,最有代表的人物就有双周一成(周润发、周星驰、成龙),但随着内地经济的发展,内地的电影也慢慢蓬勃发展起来,最后反超越香港,成为全世界数一数二的电影市场。

电影市场大了,拍的电影类型就多,各类题材类型都有,演员选择性就变大,冲击高票房电影就多。而香港电影市场跟内地相比反而显得小了,演员选择性变小,发展空间也变的有限!

电影题材类型是其二

在内地电影市场,各类题材电影都非常丰富,不管是动作、喜剧、剧情、军事等都非常多,而且各类题材电影作品都产出有高​票房,相反香港电影在电影题材上有局限性,近十年基本都是以动作犯罪题材多,而且也是这类题材电影才过得较好的票房。如《无双》《追龙》《反贪风暴》《寒战》《扫毒》等,拍来拍去都是累累电影比较多。跟内地丰富题材电影相比,相差甚远!

 香港能把动作犯罪题材电影拍成不同的剧情,而且有让观众百看不厌,这是香港电影亮点!





电影星闻官


中国老一辈的导演基本上不会讲故事,强如张艺谋,陈凯歌,姜文故事都讲不好,冯小刚讲段子是可以的,讲整个故事就很难为他了。新一代导演,以宁浩为核心的几个导演,演员,徐峥,黄渤,努力向好莱坞商业片学习,基本具备了讲一个完整故事的能力。几分钟一个笑点,泪点,啥时高潮,学习认识很到位。老一辈如果这么去学,会觉得让自己掉架的。以姜文为例,片子基本上跟他一样,嘟嘟囔囔,自说自话,他拍得最好的一部电影(他自认为,我也这么认为)是《阳光灿烂的日子》,为啥这个不一样,他拍这部前看了五十几遍的《美国往事》。所以不要怕向美国学习,学习好了可以用来讲我们自己的故事。吴京的《战狼2》就是一部类007的电影,讲了我们的故事,爽不爽?当然爽。宁浩的石头也是模仿了大烟枪的结构。新一代导演学习到了讲故事的能力,讲我们的故事,是成功的关键。

另外,他们的能力为他们建立了口碑,具有品牌效应。

最后看电影的以年轻人为主题,他们和徐峥这代导演建立了较近似的价值观。这个东西老一辈的赶不上了。


手机用户80636202626


如今的内地电影市场票房飘红,总给人一种感觉一部电影稍微拍得走心一些,都能上10亿20亿甚至更多。这可能更多是一种心理误读,其实平心而论,能上十几亿二十亿的电影毕竟还是少数,而且要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缺少一样都可能打了水漂。拿港片来说,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早已过去,这些年来港片在内地的票房都不算理想,能上10亿的确实少之又少,归根结底还是影片质量问题,还有明星的吸引力不足。

港片黄金期已成过去

九十年代是香港电影的黄金发展期,王晶这个鬼才导演,拍摄过那么多喜剧片、赌片,几乎每一部都大获成功。只不过那个时候内地电影市场与香港不同步,大部分内地观众看到这些电影都是通过盗版光盘,因此并没有为港片贡献多少电影票。

这些年内地市场终于与香港同步,香港制作方也把内地当做一个最重要的电影市场,然而这时候他们的影片质量又不尽如人意,一些过去大名鼎鼎的港星吸引力也有所下降,因此难以取得高票房。

香港电影新片票房差强人意

这几年来港片的高票房还是周星驰的《美人鱼》,内地票房超过22亿,曾在上映当年获得华语电影票房冠军。这也是这些年来港片在内地的最好票房成绩。然而2019年周星驰新片《新喜剧之王》上映,最终票房居然没有超过10亿。可见就是百试百灵的星爷,如今的号召力也在下降。

另外一部表现突出的影片是《无双》,2018年它的内地票房超过12亿,相比当年《我不是药神》等片是小巫见大巫,但对于港片来说,能够突破10亿大关已经算是一种胜利。《寒战》口碑非常好,但也只有几亿的成绩。

内地电影人才成长迅速

这与港片无法再像九十年代一样给内地观众以惊喜有关。黄金时代的演员们不断老去,老一代导演比如周星驰、徐克、杜琪峰等人不可避免地失去才华,新一代导演没有及时成长起来。

而这些年来内地电影市场风起云涌,枪战片有吴京,科幻片也有他,喜剧片更合适出现了沈腾、黄渤、王宝强等具有绝对票房号召力的明星,加上韩寒、宁浩、郭帆一些新导演的出现和逐渐成熟,内地电影市场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两相比较,尽管内地也总会拍出烂片,但时不时还会给观众以惊喜,比如2018年文牧野的《我不是药神》,今年包子团队的《哪吒之魔童降世》。要说港片中哪位年轻导演有希望,那可以说是曾国祥,就是《七月与安生》和《少年的你》导演,老一代港星曾志伟的儿子。

难忘曾经的辉煌

在内地电影还没有成长起来的时候,内地观众除了看国外大片,还可以看到很多经典港片,而今美国大片吸引力依旧,而香港电影逐渐失去光华和原来具有的吸引力。

但是谁又能肯定,而今成长起来的内地新导演和新演员,小时候和年轻时候没有受到过香港电影辉煌时代的影响呢?



郑捕头


1. 港片更注重香港市场,而香港人口较少,香港观众对娱乐明星也没那么狂热,明星就是普通人;而大陆人口多,也更愿意为明星以及影视消费,很多忠实而狂热的粉丝,观众更多自然票房更高。

2. 大陆的高票房电影大部分为喜剧,如今观众的工作生活压力都比较大,喜剧容易看懂也能给人们带来快乐,一部喜剧电影只需要做到好笑就可以了,拍出这样的电影相对难度会小很多,所以热卖的喜剧会很多;而港片最擅长的是是警匪、悬疑片,这类电影拍起来难度会很大,再加上香港拍过太多这类片子,很难有更大突破。

3. 香港的电影制作经费没有大陆电影那么多,大陆这几年很多大片,都是投入非常高的,所以特效、场景、服装等都非常逼真,自然会吸引到更多的观众;而香港电影因投入有限,所以常常表现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几年香港的高分片很多是小成本电影,口碑好但过于小众加上很多没在大陆上映,导致票房不高。

4. 香港电影大部分为老面孔,年轻演员不多,大多数热门电影的主演都是张家辉、刘青云、古天乐、郭富城等等,这些演员是很多80后及90后的偶像,但95后、00后们对他们并不太熟悉,所以港片的受众比较有限;而大陆电影既有老面孔如徐峥、黄渤,又有新面孔如刘昊然、周冬雨、易烊千玺等,这使得大陆电影有跟多的受众,自然市场更大,自然票房更高。


唯安心语


前十年,内地的电影基本都是港片为主,特别是四大天王,周润发,周星驰,成龙等影星撑起了香港电影的半壁江山。

在那个时候内地的电影的发展还处于发展初期,完全都是在尝试在学习,自从出了冯导,陈导等优秀的导演,开启了内地电影的发展热潮。

而徐峥,黄渤,王宝强三人从泰囧开始,让大家认识了真正的喜剧,被称为铁三角。不过他们每一个个体都有各自的特色,而且角色和个人形象深入内地人心,或许还给她他们设了标签,就是喜剧,搞笑,有意思。也正是这个时候,观众们和内地电影市场出现了爆发性增长,而香港电影能够进入内地的好片子少之又少,这样也算是成就了内地电影吧!

香港电影的衰落,可能与香港一大批被内地人熟知的影星逐渐淡出了影视圈,随着各位影星的日益衰老,没有办法再拍摄一些他们带有标签的电影,离开了这些标签,他们就没了当年的号召力,就没办法锁定和培养内地观众。比如成龙,标签动作喜剧,但是近些年出品的电影口碑都欠佳,这样观众慢慢的就会对他失去信心,就这样的道理!

所以说,每个市场都有他的特性,现在也正是内地一些新人建立个人IP的黄金时段,一旦个人IP建立起来,票房号召力就会很强的。千万不要像最近一些不敬业的艺人,个人IP崩塌是多么可怕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