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碾壓《囧媽》又如何,《大贏家》沒贏,但輸最慘的是觀眾!

院線電影宣發做到2020,規模越來越大,週期越來越長,操作越來越複雜。

而當院線電影決定轉為線上播出,策略就是兩個字——


空降。


19日晚,此前從2月21日檔期撤出的《大贏家》,官宣次日晚8點,空降頭條系平臺,免費播出。


質量碾壓《囧媽》又如何,《大贏家》沒贏,但輸最慘的是觀眾!


有《囧媽》在先,《大贏家》的「院線轉網播」行為,幾乎沒有遭遇什麼非議,但這篇我還是想要明確幾點——


1、「院線轉網播」,只是特殊時期的特殊辦法,未來一定不會成為常態;

2、線上娛樂一定是大勢所趨,但在中國,這和院線被取代是兩回事;

3、中國電影各個環節在2020面臨的壓力,比想象中還要大上許多。


人人自危的非常時期,沒有誰是勝利者。


中國電影不是


看過《大贏家》,直觀的感受是——


沒能在院線公映,是個遺憾。


電影改編自由日本作家都井邦彥、腳本家斉藤ひろし創作的《遊戲永無結束時》,一個他人眼中「認真過頭、一軸到底」的怪咖,被指派在演習中出演銀行劫匪。


於是,一場本來只是走個過場的演習,因為這個認真演起劫匪的怪咖加入,開始走向不可控的結果。


質量碾壓《囧媽》又如何,《大贏家》沒贏,但輸最慘的是觀眾!


之所以說「沒公映很可惜」,原因也簡單,平心而論,《大贏家》的質量的確要好於半數以上的國產院線片。


在大環境受限的前提下,主題表達和笑點設計,也儘可能做到了最好。


比如原版中男主的身份是警察,國內改成了退伍老兵轉業而來的銀行職員。為什麼這麼改大家都明白,但在我看來這已是最不違和、也最為高效的應對方式了。


另外,這個劇本此前韓國也翻拍過,看到很多人拿《大贏家》和那部《率性而活》做對比,我的看法是——


都是對日版的改編,韓版珠玉在前,佔了先機,《大贏家》被這麼對比,雖然不太公平,但也可以理解。


不過,考慮到足夠接地氣的本土化改編,和部分主題表達上的突破,過分糾著這個對比不放,倒也大可不必。


比如,類似下面這樣的諷刺力度,我在國產喜劇中已經很久沒有看到了。


質量碾壓《囧媽》又如何,《大贏家》沒贏,但輸最慘的是觀眾!

質量碾壓《囧媽》又如何,《大贏家》沒贏,但輸最慘的是觀眾!

質量碾壓《囧媽》又如何,《大贏家》沒贏,但輸最慘的是觀眾!


從這個角度,有一個近來偏差的認知需要被糾正——


院線電影選擇網播,不是投機,更不是什麼「擁抱新玩法」。


很簡單,這就是一次艱難的自救行為。


開頭就說了,線上娛樂一定是未來不可逆的趨勢,但在當下的中國,這並不妨礙院線電影的強勢發展。


這裡的內在邏輯是——


中國電影市場目前所擁有的的絕大多數互聯網資源,都是在向院線電影傾斜的。


這就決定了,網播所能取得的收益和影響力,是無法和院線公映相提並論的。


儘管現在很純粹的「院線原教旨主義者」已經非常稀少,儘管很多電影人也開始擁抱線上,但沒有人會否認——


院線依然是當下中國電影,或者說優秀的中國電影,最好的歸宿。


這其實也解釋了,為何從春節檔以來這兩個月,海量撤檔的新片中,只有三部最終選擇了網播。


質量碾壓《囧媽》又如何,《大贏家》沒贏,但輸最慘的是觀眾!


觀眾的觀影習慣不會在多年培養之後,一夜之間就被徹底改變;電影百年來在大銀幕上積累下的藝術魅力,也不會輕易就被徹底改寫。


三部新片的網播,是基於自身考量後的自救;其他多數撤檔新片的等待,亦是權衡利弊後的選擇。


但不管怎樣,中國電影都不會是「院線轉網播」的那個獲益者。


《大贏家》也不是


那麼,《大贏家》既然質量足夠好,為什麼又會選擇空降網播?


這又涉及到自救行為背後的兩個內在邏輯——


第一,要考慮競品和市場密度。


即,疫情結束後重回院線,勝算有多大?


應該說,《大贏家》在此前2月21日的檔期中,是有一定優勢的。


春節檔後的月份,歷來由小成本國產片和奧斯卡頒獎季和其他外片瓜分,今年也不例外。


而無論是國產片還是外片,2月中下旬都缺少一個賣相十足的領跑者


外片中的《小婦人》《喬喬的異想世界》《多力特的奇幻冒險》《刺蝟索尼克》《婚姻故事》,或是題材小眾,或是先期口碑不佳,國產片亦是如此。


但相對應的,沒有疫情的2月中下旬,也肉眼可見的過於擁擠了——單情人節前後,就有15部新片扎堆。


所以,喜劇類型、質量在線的《大贏家》,當然有一定概率會成為那個領跑者,但這個可能性有多穩妥,也還是要畫個問號。


質量碾壓《囧媽》又如何,《大贏家》沒贏,但輸最慘的是觀眾!


而在疫情之後,一眾積壓新片待映,電影市場的檔期會如何排列組合,目前並不清晰。


但基本的檔期邏輯,我們都清楚——


大片先佔位置,中小體量的新片隨後跟進,填補剩下的空檔。


以積壓的中外新片看,屆時大片或許都會面臨強強碰撞的局面,中小體量新片的競爭,只會更加慘烈


所以,大片巋然不動是一定的,中小體量則必須為自己考慮,是否還有別的出路?


質量碾壓《囧媽》又如何,《大贏家》沒贏,但輸最慘的是觀眾!


第二,要考慮自身質量和先期動作。


即,如果網播,能否安全收回成本?


這裡便要提到,相比其他中小體量新片,《大贏家》的優勢所在——


喜劇。


這應該不需要多解釋,如果要在「院線轉網播」中選類型,喜劇,顯然就是最適合的,沒有之一。


而在喜劇這個基礎優勢上,「質量過硬」「主題表達有突破」等加分項,又進一步加固了網播的效果。


加上《大贏家》1月初才官宣定檔,隨後便遭遇疫情,一直未開啟大規模宣發,也未佔用大量影院資源。


質量碾壓《囧媽》又如何,《大贏家》沒贏,但輸最慘的是觀眾!


這兩個內在邏輯合二為一,最終選擇網播,也是順理成章的。


但不管怎樣,如果如期院線公映,《大贏家》大概率會取得一個漂亮的票房成績。


如今的自救,已無關盈利,更多是考慮安全收回成本。


所以,《大贏家》也註定不是「院線轉網播」的獲益者。


觀眾更不是


有人說,觀眾免費看電影了,TA們不是獲益者嗎?


短時間裡,看好電影還不花錢,便宜當然是賺到了。


但長遠來說,觀眾才是最大的受損者


這裡,依然要看現象背後的內在邏輯——


做到源源不斷地產出優秀的電影,既需要上游充足的資金支持,也需要下游堅定的市場支持。


而目前中國電影的主要矛盾,表象的票價高、上座率低背後,根本問題在於——


論影片數量,達不到影院的需求;論影片質量,又達不到觀眾的需求。


這也是為何《寄生蟲》拿到奧斯卡後,我們酸出天際的真實原因。


質量碾壓《囧媽》又如何,《大贏家》沒贏,但輸最慘的是觀眾!


而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院線轉網播」、「免費看電影」成為趨勢,中國電影的質量一定會出現大幅下滑。


首先,投資成本會下降——因為小屏幕不需要太過精緻的製作;


接著,優秀創作者的積極性會受到打擊——不要聽信那些「電影好壞與成本無關」的洗腦言論,電影作為新技術最親近的擁抱者,當成本開始受限,一切都無從談起。而表演的魅力同樣會被小屏幕削弱,演員的投入程度自然大打折扣;


最後,電影只會變得,還不如肥皂劇受歡迎——藝術魅力消失了,單論打發時間,電影當然比不過肥皂劇。


如果真的出現這樣的結果,損失最大的,不就是觀眾嗎。


當然,這些都只是假設,基於現實,這也註定是不會發生的假設。


但不管怎樣,觀眾都不會是「院線轉網播」的獲益者。


結語


沒有獲益者,意味著,這隻能是非常時期的非常手段。


而這更意味著——


2020,整個中國電影產業,正在揹負著前所未有的壓力。


即便疫情會在夏天到來前結束,中國電影上半年的損失和衝擊,註定是不可逆的。


項目停擺,劇組停拍,影業公司倒閉,影視城無工可開,影院關門歇業,新片則從春節一路撤到情人節,上百億票房就此蒸發。


更殘酷的是,當災難發生,作為娛樂產品的電影,瞬間就變得可有可無。有影評人如此寫道——


「除了從業者,並沒有多少人需要電影院。你不提,他們甚至都不會想起。 」


在得到觀眾的支持前,中國電影需要自救。


質量碾壓《囧媽》又如何,《大贏家》沒贏,但輸最慘的是觀眾!


《大贏家》選擇「院線轉網播」,是自救;


電影公司勉力保住現金流,同時思考未來的產業發展方向,也是自救;


影視城給劇組免費,給群演送上補貼。電影局為影院安排老片重映,補貼票房,則是更大意義上的自救。


而如果在新形勢下,院線與網絡,能在提升自身「抵抗力」的同時,從完全對立轉向對抗下的合作共贏,最終形成良性競爭。


那便是這損失慘重的「不幸」中,生出的那一點「萬幸」了。


這既需要有商業野心的線上平臺,也需要有創作野心的電影人,更需要有經營野心的院線人。


好在,影院復工已經開啟,中國電影正在緩慢回血。


或許,幾年之後再回看這個半年,當電影找回元氣,彼時的觀察者們,會更看重《大贏家》的創作亮點,更會為此時咬牙堅持的行業人送上讚美。


而所有熱愛電影的人,都會為電影的長盛不衰,舉杯歡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