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跨文化傳播人才培養的典型案例介紹(第四季)


中醫跨文化傳播人才培養的典型案例介紹(第四季)

6.1丹波元堅

丹波元堅(1795年一1857年),出生於江戶,字亦柔,號苣庭,因醫術精湛,被賜姓丹波,累遷針博士、左衛門佐。寬延二年(1749年)十二月,康賴二十九世孫元孝改家號為多紀,多紀家號一直沿用下來。丹波元堅醫術精湛,尤以腹診見長,診治時每以手觸腹部即知病家癥結所在,人稱國手。畢生奉“醫道即仁術”為信條,治病無論貴賤貧富,竭盡全力,時人謂之“仁醫”。對於家境貧寒患者,他不僅強調“對待貧窮病人也應當本著對待上司一般的心態”(《時還讀我書》下卷),而且免費提供藥物,甚至夏資蚊帳,冬贈被褥,給予救濟金。丹波元堅一生最大的功績是在著書和校刊事業上,如:由他和侄子多紀元昕(多紀元胤長子)所主持校對並重版的半井家秘藏的《醫心方》以及集當時江戶醫學館的全體考證學者之力而成的重版《備急千金要方》等,皆在醫學界中大受歡迎。此外,其主要代表作還有:《傷寒廣要》、《藥治通義》、《傷寒論述義》、《金匱要略述義》、《雜病廣要》、《時還讀我書》、《傷寒綜概》等。

6.2《診病奇侯》文化特色

丹波元堅等認為其書、其術乃是成於五雲子的門徒森雲仙、雲統等人之手),該部分計有十餘段文字與十二幅插圖,診治部位除腹部之外,還涉及肩背,辨治尤其關注脾胃與肝氣。綜觀《診病奇侯》松井操漢譯本,其特點在:

6.2.1博而不繁,詳而有要

原作廣泛收集北山壽安等三十二位江戶時代早期漢方醫家有關腹診論述的資料,本著“除煩存要,類而次之”的原則,將經過精心篩選提煉的有關內容逐一編次在上、下兩卷的各個類項中,總體上上卷為腹診概說及手法;下卷為諸病診法。基於腹診對於內傷疾病診治具有重要意義,書中於有關腹診手法闡述甚為詳盡,如對病人體位、呼吸、醫者位置、下手輕重、腹診順序、腹診部位等方面都有詳細描述;特別提出“先要知平人之腹象”,並注意患者肥瘦、皮膚潤燥、肚腹大小、氣之虛實、男女老少之不同腹象,然後才能掌握診察病理腹象:於腹動、馥痛、心痛、腹滿、婦人、妊娠、小兒、眾病腹候等,分別立為專題討論,重點強調其證治、預後的別異,且輔以腹部臟腑分屬圖、常見腹部腫塊圖七幅,加強其直觀效果。

6.2.2譯註精準,述評公允

對於原作採用漢文書寫的香川秀庵、竹田陽山、無名士、和田春長、荻野臺州五家論述以及原序跋,譯者悉皆保留原貌,並在正文後注小字“原文”二字以示與其它譯文之異。書中雙行小字注的來源大致有三種情況:其一,為丹波元堅註文。除註明正文之出處外,其它由丹波元堅所注條目,共有八十餘處。每處註文惜墨如金,言簡意賅,既有畫龍點睛之妙,能令人霍然而悟,如:捲上“下手法”在引載無名氏“診腹之法,正心端整,容貌舒緩,手貌安靜,最忌粗厲”的正文下,特意告誡:“時寒冷,請爐火或懷手先試自己之膚。”其二,為公豐按語,全書約有近二十條。按語或長或短,多為對正文某一名詞術語的解釋或對正文論述作進一步補充完善。其三,為譯者松井操所增按語,每條前均以“△”標示.全書多達五十餘條。

明治二十一年(光緒戊子年),通曉醫學的清外交官傅雲龍旅曰,松井操將完成的譯稿送審,得到首肯,於是,松井操找到東京書肆“凌雲閣”與公使館關係密切的中國書商王仁乾(字惕齋,1839~1911年);王仁乾在邀請公使館隨員孫點、廖宗誠等人作序後,主持採用活字排版付印,並於回國時帶回中國在上海刊行。據丹波元堅的弟子、長崎的漢方醫生岡田篁《滬吳日記》記載,明治五年(1872年)到中國旅行時,曾為蘇州的收藏家顧承(字駿叔,號樂泉)看病。當他準備用腹診法診斷時,顧承卻提出“乞隔被而候”的要求。因此有理由相信,正是通過《診病奇侯》漢文版的出版,腹診法才得以系統地介紹到中國。該書一經流入,便對中國醫學界產生了較大影響。如:刊行於光緒十五年(1889年)的《釐正按摩要術》(張振鏊輯)~書,其“卷一·按胸腹”的內容80%來自《診病奇俊》。其後,臺灣漢醫藥研究室也曾改名為《診腹學講義》在臺灣地區出版。一九八五年,山西科學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王毓校點本《診病奇該》(以下簡稱王校本),該書底本為“從原稿本影鈔的二冊舊鈔本,由鄭炳純提供其體例、內容與光緒戊子刊印本基本一致。

中醫跨文化傳播人才培養的典型案例介紹(第四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