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設立”經“發展”到“廢除”,科舉制度經過了怎樣的歷程?

科舉制度:中國封建王朝用考試的方法來選拔官員的一種制度,長久以來被讀書人當做光宗耀祖,出人頭地的最佳出路。所謂的“科舉”,就是分科錄取人才的意思。

從“設立”經“發展”到“廢除”,科舉制度經過了怎樣的歷程?

據記載:最早的科舉制度設立於隋朝開皇七年(587年),由隋文帝設立,以此為國家選拔人才。到了唐代,科舉被分為常舉和制舉。常舉又分為明經、進士兩科。明經主考儒家經典的記誦;進士則主考詩詞。

從“設立”經“發展”到“廢除”,科舉制度經過了怎樣的歷程?

朝中的重要官員大多由進士而來,所以一旦考中進士,那就榮耀非凡了,被看作是“登龍門”。為什麼唐代大詩人那麼多,詩歌領域又登峰造極呢?其主要原因,就是進士的考取以詩詞為主。後來,武則天做了皇帝,又開創了武舉一科,為朝廷選拔武將。

從“設立”經“發展”到“廢除”,科舉制度經過了怎樣的歷程?

科舉制度發展到明清的時候,已經很完善了。並且有了明確時間限制,每三年一次考試。全國的考生首先在各自的省城進行考試,考中者叫做舉人,只有成為舉人才有資格去京城會試,考期在農曆八月。京城會試考中後稱為貢士,考期在三月份。貢士在經過殿試,殿試也叫廷試,由皇帝親自主持,如果在殿試中脫穎而出成為前三名,那幾乎就是真正的光宗耀祖、高官厚祿了。

從“設立”經“發展”到“廢除”,科舉制度經過了怎樣的歷程?

殿試的前三名,第一名叫狀元,“狀元”一詞現在還在用,比如理科狀元,文科狀元等,這就說明是全國第一名,相當的了不起。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狀元只有一人,榜眼、探花各若干人,這些人由朝廷統一安排官職。

從“設立”經“發展”到“廢除”,科舉制度經過了怎樣的歷程?

後來的科舉越來越鑽牛角尖了。明、清兩朝科舉內容都以儒家“四書”、“五經”的文句來出題,回答的文體一律用八股文,解釋要圍繞朱熹的《四書集註》。這種規定,促使讀書人養成了脫離實際、死啃教條的風氣,這根本就不是選拔人才,而是為了服務封建王朝專制政權選拔的奴隸而已,他已經嚴重地阻礙了文化地發展和進步!

從“設立”經“發展”到“廢除”,科舉制度經過了怎樣的歷程?

到了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開始推行學校教育,封建的科舉制度終於被廢除,影響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從此退出政治的舞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