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设立”经“发展”到“废除”,科举制度经过了怎样的历程?

科举制度:中国封建王朝用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长久以来被读书人当做光宗耀祖,出人头地的最佳出路。所谓的“科举”,就是分科录取人才的意思。

从“设立”经“发展”到“废除”,科举制度经过了怎样的历程?

据记载:最早的科举制度设立于隋朝开皇七年(587年),由隋文帝设立,以此为国家选拔人才。到了唐代,科举被分为常举和制举。常举又分为明经、进士两科。明经主考儒家经典的记诵;进士则主考诗词。

从“设立”经“发展”到“废除”,科举制度经过了怎样的历程?

朝中的重要官员大多由进士而来,所以一旦考中进士,那就荣耀非凡了,被看作是“登龙门”。为什么唐代大诗人那么多,诗歌领域又登峰造极呢?其主要原因,就是进士的考取以诗词为主。后来,武则天做了皇帝,又开创了武举一科,为朝廷选拔武将。

从“设立”经“发展”到“废除”,科举制度经过了怎样的历程?

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清的时候,已经很完善了。并且有了明确时间限制,每三年一次考试。全国的考生首先在各自的省城进行考试,考中者叫做举人,只有成为举人才有资格去京城会试,考期在农历八月。京城会试考中后称为贡士,考期在三月份。贡士在经过殿试,殿试也叫廷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如果在殿试中脱颖而出成为前三名,那几乎就是真正的光宗耀祖、高官厚禄了。

从“设立”经“发展”到“废除”,科举制度经过了怎样的历程?

殿试的前三名,第一名叫状元,“状元”一词现在还在用,比如理科状元,文科状元等,这就说明是全国第一名,相当的了不起。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状元只有一人,榜眼、探花各若干人,这些人由朝廷统一安排官职。

从“设立”经“发展”到“废除”,科举制度经过了怎样的历程?

后来的科举越来越钻牛角尖了。明、清两朝科举内容都以儒家“四书”、“五经”的文句来出题,回答的文体一律用八股文,解释要围绕朱熹的《四书集注》。这种规定,促使读书人养成了脱离实际、死啃教条的风气,这根本就不是选拔人才,而是为了服务封建王朝专制政权选拔的奴隶而已,他已经严重地阻碍了文化地发展和进步!

从“设立”经“发展”到“废除”,科举制度经过了怎样的历程?

到了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开始推行学校教育,封建的科举制度终于被废除,影响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从此退出政治的舞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