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周礼和道义的共识程度,来分析春秋与战国的划分边界

“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我们从初中就知道这句话,“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更是这两个时期最为人所熟悉的知识点。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两个时代同处于东周时期,同样是诸侯分裂的局面,为什么会分成两段呢?为什么春秋有五霸,而战国就不称之为“七霸”而称为七雄呢?接下来咱们就聊聊春秋于战国的不同及划分标准。

这个话题涉及到一个社会发展阶段问题,两者的终极区别其实在于战争的出发点和征伐模式的彻底改转变。两个时期虽然同样对周天子轻视慢待,但相较于战国,春秋诸侯们对于周王室还是有最起码的尊重的,由于当时周礼还没有彻底沦丧,人们大多还在从上至下的维护着这套夏商周三朝定型的社会秩序体系,从整个春秋时期来看,从来没有人想要一脚踢翻它。


从对周礼和道义的共识程度,来分析春秋与战国的划分边界


而到了战国,周王室遭到了彻底的无视,随着各诸侯国的陆续称王,原先春秋时期起码名义上还是周天子下属的诸侯国,一个个华丽变身为实质上的、完完全全的独立王国。而且春秋时期的战争多是以齐桓公开创的“尊王攘夷”的出发点进行的,所谓“尊王攘夷”拆开来看就是尊重周天子和肃清边疆蛮夷入侵。所以你在春秋各种事件中,经常会发现诸如齐桓公因为楚国常年不向周王进贡,于是齐桓公率领联合国军伐楚,最后虽然完胜却又丝毫不吞并任何楚国领土这类事。再比如燕国受到北方边境的山戎入侵差一点亡国,齐桓公率兵亲征,驱逐山戎并恢复燕国全境,燕庄公感激不尽送齐桓公到齐国境内,齐桓公不仅没有要燕国一星半点的好处,而且还因周礼中规定诸侯送诸侯不能出自己国家的礼仪,而把燕庄公脚下的齐国土地送给燕国,临走对燕公唯一的要求就是让他回去好好发展,别辱没了姬姓的名望。


从对周礼和道义的共识程度,来分析春秋与战国的划分边界


总结起来以齐桓公为代表的这类事件,可以统称为道义。有些爱用阴谋论来看待历史的朋友可能会觉得,所谓的“尊王攘夷”其实是出于私心,发展并强大自己的国力。但是发展本国国力又有什么错呢?而且你把能找到的正史史料翻烂了也找不到齐桓公无缘无故欺负人的记载。也就是说,春秋时期确实各国还存在道义的。与之不同的是,战国时期的战争单纯就是为了攻城略地,从他国手里争夺地盘,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像长平之战之类的大小战役,动不动就坑杀四五十万人,完全视他国人民为草芥,直到把对方赶尽杀绝而后快。因此你只会听说过“春秋大义”,你绝对没听说过“战国大义”。


从对周礼和道义的共识程度,来分析春秋与战国的划分边界


春秋的出现非常好理解,那就是从西周末期历代周天子疏于对诸侯的管理,加之分封制本身的缺陷,各诸侯国在不同国君的建设下,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直到最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诸侯们不再听从周王号令,西周彻底灭亡,诸侯崛起也就造就了春秋的出现。那么战国是怎么出现的呢?本来大家都遵从周礼,为何后面又放弃了?本来人们还都讲些道义,为什么最后又被抛弃了?原因可以总结为四个字,那就是“以下犯上”。

本身周礼的制定者是统治者,那么其目的也就是为了维护自上而下的稳定统治,之所以周礼能够坚持那么长时间,甚至一部分还影响到我们今天的生活,原因就在于它在维护最顶层统治者自身权力稳固的基础上,同时也根据社会阶层的层层下沉,而设定了层层锐减的保护制度。周天子通过周礼保护了自己;诸侯们也能在相对低一级,但仍然能够得到周礼很好的保护下享受极大的权力,并世代相传;再下一层卿大夫阶层,也能够通过一种相对低于诸侯,但也可以享受荣华富贵的权力;士兵和平民,也得到了周礼对于他们最基本的保护;只有最下层的奴隶得不到任何保护,而当时的奴隶构成主要是罪犯和战俘,特别是被战争俘虏的所谓蛮夷,他们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意识上,在当时都很难形成反抗力量。因此这样的社会就相对稳定,周礼也就容易一直延续下去,得到大家的广泛共识。


从对周礼和道义的共识程度,来分析春秋与战国的划分边界


从本质上讲,从西周进入东周,诸侯替代周天子成为社会的主要统治力量,本身也是一种“以下犯上”,但是由于周礼对于诸侯们的保护程度太高了,他们自己也不舍得随便抛弃。再者,在大家都公认周礼的情况下,如果哪一个诸侯国胆敢率先明目张胆的对抗周王室,而且又没有能力转变其他各国的思想,那么就很容易被群起而攻之,因此春秋的道义也就一直延续下来。

前面我们提到春秋进入战国的根本原因是“以下犯上”,这里指的就是卿大夫阶层窜上来,又把诸侯阶层给替代了。这话怎么讲呢?本身战国开篇的标志就是三家分晋,所谓三家分晋就是晋国的三个拥有最强实力的卿把晋给瓜分了。那么只有一个国家还说明不了问题,与三家分晋差不多同时期的还有田氏代齐,春秋里面的第一霸和第二霸都遭遇了卿大夫阶层的“以下犯上”,这样就产生了战国七雄中的四个。


从对周礼和道义的共识程度,来分析春秋与战国的划分边界


那么还有另外三个呢?本身它们一北、一西、一南,都是当时地处偏远的边陲国家,北方的燕,大部分国土都在所谓的关外,整个春秋时期几乎没什么存在感,因此这个国家里面就连诸侯国君家族都没有发展起来,何谈什么卿大夫。秦国和楚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春秋开篇时期,在其他诸侯国特别是中原诸侯国眼里,被视为南蛮和西戎,一个祖先是养马的出身、一个祖先是熊氏原始部落,当时的周天子为了可怜楚国,甚至在要求其他国家都每年向自己进贡稀世珍宝的同时,只要求楚国向自己进贡苞草。楚国在建国之初甚至为了开展祭祀活动而跑到邻国去偷牛,可见当时落后到什么程度。秦国则在春秋前半段几乎都在与西戎打交道,对于东边的中原连看都不敢看一眼。当齐、赵、魏、韩“变身”出来的时候,三个边陲国才刚刚从漫长的春秋期间尝过味儿来,随着与中原的接触越来越频繁,意识也开始发生转变,或早或晚的产生了“初级版以下犯上”也就是诸侯大于天子的想法。


从对周礼和道义的共识程度,来分析春秋与战国的划分边界


正是四个以下犯上的卿大夫,加上三个以下犯上的诸侯,才产生了战国七雄。秦末农民起义的时候,陈胜、吴广提出的口号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或许我们也可以把战国初期这种卿大夫阶层的觉醒视为“天子诸侯宁有种乎?”。

好了,估计读到这儿,你对于春秋和战国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对于两者的“边界”也更加清晰化了,如果把春秋时期总结成一个字的话那就是——霸,而战国那就是——暴,最后秦终结这一纷乱局面那就是——以暴制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