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将新火试新茶

“喝茶当于瓦屋之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周作人先生笔下的悠闲与惬意,也是我曾经的“尘梦”。

  小时候,大多喝白开水。到了挥汗如雨的酷暑里,父亲买回一大包茶叶,唤做“粗茶”,恐是衬托家乡绿茶“瓜片”的尊贵。这茶光棍,有梗无叶,支离破碎一大包,像一座“鸟巢”。早上撮了一小“巢”,放进大瓦盆里,冲进滚烫的开水,待凉,就算极佳的饮品了。茶汤近乎褐色,口感差,但解渴。绿茶,稀罕且珍贵,过年才托人购得一小包,初一到十五待人接客。

  上档次的茶没喝到,却有买茶的际遇。上初中时,一个周六下午,数学老师布置我一项光荣的任务——替他买茶。老师姓郝,背地称之“好好老师”,一双弧形括号、弯弯眯细的眼,永远充盈着笑意。和蔼,拉近了我和他的距离,又时不时受到差遣。星期天早上稀饭没顾上喝,一路小跑到了土产公司门市部。队伍长蛇般逶迤了二三百米,那时买啥都排队,买肉排队、买豆腐排队、买肥皂排队、买火柴排队……排队意味限购,茶叶一人只许买两袋(一袋二两)。经过漫长的等待买到两袋,我又飞快跑到队尾再排。临近窗口时,后面的人发现了我手中的茶叶,愤怒了:“他买过了,不能再卖给他!我们一袋还没买到呢!”众目睽睽,抗议声声,我涨红了脸,想到老师要求的“作业量”,岂敢懈怠?“下定决心,不怕牺牲……”默念着语录顽固坚持。我把钱悄悄塞给收款的女会计,主动热情地喊“阿姨阿姨”,嘴巴甜,赢得了二次购买的机会。四小袋,八两茶,忍饥挨饿一上午不说,还险些被拉黑,踢出群。绿茶是老师准备孝敬准丈人的。“好好老师”书教得好,人长得好,可惜出身不好,女孩子唯恐避之不及。茶叶攻城略地终赢得芳心,成就老师的终身大事,值!

  稍长,从“广阔天地”推荐招工,入职“三线”企业。“三线”的布局都是遵循“远离城市,靠山隐蔽”。“靠山”正是茶乡,家乡名茶的原产地,漫山遍野的绿,除了竹木花草就是茶树。清明时节,茶农家家户户彻夜炒茶,新茶弥漫的香气,氤氲着夜幕下的山冲,浓郁芬芳,沁人心脾。近水楼台难得月,那个年代,买茶、喝茶相当不易。茶由茶叶站“统购统销”,严禁茶农私自经营。新茶飘香之际,城里亲戚朋友委托买茶的信件、口信接踵而至。同事们都华丽转身,个个成了地下工作者,偷偷与茶农交易。新茶交易成功,如何让茶走出去,更难。

  厂区通往外面只有一条备战路,九曲十八弯,几十里路设下三个检查站。同事与车队司机联手,星夜两三点出山,乘稽查员昏昏欲睡之机硬闯,只可惜闯关的成功率太低。几次血本无归后,同事们汲取教训,茶叶藏匿得更加智慧。有的将茶桶藏到“解放”驾驶室座位底下,有的混进货物之中,有的裹进厚重的雨布里面……绞尽脑汁千方百计,直到通过最后“防线”时,才长长舒出一口气。

  想来,真的匪夷所思。家乡就是茶乡,茶,应该俯首皆是唾手可得,竟如此艰难,如此纠结。在“物资短缺”的年代里,任何一个微小的愿望,都被放大成了遥不可及的奢望。

  家乡的绿茶知名度极高,属于地理标志产品。《红楼梦》里提及多次,出现在梁实秋、张爱玲、董桥等大家的文字里,很多外地人识得我家乡,都是从茶叶开始的。

  茶是文人热衷的话题,周家另一兄弟周树人也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抿几口绿茶,翻几页纸书,写几行文字,是深陷躁动喧嚣现实里难得的抽离,抵了多年的尘梦。泛黄的从前隐入苍茫的烟水中,璀璨的如今栖息在秀枝上。回首与茶一言难尽的交集,油然生出且品且珍惜的况味来。

  “买得青山只种茶,峰前峰后摘春芽。”又到了摘茶、炒茶,茶香弥漫山谷的清明时节了。且将新火试新茶,我的新茶已从深山里出发。

版权声明:“大美湖湘”头条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目前本平台尚未实行稿费制,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通过私信进行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投稿/纠错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