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是如何丟失的?

李克爽


有的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丟失可能是許多因素造成的。首先,學校的學習是一個學做苦行僧的過程,時間安排緊,課程多,作業量大;現在有的地方甚至從幼兒園大班開始,家長就啟動補課模式,把小孩應該去玩去鬧的時間剝奪了,小孩有玩耍的時間,可以增加人與人之間交流,參與更多的生活體驗,增長生存技能,這一點對小孩的成長是有幫助的。但是目前的教育體制,制約了家長放飛小孩的勇氣,輸在起跑線上是很多家長不願看到的,要不怎辦?只有補課了,花補課錢,部分家長也是心疼的,但是在孩子的生長階段,部分小孩過早進入叛逆期,容不得家長嘮嘮叨叨,對老師的說教更願意接受,無奈,只能花這個錢了;有的人說,學生課程多,壓力大,要減負,這些家長心就有點大了,國家的考試製度不改變,自己倒要求把學習弄簡單了,行嗎?考試是選拔性的,擇優錄取,考試的難度不變,倒要求把學習變簡單了,能考上嗎?許多家長加入補課的行列,也是逼不得已,既然是擇優,當然就有淘汰,人家有錢,小孩子聰明,還拼命補課,不補能跟上嗎?國家常常下文說,禁止補課機構超前教學,試問一下,以考試成績論成敗的考試製度,提前把課學了,有更多的時間去複習應考,有錯嗎?把成績考好點上個好學校,有錯嗎?對優質學校,競爭那麼大,不補補課,提前學習,能考上嗎?家長期望值高,補課多,少有休息的時間,這就導致學生產生厭惡的心理,在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上可能大打折口,也許是一個主要原因吧!其次,現在網絡發達,互聯時代,誰都離不開網絡,只是利用的程度不同而已;對網絡的好壞,當前是個主要話題,網絡是雙刃劍,用在正途是有幫助的,誤入邪路,將會極大影響孩子的學習,有的家長對孩子使用網絡不聞不問,放任自流,孩子不上課偷偷去上網也毫不知情,為聯繫方便,有些家長便給小孩配了手機,對手機的使用,家長就懶得去監督,任由小孩去掌握;網絡的內容千奇百怪,各種信息都有,一些不健康的網站可能會引導孩子走上迷途,並沉溺其中不能自拔,這份誘惑將嚴重影響孩子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第三,一些學校是允許學生住在校外的出租房的,這些學生脫開了學校與家長的監督,接觸的人又複雜,受社會上的閒雜人等的影響又大,在叛逆期,這些放肆誘惑自然而然地吸引了一部分學生,頻繁地去體驗校外的社會生活,因此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就會讓位於社會上的各種誘惑。孩子的身心健康,學習管理,是很複雜的,不要把問題想簡單了,作為父母,真正做個有心人,也許會把小孩管好,讓孩子健健康康成長。


梁倩波


說到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很多人都會想起“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師傅引進門修行在個人”,對於學習你只有感興趣,才能夠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不感興趣,不論你怎麼努力,往往也會功虧一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師傅領引進門修行在個人,這些話聽起來確實非常有道理,也符合我們觀察到的情況。大部分優等生普遍對學習比較感興趣,即便是在學習中遇到很多困難,他們也能夠憑藉自己的努力,克服種種困難。而一些後進生普遍會感慨:“我對學習提不起興趣,或者我對某個科目提不起興趣,我感覺我自己學不會。”

但仔細想一想,這裡說法很有可能是顛倒了因果關係,並且有很多特殊的情況,還值得探究。

如果你和一些學習成績比較好的學生交流,會發覺有一部分學習成績比較好的學生,他們對學習並不感興趣。他們學習成績之所以比較好,很多是來自外界的“驅動”,比如父母要求比較嚴厲,再或者是好勝心比較強,考試成績比較差,自己臉上覺得無光。

而還有極小部分優等生,他們是真的對學習感興趣,即便是沒有人強迫他們去做,他們也喜歡搗弄一些公式,去鑽研一些考試根本不考的題目,因為他們從中能夠得到很大的樂趣,能獲得很大的成就感。

那麼問題來了,是什麼導致有些學生對學習感興趣,而另外一些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是學習興趣。

對學習興趣的錯誤認識

我們一般對學習興趣的理解是,如果我對學習感興趣,那麼我就會發自內心的喜歡做這件事情,如果對這件事情不感興趣,即便是老師或者家長強迫去學習,我會感到很痛苦,學習效果也很差。

按照這樣的內涵來理解學習興趣,我們自然會得到兩個結論。

一是,學生的學習成績比較差,是因為對學習不感興趣,所以我們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不妨設想這樣一個場景。

小明這次考試又考了倒數第一名,老師找到小明語重心長的對小明說:“你要好好學習,才能考上好的大學,下次不能再考倒數第一了”

小明一臉茫然的對老師說:“老師我對學習提不起興趣,一聽老師講課就想打瞌睡”。

老師語重心長的對著說:“你要培養自己的學習興趣”,小明似懂非懂的點點頭,下次小明仍舊考了倒數第一名。

這樣的場景就不斷的循環往復上演。可能小明小學還沒畢業,他自己都已經放棄了“自我治療”,但是家長和老師還在告訴他,你要培養自己的學習興趣。

二是,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那麼我們應該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對哪個科目感興趣,我們就鼓勵她學習這個科目,學生對哪種學習方法感興趣,我們就鼓勵讓他嘗試這種方法。

以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導向的學習理論,在一些家庭教育中比較常見。

比如,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在看英語課外書,就認為孩子對英語感興趣,然後給孩子報了個英語輔導班;看到自家的孩子,羨慕別人家的孩子在拉小提琴,就認為自己家的孩子對小提琴感興趣,然後給孩子報了個小提琴輔導班。

這種以學生自我為導向的學習理論,在國外也不乏擁護者,有人還在學校做了專門的嘗試。

比如2008年紐約市的一所學校,大力提倡以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導向,在學校裡面,不管做什麼,只要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都是被允許的。在這所學校裡面,沒有分數沒有測驗,學生也不會被強制要求,做任何自己不喜歡的事情。

在開始的時候,有些學生確實有很有創造力,對學習表現出極大的熱情,探索出了一些效果不錯的學習方法,但真正能夠堅持下來的,學生並不是很多,最終的實驗結果,毫無疑問這所學校的學生成績非常不理想。

所以真正的學習興趣,肯定不是僅僅出於喜歡,甚至在一開始的時候,和學生喜歡不喜歡這件事情,並沒有太大的關係。

學習興趣的形成過程

學生在學校裡的學習成績,除了受到學習興趣的影響之外,還會受到家庭教育、天賦等影響,而每個孩子的家庭環境天賦,都有很大的不同,為了更清晰的說明興趣是如何產生的,不妨舉一個,很多成人都熟悉的例子。

就能打撲克牌來說,很少能聽到有人說,自己對打撲克牌不感興趣,但如果是一個新手,情況可能完全相反。

一個新手,在第一次接觸到撲克牌時,他可能根本不知道出牌的規則是什麼,更不會對牌進行隨意的拆分、組合,這個打牌的過程中,他可能感到的只是緊張,他看到的都是別人為什麼都這麼厲害,他想到的是為什麼我每次輸得這麼慘。

此時,他對打撲克肯定提不起任何興趣,如果沒有朋友、家人的指點,他連續輸了很多次,可能還會懷疑自己是不是不擅長打撲克牌,更別提他對撲克牌感興趣了。但經過了朋友或者別人的指點之後,他慢慢的找到了門道,並且連續贏了好幾次,此時相信,下次再有人約他打撲克牌的時候,他會對撲克牌表現出極大的興趣。

同樣的,如果不考慮家庭環境、天賦等方面的因素,有些學生對學習感興趣,並不是喜歡,而是因為他們找到了良性發展的道路。

有些學生是因為家庭教育,或者其他原因,從一開始就對學習,或者某個科目有濃厚的興趣。

而有些學生一開始,對學習並不感興趣,甚至比較討厭學習,但因為外部的原因,比如家長的監督,或者老師的表揚,促使他們不斷克服學習中的困難,進而獲得了成就感和自信力,而自信心會讓他們更加堅信自己能學好,即便是遇到困難,他們也比其他學生更有毅力,通過克服困難,獲得成就感,慢慢的就會對學習或者某個科目有更濃厚的興趣。進而,進入到良性循環的通道。

而另外一些後進生,一般都是因為在學習上難以獲得成就感,學習帶給他們的更多的是挫敗感,越學成績越差,慢慢就放棄自我治療,進而陷入惡性循環當中,最終表現出來的是,對學習提不起興趣,學習沒有動力,甚至對任何事情都沒有興趣。

導致學生沒有學習興趣的兩個常見原因以及對策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有很多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往往是兩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因為在小學、初中階段,有些教師採用了錯誤的教育方式。

比如,有些老師特別喜歡照本宣科,或者上課時,把一些簡單的知識講得非常複雜,來彰顯自己作為教師的權威和專業。

如果學生在心理上,特別某個教師的為人處世方式,那麼很容易“恨屋及烏”的討厭某個科目,或者以拒絕學習來對抗老師。

再或者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了困難,他在嘗試尋求老師、父母的幫助時,被老師潑了冷水。

有不少老師看到學生問的問題比較簡單,或者是自己課堂上反覆強調過的,很容易產生負面的情緒,我自己就不止一次聽到有的老師對學生說:“都什麼時候了,這樣的問題還不會”。

這種“批評式”的教育,很容易導致有的學生對學習失去信心,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學習能力。

而另外一方面,有可能是因為老師、家長被“興趣”這兩個字矇蔽了,認為興趣就是孩子喜歡什麼就讓孩子做什麼。

孩子今天喜歡數學,明天喜歡語文,後天又喜歡英語,今天在這裡折騰一下,明天去折騰一下,但對任何一個科目,他們都獲得不了成就感,慢慢的學生,自己就會覺得自己其實對什麼都不感興趣,根本就提不起興趣。

所以,想要真正的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方面是要善於發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讓他能夠把這些閃光點放大,能夠獲得成就感,能做的比其他大部分人都好,進而能夠得到別人的尊重和羨慕。

另外一方面是當孩子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先鼓勵孩子自己去克服,如果他真的沒有辦法克服,那就不要再告訴孩子,你要自己嘗試去克服,而是要給他提供適當的幫助,讓他能夠是你的邁過這道坎。同時,對於低年級的學生,家長、教師在給他們安排學習任務或者考試時,要根據學生現在的實際能力,平衡好“學習難度”和“學習獲得感”兩者的關係。


我是“升學與考試”---分享學習方法,關注教育時事,指導升學規劃。期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幫助。


升學與考試


初中開始每週5天6/9回家後學習到12點以後你覺得你夠不夠,週六,日還要補課等等時間排的滿滿的所以好多孩子厭煩。


ns雪茄


這個嘛,無非內外因疊加導致的呀。外在的話,周圍相處的人的學習積極性不高,有人為了彰顯自己合群,只能融入其中的,那麼混圈子也是有代價的,久而久之,在這樣的氛圍中,你自己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也慢慢被消耗盡了。這也是被同化的表現的。內在嘛,那自然是自身能動性不強,而執行力又太弱。總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專注力也不夠。別看現在沒什麼,還覺得生活美著呢。但生活從來不曾繞過誰的,欠的債遲早要還的。所以還是趁早覺悟,趁早行動,趁早學習。


啟航123力


我當年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感興趣的東西多了,比如上課不聽課,只觀察政治老師的唾沫星子哪個嘴角飛的多,或者跟著書法好的化學老師練字,政治課上看言情,物理課上抄作業,英語課上疊星星,歷史課基本上都在等隔壁班的體育委員經過窗前偷偷瞄一眼,語文課是班主任不敢造次,數學老師喜歡用粉筆頭砸人且準頭其好,也不敢開小差,所以整個初中就靠這兩門課撐場子了!


在水一方7826137290793


估計許多人都會甩鍋現行的教育體制。

需要明白的是,即使體制有問題,且能夠被修正,這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與其報怨,不如自已做起。

先說個例子。

小學生相對來說作業量不大,難度不高,課後很快就能完成。

而後面如何處理,可能決定孩子今後的學習能力。

看到孩子很快完成作業,還有大把的時間,家長不忍浪費,於是說,寶貝,再做一張卷子吧。

孩子內心是牴觸的,沒辦法,只能做,結果是孩子養成了磨蹭的習慣,他知道,做完作業,也不能去玩。

而這個毛病,讓孩子在學習這件事上,徹底毀了。

做為家長,類似的事,是不是天天在做,而孩子的興趣、主動性在日復一日中消失。

體制所提供的教育,必須適應大多數人。如果期望孩子異於常人,只能從自已做起,為孩子創造一個小環境,能理解吧。

至於將來,除了極少數,我們的孩子都會成為常人,能接受吧。


合肥1010


個人認為最大的一點是有的教育非要將答案弄成只有一種。知識確實重要,但有些終究會過時,學習的目的是學會學習,不是一定要背下一種答案,有其它意見,就是叉叉,本來是活躍的節奏,變成了背背背,記住了別人的,卻沒有了自己的。機械式的,興趣的也就消磨了,主動性沒有了,填鴨式的教育盛行了。這是那個名人說的,那是那個新星說的,以此為榮。其次,個人認為學習結果分數是標準,不看你過程。題海戰術絕對考高分是王者。三尺講臺,三尺黃岡密卷試卷,只有累累累,直接讓興趣和主動性消失……其他還有很多原因比如教材本身枯燥,等等,最大的還是前兩點……



陳非非



5364231322852


我見過很多學生,也是從學生階段過來的,我覺得孟母三遷的故事告訴我們,凡事貴之以恆,興趣是容易培養出來和家庭薰陶出來的,有了興趣才會積極主動的去努力。大部分人興趣丟失是比較少見的,只是沒有從興趣走上專業而已,大部分人是後者,比如我是從小喜歡畫畫,現在也走上了自己的動漫專業,然而小時候一同學習的兩個玩伴,其中一個就是天賦比我還好,但是貪玩沒有堅持很惋惜,另一個則是太多抱怨,責備家庭帶來的負面影響和壓力,我覺得最主要的還是自身原因吧,興趣流失還是主動性流失責任都取決於自己,玩得起輸得起,拿得起放得下,不要用業餘來挑戰別人的專業,謝謝大家,覺得我說的對給點個贊吧!


溫時初


從心理學上說,好奇、學習是人類的天性。從進化論的角度說,人類正是因為學習天性的釋放才走出動物界,從猿變成人。從人類歷史發展的角度說,正是因為學習推動了科學的進步,生產力的發展,使人類走出矇昧,走向文明。

一言蔽之,學習是人類的天性,是學習讓人類成為人類。

但是,悲哀的是如今的中小學生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大約到了小學五年級,就開始漸漸喪失。到了初中,非重點中學,幾乎絕大多數學生基本喪失了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即便是重點中學,能保有學習興趣和主動性的也不多。

沒有了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學習成了純粹的“苦役”。學習的有效性、可持續性大大降低,學習的創造性幾乎蕩然無存。這些學生勉強考上大學後,大多把大學當“養老院”,瘋狂地玩四年,畢業後往往成了不學無術的偽大學生。這一切的源頭在於學習興趣和主動性的丟失。

一、教師教育丟的

學生學習興趣和主動性的丟失,教師教育要負相當大的責任。

先來說說學習興趣的丟失。

江山以語文教學為例。語文因課程的特殊性,是最能打動人心,震撼人心,使人感受到無窮無盡的審美趣味的學科。但是,不少語文教師甚至在孩子小學一年級時就告別了語文的審美,最美的語文只剩下功利。沒了審美的語文變得面目猙獰,毫無情趣,難以溝通,乏善可陳。如今,津津樂道地說語文課本上的故事,課外書上的故事的孩子越來越少。他們說的最多的是單元測驗考了多少分,在班上是第幾名。

不少教師聲稱,他們最實在。考試考什麼,他們就教什麼。絕不玩虛的。問題是很多時候,語文之美的精髓就在於“虛”(即審美,考試是很難考審美的,所以很多老師認為這是沒用的“虛的”)如果,這些老師是高三的語文老師,這樣說尚可理解。可是,很多初中老師,甚至於小學老師也這樣聲稱,或者這樣做。

純粹為了考試而教的語文教學摧毀了很多學生對語文天然的興趣。其它學科的情況也大致如此。當一切都是為了功利性的考試之後,所有學科之美就基本消失了。部編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教授提出,搭上應試教育的船,做點素質教育的事。個人以為,溫教授是希望語文老師在教學生考試的同時,也教點審美。但是,能做到這一點的語文老師很少。

當然,也有一些理想主義語文老師,在考試壓力之下,堅持語文教育的審美性。但是這些理想主義者的生存狀況大都堪憂。他們不可避免地邊緣化。其它學科理想主義教師的情況也差不多。

學生學習興趣的丟失除了日常教學的原因外,就是超負荷的作業壓力剝奪了學生讀書和自主探究的時間。以語文學習為例,很多人對語文的熱愛源於讀書。但是如今,不要說高中生、初中生,就是連小學生也沒多少時間讀書。他們的作業實在是太多太多了。據江山所知,某些學校三年級的作業就要做到晚上10點後才能完成。多數中小學生被白天的上課和晚上的作業折磨的疲憊不堪,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讀書。如此一來,通過讀書培養語文學習的興趣,這條路基本被堵死了。對於其它學科而言,自主探究往往是培養興趣的重要途徑。然而,如今的作業壓力基本上剝奪了學生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精力。

作業扼殺學習興趣,幾乎成了可怕的現實。其實,好的作業應該能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以語文為例,最好的語文作業就是讀書,而讀書最能培養學生學語文的興趣。可是,現實中能有幾個老師願意把讀書作為作業佈置給學生呢?如今的部編教材已經將讀書納入教學內容。但是多數語文老師仍然把讀書變成了做題:名著閱讀練習——這個練習成功毀掉了讀書之美、讀書之樂。

我這樣說,也許很多人會批評我站著說話不腰疼。但是,我想說“平庸之惡”,何其大也!

我自然不能苛責人人都作理想主義者,但是我們可以儘量少一些“平庸之惡”,在應試教育的船上儘可能地做些素質教育的事。如此,或許被我們扼殺的學習興趣會少一些。

再來談談學習主動性的丟失。

這一點,教師教育也要負一定的責任。我記得二三十年前的中學時代,是沒什麼複習資料的。那時,為了提高考試成績,我們四處借閱珍貴的複習資料。還有,就是去縣城的書店購買。這一切都是我們自發主動去做的。如今的教育環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學習所需要的一切,學校都給學生準備好了。平時的教輔資料,考前的試卷等鋪天蓋地。學生一天所有的時間都被學校安排的滿滿的,週末同樣如此。學校已經給學生安排好了一切,學生須要做的就是學習——無休止地做題。學習主動性的培養有一個前提:有相對自由的時間。沒有一點自由的時間,學習主動性是無法培養的。我們的教育把學生管得太“充實”了,於是學習的主動性就丟失了。

家庭教育也存在類似的情況。越是把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好的家長越難培養出有主觀能動性的孩子。越是給孩子時間、空間自由的家長越能培養有自主能力的孩子。

二、家庭教育丟的

學生學習興趣和主動性的丟失,家庭教育也難辭其咎。

家長對孩子成績的焦慮往往是摧毀孩子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的重要原因。學生成績不好,最著急的往往是家長。為了提高孩子成績,很多家長不顧孩子的實際情況和主觀願望,硬將孩子送進補習班。有的時候,某些學生連老師佈置的最基本的作業週末都難以完成,某些家長卻不顧這一點,非要將孩子送進補習班。孩子的學習壓力進一步加大,對學習的畏懼進一步增強。

還有不少家長,把孩子當成了鐵人,整個週末和寒暑假,各科補習班排得滿滿的,假期儼然是被取消了。

差不多五年前,一個學生在隨筆中寫道:我討厭週末,討厭寒暑假。平時沒有補習班,作業還少點。一到週末不僅要做學校老師佈置的作業,還要上補習班,做補習班的作業。假期比平時累多了。我都快得週末寒暑假恐懼症了。

其實這樣的孩子並不在少數。家長如此,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在學校丟掉了一半,在週末和假期丟掉了另一半。

不能把孩子的學習興趣重新喚醒,不能培養孩子學習的主動性,他們將會與真正的學習無緣!真正的學習從來都是充滿快樂的,從來都是學習者自主的行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