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是如何丢失的?

李克爽


有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丢失可能是许多因素造成的。首先,学校的学习是一个学做苦行僧的过程,时间安排紧,课程多,作业量大;现在有的地方甚至从幼儿园大班开始,家长就启动补课模式,把小孩应该去玩去闹的时间剥夺了,小孩有玩耍的时间,可以增加人与人之间交流,参与更多的生活体验,增长生存技能,这一点对小孩的成长是有帮助的。但是目前的教育体制,制约了家长放飞小孩的勇气,输在起跑线上是很多家长不愿看到的,要不怎办?只有补课了,花补课钱,部分家长也是心疼的,但是在孩子的生长阶段,部分小孩过早进入叛逆期,容不得家长唠唠叨叨,对老师的说教更愿意接受,无奈,只能花这个钱了;有的人说,学生课程多,压力大,要减负,这些家长心就有点大了,国家的考试制度不改变,自己倒要求把学习弄简单了,行吗?考试是选拔性的,择优录取,考试的难度不变,倒要求把学习变简单了,能考上吗?许多家长加入补课的行列,也是逼不得已,既然是择优,当然就有淘汰,人家有钱,小孩子聪明,还拼命补课,不补能跟上吗?国家常常下文说,禁止补课机构超前教学,试问一下,以考试成绩论成败的考试制度,提前把课学了,有更多的时间去复习应考,有错吗?把成绩考好点上个好学校,有错吗?对优质学校,竞争那么大,不补补课,提前学习,能考上吗?家长期望值高,补课多,少有休息的时间,这就导致学生产生厌恶的心理,在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上可能大打折口,也许是一个主要原因吧!其次,现在网络发达,互联时代,谁都离不开网络,只是利用的程度不同而已;对网络的好坏,当前是个主要话题,网络是双刃剑,用在正途是有帮助的,误入邪路,将会极大影响孩子的学习,有的家长对孩子使用网络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孩子不上课偷偷去上网也毫不知情,为联系方便,有些家长便给小孩配了手机,对手机的使用,家长就懒得去监督,任由小孩去掌握;网络的内容千奇百怪,各种信息都有,一些不健康的网站可能会引导孩子走上迷途,并沉溺其中不能自拔,这份诱惑将严重影响孩子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第三,一些学校是允许学生住在校外的出租房的,这些学生脱开了学校与家长的监督,接触的人又复杂,受社会上的闲杂人等的影响又大,在叛逆期,这些放肆诱惑自然而然地吸引了一部分学生,频繁地去体验校外的社会生活,因此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就会让位于社会上的各种诱惑。孩子的身心健康,学习管理,是很复杂的,不要把问题想简单了,作为父母,真正做个有心人,也许会把小孩管好,让孩子健健康康成长。


梁倩波


说到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很多人都会想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对于学习你只有感兴趣,才能够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不感兴趣,不论你怎么努力,往往也会功亏一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师傅领引进门修行在个人,这些话听起来确实非常有道理,也符合我们观察到的情况。大部分优等生普遍对学习比较感兴趣,即便是在学习中遇到很多困难,他们也能够凭借自己的努力,克服种种困难。而一些后进生普遍会感慨:“我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或者我对某个科目提不起兴趣,我感觉我自己学不会。”

但仔细想一想,这里说法很有可能是颠倒了因果关系,并且有很多特殊的情况,还值得探究。

如果你和一些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交流,会发觉有一部分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他们对学习并不感兴趣。他们学习成绩之所以比较好,很多是来自外界的“驱动”,比如父母要求比较严厉,再或者是好胜心比较强,考试成绩比较差,自己脸上觉得无光。

而还有极小部分优等生,他们是真的对学习感兴趣,即便是没有人强迫他们去做,他们也喜欢捣弄一些公式,去钻研一些考试根本不考的题目,因为他们从中能够得到很大的乐趣,能获得很大的成就感。

那么问题来了,是什么导致有些学生对学习感兴趣,而另外一些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学习兴趣。

对学习兴趣的错误认识

我们一般对学习兴趣的理解是,如果我对学习感兴趣,那么我就会发自内心的喜欢做这件事情,如果对这件事情不感兴趣,即便是老师或者家长强迫去学习,我会感到很痛苦,学习效果也很差。

按照这样的内涵来理解学习兴趣,我们自然会得到两个结论。

一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比较差,是因为对学习不感兴趣,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妨设想这样一个场景。

小明这次考试又考了倒数第一名,老师找到小明语重心长的对小明说:“你要好好学习,才能考上好的大学,下次不能再考倒数第一了”

小明一脸茫然的对老师说:“老师我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一听老师讲课就想打瞌睡”。

老师语重心长的对着说:“你要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小明似懂非懂的点点头,下次小明仍旧考了倒数第一名。

这样的场景就不断的循环往复上演。可能小明小学还没毕业,他自己都已经放弃了“自我治疗”,但是家长和老师还在告诉他,你要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

二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我们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对哪个科目感兴趣,我们就鼓励她学习这个科目,学生对哪种学习方法感兴趣,我们就鼓励让他尝试这种方法。

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导向的学习理论,在一些家庭教育中比较常见。

比如,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在看英语课外书,就认为孩子对英语感兴趣,然后给孩子报了个英语辅导班;看到自家的孩子,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在拉小提琴,就认为自己家的孩子对小提琴感兴趣,然后给孩子报了个小提琴辅导班。

这种以学生自我为导向的学习理论,在国外也不乏拥护者,有人还在学校做了专门的尝试。

比如2008年纽约市的一所学校,大力提倡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导向,在学校里面,不管做什么,只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被允许的。在这所学校里面,没有分数没有测验,学生也不会被强制要求,做任何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在开始的时候,有些学生确实有很有创造力,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探索出了一些效果不错的学习方法,但真正能够坚持下来的,学生并不是很多,最终的实验结果,毫无疑问这所学校的学生成绩非常不理想。

所以真正的学习兴趣,肯定不是仅仅出于喜欢,甚至在一开始的时候,和学生喜欢不喜欢这件事情,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学习兴趣的形成过程

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成绩,除了受到学习兴趣的影响之外,还会受到家庭教育、天赋等影响,而每个孩子的家庭环境天赋,都有很大的不同,为了更清晰的说明兴趣是如何产生的,不妨举一个,很多成人都熟悉的例子。

就能打扑克牌来说,很少能听到有人说,自己对打扑克牌不感兴趣,但如果是一个新手,情况可能完全相反。

一个新手,在第一次接触到扑克牌时,他可能根本不知道出牌的规则是什么,更不会对牌进行随意的拆分、组合,这个打牌的过程中,他可能感到的只是紧张,他看到的都是别人为什么都这么厉害,他想到的是为什么我每次输得这么惨。

此时,他对打扑克肯定提不起任何兴趣,如果没有朋友、家人的指点,他连续输了很多次,可能还会怀疑自己是不是不擅长打扑克牌,更别提他对扑克牌感兴趣了。但经过了朋友或者别人的指点之后,他慢慢的找到了门道,并且连续赢了好几次,此时相信,下次再有人约他打扑克牌的时候,他会对扑克牌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同样的,如果不考虑家庭环境、天赋等方面的因素,有些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并不是喜欢,而是因为他们找到了良性发展的道路。

有些学生是因为家庭教育,或者其他原因,从一开始就对学习,或者某个科目有浓厚的兴趣。

而有些学生一开始,对学习并不感兴趣,甚至比较讨厌学习,但因为外部的原因,比如家长的监督,或者老师的表扬,促使他们不断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进而获得了成就感和自信力,而自信心会让他们更加坚信自己能学好,即便是遇到困难,他们也比其他学生更有毅力,通过克服困难,获得成就感,慢慢的就会对学习或者某个科目有更浓厚的兴趣。进而,进入到良性循环的通道。

而另外一些后进生,一般都是因为在学习上难以获得成就感,学习带给他们的更多的是挫败感,越学成绩越差,慢慢就放弃自我治疗,进而陷入恶性循环当中,最终表现出来的是,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学习没有动力,甚至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

导致学生没有学习兴趣的两个常见原因以及对策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有很多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往往是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在小学、初中阶段,有些教师采用了错误的教育方式。

比如,有些老师特别喜欢照本宣科,或者上课时,把一些简单的知识讲得非常复杂,来彰显自己作为教师的权威和专业。

如果学生在心理上,特别某个教师的为人处世方式,那么很容易“恨屋及乌”的讨厌某个科目,或者以拒绝学习来对抗老师。

再或者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他在尝试寻求老师、父母的帮助时,被老师泼了冷水。

有不少老师看到学生问的问题比较简单,或者是自己课堂上反复强调过的,很容易产生负面的情绪,我自己就不止一次听到有的老师对学生说:“都什么时候了,这样的问题还不会”。

这种“批评式”的教育,很容易导致有的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

而另外一方面,有可能是因为老师、家长被“兴趣”这两个字蒙蔽了,认为兴趣就是孩子喜欢什么就让孩子做什么。

孩子今天喜欢数学,明天喜欢语文,后天又喜欢英语,今天在这里折腾一下,明天去折腾一下,但对任何一个科目,他们都获得不了成就感,慢慢的学生,自己就会觉得自己其实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根本就提不起兴趣。

所以,想要真正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是要善于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他能够把这些闪光点放大,能够获得成就感,能做的比其他大部分人都好,进而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羡慕。

另外一方面是当孩子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先鼓励孩子自己去克服,如果他真的没有办法克服,那就不要再告诉孩子,你要自己尝试去克服,而是要给他提供适当的帮助,让他能够是你的迈过这道坎。同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家长、教师在给他们安排学习任务或者考试时,要根据学生现在的实际能力,平衡好“学习难度”和“学习获得感”两者的关系。


我是“升学与考试”---分享学习方法,关注教育时事,指导升学规划。期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帮助。


升学与考试


初中开始每周5天6/9回家后学习到12点以后你觉得你够不够,周六,日还要补课等等时间排的满满的所以好多孩子厌烦。


ns雪茄


这个嘛,无非内外因叠加导致的呀。外在的话,周围相处的人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有人为了彰显自己合群,只能融入其中的,那么混圈子也是有代价的,久而久之,在这样的氛围中,你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慢慢被消耗尽了。这也是被同化的表现的。内在嘛,那自然是自身能动性不强,而执行力又太弱。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专注力也不够。别看现在没什么,还觉得生活美着呢。但生活从来不曾绕过谁的,欠的债迟早要还的。所以还是趁早觉悟,趁早行动,趁早学习。


启航123力


我当年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感兴趣的东西多了,比如上课不听课,只观察政治老师的唾沫星子哪个嘴角飞的多,或者跟着书法好的化学老师练字,政治课上看言情,物理课上抄作业,英语课上叠星星,历史课基本上都在等隔壁班的体育委员经过窗前偷偷瞄一眼,语文课是班主任不敢造次,数学老师喜欢用粉笔头砸人且准头其好,也不敢开小差,所以整个初中就靠这两门课撑场子了!


在水一方7826137290793


估计许多人都会甩锅现行的教育体制。

需要明白的是,即使体制有问题,且能够被修正,这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与其报怨,不如自已做起。

先说个例子。

小学生相对来说作业量不大,难度不高,课后很快就能完成。

而后面如何处理,可能决定孩子今后的学习能力。

看到孩子很快完成作业,还有大把的时间,家长不忍浪费,于是说,宝贝,再做一张卷子吧。

孩子内心是抵触的,没办法,只能做,结果是孩子养成了磨蹭的习惯,他知道,做完作业,也不能去玩。

而这个毛病,让孩子在学习这件事上,彻底毁了。

做为家长,类似的事,是不是天天在做,而孩子的兴趣、主动性在日复一日中消失。

体制所提供的教育,必须适应大多数人。如果期望孩子异于常人,只能从自已做起,为孩子创造一个小环境,能理解吧。

至于将来,除了极少数,我们的孩子都会成为常人,能接受吧。


合肥1010


个人认为最大的一点是有的教育非要将答案弄成只有一种。知识确实重要,但有些终究会过时,学习的目的是学会学习,不是一定要背下一种答案,有其它意见,就是叉叉,本来是活跃的节奏,变成了背背背,记住了别人的,却没有了自己的。机械式的,兴趣的也就消磨了,主动性没有了,填鸭式的教育盛行了。这是那个名人说的,那是那个新星说的,以此为荣。其次,个人认为学习结果分数是标准,不看你过程。题海战术绝对考高分是王者。三尺讲台,三尺黄冈密卷试卷,只有累累累,直接让兴趣和主动性消失……其他还有很多原因比如教材本身枯燥,等等,最大的还是前两点……



陈非非



5364231322852


我见过很多学生,也是从学生阶段过来的,我觉得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凡事贵之以恒,兴趣是容易培养出来和家庭熏陶出来的,有了兴趣才会积极主动的去努力。大部分人兴趣丢失是比较少见的,只是没有从兴趣走上专业而已,大部分人是后者,比如我是从小喜欢画画,现在也走上了自己的动漫专业,然而小时候一同学习的两个玩伴,其中一个就是天赋比我还好,但是贪玩没有坚持很惋惜,另一个则是太多抱怨,责备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压力,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自身原因吧,兴趣流失还是主动性流失责任都取决于自己,玩得起输得起,拿得起放得下,不要用业余来挑战别人的专业,谢谢大家,觉得我说的对给点个赞吧!


温时初


从心理学上说,好奇、学习是人类的天性。从进化论的角度说,人类正是因为学习天性的释放才走出动物界,从猿变成人。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说,正是因为学习推动了科学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走出蒙昧,走向文明。

一言蔽之,学习是人类的天性,是学习让人类成为人类。

但是,悲哀的是如今的中小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大约到了小学五年级,就开始渐渐丧失。到了初中,非重点中学,几乎绝大多数学生基本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即便是重点中学,能保有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也不多。

没有了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学习成了纯粹的“苦役”。学习的有效性、可持续性大大降低,学习的创造性几乎荡然无存。这些学生勉强考上大学后,大多把大学当“养老院”,疯狂地玩四年,毕业后往往成了不学无术的伪大学生。这一切的源头在于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丢失。

一、教师教育丢的

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丢失,教师教育要负相当大的责任。

先来说说学习兴趣的丢失。

江山以语文教学为例。语文因课程的特殊性,是最能打动人心,震撼人心,使人感受到无穷无尽的审美趣味的学科。但是,不少语文教师甚至在孩子小学一年级时就告别了语文的审美,最美的语文只剩下功利。没了审美的语文变得面目狰狞,毫无情趣,难以沟通,乏善可陈。如今,津津乐道地说语文课本上的故事,课外书上的故事的孩子越来越少。他们说的最多的是单元测验考了多少分,在班上是第几名。

不少教师声称,他们最实在。考试考什么,他们就教什么。绝不玩虚的。问题是很多时候,语文之美的精髓就在于“虚”(即审美,考试是很难考审美的,所以很多老师认为这是没用的“虚的”)如果,这些老师是高三的语文老师,这样说尚可理解。可是,很多初中老师,甚至于小学老师也这样声称,或者这样做。

纯粹为了考试而教的语文教学摧毁了很多学生对语文天然的兴趣。其它学科的情况也大致如此。当一切都是为了功利性的考试之后,所有学科之美就基本消失了。部编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提出,搭上应试教育的船,做点素质教育的事。个人以为,温教授是希望语文老师在教学生考试的同时,也教点审美。但是,能做到这一点的语文老师很少。

当然,也有一些理想主义语文老师,在考试压力之下,坚持语文教育的审美性。但是这些理想主义者的生存状况大都堪忧。他们不可避免地边缘化。其它学科理想主义教师的情况也差不多。

学生学习兴趣的丢失除了日常教学的原因外,就是超负荷的作业压力剥夺了学生读书和自主探究的时间。以语文学习为例,很多人对语文的热爱源于读书。但是如今,不要说高中生、初中生,就是连小学生也没多少时间读书。他们的作业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据江山所知,某些学校三年级的作业就要做到晚上10点后才能完成。多数中小学生被白天的上课和晚上的作业折磨的疲惫不堪,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读书。如此一来,通过读书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这条路基本被堵死了。对于其它学科而言,自主探究往往是培养兴趣的重要途径。然而,如今的作业压力基本上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精力。

作业扼杀学习兴趣,几乎成了可怕的现实。其实,好的作业应该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以语文为例,最好的语文作业就是读书,而读书最能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可是,现实中能有几个老师愿意把读书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呢?如今的部编教材已经将读书纳入教学内容。但是多数语文老师仍然把读书变成了做题:名著阅读练习——这个练习成功毁掉了读书之美、读书之乐。

我这样说,也许很多人会批评我站着说话不腰疼。但是,我想说“平庸之恶”,何其大也!

我自然不能苛责人人都作理想主义者,但是我们可以尽量少一些“平庸之恶”,在应试教育的船上尽可能地做些素质教育的事。如此,或许被我们扼杀的学习兴趣会少一些。

再来谈谈学习主动性的丢失。

这一点,教师教育也要负一定的责任。我记得二三十年前的中学时代,是没什么复习资料的。那时,为了提高考试成绩,我们四处借阅珍贵的复习资料。还有,就是去县城的书店购买。这一切都是我们自发主动去做的。如今的教育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学习所需要的一切,学校都给学生准备好了。平时的教辅资料,考前的试卷等铺天盖地。学生一天所有的时间都被学校安排的满满的,周末同样如此。学校已经给学生安排好了一切,学生须要做的就是学习——无休止地做题。学习主动性的培养有一个前提:有相对自由的时间。没有一点自由的时间,学习主动性是无法培养的。我们的教育把学生管得太“充实”了,于是学习的主动性就丢失了。

家庭教育也存在类似的情况。越是把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好的家长越难培养出有主观能动性的孩子。越是给孩子时间、空间自由的家长越能培养有自主能力的孩子。

二、家庭教育丢的

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丢失,家庭教育也难辞其咎。

家长对孩子成绩的焦虑往往是摧毁孩子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的重要原因。学生成绩不好,最着急的往往是家长。为了提高孩子成绩,很多家长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和主观愿望,硬将孩子送进补习班。有的时候,某些学生连老师布置的最基本的作业周末都难以完成,某些家长却不顾这一点,非要将孩子送进补习班。孩子的学习压力进一步加大,对学习的畏惧进一步增强。

还有不少家长,把孩子当成了铁人,整个周末和寒暑假,各科补习班排得满满的,假期俨然是被取消了。

差不多五年前,一个学生在随笔中写道:我讨厌周末,讨厌寒暑假。平时没有补习班,作业还少点。一到周末不仅要做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上补习班,做补习班的作业。假期比平时累多了。我都快得周末寒暑假恐惧症了。

其实这样的孩子并不在少数。家长如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学校丢掉了一半,在周末和假期丢掉了另一半。

不能把孩子的学习兴趣重新唤醒,不能培养孩子学习的主动性,他们将会与真正的学习无缘!真正的学习从来都是充满快乐的,从来都是学习者自主的行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