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存錢”的思考

昨天晚上和朋友聊“存錢”這個話題聊到很晚,於是梳理了一下聊到的內容,整理出來這篇推送,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很多時候大家的困惑都是相似的,明明感覺自己平常並沒有怎麼花錢,然而每個月面對賬單時卻總懷疑數字錯了;銀行卡的餘額和下一次工資發放日期永遠是正比關係,距離發薪日越近,卡里的餘額越低,“挑戰生存極限”的活動每個月都在開展,只是每次選擇的難度多少有些差異而已。

仔細想想,父母那一輩人或多或少都能存下不少錢,為什麼到了這一代人,想攢個錢就這麼難呢?


首先,儲蓄習慣的弱化,一定是來自於儲蓄慾望的降低。

我們不難發現,“儲蓄”的天敵是“消費”,而隨著時代的不斷髮展,傳統中國人的消費觀念也在不斷改變。長輩們對信用卡的牴觸是每一個年輕人都能感受得到的,無論我們怎麼去解釋信用卡消費能夠通過延長資金的使用期限“賺錢”、能夠通過優惠活動“省錢”,從而藉助信用卡實現“開源節流”的目標,在長輩們看來都是“一派胡言”,他們更關注的點永遠在“花了不屬於自己的錢,萬一忘記了還怎麼辦?”誠然,無論是信用卡還是花唄,信用消費是一種適用人群非常廣泛的金融工具,能夠更好地實現財務平衡,但是它之所以讓長輩們牴觸,也是因為它觸碰了中國人傳統的消費觀念——花自己的錢,也就是先儲蓄,後消費。

但是對於年輕人來說,他們面對的是更快節奏的生活、面對的是信息爆炸的時代,他們相比於長輩更能接受新鮮事物;另一方面,線上購物的普及以及各類“種草”app的出現,對於美、對於“品質”的需求,極大地刺激到了年輕人的消費慾望,在沒有儲蓄基礎但是有可靠的收入來源的情況下,“超前消費”成為了越來越多人的選擇,先享受、後付費,對於追求新鮮的年輕人來說,獲得感的滿足不再需要通過儲蓄的方式延期,也使得這種方式越來越為人所接受,在這種大環境下,“儲蓄”的地位在不斷被削弱。


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支付方式的升級無疑也加速了“儲蓄”的地位降低。在現金支付的時代,我們有多少錢、花出去多少錢,是可以通過視覺的判斷給大腦以直觀刺激的,在手上的現金不斷減少的過程中,大腦也會提示我們需要注意資金短缺的危機了;但在線上快捷支付的普及後,我們手中的資金不再是具有圖像畫面感的貨幣,而是一串簡單的數字,無論是消費還是收入,都更像是簡單的數字加減,這樣一來,支出不再是貨幣的減少,而是數字的減少,大腦對於這樣的支出敏感度更低,也更難提示到我們注意資金短缺、更難提示我們關注儲蓄。

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我們獲取信息速度的加快,又或者說是我們獲取物質、精神產品效率的加快,都使得我們對於“慢”這個字有了格外的疏遠感。小時候的我們可能會省下一個星期的早飯錢去買自己心儀的玩具,長大後的我們會在週一就刷卡買下玩具,剩下的日子再慢慢還錢。如果“當下”就可以得到,那麼為什麼還要等待?這樣的消費習慣和思維習慣下,我們越來越注重短期的東西,我們需要立刻、馬上能夠看得到效果的東西,也正因此,我們對於時間的敏感度越來越高,我們越來越牴觸長期的東西,兩代人的思維觀念產生了巨大的差別。


另一個因素,則是我們成長、生活於經濟高速發展的年代,這一路我們見證了在高速發展的經濟背後,通貨膨脹帶來的貨幣貶值的速度,因此我們越來越不相信長期能夠給我們帶來收益,我們越來越篤信“今朝有酒今朝醉,千金散去還復來”。但是時代的改變從來不會提前通知天下眾人,經濟發展的另一個含義就是,我們的利率不會永遠存在高水平,越接近發達國家水平,利率一定會越低,邊際效應遞減的規律適用於絕大多數的經濟環境。低利率下可能會產生部分商品的快速增值,但是一定程度上,快速的貨幣貶值程度,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以目前我們的經濟體量來說,是不會再發生的事情。也因此,存錢,可能是現在中國人,需要重新考慮的事情了。


怎麼存錢呢?小時候我們應該都有自己的存錢罐,一點點零錢放入罐子裡,日積月累,等到有一天想要用錢了,砸開罐子,往往迎接我們的都是一筆“鉅款”。其實對於當下這個時代的所有人來說,“存錢”這個動作有一個很重要的點,就是要“看不見”錢,這筆錢可以隨時取出來,只是取出來的時候會有些麻煩,它不會在短時間內到期,也不會讓你能夠隨時通過手機將錢轉出來。“看得到”的地方的錢,永遠都是容易花出去的錢;“看不到”的地方的錢,才是我們慢慢攢下來,到最後能夠一筆拿出來實現心願的錢。

社保是國家統一給我們分配的“存錢罐”,自己的定期儲蓄、理財以及基金,如果能做到理財資金的“專款專用”,其實都是我們的“存錢罐”,如果對於自己的投資能力不那麼放心,那麼當下經濟形勢下,選擇年金險其實也是個不錯的考慮。更深一步,如果這個罐子它不僅能“攢下錢”,本身能通過複利去滾動利息,那麼這個“聚寶盆”,我相信是每個家庭都需要去考慮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