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日本航空母舰(十一)——大洋骆驼:秋津洲号大艇母舰

这是日本航空母舰系列的第11篇作品,主讲秋津洲号大艇母舰的设计服役历程,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全文共计:3218字,配图12幅。

  • 秋津洲号大艇母舰

既然秋津洲号是大艇母舰,那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大艇是个什么东西。大艇,就是大型飞行艇的简称,是一种大型的水上飞机。这种飞机比普通飞机要大非常多,甚至超过了某些重型轰炸机。同时,这种大艇也有着非常远的航程。

建造背景

在二战时,日军研发出了多型大艇,最为先进的当数著名的川西二式大艇了。二式大艇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大艇,性能远超同时代美军使用的PBY大艇。二式大艇的航程极远,甚至可以从日本附近起飞,跨越太平洋到达美国西海岸。

浅谈日本航空母舰(十一)——大洋骆驼:秋津洲号大艇母舰

现存的最后一架二式大艇,与旁边的汽车对比可以看出他是多么庞大

不过要让大艇从马里亚纳群岛起飞,到珍珠港进行侦查再返航就超越了他的极限航程。日军需要一型大艇母舰能对其进行整备补给。当时日军并没有专门的大艇母舰,水上飞机母舰都无法搭载翼展在40米左右,最大重量达32吨的巨型飞机。

于是在1939年,日本改造了神威号水上飞机母舰,成为大艇母舰。不过他还是无法搭载大艇,只能携带一些物资。因此在丸四计划中,日军准备建造一艘专门的大艇母舰,可以真正的把一架大艇装到船上。

浅谈日本航空母舰(十一)——大洋骆驼:秋津洲号大艇母舰

改造完成的神威号大艇母舰

设计特点

建造一型大艇母舰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大艇上舰,日军在这方面想了很多办法。众所周知,大艇要先降落在水面上。日军想仿照舰载机降落在航空母舰的模式,在大艇母舰舰尾建造一条轨道,大艇降落在水面上后从轨道上滑上船。

不过由于这种方式并不可靠,实现起来也并非易事,需要飞行员有着很高的驾驶技术。因此日军选择了另一项更为常规的方案:用一套吊装系统在大艇降落到海面上以后,把它吊装到舰上。这就与回收普通水上飞机的方法没什么差别了。

浅谈日本航空母舰(十一)——大洋骆驼:秋津洲号大艇母舰

正在回收水上飞机的秋津洲号

为了回收庞大的大艇,秋津洲号的舰尾处装有一个功能非常强大的吊装系统。该吊车支柱为三段式结构,高23米,顶端还有无线电通讯桅杆,起重吊臂则长达21米,最大起吊重量达35吨,能360度旋转起吊。有了它,就可以真正的回收大艇了。

不过即使这样,由于大艇太大太重,吊装作业仍然需要在海况条件理想时才能确保安全。(比如在潟湖里)并且为了确保全舰的稳定性,秋津洲号在航行时就不能搭载大艇了。因此实际上能够起到的作用也没有达到最开始预期中的那样。

浅谈日本航空母舰(十一)——大洋骆驼:秋津洲号大艇母舰

被吊装上舰的二式大艇,接下来就需要几十个人一起固定住它

秋津洲号的舰体是长艏楼型,舰体后部是巨大的吊装系统和飞行甲板。在甲板的中央装有一座大型转盘。大艇上舰后可以被固定在大型转盘上,这样艇身可以转动,从而方便各部位的维修整备工作。舰上有很多舱室供艇员休整。

在舰艏甲板处装有1座双联装127毫米高射炮,舰桥和烟囱之间也装备了一座这样的高射炮。秋津洲号的动力装置采用了舰本式柴油机,他还携带了689吨的航空燃油,弹药补给等物资。这些物资可以满足8架大艇作战两周的需求。

浅谈日本航空母舰(十一)——大洋骆驼:秋津洲号大艇母舰

秋津洲号大艇母舰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秋津洲号的涂装。在舰艏、舰艉两处是伪装的浪花(这样即使是在停泊时好像也在开动,用于迷惑敌军在射出鱼雷时给出错误提前量),夹杂一些斜纹。日军希望这样可以更好的保护这艘脆弱的辅助性舰艇。

性能数据

舰长:114.8米

舰宽:15.8米

吃水:5.4米

标准排水量:4650吨

最大排水量:5000吨

动力装置:舰本式22号10型十缸柴油机4台

输出功率:8000马力,双轴推进

航速:19节

燃料搭载量:重油455吨,补给用航空轻质燃油689吨

续航距离:8000海里/14节

武器装备:双联装40倍径127毫米高射炮2座,25毫米机炮若干

搭载舰载机:大艇1架(停泊时)

乘员:545人

服役历程

1940年10月29日,秋津洲号大艇母舰在川崎神户船厂开工建造,1941年4月25日下水,1942年4月29日竣工服役。5月,秋津洲号来到了前线拉包尔基地。不过此时的他还没有搭载任何一架大艇,而只是执行了一些运输任务。

浅谈日本航空母舰(十一)——大洋骆驼:秋津洲号大艇母舰

秋津洲号大艇母舰线图

尽管二式大艇在开战后的1942年2月5日就已经正式投入使用,秋津洲号大艇母舰还是没有搭载大艇。他在这段时间里,使用与二式大艇等重的模型进行吊装、搭载试验,为接下来的中途岛海战做准备。

不过秋津洲号并没有参加中途岛海战,日军在中途岛的情报侦察工作做的非常糟糕。不仅大艇没有及时到位,潜艇的封锁线也来迟一步,巡洋舰上搭载的水上飞机还故障连连。情报也是日军在中途岛海战中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浅谈日本航空母舰(十一)——大洋骆驼:秋津洲号大艇母舰

画作中的秋津洲号大艇母舰

在1942年8月8日,秋津洲号大艇母舰终于抵达了前线,参加了正在进行的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这时的秋津洲号终于能做上自己的本职工作了,他在所罗门群岛附近活动,运输并补给物资、为大艇飞行员们提供了一个休息的场所。

像秋津洲号这样的低速辅助性舰艇本来就是美军的主要打击目标。再加上秋津洲号在回收大艇时必须停船,因此非常容易遭受到美军的攻击。而秋津洲号却能在不断的美军攻击中幸存到1944年,这是必定是因为他在某一方面有着过人之处。

浅谈日本航空母舰(十一)——大洋骆驼:秋津洲号大艇母舰

秋津洲号大艇母舰的模型作品,在回收大艇时必须海况良好

秋津洲号的舰长就发明了一种躲避攻击的方法:秋津洲流战斗航海术。如果在停泊时遭到美军轰炸,先将锚抛下,然后启动航行至离锚链入水点150米处。当敌军战机开始俯冲时,舰体在锚链牵制下急速转向,以尽量躲避炸弹的攻击。

秋津洲号除了为大艇提供补给以外,还兼职着运输船的工作。他还向前线运输了大量物资和鱼雷艇,并且在这段执行任务的时期内基本没有受到什么损伤。但是随着日军的节节败退,特鲁克基地现在也面临着被美军袭击的风险。

浅谈日本航空母舰(十一)——大洋骆驼:秋津洲号大艇母舰

大量日军舰船、物资在特鲁克被美军击沉

1944年2月,美军大举进攻特鲁克。此时日军的主力舰队已经撤离,剩下的就是航速较慢的后勤部队被美军拦了下来。美军的航母编队解决了日军的战机后,对停泊中的日军战舰开始了疯狂的轰炸。日军损失270架战机,47艘舰船被击沉。

而此时秋津洲号大艇母舰也因为航速原因没能及时撤离,遭到了美军猛烈的轰炸。尽管这艘战舰努力的躲避着炸弹,但在美军密集的打击下,还是有3枚炸弹直接命中了秋津洲号,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损伤。

浅谈日本航空母舰(十一)——大洋骆驼:秋津洲号大艇母舰

在特鲁克遭到美军攻击的日军舰艇

经过了这次打击,秋津洲号大艇母舰虽然没有被击沉,但是他的舰体缺损伤严重,最为重要的舰尾吊车也被击毁。秋津洲号不得不返回本土进行大修。不过这次维修并没有使他复原,而是变成了一艘工作船。

随着美军的编队逐渐向日本本土接近,远航程的大艇也没有使用的必要了。秋津洲号并没有修复他的吊车,而是在原位置加装了一座九六式三联装25毫米高射炮。其他位置也都撞上了更多防空炮。飞行艇甲板上设置了3组导轨,可以放置5艘鱼雷艇。

浅谈日本航空母舰(十一)——大洋骆驼:秋津洲号大艇母舰

九六式三联装25毫米高射炮,堪称二战中最为鸡肋的防空武器

修理完毕的秋津洲号大艇母舰很快又返回了战场。此时的日军在马里亚纳损失了3艘主力航空母舰,正准备出动全军在莱特湾与美军决战。而秋津洲号则要把物资运送到菲律宾,以支援在当地驻扎的日本军队。

9月,秋津洲号开往菲律宾,不过在24号就在科隆湾被美军第38特混编队发现。(此时的38特混编队拥有正规航空母舰17)美军舰载机迅速对这艘小船发起了进攻。一枚炸弹命中了秋津洲号并引爆了航空燃油库,瞬间引发大爆炸。

浅谈日本航空母舰(十一)——大洋骆驼:秋津洲号大艇母舰

秋津洲号大艇母舰线图

这艘小船没能再撑过这次极为严重的打击,很快便沉入了海底。秋津洲号大艇母舰在1944年9月24日,沉没于北纬11度59分、东经120度02分海域,阵亡官兵84人,1944年11月10日被日本海军除籍。

小结

秋津洲号是日本唯一一艘专门为搭载大艇而设计的战舰。从整体上来说,他的设计并没有那么成功,不过大型吊车的建造也让日本颇费了一番心思。在战场上,秋津洲号也都基本完成了他原定的任务,也算是尽职尽责的一艘战舰了。

本期关于秋津洲号大艇母舰的介绍到这里就要告一段落了,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我一下,谢谢大家的支持。在下一期中,我将会为大家带来日本陆军建造的航空母舰:秋津丸号和熊野丸号,希望望大家可以喜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