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烽火戲諸侯”到跌落神壇的周天子

中國版的“狼來了”

在古希臘《伊索寓言》中,有一個關於“狼來了”的故事。

有一天,一個熊孩子在山坡上放羊,實在閒得無聊,就站在山坡上大聲喊道:“狼來了,狼來了!”不遠處的大人們紛紛拿著武器趕了過來,卻發現是熊孩子的惡作劇。

第二天,放羊孩子又故伎重施,又站在山坡上高喊:“狼來了,狼來了!”善良的大人們又信以為真,衝過去打狼,又一次被熊孩子戲耍了。

過了幾天,狼終於來了,放羊孩子很害怕,他爬到山坡大聲的呼叫:“狼來了,狼來了!”大人們以為他又在撒謊,都不理他了,結果,放羊娃的許多羊都被狼咬死了。

從“烽火戲諸侯”到跌落神壇的周天子

“狼來了”

《伊索寓言》成書於公元前六世紀,即中國孔子所處的春秋時期。而早在這200多年前的西周末年,就發生了一起中國版“狼來了”的故事。

只不過,故事中喜歡說謊的“放羊娃”不是一個孩子,而是西周最後一個君主,他就是周幽王。

公元前782年,周幽王登基後,不勤政恤民,而是四處搜尋美女。朝中大臣趙叔帶直諫上書,周幽王不為所動,反而聽信虢[guó]石父饞言,以趙叔帶謾君誹謗將其逐歸田野。

褒國君主褒珦為趙叔帶鳴冤,惹得幽王大怒,也將其打入監牢。褒珦之子褒洪德聽說周幽王愛好美色,為了搭救父親,就四處打聽美女。在城中姒家尋得美女褒姒[bāo sì],將其獻於周幽王。周幽王初見褒姒,驚若天仙,非常喜愛,就將褒珦官復原職,放了回去。

從“烽火戲諸侯”到跌落神壇的周天子

周幽王和褒姒

褒姒雖然貌如天仙,卻從來不笑。周幽王用盡了所有的手段,甚至讓她聽撕扯絲綢的聲音,可惜也難博得美人一笑。

這時候,佞臣虢石父給周幽王獻上一計:何不點燃烽火臺一試?

烽火臺是古代外敵入侵時緊急軍事預警所用。它從國都呈放射狀通往各個諸侯國。每10-15公里就要建一個高臺。僅鎬京附近的驪山(在今陝西臨潼東南)一帶就修築了20多座烽火臺。烽火臺裡常年儲存大量的木柴和狼糞,並有哨兵把守。如果有外敵入侵,在白天就燃起狼糞謂之“狼煙”,夜晚則燃起木柴謂之“烽火”。就這樣,一站連一站,諸侯國看到烽火狼煙,就會發兵救援。所以,後世就把“狼煙”和“烽火”比喻為戰爭。

從“烽火戲諸侯”到跌落神壇的周天子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

昏庸的周幽王採納了虢石父的建議,馬上帶著褒姒,來到鎬京(西安附近)東30公里的驪山。當天晚上,周幽王在這裡舉行了盛大的宴會,就在酒足飯飽之際,他突然下令點燃烽火臺的烽火。

各地諸侯看到從國都延綿而來的烽火,以為天子為難,披星戴月趕來勤王救駕。誰知道到了驪山,一個敵人也沒有,只聽周幽王說:“這裡沒有敵人,我只不過逗你們玩罷了。”看到狼狽而退的各諸侯國,一向陰沉著臉的褒姒站在烽火臺上,居然真的展顏一笑。周幽王大悅,重重賞賜了虢石父,這就是成語“千金買笑”的出處。

狼真的來了

不久以後,褒姒就給周幽王生下一子,名叫伯服。周幽王腦洞大開,竟然將原來的太子姬宜臼和王后全部廢掉,重新立褒姒為王后,伯服為太子。

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周幽王為了給褒姒的兒子伯服順利繼承王位鋪平道路,下令申國的國君申侯將逃難到申國的申後和姬宜臼殺掉。申侯不願殺掉自己的女兒和外孫,就向周幽王上書,勸其收回成命,並恢復申後和姬宜臼的地位。周幽王見申侯竟然敢違抗自己的命令,大發雷霆,不僅撤銷了申侯的封國地位,還派大軍前向征討。

從“烽火戲諸侯”到跌落神壇的周天子

烽火臺

申侯勢單力薄,萬般無奈之下,向犬戎部落緊急救援,並答應犬戎,自己只想扶持外孫登上王位,至於攻下鎬京後的財產和女人,盡歸犬戎所有。

當申侯和犬戎聯軍兵臨城下之際,無力抵抗的周幽王慌忙命人燃起烽火向諸侯求救,可是諸侯們以為仍然是周幽王的惡作劇,竟然沒有一支軍隊前來勤王。

周幽王難抵聯軍攻擊,帶領著褒姒逃往驪山,就是2700多年以後,蔣介石被張學良捉住的地方。周幽王被犬戎大軍殺死,西周就此宣告滅亡。

犬戎攻佔鎬京後,根據和申侯的約定,將國都的財物和女人擄掠一空,臨走的時候,還把象徵華夏最高權力的“九鼎”也帶到了草原。

從“烽火戲諸侯”到跌落神壇的周天子

數日以後,得到消息的諸侯國才先後趕到了鎬京,可是為時已晚。姬宜臼在外公申侯等諸侯的支持下,即位稱天子,是為周平王。周平王看著剛被犬戎洗劫一空的鎬京城,完全沒有能力防禦犬戎再次進攻。周平王決定都城東遷,在鄭武公等人的護送下,周平王攜劫後餘生的王公貴族,東遷至成周(今河南洛陽),史稱“東周”。

跌落神壇的周天子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最早源於司馬遷的《史記·周本紀》:“褒姒不好笑......幽王為烽燧大鼓......諸侯悉至,至則無寇,褒姒乃大笑。幽王悅之,為數舉烽火,其後不信,諸侯益亦不至。"從原文我們可以看出,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其實只玩了一次。他為了再次取悅褒姒,準備點起烽火時,連褒姒都不相信諸侯會來。果然,他“數舉烽火”,諸侯都不來了。由此可見,這個時候的周幽王“天下共主”的威信已經大打折扣了。

《呂氏春秋》記載:“周宅酆鎬,近戎人,與諸候約:為高堡於王路,置鼓其上,遠近相聞;即戎寇至,傳鼓相告,諸候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當至,幽王擊鼓,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說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數擊鼓,諸侯之兵至而無寇。”由些可見,呂不韋在記載這件事時,沒有出現烽火臺,而是從國都通往各諸侯國的大道上,修建了無數個高堡。周幽王通過在高堡之上,擊鼓將各諸侯引來,博得了褒姒一笑。

從“烽火戲諸侯”到跌落神壇的周天子

兩千多年以來,有不少人對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故事的真實性存疑,認為“烽火戲諸侯”純屬千年謊言。

其中最值得懷疑的就是,依靠“烽火”或“鼓聲”傳遞軍事的可操作性不強。在鎬京周圍數千裡都是由周天子直接管轄,不管是“烽火”還是“鼓聲”要傳到千里之外的諸侯國,絕非是一時半刻的事,再說,那時候交通極不發達,軍官還有戰車可乘,而更多的步兵全靠兩條腿,想從諸侯國趕到王城,絕對易事。又怎麼能在頭天晚上得到軍情,第二天一早就抵達驪山呢?

即便如此,我們仍然可以通過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看出來當時的社會已經步入了一個樂崩禮毀的時代。

而周幽王又給後世子孫樹立了一個非常惡劣的榜樣,這就是他沒有遵循西周宗法制規定的“立嫡以長不以賢”。長久以來,上一代國君選擇王位繼承人時,只有正妻(王后或皇后)所生的長子,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嫡長子才有資格。而其他兒子一律稱為庶子,是沒有資格繼承王位的。如果嫡長子不幸早逝並且沒有子孫的情況下,可以再從嫡系中選擇出一位年齡最大的指定為王位繼承人,比如,周武王就是在嫡長子姬考早逝的情況下繼承了父親的王位;還有一種情況,如果嫡長子身故時有兒子,也可以將長孫指定為王位的法定繼承人。比如,建文帝朱允炆就是在太子朱標早逝的情況下,以皇太孫的身份繼承了朱元璋的皇位,所以,燕王朱棣只能以“清君側”的理由起兵造反。

周幽王寵幸褒姒,並將其所生的伯服立為太子,這無疑是破壞了嫡長子的繼承製,雖然,他自作聰明地將申後廢除,並改立褒姒為王后,但是仍然無法改變他肆意踐踏規則的事實。

從此以後,那些不安於現狀的庶出子弟紛紛效仿,聯合圖謀不軌的大臣發動叛亂,王室內亂頻頻上演。

周平王的孫子周桓王,也是非常喜歡次子姬克,但是又不得不傳位於太子姬佗。於是,他自作聰明的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先傳位於太子姬佗,等姬佗死後不傳子而是傳位於弟弟姬克,並提前安排朝中大臣周公黑肩全力支持姬克為繼承王位做準備。這樣一來,就給後來的內亂埋下了隱患。

姬佗即位後,是為周莊王。執政大臣周公黑肩牢記周桓王的囑託,沒到三年,就聯合姬克打算弒君篡位,改立姬克為王,不料行事不密,還沒有起兵,就被周莊王滅了。

到了周景王的時候,又上演了跟周幽王如出一轍的蠢事。周景王生前因為寵愛庶長子王子朝而剝奪了太子王子猛的繼承權,導致在周景王死後,王子朝和王子猛為了爭奪王位,發生了數年的爭鬥。後來雖然王子猛稱王,但不久又被王子朝殺死。王子猛之子繼承位後,又跟自己的叔叔王子朝混戰了三年之久。其內亂的原因,仍然是周景王沒有嚴格遵循“立嫡立長”的原則選擇王位合法繼承人,最終導致兒孫們骨肉相殘。

從“烽火戲諸侯”到跌落神壇的周天子

周王室如此之亂,在政治和經濟上佔據很大優勢的諸侯國越來越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甚至很多情況下,周天子還需要在諸侯王的庇護下才能苟延殘喘。

諸侯國不再遵循西周初期制定的“諸侯不能隨意變更或者離開藩國”的規定,一些領土廣袤、治理有方的諸侯王逐漸跨越邦域,吞併周邊的小國、弱國,構建自己的勢力範圍。這些小國、弱國在向周天子求助無果的情況下,只能成為大國的附庸,甚至於被大國直接所滅。像當時的齊國兼併了10個國家,而晉國則兼併了18個小國,甚至實力較弱小的宋國也兼併了6個小國,逐步形成了春秋爭霸的局面,一時間,天下只知霸主,不知周天子。

周天子徹底跌落神壇,周朝初期的宗法制度到此也分崩離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