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烽火戏诸侯”到跌落神坛的周天子

中国版的“狼来了”

在古希腊《伊索寓言》中,有一个关于“狼来了”的故事。

有一天,一个熊孩子在山坡上放羊,实在闲得无聊,就站在山坡上大声喊道:“狼来了,狼来了!”不远处的大人们纷纷拿着武器赶了过来,却发现是熊孩子的恶作剧。

第二天,放羊孩子又故伎重施,又站在山坡上高喊:“狼来了,狼来了!”善良的大人们又信以为真,冲过去打狼,又一次被熊孩子戏耍了。

过了几天,狼终于来了,放羊孩子很害怕,他爬到山坡大声的呼叫:“狼来了,狼来了!”大人们以为他又在撒谎,都不理他了,结果,放羊娃的许多羊都被狼咬死了。

从“烽火戏诸侯”到跌落神坛的周天子

“狼来了”

《伊索寓言》成书于公元前六世纪,即中国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而早在这200多年前的西周末年,就发生了一起中国版“狼来了”的故事。

只不过,故事中喜欢说谎的“放羊娃”不是一个孩子,而是西周最后一个君主,他就是周幽王。

公元前782年,周幽王登基后,不勤政恤民,而是四处搜寻美女。朝中大臣赵叔带直谏上书,周幽王不为所动,反而听信虢[guó]石父馋言,以赵叔带谩君诽谤将其逐归田野。

褒国君主褒珦为赵叔带鸣冤,惹得幽王大怒,也将其打入监牢。褒珦之子褒洪德听说周幽王爱好美色,为了搭救父亲,就四处打听美女。在城中姒家寻得美女褒姒[bāo sì],将其献于周幽王。周幽王初见褒姒,惊若天仙,非常喜爱,就将褒珦官复原职,放了回去。

从“烽火戏诸侯”到跌落神坛的周天子

周幽王和褒姒

褒姒虽然貌如天仙,却从来不笑。周幽王用尽了所有的手段,甚至让她听撕扯丝绸的声音,可惜也难博得美人一笑。

这时候,佞臣虢石父给周幽王献上一计:何不点燃烽火台一试?

烽火台是古代外敌入侵时紧急军事预警所用。它从国都呈放射状通往各个诸侯国。每10-15公里就要建一个高台。仅镐京附近的骊山(在今陕西临潼东南)一带就修筑了20多座烽火台。烽火台里常年储存大量的木柴和狼粪,并有哨兵把守。如果有外敌入侵,在白天就燃起狼粪谓之“狼烟”,夜晚则燃起木柴谓之“烽火”。就这样,一站连一站,诸侯国看到烽火狼烟,就会发兵救援。所以,后世就把“狼烟”和“烽火”比喻为战争。

从“烽火戏诸侯”到跌落神坛的周天子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昏庸的周幽王采纳了虢石父的建议,马上带着褒姒,来到镐京(西安附近)东30公里的骊山。当天晚上,周幽王在这里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就在酒足饭饱之际,他突然下令点燃烽火台的烽火。

各地诸侯看到从国都延绵而来的烽火,以为天子为难,披星戴月赶来勤王救驾。谁知道到了骊山,一个敌人也没有,只听周幽王说:“这里没有敌人,我只不过逗你们玩罢了。”看到狼狈而退的各诸侯国,一向阴沉着脸的褒姒站在烽火台上,居然真的展颜一笑。周幽王大悦,重重赏赐了虢石父,这就是成语“千金买笑”的出处。

狼真的来了

不久以后,褒姒就给周幽王生下一子,名叫伯服。周幽王脑洞大开,竟然将原来的太子姬宜臼和王后全部废掉,重新立褒姒为王后,伯服为太子。

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周幽王为了给褒姒的儿子伯服顺利继承王位铺平道路,下令申国的国君申侯将逃难到申国的申后和姬宜臼杀掉。申侯不愿杀掉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就向周幽王上书,劝其收回成命,并恢复申后和姬宜臼的地位。周幽王见申侯竟然敢违抗自己的命令,大发雷霆,不仅撤销了申侯的封国地位,还派大军前向征讨。

从“烽火戏诸侯”到跌落神坛的周天子

烽火台

申侯势单力薄,万般无奈之下,向犬戎部落紧急救援,并答应犬戎,自己只想扶持外孙登上王位,至于攻下镐京后的财产和女人,尽归犬戎所有。

当申侯和犬戎联军兵临城下之际,无力抵抗的周幽王慌忙命人燃起烽火向诸侯求救,可是诸侯们以为仍然是周幽王的恶作剧,竟然没有一支军队前来勤王。

周幽王难抵联军攻击,带领着褒姒逃往骊山,就是2700多年以后,蒋介石被张学良捉住的地方。周幽王被犬戎大军杀死,西周就此宣告灭亡。

犬戎攻占镐京后,根据和申侯的约定,将国都的财物和女人掳掠一空,临走的时候,还把象征华夏最高权力的“九鼎”也带到了草原。

从“烽火戏诸侯”到跌落神坛的周天子

数日以后,得到消息的诸侯国才先后赶到了镐京,可是为时已晚。姬宜臼在外公申侯等诸侯的支持下,即位称天子,是为周平王。周平王看着刚被犬戎洗劫一空的镐京城,完全没有能力防御犬戎再次进攻。周平王决定都城东迁,在郑武公等人的护送下,周平王携劫后余生的王公贵族,东迁至成周(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

跌落神坛的周天子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最早源于司马迁的《史记·周本纪》:“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燧大鼓......诸侯悉至,至则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悦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从原文我们可以看出,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其实只玩了一次。他为了再次取悦褒姒,准备点起烽火时,连褒姒都不相信诸侯会来。果然,他“数举烽火”,诸侯都不来了。由此可见,这个时候的周幽王“天下共主”的威信已经大打折扣了。

《吕氏春秋》记载:“周宅酆镐,近戎人,与诸候约:为高堡于王路,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候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当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说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至而无寇。”由些可见,吕不韦在记载这件事时,没有出现烽火台,而是从国都通往各诸侯国的大道上,修建了无数个高堡。周幽王通过在高堡之上,击鼓将各诸侯引来,博得了褒姒一笑。

从“烽火戏诸侯”到跌落神坛的周天子

两千多年以来,有不少人对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故事的真实性存疑,认为“烽火戏诸侯”纯属千年谎言。

其中最值得怀疑的就是,依靠“烽火”或“鼓声”传递军事的可操作性不强。在镐京周围数千里都是由周天子直接管辖,不管是“烽火”还是“鼓声”要传到千里之外的诸侯国,绝非是一时半刻的事,再说,那时候交通极不发达,军官还有战车可乘,而更多的步兵全靠两条腿,想从诸侯国赶到王城,绝对易事。又怎么能在头天晚上得到军情,第二天一早就抵达骊山呢?

即便如此,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看出来当时的社会已经步入了一个乐崩礼毁的时代。

而周幽王又给后世子孙树立了一个非常恶劣的榜样,这就是他没有遵循西周宗法制规定的“立嫡以长不以贤”。长久以来,上一代国君选择王位继承人时,只有正妻(王后或皇后)所生的长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嫡长子才有资格。而其他儿子一律称为庶子,是没有资格继承王位的。如果嫡长子不幸早逝并且没有子孙的情况下,可以再从嫡系中选择出一位年龄最大的指定为王位继承人,比如,周武王就是在嫡长子姬考早逝的情况下继承了父亲的王位;还有一种情况,如果嫡长子身故时有儿子,也可以将长孙指定为王位的法定继承人。比如,建文帝朱允炆就是在太子朱标早逝的情况下,以皇太孙的身份继承了朱元璋的皇位,所以,燕王朱棣只能以“清君侧”的理由起兵造反。

周幽王宠幸褒姒,并将其所生的伯服立为太子,这无疑是破坏了嫡长子的继承制,虽然,他自作聪明地将申后废除,并改立褒姒为王后,但是仍然无法改变他肆意践踏规则的事实。

从此以后,那些不安于现状的庶出子弟纷纷效仿,联合图谋不轨的大臣发动叛乱,王室内乱频频上演。

周平王的孙子周桓王,也是非常喜欢次子姬克,但是又不得不传位于太子姬佗。于是,他自作聪明的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先传位于太子姬佗,等姬佗死后不传子而是传位于弟弟姬克,并提前安排朝中大臣周公黑肩全力支持姬克为继承王位做准备。这样一来,就给后来的内乱埋下了隐患。

姬佗即位后,是为周庄王。执政大臣周公黑肩牢记周桓王的嘱托,没到三年,就联合姬克打算弑君篡位,改立姬克为王,不料行事不密,还没有起兵,就被周庄王灭了。

到了周景王的时候,又上演了跟周幽王如出一辙的蠢事。周景王生前因为宠爱庶长子王子朝而剥夺了太子王子猛的继承权,导致在周景王死后,王子朝和王子猛为了争夺王位,发生了数年的争斗。后来虽然王子猛称王,但不久又被王子朝杀死。王子猛之子继承位后,又跟自己的叔叔王子朝混战了三年之久。其内乱的原因,仍然是周景王没有严格遵循“立嫡立长”的原则选择王位合法继承人,最终导致儿孙们骨肉相残。

从“烽火戏诸侯”到跌落神坛的周天子

周王室如此之乱,在政治和经济上占据很大优势的诸侯国越来越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甚至很多情况下,周天子还需要在诸侯王的庇护下才能苟延残喘。

诸侯国不再遵循西周初期制定的“诸侯不能随意变更或者离开藩国”的规定,一些领土广袤、治理有方的诸侯王逐渐跨越邦域,吞并周边的小国、弱国,构建自己的势力范围。这些小国、弱国在向周天子求助无果的情况下,只能成为大国的附庸,甚至于被大国直接所灭。像当时的齐国兼并了10个国家,而晋国则兼并了18个小国,甚至实力较弱小的宋国也兼并了6个小国,逐步形成了春秋争霸的局面,一时间,天下只知霸主,不知周天子。

周天子彻底跌落神坛,周朝初期的宗法制度到此也分崩离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