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没得选”,还是不敢选?

你喜欢说“没得选”吗?

在电影《无间道》中,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天台对白。

刘德华:给我一个机会。

梁朝伟:怎么给你机会?

刘德华:我以前没的选,现在我想做个好人。

梁朝伟:好啊,去跟法官说,看他让不让你做好人。

这个片段大家都知道,在这个片段中刘德华说自己以前“没得选”,这个“没得选”大家是不是很熟悉?

你是“没得选”,还是不敢选?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家是不是经常听到呢?

我家庭不好,我没得选,我这一生只能这样了。

我学历不行,我没得选,我这一生只能做这个。

我不想去相亲,但是我没得选,我不去的话,我父母会骂我指责我。

我也不想这么做,可是我没得选,如果不这么做老板会开除我。

这是“没得选”吗?不是,这只是我们自己给自己找了一个合适的借口,用来完美的接应“没得选”。

什么是选择?

其实我们大部分人并不会做选择,我们所认为的选择不过是随心所欲的接受,抱着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的想法。

我个人认为:我们把一件事情的所有选项罗列出来从中择优而选,这才是选择。

就比如这位百万粉丝的育儿博主。

在今年一月,某平台一位百万粉丝的育儿大V发布一条消息轰动网络,说的是什么?

她在周末打算带着全家一起去长隆游玩,出发的前一个晚上,她对三个孩子说:在出发前必须完成当日学习任务,否则留在家里。

结果是老大老三完成了要求的学习任务,老二没做到,她真的狠心的把六岁的孩子留在家中。

在出门前,她和6岁的女儿说了一些注意事项,该如何烧水喝,该如何泡粉丝不让自己挨饿。

最后真的留着一个6岁的孩子独自一人在家,而且还回绝了邻居和亲戚的帮忙照看。

晚上时,她和女儿通电话,女儿说害怕一个人在家,她说你只要完成双倍的学习任务,我就搭高铁回来接你出门游玩。

结果自然是女儿完成学习任务还被接去长隆。

“杀鸡儆猴”之下,她的三个孩子都表示以后一定要完成学习才能玩。

她是对还是错?我不想辩驳,我只谈结果。

你是“没得选”,还是不敢选?


有没有“没得选”?

有,我“没得选”啊,她才6岁,我怎么放心把她一个人放在家里?

我“没得选”啊,她还这么小,根本没法照顾自己。

但是这位百万育儿博主的选择是什么?

为了让女儿以后有傲视同辈的资本,她选择承担一些可能会发生的风险,比如不小心触电,烧水不小心烫伤,她有勇气接受这些意外。

你是“没得选”,还是不敢选?


这就是选择。

我们要知道一件事情,那就是在我们的生命里,每一件东西都是明码标价的,盈亏同源,越是稀缺越珍贵,风险越大,我们想要获得那就必须付出昂贵的代价。

我们该自己做选择吗?

前几天我表妹问我:老哥,我打算一个人去外地,但是我父母不让,我已经做好打算了,你支不支持我?

你是“没得选”,还是不敢选?


我回复:你应该知道我的态度,成年人自己作主,自己做选择,后果自己承担。

同时,我和她讲了一个小故事。

你小时候想去山里玩,你父母不让,你偷偷的跑去了。

在父母不允许的情况下,你还去,那么摔了磕了也只能偷偷的哭,不能跑回去找妈妈。

现在也是一样,你想怎么做,是你的自由,前提是无论什么后果你都要自己负责。

我为什么这么和我表妹说呢?

无论得到什么,失去什么,在成年后,都要是自己的选择,那么就不会怨天尤人,不会说:我当初“没得选”,我父母逼我的。

不曾独立和成年时,父母和老师帮忙做的选择一定是他们眼中的最优解,就像百万育儿博主对待6岁女儿那样,在她眼里,这么做是最优解。

我不评价这种行为,盈亏同源她自己能够接受,我身为外人有什么好说的?

而我表妹已经成年了,父母眼中的最优解并不一定是我们眼中的最优解,那么如何解决呢?

听父母的?还是听自己的?答案我不知道。

但是我会说:不管你自己做不做选择,你的人生无论出现什么结果都需要你自己承担,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自己做决定呢?

你是“没得选”,还是不敢选?


我自己来,包括人生吗?当然,那样才有成就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