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真的瞭解劉備嗎?劉備為啥最信任的人是法正?

我要嘗試一下


劉備登基後,準備興兵伐吳,為關羽報仇。很多臣子勸說,但均未能阻止劉備的腳步。不久,劉備兵敗,諸葛亮感嘆:“法正如果在世,定能勸阻主上,使他出兵伐吳,即使出兵,也不會遭到如此慘敗!”

網友質疑

網友:諸葛亮不懂劉備?

諸葛亮:沒有人比我更瞭解劉備了。

網友:劉備出兵伐吳,諸葛亮為何說法正在就好了?

諸葛亮:只有法正能勸得了劉備。

網友:諸葛亮為何不勸?

諸葛亮:我不能勸,法正是最合適的勸說人選。

網友:呵呵,是劉備更信任法正吧!

諸葛亮:好吧,請聽我說。

諸葛亮的澄清

一、勸說人選

劉備決定攻打東吳時,有哪些人有資格勸說他呢?

  • 五虎將

當時,馬超、黃忠已經過世,五虎將僅剩下張飛、趙雲。張飛不用多說,就憑他和光羽的兄弟之情,就算劉備不說,他也想為光羽報仇雪恨,因此,指望他去勸說劉備是完全不可能,能做到不去刺激劉備就行了。

趙雲有沒有勸說劉備,《三國志》也沒提到,不過,他並沒有參加劉備的東征。按照劉備以往的套路,常讓趙雲和諸葛亮留守,之前伐蜀初期,劉備便讓他們和關羽坐鎮荊州。趙雲是武將,主要負責行軍打仗,很少參乎劉備的戰略規劃。因此,即便他持反對意見,也不會被劉備採納。何況趙雲與關羽的交情還不錯呢?

  • 軍事謀士

龐統和法正都是劉備伐蜀之時最信賴的謀士,蜀地都順利歸附劉備,也主要是此兩人的功勞。特別是法正,後來又建議劉備奪取戰略要地漢中,堅固了蜀地的北大門,使得曹魏伐蜀難上加難,更讓劉備欣喜的是,還意外地斬殺了曹操大將夏侯淵,沉重地打擊了曹軍的士氣。

正如諸葛亮所言,如果沒有法正裡應外合,那麼劉備還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得到巴蜀。而當時的劉備雖坐鎮荊州,卻如坐針氈。為啥?後有虎視眈眈的曹仁,旁邊又有追債人周瑜和孫權,枕頭邊還躺著個磨刀霍霍的孫尚香。

正在這時,法正從天而降,將他引入蜀地,劉備當時的感覺估計是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法正便是那個雪中送炭之人,劉備對他感激涕零。法正又長於軍事,失去龐統後,劉備對他更是倍加敬重。

法正因為長於軍事,便會知道吳蜀聯盟的重要意義,因此他必然會想方設法打消劉備出兵的念頭。如果他出面勸說,劉備必然會重視軍事專家提出的建議,重新估量伐吳的可行性。或者,劉備實在一意孤行,那麼有法正一路同行,劉備也不至於輕易被對手找到空子,至少不會損失如此慘重。

  • 老臣

糜竺、孫乾、簡雍等人追隨劉備多年,他們的話語相對其他臣子有些分量。

但是,糜竺因為糜芳臨陣叛變東吳之事,早就羞愧難當,反倒是劉備經常去勸他放下思想包袱,因此,糜竺是絕無可能去阻擋劉備為關羽伐吳的軍事計劃的。

孫乾、簡雍跟著劉備多年,也知道他們三人兄弟情深,加上兩人平時多為使者之事,想必也不願多言。因此,從他們兩人的角度來說,如果想勸說,估計傾向於劉備年事已高,不要貿然御駕親征之類的言語吧。

二、諸葛亮為何不勸?

  • 身份特殊

諸葛亮與劉備兄弟三人相處多年,且劉備出征巴蜀時,他又和關羽共同守衛荊州。如果,由他出面勸阻劉備不報殺弟之仇,於情於理都不合適。

除此之外,東吳的諸葛瑾是諸葛亮的兄長,為了避嫌,諸葛亮也難以啟齒去勸阻劉備東進。

  • 隆中對戰略

當初的隆中對戰略,其中最重要的一條便是聯吳伐魏。諸葛亮作為戰略的制定者,劉備當然清楚他對此次軍事行動的立場。既然雙方都心知肚明,劉備不問,諸葛亮便不會多說。

  • 勸說無濟於事

退一步講,假使諸葛亮真出面勸說,劉備不聽,那麼劉備出征在即,君臣將心生嫌隙,一旦前方軍事失利,後方大營政治動盪,蜀國也就完了。這不是諸葛亮要看到的結果。

假使劉備聽取了諸葛亮的建議,心中將如何看待諸葛亮呢?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劉備以後還敢和諸葛亮推心置腹嗎?

  • 當時諸葛亮主管後勤

劉備在世之時,諸葛亮除了提出隆中對戰略,並且出面搞定吳蜀聯盟,之後一系列的伐蜀軍事行動中,諸葛亮的參與度並不深,他的角色更類似於蕭何。

因此,龐統、法正在世時,劉備依靠他們出謀劃策,他們死後,就軍事指揮能力而言,劉備倒是繼承了劉邦的自信。如果他真看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那麼便不會貿然出兵了。據此反推,劉備可能壓根沒有諮詢諸葛亮的意見。

結語:

夷陵之戰大敗後,諸葛亮感嘆:“如果法正在,可能會改變局勢。”此話是否意味著法正是劉備最信任的心腹之人呢?

  • 從軍事能力來分析,法正為蜀軍重要軍事參謀,其軍事才華可能勝過諸葛亮,對劉備而言,法正的建議更具參考意義;

  • 從身份來分析,法正是局外之人,即便劉備不聽法正之言,雙方也不會產生嫌隙,而諸葛亮與那三兄弟關係匪淺,言語稍有不當,可能惡化君臣關係;

  • 從戰略來說,劉備的出征顯然有悖於原來的隆中對戰略,諸葛亮是制定者,而法正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假如提出與諸葛亮一樣的想法,劉備也會三思而後行。

因此,並非劉備有多麼信任法正,而是隻有法正才是最適合勸說劉備的那個人啊。


讀春秋思無忌


法正,字孝直。原為益州割據勢力劉璋的謀士,因見劉璋仁慈懦弱,劉備入川后,成為劉備主要的謀士。在劉備平定西川,攻戰漢中的戰役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劉備得勢後,官至尚書令,位置遠在諸葛亮的軍師中郎將之上。劉備入主成都後,法正又力主劉備迎娶當地望族,也是大將的吳懿的寡妹為妻,劉備從而受到西川士族的擁戴。從此,法正與諸葛亮併為劉備的心腹之臣,深受劉備的信任。

法正

法正擅長軍事謀略,連諸葛亮都自愧不如,但他這個人同時又是個小心眼,凡是從前得罪過他的人,他是一個也沒放過,達到了睚眥必報的程度,一時間群情激憤,簡直到了人人反對的程度。後來,在劉備和諸葛亮的反覆勸說下,他才有所收斂。但是天妒英才,或許是法正睚眥必報的性格所致,法正在劉備自稱漢中王的第二年病逝於成都,年僅四十五歲。法正死後,曹操得知整個漢中之役都是法正所策劃,曹操能不歎服。劉備稱帝后,以報關羽之仇為名帶兵進攻東吳孫權,諸葛亮、趙雲等人極力阻諫也沒有攔住劉備。諸葛亮不禁嘆道:“若法孝直在,必能阻止主上出兵”。做為謀主,倘若法正不過早的去世,三國曆史也許會是另一種寫法


侃侃閒談


漢十二年秋,黥布反,上自將擊之,數使使問相國何為。相國為上在軍,乃拊循勉力百姓,悉以所有佐軍,如陳豨時。客有說相國曰:“君滅族不久矣。夫君位為相國,功第一,可復加哉?然君初入關中,得百姓心,十餘年矣,皆附君,常復孳孳得民和。上所為數問君者,畏君傾動關中。今君胡不多買田地,賤貰貸。下天得反。以自汙?上心乃安。”於是相國從其計,上乃大說。

歷來臣下功高,必然引起君王猜忌,一如蕭何,即便和劉邦是多年相識,一起出生入死,劉邦前線拼殺,蕭何後方發展,可以說對於漢朝的建立,蕭何居功至偉。可是瞭解歷史的都知道,改變漢朝命運的其實不是蕭何,功勞最大的也不是蕭何,而是那個一統天下之後就一貶再貶,最後只能委屈赴死的淮陰侯韓信。韓信和蕭何最大的不同,就是韓信再精明,不過是一個軍事家,軍事雖然講究詭道,但是還脫不了實力相爭,脫不了一些軍人的耿直和迂腐,歷來功勳和封賞就是不相等的。是以蕭何故意把自己庸俗化,四處索取賄賂,然後買田置地,在一些中小官吏身上,已經是觸犯律法,但是卻獲得了劉邦的歡心。當一個君王覺得自己欠了臣下的,而不是臣下對自己有所需的話,那臣子的腦袋就不穩了。一個滿腦袋當官的人,自然讓人看不起,而一個品行狷介,一無所求的硬骨頭,也讓人頭疼,水至清則無魚,一如明朝的海剛峰。

我以為法正也是如此。從法正向劉備分析蜀中形勢可以看出,法正是何等精明,對時局的判斷,對人物心理的揣摩,都很到位,這樣一位人精似的人物,怎麼會犯下這樣的低級錯誤?這不過是像劉備表示,我幫助你劉備拿下了漢中,但是你劉備並沒有欠我的,我是為了自己的私利。諸葛先生自然看出了法正苦心,是以嚴苛如諸葛,也並未深究。當然法正行為不可法,若是天下官員都群起效尤,那還了得,於是乎諸葛先生說,那個法正有資本如此啊,你看他當初的功勞多大啊,至於你們其他人,就別胡思亂想了,要也為私利而犯法,我定然不饒。這是其一。

其二,到底法正在蜀中掌權之後提拔了那些人,又打擊了那些人呢?蜀中只說到劉璋將亡蜀郡太守許靖來降,但是卻被劉璋發覺、拘禁。待劉璋歸順之後劉備便多少有些鄙薄許靖其人。可是法正說:“天下有獲虛譽而無其實者,許靖是也。然今主公始創大業,天下之人不可戶說,靖之浮稱,播流四海,若其不禮,天下之人以是謂主公為賤賢也。宜加敬重,以眩遠近,追昔燕王之待郭隗。”大家可以仔細品味下法正的言辭。首先貶低許靖,並非是許靖真的很差勁,而是劉備對許靖沒有好印象,於是乎就順著劉備心意,但是之後卻又讚許有加,但是這份稱讚卻是非常有分寸,既不會讓劉備覺得自己心胸狹窄,沒有識人之明,又讓劉備覺得許靖卻是還有褒獎的必要,其間利害,唯君王自取。劉備自然是明白人,於是厚待許靖。

那麼是不是許靖和法正很有交情?錯。兩人雖然同在蜀中為官,但是法正只不過是撮而小吏,小小的新都令,而許靖是劉璋手下罪的信任的股肱大臣。真正對法正有恩的是益州別駕張松,就是那個出使曹營,卻又獻圖於劉備的張松張大人。正是張松大人的提攜,法正才能出使劉備軍中,使之活躍於歷史的前沿舞臺。而張松最終卻被劉璋所殺,法正則僥倖逃生。

因此對許靖的褒獎,是法正處於公心,從劉備政權的長遠考慮而做出了這個推薦,劉備自然明白。因此我有第二個推測,法正在蜀中掌權時,獎賞的人不一定是對自己有恩的人,而是對蜀漢政權有利的人;而處罰的人不一定是得罪了自己的人,而是在劉備平定漢中時,做出了阻礙歷史潮流發展的人。但是劉備初定蜀中,不能濫施殺伐,何況劉備不同曹操,向來以仁義號召天下,因此我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認為這是法正揣摩上意,按照劉備和蜀漢政權的需要,以超越法律的方式對一些蜀中的異己分子進行捕殺。

政治屠殺從來都會有個道貌岸然的旗幟,清君側是最常用的,不過此時劉璋已經歸順,百官也已降服,自然行不通。而暗殺表面容易卻更容易削弱劉備脆弱的根基。所以,所有的惡名都讓法正同學來承當吧。關於法正,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當劉備執意伐吳,最終失敗,諸葛先生曾說:“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這句話中包含了對法正才華的敬重,也說明法正和劉備關係是何等親密,有可能超越劉備諸葛這個所謂的千古最佳搭檔。我想,這也是法正善於分析時勢,並且總是從有利於劉備的角度來辦事情,從而才獲得了劉備的最高信任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