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加大社會的貧富差距的人工智能,為什麼要大力發展呢?

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互聯網等信息技術與製造業的深度融合,我國傳統制造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並完成了從“製造”到“智造”的轉變。雖然,智能製造改變了傳統的生方式,但未來也可能讓大量的工人失業。

智能技術的發展究竟會給那些依賴人工的傳統工廠帶來什麼,尤其是,它是否會導致大量工人的失業?

近日,達索系統DELMIA首席執行官Guillaume在該公司主辦的一次製造業大會上表示,製造智能技術的發展並不會減少工作的機會。

達索系統是來自法國的3D模擬和產品生命週期管理(PLM)軟件提供商,即從產品設計、生產到交付使用後的運營、維護,每一步都能夠通過技術進行仿真設計和追蹤管理。

Guillaume向經濟觀察報表示:“智能技術會改變這些工作,但並不是減少工作的數量。我親身看到的例證有,芬蘭的一家汽車零部件,他們針對自動化和機器人做了很多的部署,但結果員工的數量卻翻了番。對全社會來說,技術會帶來經濟的增長和發展,這樣就會創造就業機會,在這個方面我並沒有太多的擔心。”

Guillaume進一步解釋說,該公司將某些基於智能製造的解決方案投放到了印度市場,結果同樣如此,即便在人力成本很低的國家,“通過提高質量也可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事實上,在人工智能究竟是否會帶來失業這個問題上,和這家公司的高管持同樣觀點的人不在少數。

美國經濟學家、西北大學教授羅伯特?戈登(Robert Gordon)在今年的一次演講中便認為:“我們並沒有因人工智能陷入失業的邊緣。” 他同時認為,人們很容易預測工作被新技術取代,但很難預測新技術可能帶來的新的就業機會。

羅伯特?戈登舉例表示,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自動取款機的數量從0增長至40萬臺,而銀行櫃員的就業人數從20萬人增長至40萬人,自動取款機並沒有消滅銀行櫃員這個職業。再以2008年以來美國零售行業的變化為例,實體店就業人數並沒有受到電子商務的衝擊,雖然在全球金融危機期間有所下降,但現在已經穩步回升,而且實體店就業崗位雖然減少了20萬個,但電子商務新創造了40萬個就業崗位,綜合來看零售行業的就業崗位依然是有所增加。

將加大社會的貧富差距的人工智能,為什麼要大力發展呢?

需要說明的是,羅伯特?戈登的判斷是基於未來20年左右,而不是50年或100年之後的世界。在他看來,人工智能確實會取代一些工作,造成勞動力市場的動盪,但也會創造許多新的就業機會,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完全有能力創造足夠大的勞動力市場。

在中國,關於人工智能帶來的就業問題也不乏討論,較具代表性的有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等人。李開復認為,人工智能發展很快,功能越來越強,而越來越強的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類勝任很多工作崗位,進而在未來造成大量失業。與此同時,國家之間人工智能產業會差距越來越大,發展中國家的“人口紅利”也將失去,最終結果將導致人類社會貧富差距加大。

不過,這樣的觀點也被一部分人認為激進。攜程旅行網董事局主席梁建章便認為,人工智能發展的並沒有設想的那麼快,或許未來30年才能真正有所取代,與此同時,歷史上大多革命性的技術也帶來了巨大的效率提升和社會效益,但是發明或使用技術的公司並沒有賺到巨大的利潤,因此人工智能不會加大人類社會的貧富差距。

將加大社會的貧富差距的人工智能,為什麼要大力發展呢?

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讓人們的生活、生產變的更加智能化,並且一些機器人也取代了部分人類工作崗位。如今,我國關於人工智能帶來的就業問題也不乏討論,未來人工智能技術將有效的提升社會效益、促進企業及社會經濟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