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看孩子身上有許多的“壞毛病”?

很久以來,我對自己的大娃有很多“不滿”,我覺得大娃身上有好多“壞毛病”,而同樣的事情在二娃身上發生時我就能接受或者包容。此問題困擾了我很久,甚至導致我產生罪惡感,可自責也沒有解決問題的本,在讀了《父母效能訓練》後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根源,如果您與我有著一樣的困惑:為什麼我的孩子身上有這麼多的“壞毛病”?不妨看看下面的節選內容。


為什麼我看孩子身上有許多的“壞毛病”?

所有的父母都是凡人,他們對孩子或多或少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感覺——接納或者不接納。真實的父母對孩子的一些行為有時候能夠接納,有時候卻無法接納。

行為指的是你的孩子所做的和所說的,並不是你對那個行為的評價。例如:孩子把衣服留在地板是一種行為;貼上標籤說“邋遢”,則是對這個行為的一種評價。你的孩子的所有可能的行為——孩子所說的話或者所做的事情——都可以用下面的長方形來展示,我把它稱之為“行為窗口”。

很明顯地,她的一些行為你是可以欣然接納的,而有一些則無法接納。我們把這個行為長方形分為“可接納行為”區和“不可接納行為”區兩個部分。我們把所有可接納的行為放進行為窗口的上方;將不可接納的行為放在行為窗口的下方。

例如,你的孩子在星期六早上看電視,讓你自由地幹家務活,那麼,你會把孩子看電視的行為劃入“可接納行為”區;但如果你的孩子看電視的聲音讓你無法忍受,這種行為就是“不可接納行為”。

行為窗口分界線應該落在什麼地方?這個全因人而異,不同父母的接納範圍會不一樣。

一位媽媽可能發現孩子的大多數行為都可以接受,因而她大多數時間都對孩子產生溫暖和接納的情感。

另外一位媽媽可能會發現孩子的很多行為讓人無法接納,因此,不會經常對她的孩子表現出關懷和接納。

父母對孩子的接納程度要視其個性而定。有些父母天生容忍能力非常強,他們會對孩子產生包容和接納的感情。有意思的是,通常他們對於其他人也表現出更多的接納。接納包容就是他們性格中的一個特點——他們的內在安全感,他們的強容納度,他們喜歡自己這個事實,他們的情感不易受到周遭發生的事的影響,以及其他各種性格特點。每個人都認識這一類型的人,儘管你可能不知道為什麼他們會成為這樣的人,他們被稱之為“善於接納的人”。

有些父母,則是喜歡雞蛋裡挑骨頭,非常不容易接納其他人。當你觀察他們和孩子互動的時候,你會迷惑於為什麼許多行為在你看來是可接納的,而對他們而言,卻是如此難以接受。你會在心裡暗自嘀咕:“拜託!別去管孩子了——他們又沒有干擾任何人!”

通常,這些人對於他人“應該”表現的行為,什麼行為是“對的”,什麼行為是“錯的”,抱有非常強烈和堅定的觀念——不僅是針對孩子,而且是針對每一個人。跟這些人相處,你可能會覺得非常不舒服,因為你不知道他們是否接納你。最近,我在一個超市裡觀察了一位媽媽跟她年幼的兒子的互動。對我而言,兩個小男孩表現得相當不錯。他們不吵鬧,也沒有引起任何麻煩。但是,他們的媽媽卻不斷告訴他們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跟上我!快點!”“手不要碰手推車!”“還不快點走?你們擋在路中間了!”“快一點!”“不要碰架子上的食物!”“不要去惹你的弟弟!”這個媽媽似乎無法接納兩個孩子的任何行為。

儘管影響接納線的原因一定程度上受到父母本身的影響,但孩子也是一個影響因素。對於某些孩子,大家確實感到比較難以接納。他們可能具有較高的攻擊性或者多動症,或者他們表現的行為不討喜。例如,一個自生下來就經常生病的孩子,一個難以入睡的孩子,一個愛哭的孩子,或是一個有腹痛的孩子等,都常常會讓不少家長很難接納。

許多書籍和文章都主張,父母對每一個孩子必須一律平等地看待。這個概念不僅誤導父母,也使得父母在對孩子的接納程度不同的時候產生罪惡感。大多數人都能坦然承認他們對於成人的接納程度有所不同。那麼,在對待孩子上,為什麼不能有接納程度的區別呢?

事實上,父母對一個特定孩子的接受情況,的確會受到這個孩子的影響,用圖表示如下:

為什麼我看孩子身上有許多的“壞毛病”?

有些家長髮現自己更容易接納女孩子而不是男孩子——另外一些父母則恰好相反。非常好動的孩子會令部分家長感覺吃不消。有些父母則認為充滿好奇心及獨立探索問題的孩子,不如那些內向、依賴性高的孩子惹人憐愛。我曾認識某些跟我特別投緣的孩子,我幾乎能接納他們的所有行為。我也很不幸地遇到另一些孩子,跟他們在一起我感覺不愉快,他們的許多行為都讓我覺得無法接納。

另一個要點是,可接納行為和不可接納行為的分割線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它會上下移動。其中影響因素有很多方面,包括父母的心情、父母和孩子所處情況的不同等。

當家長感覺自己精力充沛、健康快樂的時候,就很可能更容易接受孩子的大部分行為。這時候家長自我感覺良好,孩子的行為較少會困擾到家長。當家長由於睡眠不足而疲憊不堪、頭痛欲裂,或者心情急躁易怒的時候,孩子的許多行為會使他感到心煩。


父母是否接納也會隨著環境的不同而有所變動。一般父母都會承認,當他們帶著孩子去朋友家做客的時候,自己對孩子的接納程度會比在家裡的時候大大降低。而當祖父母來訪的時候,父母對孩子行為的容忍程度也會突然發生變化。

孩子面對父母態度的突然轉變,常常感覺到困惑不解。他們不知道為什麼平時可以被家長接受的餐桌禮儀,當有客人在家裡吃飯的時候,父母卻突然表示惱火。

這種矛盾,可以圖示如下:

為什麼我看孩子身上有許多的“壞毛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