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看孩子身上有许多的“坏毛病”?

很久以来,我对自己的大娃有很多“不满”,我觉得大娃身上有好多“坏毛病”,而同样的事情在二娃身上发生时我就能接受或者包容。此问题困扰了我很久,甚至导致我产生罪恶感,可自责也没有解决问题的本,在读了《父母效能训练》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根源,如果您与我有着一样的困惑:为什么我的孩子身上有这么多的“坏毛病”?不妨看看下面的节选内容。


为什么我看孩子身上有许多的“坏毛病”?

所有的父母都是凡人,他们对孩子或多或少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接纳或者不接纳。真实的父母对孩子的一些行为有时候能够接纳,有时候却无法接纳。

行为指的是你的孩子所做的和所说的,并不是你对那个行为的评价。例如:孩子把衣服留在地板是一种行为;贴上标签说“邋遢”,则是对这个行为的一种评价。你的孩子的所有可能的行为——孩子所说的话或者所做的事情——都可以用下面的长方形来展示,我把它称之为“行为窗口”。

很明显地,她的一些行为你是可以欣然接纳的,而有一些则无法接纳。我们把这个行为长方形分为“可接纳行为”区和“不可接纳行为”区两个部分。我们把所有可接纳的行为放进行为窗口的上方;将不可接纳的行为放在行为窗口的下方。

例如,你的孩子在星期六早上看电视,让你自由地干家务活,那么,你会把孩子看电视的行为划入“可接纳行为”区;但如果你的孩子看电视的声音让你无法忍受,这种行为就是“不可接纳行为”。

行为窗口分界线应该落在什么地方?这个全因人而异,不同父母的接纳范围会不一样。

一位妈妈可能发现孩子的大多数行为都可以接受,因而她大多数时间都对孩子产生温暖和接纳的情感。

另外一位妈妈可能会发现孩子的很多行为让人无法接纳,因此,不会经常对她的孩子表现出关怀和接纳。

父母对孩子的接纳程度要视其个性而定。有些父母天生容忍能力非常强,他们会对孩子产生包容和接纳的感情。有意思的是,通常他们对于其他人也表现出更多的接纳。接纳包容就是他们性格中的一个特点——他们的内在安全感,他们的强容纳度,他们喜欢自己这个事实,他们的情感不易受到周遭发生的事的影响,以及其他各种性格特点。每个人都认识这一类型的人,尽管你可能不知道为什么他们会成为这样的人,他们被称之为“善于接纳的人”。

有些父母,则是喜欢鸡蛋里挑骨头,非常不容易接纳其他人。当你观察他们和孩子互动的时候,你会迷惑于为什么许多行为在你看来是可接纳的,而对他们而言,却是如此难以接受。你会在心里暗自嘀咕:“拜托!别去管孩子了——他们又没有干扰任何人!”

通常,这些人对于他人“应该”表现的行为,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行为是“错的”,抱有非常强烈和坚定的观念——不仅是针对孩子,而且是针对每一个人。跟这些人相处,你可能会觉得非常不舒服,因为你不知道他们是否接纳你。最近,我在一个超市里观察了一位妈妈跟她年幼的儿子的互动。对我而言,两个小男孩表现得相当不错。他们不吵闹,也没有引起任何麻烦。但是,他们的妈妈却不断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跟上我!快点!”“手不要碰手推车!”“还不快点走?你们挡在路中间了!”“快一点!”“不要碰架子上的食物!”“不要去惹你的弟弟!”这个妈妈似乎无法接纳两个孩子的任何行为。

尽管影响接纳线的原因一定程度上受到父母本身的影响,但孩子也是一个影响因素。对于某些孩子,大家确实感到比较难以接纳。他们可能具有较高的攻击性或者多动症,或者他们表现的行为不讨喜。例如,一个自生下来就经常生病的孩子,一个难以入睡的孩子,一个爱哭的孩子,或是一个有腹痛的孩子等,都常常会让不少家长很难接纳。

许多书籍和文章都主张,父母对每一个孩子必须一律平等地看待。这个概念不仅误导父母,也使得父母在对孩子的接纳程度不同的时候产生罪恶感。大多数人都能坦然承认他们对于成人的接纳程度有所不同。那么,在对待孩子上,为什么不能有接纳程度的区别呢?

事实上,父母对一个特定孩子的接受情况,的确会受到这个孩子的影响,用图表示如下:

为什么我看孩子身上有许多的“坏毛病”?

有些家长发现自己更容易接纳女孩子而不是男孩子——另外一些父母则恰好相反。非常好动的孩子会令部分家长感觉吃不消。有些父母则认为充满好奇心及独立探索问题的孩子,不如那些内向、依赖性高的孩子惹人怜爱。我曾认识某些跟我特别投缘的孩子,我几乎能接纳他们的所有行为。我也很不幸地遇到另一些孩子,跟他们在一起我感觉不愉快,他们的许多行为都让我觉得无法接纳。

另一个要点是,可接纳行为和不可接纳行为的分割线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上下移动。其中影响因素有很多方面,包括父母的心情、父母和孩子所处情况的不同等。

当家长感觉自己精力充沛、健康快乐的时候,就很可能更容易接受孩子的大部分行为。这时候家长自我感觉良好,孩子的行为较少会困扰到家长。当家长由于睡眠不足而疲惫不堪、头痛欲裂,或者心情急躁易怒的时候,孩子的许多行为会使他感到心烦。


父母是否接纳也会随着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变动。一般父母都会承认,当他们带着孩子去朋友家做客的时候,自己对孩子的接纳程度会比在家里的时候大大降低。而当祖父母来访的时候,父母对孩子行为的容忍程度也会突然发生变化。

孩子面对父母态度的突然转变,常常感觉到困惑不解。他们不知道为什么平时可以被家长接受的餐桌礼仪,当有客人在家里吃饭的时候,父母却突然表示恼火。

这种矛盾,可以图示如下:

为什么我看孩子身上有许多的“坏毛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