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时期的“九子夺嫡”中,胤禛为何能够获胜?

漫漫史话


皇位,代表着中国封建王朝里至高无上的权力,是许多人都梦寐以求的位置。为了争夺皇位,“父不父,子不子,臣不臣”的局面屡见不鲜。但若问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夺位之争最为激烈,最为广为人知,非康熙年间的九子夺嫡莫属了。而当时还是四阿哥的胤禛,从局外人的角度来看,他的竞争力着实不大。生母出身卑微,无强大母族支持,又与亲兄弟十四阿哥离心。康熙不满太子胤礽,但多次给胤礽改过自新的机会。即使胤礽被康熙彻底放弃后,以八阿哥当时在朝野中的威望和势力来说,怎么着也不应该由胤禛即位啊。那么,在康熙时期的“九子夺嫡”中,胤禛为何能够获胜?

其实,雍正皇帝在储位斗争中的胜利,是有其必然性的:

首先,胤禛懂得韬光养晦,取得了各方的信任。他深谙“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从不过分展露自己的野心和才华,面对官场上的肥差,他也从不争抢,总是淡然处之,做好自己的工作就罢了。他还尊释教道学,自称是“天下第一闲人”。种种行径,不仅给康熙留下了深刻的良好印象,也麻痹了他的兄弟们,与他们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并且,他时时不忘向父亲康熙皇帝表示孝顺。众所周知,大清朝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以孝立国,而且康熙又是一个特别重视亲情和孝道的君主,胤禛的做法,无疑赢得了康熙帝深深的信赖。不仅如此,甚至连太子胤礽一开始都将他当作自己的心腹来看待。

其次,胤禛确实有着出众的才华,善于治国且精通处理人际关系。在康熙六十年(1721),雍正奉命往盛京祭告祖陵,回京参加贡士会试试卷复查事务,冬至时代替康熙祭天。后来,他又前往多次各地随从巡幸、外出代办政务,检查粮仓。这些经历,无疑让他对当时清朝的经济、水利、宗教等有了更多更深入的了解,获得了有关民生的第一手资料。

与此同时,他也更直接地观察和学习了康熙帝处理政事的风格与手段,大大锻炼了他处事的经验并丰富了他的履历。卓越的能力,不争不抢的性格,种种原因,无疑一直拉高其在康熙心中的印象分。还有更重要的是,胤禛善于吸纳贤才,获得了如隆科多,田文镜,年羹尧等人的大力支持。并且时时不忘与他们保持一定距离,避免背上了结党营私的名声。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胤禛的对手太过“无能”。这里的无能并非指其他几位皇子能力不足,而是指他们在夺嫡之争上运用的方法不正确。例如在诸位皇子当中,太子无疑有着最大的优势,身为嫡子,母族强大,即使没有母亲的帮扶,也有康熙帝的偏袒宠溺。但就如很多富二代都会有的毛病一样,胤礽行事急躁且骄横跋扈,三番两次惹事生非,行事太过,以致消磨了康熙对他的宠爱,加之他的能力谋略均属二流,最终还是难逃惨淡结局。而八皇子胤禩则是以“贤”闻名,在朝野上下颇有美名,网罗了许多门人党羽,算是一个实力派的王储。

可是他忽略了最关键的一点,“枪打出头鸟”啊。九子夺嫡,关键在于康熙。而康熙帝是一个权力欲非常强的人,在自己尚且有能力掌管国家的时候,又怎会容忍有人觊觎他的皇位?即使那人是他的儿子。就这样,胤禩越是表现出众,越是广受褒赞,康熙就越是忌惮。终于在发生“毙鹰事件”后,彻底剥夺了胤禩继位的可能。 所以综上看来,雍正皇帝登基是有原因的,并不是像很多电视剧或小说中所写的充满戏剧性与偶然性。在其执政期间,他整顿吏治,重视民生,大大发展当时社会的生产力。雍正执政时期改革整顿为康乾盛世繁盛景象的出现起到了良好的过渡作用。没有雍正的励精图治,史上颇有美名康乾盛世能否出现,可就难说了。


邓海春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两个方面来回答。一是皇四子胤禛自身的优势及实力;二是他的对手,也是他的兄弟们。

首先来说皇四子胤禛自身的实力——

现代人常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确,胤禛在太子第二次被废黜之后,就时刻准备着做“共产主义的接班人”了。

胤禛善于治国、懂得韬光养晦。他尊释教道学,自称“天下第一闲人”,在储位斗争中的胜利,有其必然性,这就是:

第一,他的才能和务实精神会取得一些人的支持,他的属人 戴铎曾向大学士 李光地称道其主子:“才德兼全,且恩威并施,大有作为。 ”事实上,在争夺皇储的斗争中,雍正帝提出整顿积习的振作有为的政治方针,与八皇子胤禩的仁义方针相对立,以争取人心。

第二,他善于耍两面派手法,从而欺骗了对手和 康熙帝,使政敌不以他为意,没有集中力量对付他,从而轻巧地取得成功。

第三,他有一个集团,在关键时刻用上了力,如通过 隆科多稳定京中局势,通过年羹尧控制胤禵和稳定西北地区。

下面再来说一下他的那些对手们,在太子二次被废后的表现——

1.大阿哥胤禔在太子第一次被废黜之后,认为时机已到,便向其父皇进言,要求杀死胤礽,此举引起了康熙皇帝的反感。后来皇三子胤祉告发胤禔用魇术废太子之事,康熙皇帝对胤禔所作所为极为气愤,直斥其为“乱臣贼子”,于是下令夺郡王爵,严加看守,在府第高墙内把他幽禁起来。胤禔夺嫡失败时只有三十七岁,他被囚禁在高墙内达26年,直至雍正十二年十一月初一日被幽死,终年六十三岁。

2.皇太子胤礽,是清朝以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经过公开册立的皇太子。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胤礽以罪废拘系于咸安宫,同年十二月被释放。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被复立为皇太子。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十月,再以罪被废黜,仍禁锢于咸安宫。

3.三皇子胤祉:文青阿哥其实是“局外人”,他一门心思编书,搞学问,并不热衷争皇位;

4.八阿哥胤禩为人非常亲切随和,待人处事体贴细致灵活温润,不拘泥于规制与名分,因此广有善缘,与许多阿哥交好。第一次废太子时,胤禩及其同党跃跃欲试。后来发生的“毙鹰事件”,彻底断绝了他夺取太子之位的可能;

5.九阿哥胤禟(八爷党的附庸);

6.十阿哥胤䄉(八爷党的附庸);

7.十三阿哥胤祥(四爷党的附庸);

8.十四阿哥胤禵,为雍正帝的同母弟弟,但其却是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重要的一员。

在八阿哥夺取太子无望后,他转而大力支持十四阿哥胤禵继承皇位。因为十四阿哥不仅被破例授予大将军王,出征之时,还是以帝王的规格。不仅众位皇子大臣,甚至百姓都以为康熙默定的继承人是十四阿哥胤禵。然而最终康熙遗诏传位于四阿哥胤禎。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开始的九子夺嫡,可以说九个阿哥都有机会继承皇位,只是太子和八爷两个人的机会更大一点。但是随着两个人接连出事,最有可能继承皇位的就是四阿哥和十四阿哥了。康熙帝驾崩之时,十四阿哥远在西北,为了使政权顺利交接,不致于出现朝局动荡,选择近在咫尺,“人品贵重,深肖朕躬”的雍亲王皇四子胤禛来“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便不是偶然事件了。


中国古代民间案件探析


雍正只做了十三年的皇帝却干了很多君王三十年也没完成的事,他的雍正王朝接过康熙留下的烂摊子,不仅扭转局面还为自己儿子的乾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是前清后宫佳丽和子女最少的皇帝。

没有他,谁来填补康熙留下的空虚的国库,又有谁会为乾隆七下江南的挥霍提供资金。即便如此,人们也只记住了康乾盛世,却没想过康雍乾盛世。

康熙在位期间,无论朝廷内怎么混乱,雍正就在一边看着,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上面怎么吩咐,我就怎么做,甚是清高,不染世俗。

康熙一看:老四立场坚定,谁也不跟,对政治上的事情也不上心更别提什么野心了,但是呢还有做事情还行,有能力,不错。

雍正的兄弟们一看,四哥整天参禅悟道,无心朝政,根本不会有什么威胁,将来做个太平王爷就好了。等到风波过去了,康熙的儿子们疯的疯伤的伤,老皇帝没什么人选,突然记起我还有一个儿子——雍正,这是个不错的人选啊。

这个时候所有的兄弟才恍然大悟,原来四兄玩的是这个套路啊! 就这样,雍正从一个富贵闲人摇身一变,做了大清的统治者,结束了多年的‘九子夺嫡’。

当年康熙七岁当的皇帝,因为自己有一个不靠谱的爹,顺治出家当和尚,只想自己清净快活不顾天下苍生,可国家不可一日无君啊,总得有人来接手这个位置,于是年纪尚小的康熙就这么步入了朝堂。

帝王孩子早当家,少年康熙凭着鳌拜一战的胜利大获嘉奖,接着又平三藩,修漕运,护边防。这几件事情做完,天下太平,也顺利开启了康熙盛世。不得不说,康熙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可晚年九子夺嫡,官员腐败,还有边境时不时的被骚扰,百姓也因为旱涝之灾生活十分紧张,这时的康熙王朝真是内忧外患,而康熙又年迈体衰,心有余而力不足,好多事想做却没精力做,也没可靠的人可以帮他,加上国库亏空更没有财力去支撑。所以在看到朝堂被九个儿子弄得乌烟瘴气时,才不得不下定决心传位给雍正,让他接过大清江山继续他没做完的事。

雍正临危受命,十分惶恐,眼下局势动荡,加上之前兄弟之间的夺位之战,雍正无从下手。康熙用最后一口气说,我把老十三圈禁了十年,为的就是等你继位了帮你辅佐朝政。

老十三胤祥在宗人府面壁思过了十年。十年前,他是天不怕地不怕的拼命十三郎,面对贪官污吏一身正气,与皇兄对阵大义凛然。又一心想着国家朝廷,与雍正关系最铁。这十年的囚禁生活,给十三王爷带来了无比承重的打击和痛苦。双腿染了怪病生疮,流脓不止,后来根本走不了路。

最主要是心理上,当年的棱角早已经磨没了。雍正继位后,立马把他放出来,可他跟雍正说话都只有君臣,没有了当年兄弟间的亲密,雍正十分伤心。不过好在这十年圈禁生活,让他内心较成熟了很多,心思变得缜密,办事更大方得体。

在他复出的这段时间里,不辞辛劳夜以继日地处理军事了解民生等诸多事情,一个人做着好几个人的工作,晚上也常常是忙工作到很晚。如此拼命的十三四十四岁时就英年早逝了。

雍正登基后,那些曾经争得死去活来的皇子们,并没有因此收手,相反,他们都在暗中观察,伺机出动。雍正帝两个最大的对手是老八胤禩和老十四胤禵。这两人一个能力非凡,一个手握军权,不可小觑。更为可怕的是,这两个人同属一派,如果必要的时候里应外合,强强联手,那雍正皇帝可就危险了!雍正也不是善茬,他最后成功地将危机化解于无形之中。

当年雍正为了显示自己的胸怀,向康熙力荐老十四做大将军,这个提议还得到了康熙的赞许。可今时不同往日,手握十万大军的胤禵却成为了雍正的心头之患。狡猾的雍正不卑不亢的来了一个釜底抽薪,就让老十四乖乖的听从于他。

他急令川陕两省戒严,命自己的心腹爱将李卫,严控西北大军的粮草军需,彻底遏住老十四的咽喉,以“奔丧”的名义,令图里琛带领十名大内侍卫“护卫”胤禵进京,并且派年羹尧的三千兵勇暗中监视、以防不测。

这一招釜底抽薪让胤禵手里的十万大军的变成了无用的棋子。雍正更是以皇帝的名义尊奉自己的生母为“圣母皇太后”,面对这一道合情合理的圣旨,在场的其他皇子、官员无不依从。在所有人都尊奉了胤禛的旨意,对皇太后进行跪拜之后,孤零零的十四阿哥也只好屈服了。对于八阿哥,雍正则是采用了的糖衣炮弹法,谁也不会想到,雍正任命老八为“总理王大臣”。

从这一举动足以看出雍正真的很会,很适合皇帝这个位置。老八的势力十分强悍,而且分布较广,对于刚登基的雍正来说,如果采取一味的打压,胜算不大,弄不好还会闹得人心不定。那不如干脆反其道而行,不仅安抚了朝野民心,还有助于自己的稳固自己的地位。

雍正弄一升一降的决策成功地解决了自己的心头患。他在位的十三年,为大清百姓做了很多事情,摊丁入亩,改土归流,废除贱籍……据史学家研究,雍正最后很可能是过劳而死。他的心里是真真正正装着大好河山和黎民百姓的。


史论纵横


康熙帝画像

出身较低,是缺点也是优点

1、母族势微,不受重视

1678年(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凌晨,胤禛出生于紫禁城永和宫。她的生母乌雅氏虽出自满洲正黄旗(上三旗),但系包衣参领乌雅.武威之女,1673年(康熙十二年)经由内务府一年一度选秀进宫,仅为宫女之身。在诞育胤禛之时,由于是无名号的庶妃,所以无权抚养所生皇子(嫔及以上位分方可有机会),故胤禛足月后便被送往承乾宫贵妃佟佳氏(即孝懿仁皇后)处代为抚养。

正因母族的出身卑微,所以胤禛的出世并未给康熙带来多少喜悦感。但随着年龄的慢慢增长,胤禛自身的潜力渐渐被发掘,6岁开始学习功课,拜张英、熊赐履、徐元梦等名家为师,颇受诸位师傅好评。所以,凭着这份勤奋和聪慧,在康熙每逢外出之时,总会想到这位皇四子,或木兰秋狝,或巡视地方,或展谒山陵。甚至在有的时候,皇阿玛还会让其代办一些政务上的差事,胤禛都凭借自己的才干做得非常出色。

雍正帝画像

所以,即使有出身上的劣势,胤禛依然可以在不受重视的前提下,经过数十年的皇子生活,让自己开阔了眼界,增加了才干,为其日后处理政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所谓的劣势在此时却反而成为了优势,为何这样说呢?

原因很简单,一个孩子自出生以后就带有各种光环,被寄予各种厚望,那么他的一言一行也会在无形之中被无限放大,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而太子胤礽与八阿哥胤禩便是这类人的典型代表。

2、含着金汤匙出生的皇太子

胤礽生母是康熙帝发妻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在1674年(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诞育胤礽后难产去世,年仅21岁。为了缅怀发妻,康熙帝突破祖制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经太皇太后(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和皇太后(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允准,于1675年(康熙十四年)六月初三以“必建立元储,懋隆国本”为由,公开宣布立胤礽为皇太子,这也使其成为了清朝第一位在皇帝生前即公开册立的储君。1678年(康熙十七年)十一月,年仅5岁的胤礽不幸患痘,为了照顾爱子,日理万机的康熙长达13天未批阅过一份奏折,可见他对这位嫡子的无比重视,这是胤禛所从未体会过的待遇。

胤礽画像

被封太子后,胤礽起初也确实展示出自己的天赋,不仅好学而且还文武兼备,康熙外出征战时多次命其留守京师监国摄政。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桀骜的性格渐渐形成,而且在索额图(孝诚仁皇后叔叔)的“辅佐”之下,胤礽的道路朝着与父亲所期望的反方向越行越远。

3、以贤明著称的八阿哥

1681年(康熙二十年)二月初十,皇八子胤禩出生,其生母卫氏系内管领阿布鼐之女,与胤禛生母乌雅氏一样,来自正黄旗包衣,而且从受宠程度来看,还较乌雅氏更为差一些。

同样母族势微的胤禩,自幼便知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才可弥补出身上的缺憾,而事实上他也确实做到了,不仅在诸兄弟当中脱颖而出,而且平日还礼贤下士,没有任何皇子的尊贵做派。正因如此,才会有后来自忖实力不足的九阿哥和十阿哥以及半路投奔的大阿哥纷纷加入。而胤禩呢,是来一个欢迎来两个举双手赞成。就这样,胤禩团队渐渐从一个出身卑微势单力薄的皇子变成可与太子匹敌不可小觑的庞大势力。但表面看似不断壮大的背后,因为胤禩的照单全收实际上却为他带来了多方面的不利影响。

胤禩画像

首先,过早暴露自己的企图和想法,让英明睿智的康熙早早对其产生提防之心;其次,胤禩团队作为夺嫡中三大势力人数最多者,落到实处能指靠上的人却很少,大多都是当初心怀为了可以借着如日中天的八爷而平步青云之人,而如此未能达到众志成城且良莠不齐的团队,自然不能助其完成大业。

所以,相对在备受瞩目后一举一动皆影响深远的胤礽与胤禩,胤禛不仅出身不高而且凡事也都会做到适可而止,这样即使心里有再多的想法,都不会人尽皆知,很好地将自己隐藏,才是在当时形势下对自己最好的一种保护,此时的劣势自然已无形之中成为了毋庸置疑的优势。

避其锋芒,暗存实力

相较于太子胤礽和八阿哥胤禩的风头正盛,胤禛所采取的策略显示出其超凡的远见卓识。

第一,善解上意,投其所好

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五月,在康熙巡幸塞外途中,已当了太子长达33年的胤礽做错了三件大事:1、为身不正,放纵属下恣意妄为;2、因十八皇子胤衸之死触怒父亲康熙;3、夜晚窥伺康熙御帐,使康熙误以为他要行悖逆之事。在长久以来的失望和愤怒累积下,康熙在布尔哈苏行宫彻底爆发,以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驯”为由正式废除胤礽的太子之位。

康熙剧照

但很快,念及孝诚皇后诞育之功,康熙顿生悔意,但皇帝金口玉言又岂能说改就改,于是他在同年十一月十四这天于畅春园宣谕群臣让众人群策群力选出一位新的皇太子出来,实际上是为重新选胤礽为太子找了一个很好的借口。

然而,当时却很少有人能想到这一点,反而在阿灵阿、王鸿绪等人的暗箱操作下,群臣纷纷建议立八阿哥胤禩为储君。结果可想而知,康熙帝严词拒绝。而此时表面看似不显山不露水的胤禛,却坚决地站到了二哥胤礽这一边,力促复立胤礽为太子,虽然当时康熙并未作出直接回复,但胤禛在他心中,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胤禛剧照

第二,韬光养晦,不露锋芒。

相对胤禩处处想高人一等锋芒毕露,胤禛自通晓事理起便秉承“韬光养晦,不露锋芒”的宗旨,尤其是在太子胤礽首次被废、诸皇子蠢蠢欲动之时,更需要时刻保持一个沉着冷静的心态和给人一种安于现状的对外形象,他素以“第一闲人”而自居,崇尚佛学,与世无争。一方面,除十三阿哥胤祥之外,胤禛与其他兄弟都能基本保持距离持平的友好关系;另一方面,通过在父亲面前树立良好形象博得父亲欢心的同时,暗中积蓄力量巩固实力,静待最佳时机。

团队精良,众志成城

1、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相对于八阿哥阵营当中的九阿哥和十阿哥而言,胤禛团队的皇子们实在是强太多。仅以十三阿哥胤祥为例,在他身上,人生由低迷转为扶摇直上再到急转直下,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练就明晰的洞察力和敏锐的判断力。这位从小就因志趣相投而和四哥情比金坚的人,不仅比亲兄弟还亲,而且在立场上,不论甘苦,始终与胤禛站在一处誓死相随,这也是为什么雍正甘愿为其多次破例(连跳四级封亲王爵、生母被连追三级封号为皇贵妃且与康熙合葬景陵、去世后特许无需避雍正名讳仍未胤祥、首开先例入祀贤良祠)的真正原因,真正印证了那句老话: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胤祥剧照

2、文臣武将,团结一心

除了有情比金坚的好兄弟,胤禛团队当中,还有献言献策决胜千里的各位文臣武将。元老级重臣张廷玉、隆科多,平乱定勘的年羹尧,胸无点墨但为官有道的李卫,足智多谋的戴铎,众人齐心合力众志成城,在胤禛扩充实力的道路上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所谓在精不在多,与胤禩团队成员甚广但良莠不齐相比,胤禛阵营的每一位成员都可独当一面且团结一心,故最终的成功实属必然。

小结:

纵观胤禛当皇子的45年时光中,虽然因出身卑微而没有得到父亲过多关注,在夺嫡事件中也远远不及太子胤礽与八阿哥胤禩风头正盛,但其正是凭借不露锋芒善迎上意,在与诸兄弟保持良好距离的同时,也达到了无形之中逐渐获得其父好感的效果。

1721年(康熙六十年),时年44岁的胤禛奉父亲之令前往盛京拜谒祖陵,冬至又代父祭祀于南郊。种种迹象表明,他已然成为康熙心目中可承继帝位的最佳人选之一。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在父亲驾崩7天之后,45岁的胤禛于太和殿正式继位。虽然在缵承统绪颇受争议以及继位后对待兄弟冷血无情,但韬光养晦勤勉治国亦是不争的事实。他由本不被看好的劣势一举逆袭,成为夺嫡事件的最后胜利者。

我是“史海甄客百晓生”,一个资深的历史迷,如果认可我的回答,欢迎大家多多关注并支持,谢谢各位!


史海甄客百晓生


胤禛之所以能在“九子夺嫡”中获胜,其隐忍的性格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其次,其他皇子争夺太子之意太明显,引起了康熙的猜忌。最终胤禛渔翁得利,荣登大宝。

雍正精明干练而又隐忍

因为康熙对各个皇子都时刻提点,还让他们在朝廷里担任差事,这也造成了除了太子之外,其他皇子也都精明干练。雍正才开始的时候,并没有显露出争夺太子之位的意图,这也使得胤禛前期可以保存自己的实力。等到后来太子被废之后,太子之位空悬,这才使得胤禛生出了夺嫡之心。

但是胤禛一直都是用一种比较温和的方式在争夺,皇八子胤祀就是因为争夺得太明显,被康熙所厌恶,胤禛也吸取了这个教训。等到后来大阿哥胤褆被圈禁、太子二次被废、皇八子胤祀无望太子之位,在剩下的皇子中,已经没有人是胤禛的对手。最后的这个桃子,让胤禛摘到了手中。

康熙对孙子弘历的喜爱

康熙对弘历的喜爱也是独一份的,“圣祖(康熙)见而钟爱,令读书宫中”。而且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无论是读书还是武功,都是非常有天赋。这让康熙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后来康熙带着弘历去木兰围场打猎,把熊打倒之后,本来让弘历前去查看。弘历刚上去马,熊突然又站立起来。这只熊被康熙用枪射杀,而弘历没有受到伤害,康熙认为乾隆的“命贵重”。

据传,康熙对乾隆的八字测算过,认为乾隆是大富大贵之人,并且会长寿。再加上乾隆允文允武,自然是好的皇帝接班人。这在明朝也有先例,朱棣的太子肥胖,连走路都成问题,朱棣一度想要废掉他。但后来大学士解缙以“好圣孙”规劝,终于使得朱棣打消了废除太子的念头。后来朱棣的孙子继位之后,果然出现了“仁宣之治”。康熙也有这样的想法,最后也证明康熙的做法是对的,清朝的“康乾盛世”历来为人称道。雍正之所以能登基为帝,也借助了儿子的一部分力量。

雍正可以匡扶康熙晚年执政的缺失

康熙晚年已经倦政,许多政事虽然想处理,已没有那个精力,但是康熙对这种情况是十分忧虑的。官吏贪污、土地兼并严重,如果长此以往,会动摇大清的根基。所以康熙需要他的继位人,能够匡扶他晚年执政的缺失。大力整顿吏治,抑制愈来愈烈的土地兼并问题。

雍正继位后,也果然没有让康熙的愿望落空。雍正摆出一副不惜一切的架势,大力整顿与改革吏治,改土归流、官绅一体纳粮等等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土地兼并的速度,澄清了吏治。雍正的这些措施,虽然显着刚烈,但无疑延长了清朝的气数。“康乾盛世”的出现,雍正是其中关键及重要的一环。

综上所述,“九子夺嫡”中雍正之所以能胜出,就是他的能力、眼光超出其他皇子,摸清了康熙的好恶,选择了对自己最有利的竞争方式。再加上儿子弘历的加分,康熙想要找一个严峻的继位者收缩自己的“仁政”,皇帝的宝座便慢慢向胤禛倾斜。在这个过程中,胤禛显示了高超的政治斗争经验以及那种为了目标甘于隐忍的性格,这是雍正取得最终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他也像大阿哥、八阿哥那样急不可耐,说不定也早就出局了。


飞熊说历史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皇十四子胤禵以“大将军王”之名,统帅十万大军代父出征阿阿勒泰准格尔部。春风得意的他自以为此次得胜班师,太子之位自然是囊中之物,然而正当他走到甘肃,便惊闻康熙皇帝驾崩了,而即位的并不是他,而是他的四哥胤禛。至此这场从康熙十四年到六十一年,整整持续了47年的九子夺嫡之战,正式落下帷幕。四皇子胤禛大获全胜,从其封号雍亲王及其名字各取一字,改元雍正,是为雍正皇帝。



受命回京的皇十四子胤禵并不买哥哥的帐,觐见拒不下跪,他打心底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历史上围绕九子夺嫡也有过种种探讨,其中与胤禵一样,不解怎么就是“四爷”胤禛当了皇帝?

一、太子之位炙手可热,极易阴沟翻船

康熙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爱新觉罗家族创业速度极快,不到半个世纪就从长白山搬到了帝都,各项规章制度承袭明朝,唯独立太子还是一片空白。譬如皇太极的皇位是大哥代善立挺来的,又如顺治帝的皇位也是宗室贵族与议政大臣妥协的结果。而康熙本人由于得过天花(以后不会再得),很幸运地拿下皇位,因此在他21岁的时候,便破天荒地立了个太子,算是清朝开国以来头一回。



康熙选中的是嫡长子胤礽,满蒙皆无这个传统,之所以这么做,其实是康熙假借汉人礼法治国,从而拉拢汉人士大夫的一种政治姿态。要知道明朝万历皇帝与众大臣闹出的“争国本”,立不立嫡长子竟可以使文官们要死要活公然对抗皇权。这在康熙十四年(1675年)是绝不允许出现的,适逢平三藩之乱,康熙需要满蒙汉高度的政治团结。

只不过这胤礽可能骄横惯了,两岁被立为太子,身边不乏趋炎附和之人,以至于他的弟弟皇十八子胤祄因病夭折时,这个做大哥的却摆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让十分重视亲情的康熙非常生气。尽管皇家亲情,但逢场作戏还是必要的,胤礽大概政治情商低,在受到父亲的严厉斥责后,竟然敢顶嘴,大为光火的康熙在一次巡猎时,以其偷窥皇帝帐篷,意图谋不轨为由,直接把太子给废了。



当了33年太子的胤礽被废后遭到了监禁,手下被一网打尽。后来康熙回心转意,复立胤礽为太子,但这位太子不知怎么想的,骄奢依旧如故,结党变本加厉,甚至把手伸到了地方,公然索要贡物和美女。康熙忍了三年,再次废太子,这次亲太子的步军统领托合齐成为牺牲品,被下狱处死,挫骨扬灰,算是给废太子来了个杀鸡儆猴,宣告了胤礽太子之位“死刑”。

二、“八爷党”落井下石,惨遭康熙踢出局

要说太子被废,最开心的莫过于本就对太子这个位子有所想法的诸皇子们了。长子胤褆、四子胤禛、八子胤禩是最有力的竞争者,而三子胤祉是旧太子党成员,已然失势,九子胤禟、十子胤礻我、十四子胤禵围着八爷胤禩转,十三子胤祥则是四爷胤禛的小弟。其他皇子或年幼或淡泊名利,不在考虑之列。



最先耐不住寂寞露头的是长子胤褆,弟弟胤礽被废后,胤褆负责监管之责,他没有想到康熙废太子如此雷厉风行,误把这个临时任务当成要立他做太子的信号,于是他便多次以汇报为由试探康熙口风,对弟弟落井下石,结果被康熙识破,当即断言绝不可能立他为太子。撞了南墙的胤褆还不死心,于是便把老八胤禩拉下水,又到康熙面前大赞八子胤禩有多好,还表示愿替父杀胤礽,令康熙非常反感。

最关键的是,胤褆这个猪队友提到了一个关键人物——张明德,此人是个术士,曾预言八子胤褆“必大贵”。康熙将他抓起来刨根问底,发现张明德不仅看相,还提出解决之法(谋杀胤礽),服务相当周到,如此一来,八子胤禩便莫名得了个谋害太子知情不报之罪。这也成为后来胤礽复立的开始。

不久胤褆因“厌胜案”(扎小人诅咒胤礽)被革除王爵,彻底出局。而八子胤禩则败在一次官意调查中。



胤礽第一次被废后两个月,康熙召集文武百官询问册立太子之事,结果平日里八子胤禩非常爱与人结交,常常以讨好王公大臣为导向处理政务。比如清查“太子党”时,胤禩为收买人心,将一大批原本与太子交往过密的大臣悉数放过,准备草草结案,给康熙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康熙为此点评道,“八阿哥到处妄博虚名,凡朕所宽宥及所施恩泽处,俱归功于己,人皆称之。”

回到这次测评,尽管诸大臣纷纷表示“此事非人臣所宜言”,但康熙向大家保证“众意属谁,朕即从之”,表面上鼓励大家大胆直言,实际上隐藏着试探皇子与大臣结党之意。在大学士马齐、张玉书的走动下,众大臣联名举荐了看似春风化雨的八子胤禩,也就坐实了胤禩存在拉帮结派的事实。历史上子逼父让位的情况屡见不鲜,隋炀帝杨广、唐太宗李世民都是借此上位的,康熙对此非常清楚,不仅因为皇位继承人绝对不是靠讨好大臣获得的,更因为皇子与大臣勾连,有可能威胁到自身安全。

随后,八子胤禩被削去贝勒爵位,降为闲散宗室,保举他的大学士马齐被撤职拘禁,王鸿绪被责令退休。

三、夺嫡之争多险恶,猥琐发育才是高招

胤礽二度被废后,康熙决定耐心等待,仔细考察后再作定夺。这一考察就是十年。

九子夺嫡看似凶险无比,明争暗斗,但只有四子胤禛看破其中奥秘,最佳的上位之路并不是争先恐后地跳出来被他的父皇狠狠地踢出局,而是猥琐发育,踏踏实实做好自己。明初朱元璋打天下,便是依靠“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逐步发展壮大,最后夺得了天下。在这一点上,胤禛与老朱有异曲同工之妙。



与擅长逢迎的八子胤禩不同,胤禛在政务上是个狠人。在一次陪同康熙出巡时,康熙对鄂伦岱等人结党非常生气,由于鄂伦岱是国舅爷佟国纲的儿子,包括康熙自己的生母和皇后也都是佟家的人,鄂伦岱对皇帝的批评非常不以为然。胤禛见此便说,“乱臣贼子,自有国法。若交与臣,便可即行诛戮”。刑不避宗亲,在亟需各路支持上位之时不怕得罪人,胤禛魄力可见一斑。

四子胤禛平时作风正派,无丝毫劣迹,与康熙的培养有关。康熙曾说,“惟四阿哥朕亲扶育,幼年时微觉喜怒不定。至其能体朕意,爱朕之心,殷勤恳切,可谓诚孝”。背后的寓意便是,四子胤禛是康熙自己与皇后一手带大的,胤禛有现在这番正气优秀,也有自己的一份功劳。而胤禛21岁便受封贝勒,31岁受封亲王,他的弟弟胤禵则一直是个贝子,好不容易混上了“大将军王”,还是个临时“三字王”,比亲王差的不是一点半点。再者,康熙去世前,四子胤禛就已经承担了代父祭祀盛京(今沈阳)三大陵、冬至祭天等重要大典活动,实质上认定了胤禛就是储君。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六十年(1721年)胤禵代父出征,表面上看这是对胤禵的信任,实际上康熙任命了年羹尧负责后勤保障,而年羹尧正是四子胤禛的小舅子。



这就说明,一旦四子胤禛即位,胤禵妄图以军权对抗,亲向四子胤禛的年羹尧便可以立即中断大军的粮草,造反也就无从谈起了。

尽管胤禵以拒不下跪表示不服,但承继大统的胤禛已经是最终赢家,他以此为由惩罚了这个不乖的弟弟,让他到遵化为康熙守陵,九子夺嫡宣告结束。而胤禛也凭借“藩邸40余年,凡臣下结党怀奸、夤缘请托、欺罔蒙蔽、阳奉阴违、假公济私之习,皆深知灼见”,力推新政,将大清国力推向巅峰。


春秋正义


在康熙末年虽然有九龙夺嫡一说,但是真正的能够登上皇位的人并不多。尤其是后期太子二度被废,大阿哥也被幽禁之后,真正有可能登上皇位的,只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和十四阿哥胤禵。

大阿哥本来处于比较有利的位置,因为古代讲究嫡长子继承制。太子胤礽本来是嫡子,但是他被废之后失去了继承皇位的资格,大阿哥作为长子就有天然的优势。不过大阿哥也可能是过于急切想当太子,表现的实在是太愚蠢,居然提出要杀太子,触怒了康熙。结果皇储之位没有抢到,反而被幽禁起来了,早早就失去了登上皇位的可能性。

八阿哥胤禩是康熙所有儿子中最优秀的,但正是因为太优秀了,结果在群臣推举他为太子的时候,让康熙皇帝都感到了威胁。结果康熙甚至怒骂了他,导致他基本上也与皇位失之交臂。在太子两度被废之后,康熙事实上并没有合适的人选,他对自己的儿子都太不满意。

十四阿哥胤禵也是能力比较强的一个,康熙一度也比较看好。在西北发生战事的时候,他封十四阿哥为大将军王,率军西征,应该有锻炼和考察十四阿哥的意思在里面。不过当时康熙年事已高,可能已经等不及了,虽然十四阿哥能力很强,康熙觉得他还是不大适合,其他方面也没有太合适的人选,所以康熙一直没有定下继承人。

本来康熙如果还能多活几年的话,十四阿哥还是有很大的可能的,不过康熙到了快要死的时候了,又见着了四阿哥的儿子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康熙皇帝对弘历非常的满意,四阿哥虽然在康熙眼中不大合适当皇帝,但是能力还算比较强。传位给他,再由他传位给弘历,这应该是康熙心中所想的。

所以四阿哥胤禛在康熙末年,由于他的儿子弘历非常的出色,打动了康熙,最终得以继承皇位。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雍正自身条件,是让康熙觉得满意的!是九子争夺皇位,但最终结果取决于康熙!


百饰皮草


康熙在二十二岁的时候就册立了皇二子胤礽为皇太子,三十三年后,胤礽被废为庶人。这就让其他的皇子们看到了希望,开始蠢蠢欲动,但是康熙却在半年之后又把胤礽重新立为皇储,由于胤礽的性格暴烈、驭下寡恩,康熙又在三年后把他废了。

从第二次废太子之后,直到康熙去世,他都再没有择立太子。花甲之年的康熙“羸瘦已甚”、“步履尚难”、“心悸不安”、右手已经不能写字只能用左手,在群臣们的请柬声中他也没有立储。但是这却挡不住众阿哥、众大臣们的分党立派、明争暗斗。

一、夺嫡派系

“九子夺嫡”的主角是九个阿哥,分别是:阿哥爱新觉罗·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他们也分成了不同的派系,分别有:

1、大阿哥胤禔

康熙立二皇子胤礽为皇太子,使二皇子成为了众皇子的众矢之的,与大阿哥胤禔、八阿哥胤祀之间的芥蒂越来越深,而他的皇太子被废除了与自己的性格有关还和这些兄弟们的阴谋有关。

胤禔是庶出,是最早蓄意夺取太子之位的人,而康熙也非常宠爱这个大儿子,给他委派了很多重要的事务,比如看似上次亲征都带了他,还让他代替自己祭祀华山、管理永定河工等。他是大阿哥,又知道康熙并不喜欢胤礽,所以企图谋取皇太子之位。

胤禔迷信巫术,想要借助喇嘛做法咒死胤礽。在康熙废除胤礽之后,胤禔再也按捺不住心里的欲望,把父皇让他保护错当成了要立他为皇太子的暗示,还火上浇油的要让康熙处死胤礽,还有其他的夺嫡行为也猖狂至极,在康熙看来是“凶顽愚昧”,“不谙君臣大义,不念父子之情”。难以接受,更不是康熙心目中太子的人选,最后被判定为“乱臣贼子”,严加看管了起来,胤禔的夺嫡之路就此终结。

2、八阿哥胤祀

他是夺嫡中最具实力的人,康熙的兄长裕亲王在世的时候曾经夸奖胤祀“八阿哥心性好,不务矜夸”。其实,胤祀的为人就是谦和,能够礼贤下士,在皇子总是名声较好的额一个。

与九阿哥胤禟、十四阿哥胤禵来往密切,他的身后是康熙的舅父兼岳父的佟国维,支持者有佟国维的儿子隆科多,鄂伦岱、阿灵阿、揆叔等人。在第一次废太子之后,康熙曾经让众臣推荐一个皇子,满汉大臣都推举了八阿哥胤祀。因为曾经大阿哥胤禔也向康熙推荐过八阿哥,康熙把八阿哥也视为大阿哥的同党,所以最后没有立八阿哥胤祀为皇太子,而是严加防范起来。

3、四阿哥胤禛

胤禛可谓是众皇子中城府最深的,他当然也有对权利的欲望,也想成为皇太子,但是他能够含而不露。在胤礽一次被废之后,是由胤禛负责看管的,对于废太子,四阿哥很是关照,不管他是真的出于兄弟情义,还是做给别人看的。康熙注意到了,称四阿哥是孝悌,“惟四阿哥性量过人,深知大义”的印象。

还在四阿哥的请求和解释下,针对他以前对四阿哥下过的“幼年时微觉喜怒不定”的定义不必记载在史书中,而专门下了谕令。

在第二次废除太子之后,阿哥们之间的明争暗斗又开始了,四阿哥很聪明,没有去明争,而是采取了暗夺。他与自己的支持者暗地里关注着朝廷里的一举一动,也关注着权臣们的动向。在《雍正王朝》的电视剧中,将胤禛夺取储位的经过描绘的淋漓尽致。

4、十四阿哥胤禵

同样置身于储位之争中的还有十四阿哥胤禵,他的才干是得到大家认可的,而且当时还有军功在身,就连比比他大五岁的九阿哥胤禟都称赞道:“胤禵才德双全,我弟兄内皆不如,将来必大贵。”后来受到挫败的八阿哥也成了十四阿哥的支持者。

在胤禵被康熙任命为抚远大将军之后,很多人认为他就是皇太子的候选人,胤禟都说“现今出兵,皇上看的也很重,将来之皇太子一定是他”。其实这一切都是八阿哥在储位之争受挫之后转而支持的结果。虽然是这样的努力,但最后胤禵距离康熙严重的 皇太子标准相差甚远。

二、四阿哥胤禛取得胜利的原因

1、谨慎行事

“小心驶得万年船”是有根据的,“九子夺嫡”这个漩涡中的皇子们各个都是有着较强能力,有着政治野心的,要想在这里面站稳脚跟,那就得谨慎小心,因为你的一举一动在别人的眼里都可能是整死你的把柄和借口。

虽然康熙为了限制皇子植党,规定“非本王门上之人,俱不许到别王子阿哥处行走”,但是事实上许多皇子都在暗中破坏着这一规定,而有些皇子颇为明目张胆,四阿哥胤禛却是极为小心,他最终拉成了包括年羹尧、隆科多在内的小集团,虽然人不多,职位也不高,但是却是关键性职位,内有步兵统领隆科多,外有川陕总督年羹尧。

2、勤奋才能让人看得见

“国之大事,在祀在戎”。根据《清圣祖实录》和康熙朝的《起居注册》记载统计:

胤禛参加二十二次 , 胤祉二十次 , 胤禔十七次 , 胤祺十五次 , 胤裪十二次 , 其他皇子都在十次以下 。四阿哥胤禛参加的次数最多,而康熙让皇子们参加这些活动就是要训练皇子们的办事能力,培养他们对天地神袛的崇敬,对祖先的孝心,对大臣们的关怀和爱惜。这就跟上课一样,经常逃课的肯定会不及格。

而且,在国家大事和宫中事务上胤禛参与的也多,在众多阿哥中,只有四阿哥胤禛是康熙亲自抚育的。

3、宽仁大量

在看管废太子胤礽的时候,胤礽想让康熙知道自己并没有弑逆之谋的心,让大阿哥胤禔代奏,但是大阿哥却因为承担责任不敢,最后在胤禛的担保下才敢上奏,使康熙去掉了胤礽脖子上的枷锁,这在众皇子中还是影响挺大的。康熙也说是孝悌之举。


除了以上三点之外,四阿哥胤禛还善于玩弄两面派手法,外弛而内张,以瞒人耳目,欺骗康熙。在那个封建统治的年代,至高无上的皇权才是最终目的,最后,他胜利了,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经过煎熬努力之后的得到。


历史中简堂西域鹰眼


胤禛能够以一匹黑马的姿态从九王夺嫡中脱颖而出,其实就在于做事刻薄。

做事刻薄这四个字,出自于康熙对他的批评。既然如此,康熙何以还会因此而让他继承大统,坐上皇帝这个位置呢?



康熙晚年的政治生态。

从康熙四十七年始,一直到他生命结束,我们把这段时间界定为康熙晚年,问题应该不大。

在康熙四十七年间,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那就是废太子事件。太子胤礽被废,太子之位高悬,所有人的目光都在盯着,看谁能独占鳌头,坐上此位。

然而,康熙似乎对此事并不上心,他更关心的是朝中错综复杂的政治生态。自他在位以来,一向以宽仁治国,然而到了康熙后期,宽仁却成了宽纵,时政弊端凸显,吏治混蚀不清,到了必须要下重手整治的地步。

于是,他着手追比国库欠款,缉查刑部大牢冤案,企图以此为突破口,刷新吏治,整顿朝纲。可是,他很快就发现,朝野上下存在各种势力,相互交织,仿佛结成了一张无形的网,给自己寄于厚望的改革帶来了莫大的阻力。

这让康熙感到了恐惧,面对这样的局面,自己竟然无力破局。这是以一代英主自居的康熙所不能想像的。长此以往,大清王朝危矣。这绝对不是用来耸听的危言。

于是,在认识并权衡了这些利弊之后,他决定引蛇出洞,希望能以此来找到这些势力的幕后黑手。而这诱饵,就是废太子之后虚位以待的太子之位。

果不其然,老八胤襈跳了出来,康熙亳不犹豫,施于重拳将他打压下去。此时再回头看,真正能够继承大统的人选,只剩下了老四胤禛和老十四这一对同胞兄弟。



老四和老十四,选谁?这是一个难题。

事实上这两人一开始并非自成一派,老四被认为是太子党人,而老十四和八爷党搞得火热。当太子被废,八爷出局之后,他们得于进入康熙的视野。

从个人喜好来看,康熙对老十四的喜欢远胜于老四,有一件特例可以说明康熙对老十四的恩宠到了何种程度。

在康熙的诸多王子之中,老十四是唯一一个年过十八还能和自己的福晋住在宫中的人。即便是太子胤礽,也从未有过如此殊荣。归其原因,还是因为在武功一道,老十四颇有乃父之风。

我们都知道,康熙在文治武功上颇多建树。武功相对于文治,更利于表现和凸显,加上老十四自小聪明伶俐,再看看老四胤禛的冷面无趣,康熙自然对老十四要亲近许多。

而说到行事作风最不像康熙的王子,那非老四莫属。康熙曾批评他(喜怒不定,做事刻薄),从中就可以看出他对老四的态度实在不怎地,不说恶劣,至少谈不上喜欢。

然而,当康熙在整顿改革频频受挫之时,恰恰是做事刻薄的老四,给了他眼前一亮的感觉。

首先是江南赈灾任务的圆满完成,紧接著在追比朝廷欠款一事上,所有王子都推三阻四,认为这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差事,老四却二话不说,一手揽了下来,眼见大功告成之际,只因太子胤礽的擅作主张,致使功败垂成。

即便如此,老四的敢于任事,勇于担当的作风,还是给康熙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于国家大计来说,个人的喜好简直就不值一提,否则,处处皆学康熙的老八就不会遭到康熙的无情打压。

也许,就是在此刻起,康熙的心里开始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自己之后,大清朝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继承者,来保证政权得于平稳地延续下去?



选择雍正的不是康熙,而是时势。

关于继承者的问题,本来在康熙朝最不成问题的事情,却因太子胤礽的无能成了康熙要面对的最大问题。

至于康熙为什么最终选择了雍正来继承大统,我们可以看看康熙对九王夺嫡中的九王的评价,也许就能找到我们所要的答案。

所谓的九王夺嫡,大阿哥自成一党,因魇镇太子被拘于宗人府永远圈禁,虽有心夺嫡,却看错形势,以致最早出局。

二阿哥即废太子胤礽,一废太子时就己经决定了他的命运。以康熙的睿智,废立太子这等事关国运的大事,没有深思熟虑他是不可能贸然行动的,既然要废,就宣布了胤礽出局。至于后来太子复立再废,一是迫于形势,借太子党势力去制衡如日中天的八爷党。而更重要的是他需要太子党与八爷党斗出来的乱局,来引开所有人对老四胤禛的注意,让其远离是非,得于保全。

而老九老十附翼老八胤禩组成八爷党,看上去声势最大,实力最强,却从一开始就走错了路线。他企图利用朝野上下各种力量来逼康熙就范,以全自己上位之心,却忘了康熙乃是以文治武功开创了一代盛世的明君,位居中枢,大权在握,在他的字典里,从来就不会有屈服二字。



我们且看在康熙的眼里,老八胤禩是何等货色。

八阿哥处处学朕,可处处学得不像。朕以宽仁治人,他却以宽仁收买人心。朕对下面己是放纵过度,他却比朕还要放纵

从这段评语里,我们可以看到康熙已经意识到了自已宽纵治人对时局的危害。他既然不想让这种事态在自己之后继续恶化下去,那么,他要选择的继承人就必须在面对臣下违法犯禁之时,不再宽容大度不加约束,而是要一切从严无情压制。

而这样的人选,只有一个,那就是康熙眼中那个喜怒不定,做事刻薄的冷面王胤禛。

至于雍正篡改诏书的说法,几乎没有一点含金量。且不说这等重要的诏书必然是用满汉两种文字写就,单说这(传位十四子)也太儿戏了吧,你首先也得在这十四子前加一个皇字,在后面再写上名字。那么改成(传位于四子)自然就无从谈起。

而康熙对老十四是有过评论的,我们且看:

十四阿哥,整兵经武,很见成效。可是他胆子太大,而胸襟狭小,用于治兵,尚需谨慎得当,用于治国,则必然坏事。

由此可见,康熙从来就没有想过让老十四来继承大统。

他要的是一个敢于任事,做事刻薄,能够刷新吏治,纠正自己晚年为政过失的人,而这个人,只能是雍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