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項羽沒有烏江自刎而是逃逸後捲土重來,楚漢之爭結局會怎樣?

十里春風喜相逢


楚漢之爭是劉邦與項羽爭天下的戰爭,劉邦依靠著大將軍韓信、彭越以及項羽的之前手下大將英布等人,一舉擊潰項羽,垓下之圍項羽軍走投無路,最終西楚霸王項羽帶著幾百個殘兵敗將來到烏江邊,無奈選擇自刎,後世感嘆項羽死的可惜,如果項羽肯過江,再途東山再起,然而項羽真的有機會東山再起嗎?

楚漢之爭的末期,劉邦和項羽本來達成一致,以鴻溝為界,各自退兵,就當項羽迎兵東歸的時候,無賴出生的劉邦撕毀協議,追殺項羽部隊,但是卻不項羽打的大敗。劉邦知道只靠自己是打不過項羽,於是說動大將軍韓信、彭越等人一起圍攻項羽

劉邦大軍5路一起合圍項羽,據說軍隊人數達到了60萬,而項羽只有10萬軍隊,項羽節節敗退,最終退到垓下。項羽在幾十萬的大軍合圍下不能突圍,加上糧食短缺,士兵們也沒有了戰心。

項羽想突圍,於是只帶著800人趁夜突圍,天亮漢軍發現項羽已經突圍,於是灌嬰率大軍追擊,最終在烏江邊上把項羽截住。只剩下幾十人的項羽被幾千人追殺,項羽不愧是戰神,殺死幾百人。

而烏江上有烏江的亭長準備好船在那等著,勸說項羽上船,以圖東山再起,項羽不肯上船,只是把自己的寶馬運上船,項羽自己覺得有愧江東父老,寧死也不回去。就這樣一代戰神項羽烏江自刎。

後世都可惜和埋怨項羽倔強,俗話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但是事實並非這樣,項羽即使過江也沒有時間集結與劉邦抗衡的大軍,而且也沒有那麼多人和糧草,匆匆忙忙迎接劉邦的60萬大軍最終結果還是敗,項羽知道自己再堅持只是徒勞,只會讓更多的人去送死,面對楚漢戰爭的這種敗局,即使神仙也沒法挽救西楚的滅亡。


小柒柒說


劉邦項羽之爭,就如同象棋上的對壘,楚河漢街分明,打的卻是智謀和心機。假如項羽渡過烏江,集結兵力,會不會勝利?結論是極難。原因如下:

1.當時的局面已定。垓下之戰,劉邦實力達到頂峰,地盤更是遠超項羽。如果項羽返回江東,那如何號召子弟,集結人馬,籌備糧草,指定策略談何容易?這些事絕非一日之功,更不要說反敗為勝了。而劉邦手下謀士如張良蕭何,戰將如韓信,都是漢之良才,何況兼有勝利之勢,士氣高漲,項羽若直面對手,毫無勝算。唯一戰略就是潛入山林,伺機而動。然而,劉邦未必給他這個機會。

2.項羽性格使然。項羽這個人霸氣十足,卻優柔寡斷。剛強有餘,柔韌性卻不足。按照道德經的說法,這樣的人“易折”。性格決定命運,他寧可選擇站著死去,也不會藏著苟活。我們看之前,打到咸陽,他不建都於此,非得“衣錦還鄉”。所以說他是極愛面子的,你讓他回家鄉苟延殘喘,估計也會抑鬱而終。

3.歷史證明成大事者善謀。劉邦這個人隱忍冷酷,為了目的不擇手段,而且善於用人。而項羽因為剛愎自用,很多人都離他而去,身邊缺少可用之才。只憑豪氣和個人武力是無法反敗為勝的。還有一句詩叫做“項羽原來不讀書”,說的是他不愛學習,全憑著先天條件(勇力,霸王舉鼎)和作戰天賦來開啟事業。叔叔項梁策略正確,能征善戰。以後范增提出擁立楚懷王之孫為王,方向也對。在鉅鹿之戰中,項羽成為了一時英雄,所謂72戰,戰無不勝。這一切都有利於項羽。但天賦不等於能力,在他稱為絕對主帥後,卻不善於用謀,最終走向失敗。

項羽不會籠絡人心,劉邦集團提出“約法三章”,不擾民眾。而項羽打下襄陽後屠城殺俘。在咸陽又是殺投降的子嬰,還屠殺燒城,這一切讓他很難取得天下。

因此,從各方面來說,項羽無法避免的走向自我毀滅的結局,即便是他逃回江東,也無濟於事,這是無法避免的命運。


及第君


項羽如果逃過烏江,也是無法取得勝利的!

1、項羽與劉邦之爭,當時項羽的實力雄厚,可以說是無可厚非的勝利者。但是他越打,劉邦的勢力就越大。最終,項羽陣營的人是死的死,傷的傷。更可悲的是來到烏江殺他,就是他以前的看部下。

2、楚國的會不會跟隨他與劉邦之爭,我想有一部分肯定會,但只是給自己家鄉帶來更多的災難而已。可以說是垂死掙扎!

3、項羽渡烏江,意味著楚漢之爭的格局,已經成為定型。


搏通經典


世間之事,不可能再重來一次,假如項羽沒有在烏江自刎,我想也只能逃得性命,不能再捲土重來!

宋朝著名詞人李清照的一首詩是專門寫項羽的: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楚霸王的霸氣和剛烈讓他最終選擇了自刎!假如他的思想能夠轉彎,先逃得性命,忍辱負重,我認為已經元氣大傷,很難再有作為。

假如渡江,項羽已經失去東山再起的條件,項羽原有的依仗已經基本瓦解,重要的謀臣和武將所剩無幾。一手好牌尚且打得稀爛,又焉能將一手爛牌打成王炸?

在項羽的陣營裡,曾經兵力佔優勢,也並非無可用之人,韓信也曾投奔於他,可是他既不用他,又在韓信逃跑的時候優柔寡斷。韓信在劉邦那裡充分發揮了他的軍事才能,才有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後話。

項羽性格上的缺點和用人方面跟劉邦的差距是比較大的。所以即使他渡江,也很難韜光養晦,獲得捲土重來的機會,因為他的對手是老奸巨猾的劉邦!

項羽剛愎自用,有勇無謀,假如渡江,即使不被劉邦趕盡殺絕,也只能苟且偷生

所有的成功,都必須有天時地利人和,項羽領導下的楚地,人心離散。加上項羽自身的性格弱點 ,才給了劉邦可乘之機,最終以弱勝強。

項羽在四面楚歌的情況下,勉強逃離,也沒有能力再組織更好的反擊!


好時光417


項羽還是一樣會失敗的,因為項羽已經失了民心。而劉邦不僅得民心,而且手下猛將如雲,得天下是遲早的事。


農村土鄉土味


歷史沒有如果,只有後果和結果,如果非要說說,項羽回江東又捲土重來,那隻會造成更長時間的戰亂,而項羽本身又是個好大喜功,愛美人勝過愛江山,所以奪取江山的還是劉邦


地磅裝載機秤皮帶秤丁


以下僅代表個人觀點

我認為,即使項羽沒有烏江自刎,楚漢之爭的結局也不會發生改變,頂多就是楚漢之爭的局面在維持幾年,主要是跟人物的性格處事有關。

項羽,西楚霸王,名籍,字羽,楚國名將項燕之孫,西楚著名的軍事家,“兵形勢” 的代表人物。項羽在垓下之戰時被劉邦所指揮的諸侯六十萬聯軍所敗,突圍至烏江後,自刎而死。

即使項羽在垓下之戰成功從烏江脫逃,但是也不會捲土重來了,首先是因為項羽狂妄自大,恃才傲物,這個從歷史所記載的“鴻門宴”之事就可以看出來,項羽的狂妄自大放走了劉邦,他不停范增的勸告,認為自己是一個戰神,一個小小的劉邦不足為懼,並且從此之後范增放棄項羽自立門戶,從而失去軍師為他謀劃,而且項羽並不是一個賢良的君主,只認為自己是對的,沒有自己的主見,誰說啥就信啥,實屬不是一個殺伐決斷的明主之軍。

項羽的恃才傲物,在烏江自刎這邊顯得尤為明顯,書中說到項羽自刎的描述是這樣的:“項羽被困之時說:“我從起兵到現在已經八年,經歷了七十餘戰,抵擋我的人都被我攻破,我打擊的人都表示臣服,未嘗敗北,遂稱霸天下,現在困於此,不是我不會打仗,而是天要亡我!今日是要決死戰了,我要為諸君痛快地一戰,必定要勝利三次,為諸君擊潰包圍、斬將、砍旗,讓諸君知道,是天要亡我,非我不會打仗。”

明顯的不反省,不認錯的態度,自己兵敗只簡簡單單歸咎於一句簡單的“天要亡我,嗚呼哀哉”!

劉邦,字季,沛豐邑中陽里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和軍事指揮家,漢朝開國皇帝。

劉邦為人處世圓滑,善於攻心,並且還有張良,樊噲這兩個非常忠誠的人跟隨,遇事會聽取意見,並不是一個獨斷專行的人,所以首先就具備了成為贏家的條件,佔據先機,雖然貪心,但是會示弱,在“鴻門宴”中,將能屈能伸表現得淋漓盡致,向項羽低頭認錯,擺低自己的姿態,讓驕傲的項羽放下嫌隙,放下殺心,並且劉邦是聽信了謀臣張良(雖然樊噲也有謀士頭腦,但是可能不如張良看的透徹)的意見,甚至是自己主動問的意見,才躲過一劫。雖說劉邦在登基稱帝之後,對這些元老級人物進行了疏遠遣散或斬殺,但是那都是後話,畢竟是成為皇帝后的為所欲為,天下獨大,沒人可撼動地位之後了。

所以從人物分析上,我就認為,項羽即使不會烏江自刎,但是捲土重來後成功的幾率也是小的。因為他自大狂妄,不會反省找自身原因。








h塵


估計依舊沒戲,將帥需會知人善用,項羽只有霸王之氣勢,卻不善用手下能人,不會克己之慾,入咸陽,火燒阿房宮,然後,漢劉邦雖貪慾頗多,卻在關鍵時知克己之慾,貪金貪銀卻不取,知人善用而不驕!


細雨敲荷shen玉印


項羽無用人之明,也無自知之明。又特別容易被道德綁架。結局一樣的


稜鏡的精神生活


並不會改寫,因為這些失敗其實是由項羽的性格決定的,項羽逃得了一時,也逃不過一世,劉邦遲早還是會追殺過來的。且做為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以多打少的圍殲戰,不要說六十萬的五路大軍,僅擅於征戰的韓信率十萬大軍也足以把江東踏平。項羽想在短時間內翻身,根本沒可能,所以結果不可能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