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和美團的恩怨究竟是怎麼回事?

佚名十一


2014年5月到2015年1月,美團在這段時間裡完成了共計10億美金的C輪和D輪融資。業界有傳言,這是由於美團核心團隊,尤其是王興本人對阿里的干預十分不滿,希望用這種手段平衡阿里的影響力。


新美大合併後,美團和阿里的矛盾變得更加難以調和。據《財經》報道,兩家合併成美團點評之後,王興專門去拜訪了馬雲,他表示前面有滴滴快的的成功案例:原來阿里和騰訊打得不共戴天,後面握手言和,都成為滴滴的股東,所以他跟阿里說美團非常希望可以同時得到騰訊和阿里的支持。但阿里認為,滴滴合併快的對阿里來說是一個非常失敗的案例,並表示不希望這種錯誤再次發生。


新美大合併後,阿里系的幹嘉偉也從COO變成了到店餐飲事業群總裁。而當美團點評在2016年7月再次進行組織架構調整時,幹嘉偉轉而“互聯網+大學”校長。這種無實權的職位也被某些業界人士解讀為:阿里系的幹嘉偉正在被邊緣化。隨後,阿里開始退出美團,而美團則以接受騰訊投資的方式,堅定的站在了“騰訊系”。


隨後,阿里加大了對口碑的扶持,並於2016年4月,領投了餓了麼的12.5億美元融資,此次融資後,餓了麼估值達到45.5億美元。阿里在本地生活領域,以及為本地生活進行引流的外賣領域,和美團形成了全面對抗。但是自從餓了麼在2016冬天發起了“冬季戰役”,並且美團以“春節不打烊”進行反制以後,餓了麼不論是在騎手數量還是其他財務數據上,都慢慢被美團甩在身後。隨後阿里在2018年併購餓了麼,阿里本可以用70億美金左右的價格完成這場併購,但由於美團在中間的“哄抬物價”,這個金額變成了95億美金。但即便阿里在此後將口碑和餓了麼合併,成立本地生活服務公司以後,依舊沒有遏制住美團瘋狂增長的勢頭。


王興在2019年接受了彭博社的專訪,在談及與阿里的競爭時,他表示:“我仍然認為馬雲是個誠信有問題的人”。王興指的是2010年支付寶的分離事件。彼時為了獲取國內支付許可證,馬雲未經董事會批准單方面決定切斷支付寶與阿里巴巴集團之間的協議控制關係,使其成為馬雲和謝世煌的個人控股公司。

雖然阿里的公關團隊第一時間就此事做出了回應,但我們可以看出,阿里和美團就像兩個逐漸膨脹的氣球。在有限的存量市場中,兩者從最開始時沒有直接業務重疊的“相敬如賓”,到如今的外賣、電影票、零售、出行,兩家公司的生態重疊越來越多,氣球越吹越大,互相擠壓。如今隨著支付寶的改版,氣球們終於被擠爆,本地生活服務的“兩軍對壘”格局正式成型。


謙啟管理評論


恩怨說來就話長了,我們從近往遠說起。

首先看下目前互聯網公司的市值排名,阿里和美團所在的位置,阿里第一,美團第三,雖然排名很近,中間還隔著六個美團,打架也不在一個量級上,怎麼出恩怨了呢?我來慢慢道來。

今年支付寶APP顏色變了,轉型數字生活平臺,看裡面的口碑頁面,完全跟美團一模一樣,很多人將其視為對美團的宣戰。沒辦法,阿里要進軍這塊領域的霸主正是美團。

去年美團CEO王興懟馬雲說他有誠信問題,同樣引起了業內譁然,主要說的是2011年馬雲沒在董事會批准下將支付寶從阿里巴巴剝離出去。這個剝離舉動當年的爭議性很大,我們按下不表。這不是王興第一次公開點評馬雲,不過應該是最後一次,因為馬雲退休了,後面跟王興一較高下的將是張勇。

我們再往前說,2015年應該是美團與阿里徹底決裂的一年,因為這一年,美團投入了騰訊的陣營,並和大眾點評合併。然後阿里重啟口碑,與美團對抗,相當於阿里和騰訊在O2O領域全面開戰。

2015年之前,美團其實是屬於阿里系的。裂痕越來越大的原因的關鍵點還是大佬馬雲和王興的性格,兩人都個性很強且喜歡掌控一切。早年間,阿里對美團很支持,好幾輪融資都有阿里系資本的影子,那些年阿里的美團打的是騰訊的點評,誰能想到最後竟然合併了。後來,阿里開始對美團在業務上進行干預,王興不高興了,自己一手拉扯大的孩子怎容得下別人指指點點,馬雲也不高興了,我阿里是有戰略佈局的,是強調中心化的,被投的公司只是阿里操作系統的插件,怎麼能不聽指揮。理念的不合,最終分道揚鑣。可能王興的性格更適合騰訊的生態吧,馬化騰就說過騰訊只是連接器,強調去中心化,被投公司互相保持著獨立和自由。

兩者之間在“本地生活”的戰鬥到底誰的勝算大呢?目前,一個在加速整合生態,一個繼續擴張邊界,兩者誰會最終勝利,誰會黯然退場,其實並不好說。不過這並不是普通老百姓關心的事情,我們只關心是不是又要有補貼大戰了,是不是又要有羊毛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