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敦之亂:門閥政治和皇權政治的初次交鋒

王敦之亂其實非常有意思,因為王敦第一次叛亂的時候士族是默許的,但是第二次的時候就遭到士族的強烈反擊。為啥士族發生這麼大的變化?而且王敦為什麼要發起叛亂?最關鍵的是王敦發起了叛亂,為啥他堂弟王導不支持?其實通過王敦之亂我們就能看出東晉內部最大的問題,那就是皇權政治與門閥政治的矛盾,王敦之亂其實就是門閥政治和皇權政治的初次交鋒。

皇權政治與門閥政治的矛盾促成了王敦之亂

司馬睿在江南的威望其實也不怎麼樣,東晉的建立可以說全靠著琅琊王氏的支撐,當時王導負責朝廷內部政策以及平衡南北士人的矛盾;王敦負責掌管軍事部隊,抵擋北方少數民族的衝擊。在建立東晉這件事上,司馬睿負責出名,王氏負責出力,所以東晉初期的格局就是:“王與馬,共天下”。但是東晉建立之後就出現了問題,該採納哪種政治理念?法制還是德治?皇權政治還是門閥政治?皇帝當然是想採納皇權政治了,因此司馬睿開始強化法制、削弱琅琊王氏的影響力,並且重用寒門人士(劉隗、刁協)、其他士族。

王敦之亂:門閥政治和皇權政治的初次交鋒


但是此舉遭到了士族的抵制,這個士族不止琅琊王氏,潁川庾氏也不滿意。為什麼?因為西晉的意識形態是儒家,主張以孝治理天下,士族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特權。但是現在東晉要改變意識形態,要走法家的路子,士族指定不能同意。在《世說新語》中有一條記載,司馬睿給太子一本《韓非子》,韓非子就是法家代表人物啊,很明顯司馬睿通過隔空喊話的方式透露出東晉要走法家的路子了。但是庾亮直接說:“申(申不害)韓(韓非子)冷酷無情,敗壞社會風氣,殿下不用去讀。”很明顯,在意識形態上潁川庾氏和琅琊王氏穿一條褲子,那就是堅決走儒家的路子,杜絕東晉統治者走法家的路子。原因很簡單,儒家吹捧的是:“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民”,只有做到這點了,士族才會有特權,才會永遠保持自身的特權。

意識形態之爭衍生了政治格局之爭,也就是皇權政治與門閥政治的矛盾。皇帝希望通過強化法制過渡為皇權政治,但是士族希望保持原有格局,將門閥政治鞏固下去。圍繞著一點,你能看清很多問題,王敦之亂其實就是皇權政治與門閥政治的初次交鋒。司馬睿通過扶持寒門人士打擊琅琊王氏,這一點惹怒了王敦。但是王敦並沒有直接反抗,他試圖拉攏劉隗,讓敵人變成朋友。但是劉隗很清楚自己的身份,一旦接受了王敦的拉攏,那皇帝肯定不會放過他,所以拒絕了王敦的拉攏。此時王敦和司馬睿的矛盾逐漸尖銳起來,司馬睿擔心王敦狗急跳牆,所以讓劉隗、戴淵領兵出鎮,說是防範胡人,其實就是針對王敦。

王敦之亂:門閥政治和皇權政治的初次交鋒


祖逖去世之後,司馬睿就失去了一大軍事臂膀,其他將領威望、兵力都遠弱與王敦,因此王敦決定發起叛亂。王敦的口號就是“清君側”,也就是針對劉隗等人的,並且表示只要殺了劉隗就會撤軍。對於此事各界態度也有點意思,首先皇帝肯定是大怒,這沒什麼說的;琅琊王氏中有部分人反對王敦,比如王導。但是也有人支持王敦,比如王含聞訊投王敦。;士族大多都是默許了王敦,溫嶠直言:“大將軍此舉似有所在,當無濫邪?”,也就是說士族認為王敦此舉是為了保持門閥政治,專門針對皇權發起的叛亂,也不算過分。看到了嗎,這幫人根本就不是為了什麼皇帝,只不過是想保持門閥政治罷了,都想掐斷皇權政治的苗頭。

第一次王敦之亂的過程

王敦的地盤是荊州,荊州西邊有巴蜀割據勢力,北邊有少數民族政權,荊州又非常富庶,在這種情況下荊州統治者必須有強有力的武裝,不然很容易被吞併。但是擁有強有力的武裝後荊州就很容易成為揚州的威脅,要知道荊州在長江上游,順江直下到揚州(建康)根本就沒什麼壓力。永昌元年,王敦正式舉兵向建康開赴,同時王敦拉攏甘卓。但是甘卓並沒有支持王敦,反而選擇攻擊王敦。甘卓此舉得到朝廷的讚許,並且被任命為鎮南大將軍,都督荊、梁州軍事。

王敦之亂:門閥政治和皇權政治的初次交鋒


王敦派魏又攻打長沙城,長沙守將司馬承要求甘卓攻打王敦,但是甘卓讓司馬承攻打沔口斷王敦退路,就這樣雙方誰也沒說服誰,錯失了寶貴的機會。

於此同時建康城內也出現了政治矛盾,那就是劉隗等人要求司馬睿剷除琅琊王氏。按照法律,琅琊王氏的王敦造反,那必定要誅殺三族。但是如果殺了王導,那王敦肯罷休嗎?現在尚且有談判的餘地,誅殺琅琊王氏之後那還有談判餘地嗎?最後司馬睿拒絕誅殺琅琊王氏,並且讓王導做前鋒大都督,準備迎戰王敦。事實上王導的軍事才能遠不如王敦,雙方的交鋒王導輸的一塌糊塗。

王敦兵臨石頭城的時候,原本打算攻擊金城,也就是劉隗。但是王敦下屬認為劉隗不好打,不如攻打石頭城,畢竟周札的威望震懾不住士兵,容易克服。於是王敦進攻石頭城,周札選擇開城門投降。司馬睿讓王導等人攻打石頭城,但是都被王敦打敗了。劉隗、刁協兵敗後去見司馬睿,司馬睿讓他們趕緊跑,結果刁協沒跑成,頭被人送給了王敦,劉隗則是跑到後趙。

王敦之亂:門閥政治和皇權政治的初次交鋒


隨後司馬睿讓百官去石頭城見王敦,並且升任王敦為丞相、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江州牧、封武昌郡公。之後王敦攻破建康之後還想廢了太子,以便自己專權。但是士族對此事比較反對,曾經支持他的溫嶠也極力反對,其原因就是避免琅琊王氏一家獨大。這個溫嶠就是士族的風向標,先是支持琅琊王氏掐斷皇權政治的苗頭,但是又阻止琅琊王氏一家獨大。

王敦之亂:門閥政治和皇權政治的初次交鋒


如果事情到此為止,那麼王敦也不會第二次叛亂,但問題就在於第一次叛亂的時候王敦殺了周札、甘卓、張茂等士人,周札是南方士人的代表,“吳士貴盛,莫與為比”,對江南士族統治進行了嚴厲打擊,同時專權時期大力提拔琅琊王氏以及心腹,導致北、南方士族上升通道變窄。而且此時司馬睿也死了,原本太子(司馬紹)上位。王敦曾經想廢了司馬紹,他與司馬紹的矛盾是無法調和的,於是司馬紹開始扶持外援(郗鑑)、反對王敦的士族。王敦其實也拉攏過郗鑑,但是雙方政治理念不和,所以沒能站在同一陣線。王敦的手下勸王敦殺了郗鑑,但是顧及到郗鑑是流民帥的地位,王敦放棄了。此事警醒了郗鑑,郗鑑開始和司馬紹密謀討伐王敦。

第二次王敦之亂的過程

王敦病越來越重,朝廷的討伐計劃也在持續醞釀。在這種情況下,王敦讓王應(王敦侄子)做武衛將軍,下屬問王敦昇天之後是否擁戴王應。但是王敦認為王應駕馭不住局面,很難成大事,所以提出了三個計策:

上策:放棄兵權,迴歸朝廷。

中策:退守武昌,擁兵自守。

下策:發動叛亂,顛覆朝廷。

王敦把顛覆朝廷列為下策,很明顯王敦認為這幫人成不了事,第一次叛亂是基於王敦的影響力才成功的,但是此時王敦已經快死了,而且士族也不太支持他,這種情況下很難成功。

司馬紹得知王敦病重之後決定討伐王敦,命王導為大都督、溫嶠守石頭城、郗鑑都督從駕諸軍事、蘇峻、劉遐、王邃、祖約、陶瞻等人,加入討伐王敦的行列。

王敦之亂:門閥政治和皇權政治的初次交鋒

當時王導帶領王氏子弟為王敦發喪,眾人以為王敦死了,一時間士氣大增。王敦雖然想要領兵作戰,但是他的身體已經不允許了,只能眼睜睜看著前線兵敗。最後王敦因病去世,王應秘不發喪,但是王應並沒有做出任何防範措施,只能節節敗退,後續就是王敦下屬被殺、王含溺水而死、王敦屍首被掛在建康,自此王敦之亂徹底結束。王敦雖然死了,但是王導卻啥事沒有,琅琊王氏仍舊站在統治高層。

王敦之亂的影響

王敦之亂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後趙趁東晉內鬥時期佔領了徐州、兗州、豫州等土地,同時因為平定王敦之亂產生了一批新權貴,比如蘇峻。蘇峻獲賞之後野心急劇膨脹,最後導致蘇峻之亂出現。但是對司馬氏來說,皇權並沒有得到延伸,皇權政治仍舊是一個夢。南北士族吃了王敦的屍體,填補了王敦系被剷除後的政治空白。同時這批人矢志不移的堅定門閥政治、阻擋士族一家獨大,之後謝安打擊桓氏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