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輦帝國的海上雄心

南方雄邦

注輦帝國的海上雄心


在今天的東南印度,從安德拉邦中部到次大陸最南端的科摩林角,這綿延一千多公里的沿海地區被稱作科羅曼德爾(Coromandel)。據說,這一名稱的詞源——“注輦人之地”(Cholamandalam),所指的正是南印度歷史上最為輝煌的帝國注輦(Chola)。十一世紀,在注輦帝國的鼎盛時期,它不僅是次大陸上最為得意的強權,甚至還曾向東南亞的馬六甲海峽出動海軍,發起了印度史上最大膽的一次遠征。


帝國崛起


注輦是公元前半島印度興起的三個早期王國之一(詳見本章第一節),其核心地帶位於富饒的高韋裡河(kaveri)三角洲。從三世紀開始,注輦曾先後被卡拉波拉人和帕拉瓦人征服,直到九世紀外來強敵日漸衰落,才迎來複興的機會。約850年,注輦國在坦賈武爾(Thanjavur)營建新都。此城位於高韋裡河三角洲的頂點,發源於德干高原,奔騰約一千公里到此的河水分叉為40餘條細流,灌溉了這片肥沃高產的沿海平原。這正是注輦崛起的物質基礎。


注輦帝國的海上雄心

高韋裡河(Cauvery或Kaveri)三角洲與坦賈武爾城(Thanjavur)


十世紀初,羽翼漸豐的注輦國開始了一百餘年的迅速擴張。在北上與原宗主國帕拉瓦的決戰中,注輦人奪得了第一次大勝。傳說,勇猛的注輦國王阿迪提亞(Aditya I)在戰場上一躍而起,擊殺了騎在大象上的帕拉瓦王,從而結束了帕拉瓦王朝,併吞並了其全部領土。阿迪提亞之子即位後,又率兵南下,把同樣有著悠久傳承的潘地亞王室從他們的首都馬杜賴驅逐了出去。據說潘地亞王子們被迫流亡錫蘭島,直到十三世紀才得以在故土復興。


當然,注輦人在崛起過程中也曾遇到過不小的挫折。大約在959年,當時次大陸的霸主,德干高原上的羅溼陀羅拘陀國王克里希那三世(Krishana III)在南征中擊敗了復興中的注輦王朝,並在面向錫蘭島的海邊城鎮拉摩什瓦拉姆(Rameshvaram)樹立凱旋柱,宣示自己的勝利。不過,受挫後的注輦人很快重整旗鼓,到了十世紀末,在德干高原上的強權勢力漸衰之時,半島地區的注輦國終於臻於鼎盛。次大陸最南端的半島地區第一次成為印度歷史的焦點。


阿迪提亞的玄孫拉賈拉賈一世(Rajaraja I,大約為985-1014年在位),一位充滿魄力的領袖,正式帶領注輦進入帝國時代。這位國王同時也是陸海軍大元帥,常率部隊親征。半島印度西海岸喀拉拉地區很快被吞併後,注輦海軍揚帆破浪,在隔海相望的錫蘭島(今斯里蘭卡)擊敗了當地王朝,控制了島嶼的北半部,並建立了泰米爾人的殖民地。馬爾代夫也在拉賈拉賈一世時期被注輦佔領。同時期的詩歌反映出了當時征服戰爭的血腥與殘忍——敵人的頭部如同瓜果一般,被大象踩碎;寺廟和王室的財產遭到掠奪,注輦王師的行徑如同盜賊。


注輦帝國的海上雄心

寺廟壁畫中的拉賈拉賈一世(右)與他的精神導師卡魯武拉(Karuvuruvar)


拉賈拉賈一世之子拉亨德拉一世(Rajendra I,大約為1014-1044年在位),可以稱得上是南印度歷史上武功最為鼎盛的君主。在次大陸,他成功將力量投射到中部德干和東北部孟加拉;甚至還突破了次大陸的界限,將帝國的勢力擴展到了東南亞的蘇門答臘與馬來半島。


此時,次大陸上另外三大權力中心(詳見本章第二節)的強權國家都業已衰落,半島印度的注輦帝國一枝獨秀。當拉亨德拉還是王子的時候,就曾率大軍北伐,重創西遮婁其王朝,一度攻佔其都城,並將今天邁索爾和海得拉巴附近的地區納入注輦帝國的勢力範圍。登基之後,拉亨德拉先是統一了錫蘭島,完成了其父的未竟之志,而後開始謀劃更為驚人的征服計劃。


1022到1023年間,趁北方相鄰小國(東遮婁其王國)王位爭鬥之機,拉亨德拉出兵干涉,將自己稱心的繼承人送上了王位。但這位注輦帝王的野心顯然不滿足於此,他的軍隊沿東海岸線北上(正是六百多年前笈多王朝海護王南下的線路),一路征服羯陵伽等地的小國,最終推進到恆河邊的孟加拉地區,與帕拉王朝國王馬希帕拉一世(Mahipala I)決戰。這支奔襲兩千公里的遠征軍奇蹟般取得了勝利,孟加拉人驚詫於這些說著奇怪語言的南方人竟有如此戰鬥力。為了紀念這場豐功偉績,拉亨德拉在坦賈武爾東北七十公里處營建新都“征服恆河的注輦人之城”(Gangaikondacholapuram)。銘文記載,他命令戰敗的孟加拉國王把恆河水運送到他的新都城,注入一座巨大的蓄水池中,作為“液體的凱旋柱”(Ganga-jalamayam jayasthambham),通過這一儀式,令泰米爾之地神聖起來。


注輦帝國的海上雄心

注輦帝國鼎盛時期的疆域(藍)和勢力範圍(紅)


海上雄心


此時的注輦帝國如日中天,不過拉亨德拉顯然沒有統一次大陸的野心——他仍受到中世紀國家孱弱行政能力的限制。但他的一個舉動令注輦帝國與其他中世紀曾經輝煌過的強權不同,而在印度歷史上具有特殊意義。那就是在公元1025年,拉亨德拉對東南亞室利佛逝國發動的海上征服戰爭。


室利佛逝(Sri Vijaya,在中國古籍中又譯作“三佛齊”)是由馬來人建立,以蘇門答臘島、爪哇島和馬來半島為基地的海洋帝國。這一國家大約形成於公元七世紀,受印度文化影響極深,其君主信仰佛教,而出土碑文也皆以梵文書寫。由於掌控航運咽喉馬六甲海峽,室利佛逝在很長時間裡壟斷了印度洋周邊地區前往中國的貿易線路,迫使通行船隻停泊繳稅。大批來自南亞、西亞和東非的奇珍異寶,如犀角、象牙、珍珠與香料都先彙集於此,再轉運中國等地。


在拉賈拉賈一世時期,室利佛逝和注輦保持著友好的兩邊關係。1006年,室利佛逝君主曾在注輦國的港口納加帕蒂南(Nagapattinam)捐建了一座佛寺,而拉賈拉賈提供了所需的土地。那麼,為何二十年後,拉亨德拉要發動戰爭呢?最簡單的解釋是注輦帝王對於四夷八荒的征服欲(Digvijaya);另一種說法是出於地緣政治競爭的考慮,當時柬埔寨的高棉帝國與馬來半島上的丹眉流王國(Tambralinga)發生衝突,而兩者分別向兩大強權注輦帝國和室利佛逝求助,因此注輦決定發兵攻擊室利佛逝。


不過,這場戰爭最可能的起因還是對貿易壟斷權的爭奪。中世紀半島印度的王朝一向很看重與中國的貿易往來,這也是王國的重要財政來源之一。早在九世紀,帕拉瓦王朝的官員就曾在暹羅地峽(今泰國境內)留下銘文,反映出在此處建立替代路線的意願,以擺脫馬六甲海峽之軛。注輦帝國崛起後,曾數次遣使前往處於北宋時期的中國,但在發展與中國的貿易上,仍然落後於坐享地利的室利佛逝。實際上,即使是在注輦帝國令室利佛逝臣服於己之後,對外國事務不夠了解的北宋官員,仍在年表記載中把注輦列為室利佛逝的藩屬國。


注輦帝王明顯表現出了控制海上貿易線路的決心,拉賈拉賈對錫蘭島和馬爾代夫的征服很可能也是出於這種考慮。完成這一目標最大的障礙就是室利佛逝對馬六甲海峽的鉗制。注輦如果可以反客為主,則不僅自己可以在貿易中取得主動地位,還可以搶佔中國和中東之間轉運貿易的豐厚利潤。為此,拉亨德拉最終派海軍遠赴近三千公里之外,對室利佛逝發動海上襲擊。


歷史學家根據泰米爾銘文等史料大致還原了這場戰爭的經過:注輦海軍先佔領了安達曼群島,作為中轉補給基地,而室利佛逝軍隊則在馬來半島北部的吉打(Kedah)佈防。但注輦人沒有選擇常規的進攻路線,而是暗度陳倉,從蘇門答臘島東南部的巽他海峽迂迴而過,直接襲擊位於蘇門答臘南部的室利佛逝首都巨港(Palembang),攻其不備。這座沒有防備的權力中心迅速陷落,室利佛逝國王被俘,王宮和寺廟被注輦軍隊洗劫。


首都失守令室利佛逝國內陷入混亂。注輦海軍接連攻破了多個蘇門答臘島和馬來半島上的沿海港口,其中包括守備森嚴的吉打城。注輦人並沒有佔領這些城市,而是像海盜一樣,在劫掠後迅速撤離。這種游擊戰術令室利佛逝軍隊非常頭疼,在整個戰役中處於被動地位,最終全盤皆輸。


注輦帝國的海上雄心

後世泰國繪畫中的“注輦軍隊襲擊吉打城”


得勝的拉亨德拉將室利佛逝國王之女納入自己的後宮。之後的幾十年裡,室利佛逝被迫承認注輦帝國的宗主權,並出讓更多的貿易利益。泰米爾商人在東南亞的勢力擴大,泰米爾貴族也開始在室利佛逝的宮廷中擔任要職。注輦帝國的這一次軍事冒險行動對印度-東南亞交流史產生了深遠影響。直到二十世紀,馬來地區仍有些小王公貴族以“注輦”(Chulan)為姓氏。


文化繁榮


注輦帝國和其他中世紀印度國家一樣,中央集權程度較低,地方享有很多自治權。帝國分為八、九個省份,省份之下設地區,地區管理的則是基層組織單位村莊。絕大部分人都生活在村莊裡。注輦村莊有一套選舉成立村委會的流程(Kudavolai),可以對村中的大小事務實現自治,而帝國的行政官員則只負責徵稅。廣大農業腹地帶來的可觀稅收,促進了帝國中心城市的繁榮。一部十世紀的泰米爾史詩中這樣描繪當時城市的場景:“城市居民的嗡嗡低鳴如海浪般翻騰……街道上的旗幟隨風飄揚如彩虹般七彩斑斕……說著18種語言的人民在此繁衍生息,密密麻麻地宛若聚集在果樹上的鳥兒。”


依靠雄厚的財力,注輦帝王修建了宏偉的帝國神廟。其中最出名的溼婆神廟(Brihadiswara),由拉賈拉賈一世贊助,大約建成於1010年。這裡是帝國神權與王權的交匯之所:國家的首席祭司負責掌管神廟的日常事務和附屬財產;在特殊節日或得勝凱旋之日,注輦帝王會在神廟中舉行盛大奢侈的紀念儀式,以展示君主的威望和不容置喙的合法性,挾神靈而令諸侯,馴服勢力範圍內的離心力量。


注輦帝國的海上雄心

神廟採用堅硬的花崗岩砌成,在寺廟的主殿聖所之上,有十三層高塔,整個建築高約63.4米,是現存最高的印度古代建築。在主殿走廊的牆壁上,注輦藝術家雕刻了溼婆的108種舞姿(其中27幅浮雕未完成),而牆壁上的壁畫展現的也大多是與溼婆相關的神話故事。


注輦帝王對印度教(尤其是溼婆派)的贊助刺激了宗教藝術的發展,其中青銅鑄造的神像尤為精美。舞王溼婆(Nataraja)是注輦帝王最心儀的神靈,他的青銅雕像巧奪天工,在優美的形象設計和精湛的鑄造技藝上都幾乎無可挑剔,是古代印度藝術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注輦帝國的海上雄心

舞王溼婆一隻腳踩在魔鬼的後背,開始他的“毀滅之舞”,世界將在他的舞蹈中燒為灰燼而後獲得重生。


當然,這些恢弘的神廟和精美的雕像並不能真實反映當時大多數人的生活狀況。中世紀印度人的生活並不比之前更為富裕。在印度教法典的日益普及下,部落民和賤民更是受到了粗暴的對待。注輦帝王耗費資源大興土木(不過神廟基本採用石材建造),試圖鞏固他們的皇家聲望,但最終也未能逃脫衰亡的命運。


十三世紀,注輦帝國各地藩臣紛紛獨立,相互征伐,半島印度硝煙再起。不過很快,這些王國在十四世紀基本都被北方來的穆斯林征服者所擊敗。此時南印度各印度教國家的君主才猛然發現,他們生存最大的對手不是彼此,而是另一個截然不同的宗教文明。


而在南印度遭遇伊斯蘭入侵者的一個世紀之前,北印度就已經處在穆斯林蘇丹的統治之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