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辇帝国的海上雄心

南方雄邦

注辇帝国的海上雄心


在今天的东南印度,从安德拉邦中部到次大陆最南端的科摩林角,这绵延一千多公里的沿海地区被称作科罗曼德尔(Coromandel)。据说,这一名称的词源——“注辇人之地”(Cholamandalam),所指的正是南印度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帝国注辇(Chola)。十一世纪,在注辇帝国的鼎盛时期,它不仅是次大陆上最为得意的强权,甚至还曾向东南亚的马六甲海峡出动海军,发起了印度史上最大胆的一次远征。


帝国崛起


注辇是公元前半岛印度兴起的三个早期王国之一(详见本章第一节),其核心地带位于富饶的高韦里河(kaveri)三角洲。从三世纪开始,注辇曾先后被卡拉波拉人和帕拉瓦人征服,直到九世纪外来强敌日渐衰落,才迎来复兴的机会。约850年,注辇国在坦贾武尔(Thanjavur)营建新都。此城位于高韦里河三角洲的顶点,发源于德干高原,奔腾约一千公里到此的河水分叉为40余条细流,灌溉了这片肥沃高产的沿海平原。这正是注辇崛起的物质基础。


注辇帝国的海上雄心

高韦里河(Cauvery或Kaveri)三角洲与坦贾武尔城(Thanjavur)


十世纪初,羽翼渐丰的注辇国开始了一百余年的迅速扩张。在北上与原宗主国帕拉瓦的决战中,注辇人夺得了第一次大胜。传说,勇猛的注辇国王阿迪提亚(Aditya I)在战场上一跃而起,击杀了骑在大象上的帕拉瓦王,从而结束了帕拉瓦王朝,并吞并了其全部领土。阿迪提亚之子即位后,又率兵南下,把同样有着悠久传承的潘地亚王室从他们的首都马杜赖驱逐了出去。据说潘地亚王子们被迫流亡锡兰岛,直到十三世纪才得以在故土复兴。


当然,注辇人在崛起过程中也曾遇到过不小的挫折。大约在959年,当时次大陆的霸主,德干高原上的罗湿陀罗拘陀国王克里希那三世(Krishana III)在南征中击败了复兴中的注辇王朝,并在面向锡兰岛的海边城镇拉摩什瓦拉姆(Rameshvaram)树立凯旋柱,宣示自己的胜利。不过,受挫后的注辇人很快重整旗鼓,到了十世纪末,在德干高原上的强权势力渐衰之时,半岛地区的注辇国终于臻于鼎盛。次大陆最南端的半岛地区第一次成为印度历史的焦点。


阿迪提亚的玄孙拉贾拉贾一世(Rajaraja I,大约为985-1014年在位),一位充满魄力的领袖,正式带领注辇进入帝国时代。这位国王同时也是陆海军大元帅,常率部队亲征。半岛印度西海岸喀拉拉地区很快被吞并后,注辇海军扬帆破浪,在隔海相望的锡兰岛(今斯里兰卡)击败了当地王朝,控制了岛屿的北半部,并建立了泰米尔人的殖民地。马尔代夫也在拉贾拉贾一世时期被注辇占领。同时期的诗歌反映出了当时征服战争的血腥与残忍——敌人的头部如同瓜果一般,被大象踩碎;寺庙和王室的财产遭到掠夺,注辇王师的行径如同盗贼。


注辇帝国的海上雄心

寺庙壁画中的拉贾拉贾一世(右)与他的精神导师卡鲁武拉(Karuvuruvar)


拉贾拉贾一世之子拉亨德拉一世(Rajendra I,大约为1014-1044年在位),可以称得上是南印度历史上武功最为鼎盛的君主。在次大陆,他成功将力量投射到中部德干和东北部孟加拉;甚至还突破了次大陆的界限,将帝国的势力扩展到了东南亚的苏门答腊与马来半岛。


此时,次大陆上另外三大权力中心(详见本章第二节)的强权国家都业已衰落,半岛印度的注辇帝国一枝独秀。当拉亨德拉还是王子的时候,就曾率大军北伐,重创西遮娄其王朝,一度攻占其都城,并将今天迈索尔和海得拉巴附近的地区纳入注辇帝国的势力范围。登基之后,拉亨德拉先是统一了锡兰岛,完成了其父的未竟之志,而后开始谋划更为惊人的征服计划。


1022到1023年间,趁北方相邻小国(东遮娄其王国)王位争斗之机,拉亨德拉出兵干涉,将自己称心的继承人送上了王位。但这位注辇帝王的野心显然不满足于此,他的军队沿东海岸线北上(正是六百多年前笈多王朝海护王南下的线路),一路征服羯陵伽等地的小国,最终推进到恒河边的孟加拉地区,与帕拉王朝国王马希帕拉一世(Mahipala I)决战。这支奔袭两千公里的远征军奇迹般取得了胜利,孟加拉人惊诧于这些说着奇怪语言的南方人竟有如此战斗力。为了纪念这场丰功伟绩,拉亨德拉在坦贾武尔东北七十公里处营建新都“征服恒河的注辇人之城”(Gangaikondacholapuram)。铭文记载,他命令战败的孟加拉国王把恒河水运送到他的新都城,注入一座巨大的蓄水池中,作为“液体的凯旋柱”(Ganga-jalamayam jayasthambham),通过这一仪式,令泰米尔之地神圣起来。


注辇帝国的海上雄心

注辇帝国鼎盛时期的疆域(蓝)和势力范围(红)


海上雄心


此时的注辇帝国如日中天,不过拉亨德拉显然没有统一次大陆的野心——他仍受到中世纪国家孱弱行政能力的限制。但他的一个举动令注辇帝国与其他中世纪曾经辉煌过的强权不同,而在印度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那就是在公元1025年,拉亨德拉对东南亚室利佛逝国发动的海上征服战争。


室利佛逝(Sri Vijaya,在中国古籍中又译作“三佛齐”)是由马来人建立,以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和马来半岛为基地的海洋帝国。这一国家大约形成于公元七世纪,受印度文化影响极深,其君主信仰佛教,而出土碑文也皆以梵文书写。由于掌控航运咽喉马六甲海峡,室利佛逝在很长时间里垄断了印度洋周边地区前往中国的贸易线路,迫使通行船只停泊缴税。大批来自南亚、西亚和东非的奇珍异宝,如犀角、象牙、珍珠与香料都先汇集于此,再转运中国等地。


在拉贾拉贾一世时期,室利佛逝和注辇保持着友好的两边关系。1006年,室利佛逝君主曾在注辇国的港口纳加帕蒂南(Nagapattinam)捐建了一座佛寺,而拉贾拉贾提供了所需的土地。那么,为何二十年后,拉亨德拉要发动战争呢?最简单的解释是注辇帝王对于四夷八荒的征服欲(Digvijaya);另一种说法是出于地缘政治竞争的考虑,当时柬埔寨的高棉帝国与马来半岛上的丹眉流王国(Tambralinga)发生冲突,而两者分别向两大强权注辇帝国和室利佛逝求助,因此注辇决定发兵攻击室利佛逝。


不过,这场战争最可能的起因还是对贸易垄断权的争夺。中世纪半岛印度的王朝一向很看重与中国的贸易往来,这也是王国的重要财政来源之一。早在九世纪,帕拉瓦王朝的官员就曾在暹罗地峡(今泰国境内)留下铭文,反映出在此处建立替代路线的意愿,以摆脱马六甲海峡之轭。注辇帝国崛起后,曾数次遣使前往处于北宋时期的中国,但在发展与中国的贸易上,仍然落后于坐享地利的室利佛逝。实际上,即使是在注辇帝国令室利佛逝臣服于己之后,对外国事务不够了解的北宋官员,仍在年表记载中把注辇列为室利佛逝的藩属国。


注辇帝王明显表现出了控制海上贸易线路的决心,拉贾拉贾对锡兰岛和马尔代夫的征服很可能也是出于这种考虑。完成这一目标最大的障碍就是室利佛逝对马六甲海峡的钳制。注辇如果可以反客为主,则不仅自己可以在贸易中取得主动地位,还可以抢占中国和中东之间转运贸易的丰厚利润。为此,拉亨德拉最终派海军远赴近三千公里之外,对室利佛逝发动海上袭击。


历史学家根据泰米尔铭文等史料大致还原了这场战争的经过:注辇海军先占领了安达曼群岛,作为中转补给基地,而室利佛逝军队则在马来半岛北部的吉打(Kedah)布防。但注辇人没有选择常规的进攻路线,而是暗度陈仓,从苏门答腊岛东南部的巽他海峡迂回而过,直接袭击位于苏门答腊南部的室利佛逝首都巨港(Palembang),攻其不备。这座没有防备的权力中心迅速陷落,室利佛逝国王被俘,王宫和寺庙被注辇军队洗劫。


首都失守令室利佛逝国内陷入混乱。注辇海军接连攻破了多个苏门答腊岛和马来半岛上的沿海港口,其中包括守备森严的吉打城。注辇人并没有占领这些城市,而是像海盗一样,在劫掠后迅速撤离。这种游击战术令室利佛逝军队非常头疼,在整个战役中处于被动地位,最终全盘皆输。


注辇帝国的海上雄心

后世泰国绘画中的“注辇军队袭击吉打城”


得胜的拉亨德拉将室利佛逝国王之女纳入自己的后宫。之后的几十年里,室利佛逝被迫承认注辇帝国的宗主权,并出让更多的贸易利益。泰米尔商人在东南亚的势力扩大,泰米尔贵族也开始在室利佛逝的宫廷中担任要职。注辇帝国的这一次军事冒险行动对印度-东南亚交流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直到二十世纪,马来地区仍有些小王公贵族以“注辇”(Chulan)为姓氏。


文化繁荣


注辇帝国和其他中世纪印度国家一样,中央集权程度较低,地方享有很多自治权。帝国分为八、九个省份,省份之下设地区,地区管理的则是基层组织单位村庄。绝大部分人都生活在村庄里。注辇村庄有一套选举成立村委会的流程(Kudavolai),可以对村中的大小事务实现自治,而帝国的行政官员则只负责征税。广大农业腹地带来的可观税收,促进了帝国中心城市的繁荣。一部十世纪的泰米尔史诗中这样描绘当时城市的场景:“城市居民的嗡嗡低鸣如海浪般翻腾……街道上的旗帜随风飘扬如彩虹般七彩斑斓……说着18种语言的人民在此繁衍生息,密密麻麻地宛若聚集在果树上的鸟儿。”


依靠雄厚的财力,注辇帝王修建了宏伟的帝国神庙。其中最出名的湿婆神庙(Brihadiswara),由拉贾拉贾一世赞助,大约建成于1010年。这里是帝国神权与王权的交汇之所:国家的首席祭司负责掌管神庙的日常事务和附属财产;在特殊节日或得胜凯旋之日,注辇帝王会在神庙中举行盛大奢侈的纪念仪式,以展示君主的威望和不容置喙的合法性,挟神灵而令诸侯,驯服势力范围内的离心力量。


注辇帝国的海上雄心

神庙采用坚硬的花岗岩砌成,在寺庙的主殿圣所之上,有十三层高塔,整个建筑高约63.4米,是现存最高的印度古代建筑。在主殿走廊的墙壁上,注辇艺术家雕刻了湿婆的108种舞姿(其中27幅浮雕未完成),而墙壁上的壁画展现的也大多是与湿婆相关的神话故事。


注辇帝王对印度教(尤其是湿婆派)的赞助刺激了宗教艺术的发展,其中青铜铸造的神像尤为精美。舞王湿婆(Nataraja)是注辇帝王最心仪的神灵,他的青铜雕像巧夺天工,在优美的形象设计和精湛的铸造技艺上都几乎无可挑剔,是古代印度艺术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注辇帝国的海上雄心

舞王湿婆一只脚踩在魔鬼的后背,开始他的“毁灭之舞”,世界将在他的舞蹈中烧为灰烬而后获得重生。


当然,这些恢弘的神庙和精美的雕像并不能真实反映当时大多数人的生活状况。中世纪印度人的生活并不比之前更为富裕。在印度教法典的日益普及下,部落民和贱民更是受到了粗暴的对待。注辇帝王耗费资源大兴土木(不过神庙基本采用石材建造),试图巩固他们的皇家声望,但最终也未能逃脱衰亡的命运。


十三世纪,注辇帝国各地藩臣纷纷独立,相互征伐,半岛印度硝烟再起。不过很快,这些王国在十四世纪基本都被北方来的穆斯林征服者所击败。此时南印度各印度教国家的君主才猛然发现,他们生存最大的对手不是彼此,而是另一个截然不同的宗教文明。


而在南印度遭遇伊斯兰入侵者的一个世纪之前,北印度就已经处在穆斯林苏丹的统治之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