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青年如果都不返城的话,现在的农村该是啥样子呢?

北大荒人108769822


看到这个题目,我马上想到许许多多关于知青下乡的电视剧,《北风那个吹》、《血色浪漫》、《我们的知青年代》等等。从电视剧中,让人们再次回顾看到了是那个时代的年轻人生活,许多年轻人后来都是想方设法的要回到城市。当年在梅花的村里就居住着五六个青岛知青,其中就有一位姓滕的,居住在梅花叔叔的房子里,后来也是早早的回青岛去了。但是,也有许多人留下来,成家立业,在这里扎根生活了。



首先他们的留下,会给农民的生活习惯,带来一个好的影响。农村人对个人卫生和生活卫生都不是那么讲究,特别是在过去那个年代,洗个菜不是洗的特别干净,洗个衣服也是三把两把,就算完事儿,更不注意早晚刷牙。而下乡的知青,他们对生活的质量是要求比较高的。如果他们一直生活在农村,那么对周围的人,在生活习惯上肯定会有较大的影响。另外,下乡知青的文化生活也是比较丰富的,每天干完活儿之后,都会利用休息的时候,有人在唱歌,有的在弹琴,也有的在画画,还有的在搞发明创造。这样因为知青的文化生活非常的丰富,那么对农村的孩子,尤共是青年人也是一种带动。所以农村的文化生活也会有着长足的发展。


知青留下对生产力提高能促进。下乡的知青都是一些城市的小青年儿,虽然从小没有干过体力活,来到农村参加劳动,那肯定是累的要命。但是他们都有文化,因为累他们就要想办法来改进生产的工具,减轻自己劳动的强度,提高劳动的效率,所以有不少的青年人,就把心思用到了搞农具的改进和研发,可以有效地提高效率累。更有一些经济头脑发达的人,他们就会利用所有的关系和点滴的时间,把农村里的一些所谓的土特产,运送到城市,再把城里的一些物品在运送到农村。在现代的社会,就属于搞活市场经济,可以使农村的经济得到更早的发展。


知青能真正的扎根农村,对农村的变化会有积极的带动作用。可是人都会向往美好的生活。 知青扎根农村,那肯定是要找农村媳妇。在许许多多的电视剧里面,都能呈现出一些知青在农村期间,与农村的姑娘谈恋爱,抓对象,而且还都有了孩子。因为知青的出生地与农村所处的地方相距很远,两个年轻人结合之后,所产生的后代更聪明,这也是对人类发展的一大贡献。

知青们已经过惯了那种轻松舒适的城市生活。在农村是很不适应的,所以绝大多数人都是想方设法的争取及早返回城市,再加上中国人都是故土难离,还是想回到他出生的地方,但是,也有许多人为了爱情或者是为了其它的也留了下来,在这里成家立业过得也挺不错。。


山村梅花


我母亲就是当年知青分到北大荒的,而我父亲就是当地的农民,当年母亲刚初中毕业,因为当时是1976年,正是知识青年下乡的高峰期,当时同母亲一起来到北大荒的还有近2000名全国各地的知青,他们都分配到了最艰苦的农场进行劳动改造。听母亲说,当时他们来的人大多数都是初中毕业,高中毕业的都很少,因为那时候还没有高考,所以没有大学生。

在1978年末的时候,知青改造政策被取消,很多有能力的知青都返城了,而像我母亲这种没有关系的农村人,想要返程有些困难,就这样我母亲留在了农场,后来就经人介绍认识了我爸爸,两个人也平平淡淡的走过了40多年,至于如果知青都留在农村是什么样?

个人认为知青确实是农村建设的主要力量,毕竟知青接触的知识层面要比农民高,而且觉悟也是很高,很容易接受新时代的事物,对于农村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母亲当年在农村的村委会干过农业技术推广员,因为很多农民对于种子化肥的认识程度都比较小,所以在经过讲解后,农民种的粮食都丰收了,而且质量也提升了,这就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作用。

如果全部知青当时不返城的话,相信现在农村的建设肯定会更上一层楼,像那些华西村、龙华村、生义村可能在农村会遍地开花的出现,但那只是设想,毕竟城市建设才是重中之重。


一起种植


那是1968年,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城市里的第一批青年上山下乡,城市人到农村去后,拿起锄头锄地,手上都磨的都是血泡,用肩膀挑水,肩膀上也会磨出血泡,但是他们没有退路,只能坚守在农村的阵地上,农村有青年点,也是过着集体的生活,在农村也尝到了酸甜苦辣咸,有的在农村已经入了党,加入了生产队的领导班子里。

如果这些上山下乡的城市青年,他们不回到城市去,那只能扎根在农村,会在农村也干出一番事业,在有生产队的日子里,过集体的生活,也会成为生产队的班子领导,也许当个生产队长,带领农民们走向致富之路,因为知识青年,他们是有文化的,把自己所学的知识,用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在农村也能干一份大的事业。

扎根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想扎根儿就得做出个样子,只能在农村搞对象,成家立业,真真正正成为农村的一员,从六八年开始上山下乡,到八零年生产队解体,七九年七九届毕业生,是最后一批,如果这11届毕业生,都在农村发展,也许现在会是又一种形象,在农村办工厂,在农村搞养殖场,因为他们的脑瓜是灵活的,知道变通一些事物。

七九届毕业生,现在已经快60岁了,假设在农村40年,那是又一番情景,农村的土地,也能分给这些知识青年,到时候也是农村的一员,也是走现在的道路,到城市去打工,或者在农村种地,跟农村人是一个样子的。


三农刚子


知识青年如果都不返程的话,现在的农村该是啥样子呢?

好一个假设,知识青年如果不返城,现在的农村还不是农村吗?可能有些农村变得更富有罢了。



都说造化弄人,农村大环境造就了农民的伟大,其实,农民有什么不好,知识青年来到农村,带来了新的思想,带来了新技术,在那样的年代这是一种创举,一种整体提升农村生活和生产水平的伟大措施,所以知识青年下农村,来改造大农村我认为是很有必要的。

那个年代,我们一穷二白,百业待兴,那些世代农民因为自身局限性始终跟不上社会的节奏,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量有为知识青年扎根农村,把自己的抱负播撒在美丽的农村里。



当然,大部分知识青年最后因为国家的需要,最后都返城了,为国家四个现代化继续做贡献。

到了现在,如今是农民大量进城,为国家发展,为城市建设贡献自己力量,这是一种回馈,还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我是三六五平凡之路,请关注我,我们一起进步。


三六五平凡之路


导读:知识青年如果都不返城的话,现在的农村该是什么样子。我认为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青年在农村如果不返城,就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干一辈子农活。

知识青年是一个群体,就是城市里面的知识青年下拨到农村。那时候的知青在农村居住在农民家里,白天和农民干农活,晚上给农民讲解一些文化知识。的确,在那个年代让很多农民的思想意识上有了提高的变化。

知青是一个时代,如果没有接到上面的号召,知青一辈子留在农村,那也只有务农。因为那时候我们还没有真正实现经济改革开放,还是以农业为主。知青也得吃饭,也得适应环境。最多是融入当地的社会中,成为农村的一份子,分土地,获得农村户口,成为一个真正的农民。

对比现在,我们的农村仅仅是在硬件条件上改变了很多,但是农民在农村依旧还是靠务农为生,即使有点技术的基本上也逃脱不了在种植和养殖行业。知青也不能改变什么农村,只能顺应潮流。知青活到现在的人,差不多也是古稀老人了。我认为他们的思想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我们的农村不会因为知青的留下变得更好。

我认为一个人也改变不了一个农村,一群人也改变不了时农村。因为我们社会的进步是在党的政策领导下前进的。如果知青当时不返城,他们会被当地同化,环境改变人,他们和现在的农民一样,知青的子女也会融入现在的农民工大军中进城务工。

知青不返城不符合社会的发展,毕竟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是靠知识来改变命运。所以知青返程是时代所需要的。

不知道你们是怎么认为呢?我认为我们的农村不会因为知青的不返城改变什么!欢迎关注作者,留言区发表你的高见!


小胡农视角


应该说,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为了解决城镇富余的劳动力的一种举措,我们当地在1972年以后,下乡的知青们或是通过应征入伍、招工进厂、推荐上大学等多种方式走出农村,到1972年底基本上都离开了农村。

而在农村留下的也有相当一部分知青,如果当年的知识青年都不返城的话,农村与城市间的关系就因为这些知青而更加紧密。毕竟这些知青都是来自于大城市,那里有他们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如果知青们都留在农村,肯定要和当地农村人联姻,那么这城乡间就会因为知青这个纽带成了亲家关系,以后的走动就会很频繁。

当时农村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住的是低矮的民房,文化落后,医疗水平等都比城里相差甚远。所以当时到农村的那些知识青年亲身经历了那个生活环境后,经过生产劳动,体会到农村人生活的不容易,下乡锻炼的同时,也是经过了一次洗礼。

撇开那些早已返城的知青不说,我们看看留在农村的这部分人。虽然当时知识青年是初高中学生,但对于农村人来说,那就是城里来的文化人。后来,留在农村的这部分人与当地农民结了婚。男知青找的都是村里数一数二的模样俊俏的农村女孩,女知青嫁的也是农村出类拔萃的农村男孩。而这部分人由于思想意识超前,有的当了村干部,后来逐步一步步提了起来。也有的在当地做了教师,一辈子教书育人。还有一部分人在改革开放以后,做起了生意。总之,留下的基本上没有人是平庸之辈。

要说这留下来的知青,都知道知识的重要性,所以你看看这部分留在农村的知青的后代,最后还是通过读书,考上大学后,又去了城里。因为不管在哪个年代,农村人基本上都是以跳出农门为荣的。

所以,如果知青们都留在农村不回城,留下的也只是他们这一代而已,下一代还会到城里生活,农村依然是农村,也变不成城市。当然,这个题只是一个假设,我们的这些也都是在假设的基础上展开想象。


建行渐远


“知识青年”这个词感觉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了,七十年代的时候知识青年下乡,一些有文化有知识的人来到了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不过城里的孩子有几个愿意一直呆在农村的,没几年大家都想方设法的返城,如果当初他们不回城的话,农村肯定还会有另外一番样子,要比现在文明、向上。

我们家乡这里原来也有知青,本来知青到农村是来上山下乡的,不过他们毕竟都是从城里来的,有的还来自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最少是初中以上文化,让有知识的他们来农村干农活又有点不忍心,所以我们这里过去知青还是比较有福气的,都安排在村里的学校教书。如果他们不回城,在农村教一辈子书,应该会有更多的农村孩子接受教育,了解外面的世界,丰富知识和文化,一旦文化和学识提升了,这方面带来的变化是不可估量的。

我相信如果有知青一直在农村生活,也会影响身边的人,讲卫生、懂礼貌、爱读书。知青们都来自城市,跟过去的农村人还是有区别的,他们爱干净、讲卫生,在礼仪礼节方面比农村人要注重的多,有他们影响身边的人,估计农村会比现在发展的快,形成一种人人爱干净、有礼貌的生活氛围。

其实人受身边人的影响还是很大的,虽然说每个人的性格都不同,而且也很难因外界而改变,但是周围人的潜移默化还是有效果的,如果身边都是些大老粗,那估计这个人也文明不到哪去,如果身边都是文化人,那自然而然的也会向他们学习,爱看书、爱研究,久而久之,粗鲁、不修边幅、不文明的现象就会减少,而积极进取、爱干净、讲文明的风气就会形成。

知识对人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不管是从胸怀、眼界、三观还是学识角度来看,知识对人的影响都是多方面的,有时候学习并不一定会短期内增长具体的知识技能,但是却能对人的思想观念起到潜移默化的终身影响。

现在有好多知青返回城市之后,也有了一定的成绩和作为,怀念在农村时候的生活,纷纷回到原来生活过的农村投资,带领大家一起脱贫致富,过上更好的日子。


一品小十六


知识青年如果都不返城的话,现在的农村该是啥样子呢?

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到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为了响应号召,成千上万知识青年,去到农村锻炼,所以这就有了1600多万知青上山下乡。这些人,用知识践行着当初的承诺,确实给当时的农村,注入了很多新鲜的血液,农业也焕发生机。确实有很大一部分人,因为上山下乡,改变了原有的价值观、世界观,就算是后来返回城市,也有了大的作为。
至于说,题目中的这个问题,确实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假想。如果这1600万知识青年,都没有返回城里,都留在了农村,那么现在的农村或许真的会有很大的改变。毕竟,那个时候,上山下乡的都是知识青年,他们身上有冲劲、闯劲,敢于担当作为。不能说是全部,至少有很大一部分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那些部分留下来,没有离开的青年,后来很多成为农村的中流砥柱。


指尖的村子里面,就有一个以前过来,没有再返回的,原因是结了婚、生了子。后来,这位青年,也就是村里的李大爷,就是村里的大队书记,带着村民搞致富。村里的水库,就是那个时候,带着村民一锹、一锹挖起来的,现在成为周边几个村的重要农田用水来源。十多年前,外地人过来承包,光是承包费现在就达到百万一年,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的集体收入来源之一。
不仅如此,很多时候,上山下乡的知青,更多的是带来敢闯敢冲的劲头。记得小的时候,父亲尝试种植百合果,找了很多专业书籍来看,有很多都是邻村知青的。如果真的如题目所说的那样,我们钥匙不考虑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如何如何,但是至少对农村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说不定,现在的农民,比城市更富裕,也说不定呢。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


指尖三农


知识青年也叫做知青,这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主要内容就是让知识分子从城市到农村或者到建设兵团或者边疆守卫,从工作的锻炼中体会中下农的辛苦,从而提高知青的吃苦耐劳精神,这个政策从1968年开始到1978年末结束。很多人一直都有一个疑问,那就是知识青年不返城的话,现在农村该是什么样子?

其实小农人想说的是,当时下乡的主要知识分子只是初中和高中,他们虽然在当时是知识分子,但对实际的农村发展只是顺势而应,毕竟当时的知识力量还没有现在这么强大。而且当时真正返程和留在农村的基本是五五开,对于当时的知青来说想要回到城市是需要很强大的人际关系,而那些没有人际关系的基本都是留在了农村,所以现在很多老一辈农村人都是当年的“留守知情”。

当年知青因为有文化,很多人都当上了村里的骨干,在农村实行全面脱贫的时候,都是这些有知识的知青带头进行,现在农村之所以能有如此大的发展,多数都是依托当年那些留守知青,因为他们的知识和政策相匹配,在实施起来也是非常快,如果当年知青都不返程的话,现在哪是农村哪是城市还说不定呢。

以上这些都是个人想法,如有不妥可以评论区留言哦!


布衣小农人


知识青年如果都不返城的话,现在的农村该是啥样子呢?

近代农村出现的知识青年下农村是时代的产物,是当时建设农村必然需要,我们要肯定知识青年给农村带来的推动作用。

我国从1966年就开始有知识青年去农村了,那个时候人们叫去农村知识青年为“知青”,所以后来才有知青一说,很有历史时代感的称呼。最后一批知青是在1977年,这十年期间有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来到农村,把他们(她们)的聪明才智播撒在农村的热土上。

后来,国家在1977年恢复了高考,于是很多下乡的知识青年抓住机会,参加高考,继续深造,离开了农村,去城市读书,后来就留在城里工作了。

也有很多知识青年放弃了城里好生活,就留在农村里,与农村当地人联姻,就把根留在农村了。

农村也挺好,如今农村发现迅速,农民安居乐业,生活质量也提高了,相比城里人压力要小的多。

这些农村的变化离不开当时知识青年给农村带来的改变。



关注农民,一起学三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