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的契丹人,現在還有嗎?

讀書郎筆記


現代學者從已經挖掘出土的契丹古屍身上截下一塊骨頭,進行DNA檢測,然後跟今天中國境內各民族對比,發現中國東北達斡爾族的基因跟契丹人最為相似。清朝末代皇后婉容就是達斡爾族。這個民族在金朝滅亡以後,屬於東北女真各部中的野人女真,清朝時也編入八旗。

在清朝時期就有人認為達斡爾族是契丹人的後代,清朝人把達斡爾的酋長稱為契丹酋長。因為他們的語言、風俗、習慣,很多都跟契丹人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他們東向拜日,舉火燒天,狩獵、馴鷹,生活生產也跟契丹人很相似。達斡爾人酷愛下圍棋,但是他們的圍棋跟我們今天的圍棋的形式不一樣,而與遼墓中出土的圍棋十分相似。

因此有學者認為,達斡爾人很有可能是契丹人的後代還有一個證據是達斡爾人供奉一尊神,叫作庫烈兒佛。實際上庫烈兒是一個人,八百多年前率領契丹人北遷的首領的名字。所以專家學者們認為,契丹人除了融入其他民族之外,可能還有一部回到了東北,世世代代生息繁行了下來。如果說契丹人有直系後裔的話,就應該是現在中國東北地區的達斡爾族。這個結論普遍被人接受。

後來學者在距離契丹老家萬里之遙的雲南,發現了契丹人的後裔,大概有十五萬人。這些人自稱為“本人”,他們現在的民族成分劃成漢族了,但是這些人很有可能是當年跟隨蒙古軍南下,留在當地的契丹人的後代。1990年,研究者對今天的雲南地區進行了一番調查,發現當地的本人有很多姓,但他們都在各自的姓氏前面加上兩個字ー一阿莽,如阿莽蔣、阿莽李、阿葬趙,明清以後才把“阿莽”倆字去掉。


本人的體格特徵與當地雲南人也有明顯不同,身材比較高大。調査還發現,本人的墓碑上有契丹小字。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一戶人家裡發現了一部家譜,此人姓蔣,就是原來的阿葬蔣,這本家譜叫《勐板蔣氏家譜》,記載了這個家族的變遷,裡邊有這麼幾句話:“蔣氏祖先姓耶律氏,名阿保機,創建遼朝,為金所滅。後裔以阿為姓,又改為葬。”

遼國滅亡之後,他們用阿保機的名字的第一個字做姓,阿姓。後來覺得太明顯,就改成莽姓。“在元初,隨蒙古車隊南征有功,授武略將軍之職。明朝洪武年間,因麓川平細叛有功,分授長官司,並世襲土職。後又經歷數代,改為蔣姓。”


這個族譜清楚記載了蔣氏家族的由來:我們是耶律阿保機的後代,遼亡之後就改姓阿了,後又改姓莽,在元朝南征有功,授我們武略將軍職,明朝初年又幫助明朝平叛有功,做世襲的土司,後來改為蔣姓。


專家還發現了一座蔣氏的宗祠,祠堂的正門是開在東牆上的,完全符合契丹人東向拜日的傳統,祠堂匾額上刻有篆書“耶律”二字,左右一副對聯:“耶律庭前幹株樹,莽蔣祠內一堂春。”明確表明了這些人是契丹族的後裔。而且在祠堂的牆壁上發現了濃郁的北方草原風格的繪畫,那個地方位於亞熱帶,絕不可能有這種草原風光,那裡的人可能也都沒見過草原,憑想象是不可能描繪得如此生動進確的,一定是他們祖先世世代代傳下來的。先祖告訴後代,


當年我們就住在這樣的地方,他們才有可能把草原風光保存在壁畫裡現代歷史學家和人類學家一致認為,在今天的中國,保留契丹人基因最完整的,或者說如果契丹人有直系後裔的話,應該是東北的達斡爾族和雲南的本人。


鄜延路節度使李


契丹源自一個古老的民族,他的根脈從未斷過,並且一直延續至今。契丹人的發展大致經歷瞭如下一條路線:東胡(戰國)——鮮卑、烏桓(東漢至南北朝)——契丹(唐朝至五代十國)——大遼、西遼(五代末、北宋至元朝)——達斡爾人(遼國皇帝衛隊斡爾朵軍的後裔)。

如今,契丹人後裔主要分佈於國內三個區域。

一、遼東。明末清初建立雅克薩城,曾被沙俄佔領,後被清朝收復。如今他們大多數人聚居在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

二、新疆。清順治年間,達斡爾人分別被編入索倫部落二十九佐領及達斡爾十一佐領。乾隆年間,索倫部被派往新疆伊犁霍爾果斯駐防,達斡爾人攜家人在萬里之遙的新疆定居。

三、雲南。遼亡後,天祚帝八弟阿育率部轉戰西南,最終於雲南一帶定居,現有人口近10萬,他們一直珍藏著19個契丹小字與一幅青牛白馬圖。

感謝朋友們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契丹人早就已經不存在了。

隨著遼朝的滅亡,契丹人已經全部融入其他民族,包括北方的漢族、蒙古族、滿族還有西北的哈薩克人、吉爾吉斯人等的部分人群,都有契丹人的DNA。

契丹曾經佔據過北方的中原,所以隨著遼朝的瓦解,絕大多數契丹人口必然都會融入漢族,這是無可置疑的。

此外,契丹是東夷的後裔,與蒙古族是近親,且都為北方的遊牧民族。因此,遼朝滅亡後,還有一些契丹人與蒙古人聯姻,兩者融合在一起。

當然,更不用說一些東北的少數民族,如滿族、達斡爾族等,也有可能有一部分是契丹人的後裔。

除此以外,契丹人還經營了中亞。

例如,在在中亞哈薩克人的中玉茲乃蠻部中,就有一些契丹的人口。

由於哈剌契丹王朝的這段歷史,所以有很多吉爾吉斯人也有契丹的血統。除此以外,在北高加索的諾蓋人、烏拉爾山一帶的巴什基爾人中,也有契丹的後裔。

但總的來講,契丹雖然融於各民族,但已經不存在契丹人了。


HuiNanHistory


2004年以來,在有關專家用DNA技術認定達斡爾族及雲南阿、莽、蔣姓“本人”為契丹族後裔的消息公佈於眾之後,阜新成為解開契丹源流問題的“重地”。日前,中國醫學科學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部分專家利用DNA技術解開了契丹族消失之謎:達斡爾族與契丹有最近的遺傳關係,為契丹人後裔。雲南的阿、莽、蔣氏“本人”與達斡爾族有相似的父系起源,也是契丹族後裔。

而如今,這個一直令歷史學家困惑的歷史之謎終於被破解,DNA技術解決了達斡爾族和雲南阿、莽、蔣姓“本人”的源流問題。經過古標本的牙髓和骨髓中用硅法提取的線粒體DNA可變區比較,顯示出了準確的結論:達斡爾、阿、莽、蔣氏“本人”都是契丹後裔。

至此,專家們做出這樣的結論和比喻:元代蒙古人建立橫跨歐亞大陸的蒙古大帝國時,連年征戰,頻繁用兵的契丹人被征服,分散到各地,有的保持較大的族群,如達斡爾族作為民族續存保留下來,有的則被當地人同化了。後者是最難尋找的,因為,契丹族一千多年來一直保持著“外婚制”,所以純粹意義上的契丹人已不復存在了。經過不斷地遷徙、隔離和融合,多數契丹人如扔在大海中的冰一樣融化了,用一個專業術語命名即“分子意義上的後裔”。



東吉足球


公元907—1125年間,中國北方有一個國家,那就是遼國,由契丹人建立,享國祚200多年之久,中國歷史上,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只有清朝比它存在的年限長。916年,耶律阿保機稱帝,年號神冊,建國號契丹。947年,改國號為大遼。1124年,中京決戰失敗,耶律大石率部西遷。1125年,遼國為金所滅。1132年,耶律大石稱帝,史稱“西遼”。1218年,西遼政權為蒙古所滅。

遼全盛時,疆域從東北至今日本海黑龍江口,北至蒙古國中部的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帶,西到阿爾泰山,南部至今天津市的海河、河北省霸縣、山西省雁門關一線與北宋交界,與當時統治中原的宋朝相對峙。契丹國力強大,以至於當時西方國家以外契丹就是中國。所以,直至今天,俄羅斯、伊朗、土耳其等國扔把“契丹”作為對中國的稱呼。契丹國力鼎盛之時,有900多萬人口,周邊的西夏、北宋及草原部落紛紛向其進獻歲幣。

但就這樣一個赫赫大國,最後也難逃滅亡的結局,最終為崛起的女真所滅。之後便逐漸銷聲匿跡,契丹人彷彿集體消失了一般,它們究竟去了哪裡呢?

契丹的本意是“鑌鐵”,來象徵契丹人頑強的意志和堅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可嘆鑌鐵遇到了金,呼啦啦似大廈將傾,只十年不到,就被金國給掀翻,轉身成為了金國人的奴隸,反轉之勢,讓人瞠目。

遼國滅亡後,一部分契丹子民在耶律大石的帶領下遠走西域,創建了西遼帝國,稱霸中亞地區。由於長期對外戰爭,西遼的國力逐步走向衰落,於1218年西遼被鐵木真蒙古大軍所滅。

西遼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周邊民族多如牛毛,作為人口少數的契丹人和漢人,與當地佔多數的回鶻人、突厥人長期相處、通婚,適應了當地的習俗,逐漸融合於回鶻或其他突厥民族中。

而原先遼國疆域內的契丹人則主要流向了這三個方向:

漢化融合

金國滅遼後,一部分契丹人散落各地,為了避禍改為漢姓,逐漸被北方漢族及其他民族同化融合。如蒙古國宰相耶律楚材父子雖然的契丹人,但卻是地地道道的儒者,完全漢化了。

改名易族

在大興安嶺地區的達斡爾族被認為是易族改名後的契丹人,達斡爾的意思是“原來的地方”,也就是故鄉。幾百年來,在茫茫大興安嶺,清澈的嫩江,遼闊的呼倫貝爾草原交匯的地方,達斡爾人曾在這裡繁衍生息。

當地的一個傳說引起了民族史學家們的興趣:幾百年前,一支契丹軍隊來到這裡修邊堡,從此便在此定居下來。這支軍隊的首領叫薩吉爾迪漢,就是達斡爾的祖先。

這個傳說把達斡爾與契丹聯繫在一起,但傳說中的故事會是歷史的真相嗎?早在清代就有人提出達斡爾源於契丹,也有現代學者通過比較研究契丹族和達斡爾族的生產、生活、習俗、宗教、語言、歷史,找到了大量證據表明,達斡爾人是繼承契丹人傳統最多的民族。通過DNA技術的相關實驗表明,契丹與達斡爾族有最近的遺傳關係。

遷徙雲南

蒙古在攻打金國的時候,有部分契丹人歸附蒙古政權,跟隨蒙古大軍南征北戰,向南到了今天雲貴地區。

施甸,是雲南一個原本默默無聞的山區小縣,卻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吸引了民族學家的注意。人們在這裡發現了一個仍在自己祖先的墳墓上使用契丹小字的特殊族群,統稱“本人”。 據史書記載,契丹原先沒有文字。公元920年春正月,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下令創制契丹大字,這種大字是採用漢字加以簡化或增添筆劃而成的。除了契丹大字之外,還有一種契丹小字,據史載是皇子迭刺創制的。

  在施甸縣由旺鄉的一座“本人”宗祠裡,人們發現了一塊牌匾,上面篆刻著“耶律”二字。“本人”說,這是為了紀念他們的先祖阿蘇魯,並表明他們的契丹後裔身份。

  歷史上確有記載,阿蘇魯是投靠蒙古的契丹後裔,他的先祖曾參加西南平叛戰爭。

但如何證明北國的達斡爾人和南疆的“本人”就是契丹人後裔呢? 一門新興的技術為解開這個千古懸案帶來了希望。縱然歷史已被遺忘,文字已經失傳,語言已經改變,在契丹後裔的血液中,總還會有一種記憶在流淌,那就是基因。現代科技沒有解決不了的難題,傳說只能是線索,科技才能下定論,這也叫證據。

施甸,是雲南一個原本默默無聞的山區小縣,卻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吸引了民族學家的注意。人們在這裡發現了一個仍在自己祖先的墳墓上使用契丹小字的特殊族群,統稱“本人”。 據史書記載,契丹原先沒有文字。公元920年春正月,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下令創制契丹大字,這種大字是採用漢字加以簡化或增添筆劃而成的。除了契丹大字之外,還有一種契丹小字,據史載是皇子迭刺創制的。

  在施甸縣由旺鄉的一座“本人”宗祠裡,人們發現了一塊牌匾,上面篆刻著“耶律”二字。“本人”說,這是為了紀念他們的先祖阿蘇魯,並表明他們的契丹後裔身份。

  歷史上確有記載,阿蘇魯是投靠蒙古的契丹後裔,他的先祖曾參加西南平叛戰爭。

但如何證明北國的達斡爾人和南疆的“本人”就是契丹人後裔呢? 一門新興的技術為解開這個千古懸案帶來了希望。縱然歷史已被遺忘,文字已經失傳,語言已經改變,在契丹後裔的血液中,總還會有一種記憶在流淌,那就是基因。現代科技沒有解決不了的難題,傳說只能是線索,科技才能下定論,這也叫證據。

專家們先在四川樂山取到了契丹女屍的腕骨,從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取到了有墓誌為證的契丹人牙齒、頭骨,在雲南保山、施甸等地採集到“本人”的血樣,從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旗和其他幾個旗和縣提取到了達斡爾、鄂溫克、蒙古族和漢族等人群的血樣。在完成古標本的牙髓和骨髓中用硅法提取的線粒體DNA可變區比較後,他們終於得出了準確的結論:契丹與達斡爾族有最近的遺傳關係,為契丹人後裔;而云南“本人”與達斡爾族有相似的父系起源,很可能是蒙古軍隊中契丹官兵的後裔。 

征戰、遷徙、融合……隨著時間的推移,多數契丹人終於如同匯入大海中的水一般,不再作為一個單獨的民族存在了。 


神州萬年


看過這方面紀錄片,好像是央視的吧,雲南發現了元朝契丹將領的墓碑,還有後代的家譜世系,大概有幾千人吧,都改了漢姓,生活習慣與漢族無異。

史料記載,遼國起源於契丹八部,國破後其中一部大賀氏向北遷移,回到了白山黑水的最初發源地,這一支就是現在的達斡爾族,而且一些流傳下來的契丹語音文字能夠通過達斡爾族翻譯出來,這樣更加佐證達斡爾族與契丹的親緣關係。

另外,通過應用現代DNA分析技術,比對了雲南契丹人、達斡爾族和契丹古墓中遺骸的基因信息,實錘了雲南契丹人和達斡爾族是契丹人直系後裔的論證。


Bao


有!

契丹人大多融入其他中國北方的民族,如女真族、蒙古族等,還有一部分發展成當今的達斡爾族,和雲南的一個叫做“本人”的群體。雲南施甸的古墓裡發現了契丹文,這就從側面說明了當時的契丹人遠遠的遷徙到了雲南,並沒有在北方一直生存下去,專家表示當時有不少的契丹人跟隨忽必烈去雲南,所以今天在雲南發現契丹人的後裔也是有可能的。




數據歷史


契丹原意是鑌鐵,說明這個古代民族具有鐵一般的意志。《魏書》記載北魏王朝與北部各民族交流情況,第一次提到了契丹,於是很多人就認為契丹人據今有1400多年曆史,但實際古契丹族可能歷史更長,但苦於沒有史料記載,所以就以《魏書》這個記載為主。後來契丹八個部落被耶律阿保機統一後,建立大遼帝國,並雄距中國北方二百多年。隨著遼國的滅亡,契丹人也神秘的消失了,讓人陷入無限遐想。

現在遼國當年的屬地上,還能發現遼寺、遼塔等遺蹟,以及遼國皇族和貴族的墓葬。但契丹人去哪了?一時間眾說紛紜,雖然遼國是一個保持民族性非常好的朝代,後來滅亡後也抵擋不住被其他民族同化的命運。今天看客就以正史中遼國皇族那些人為主線,去追尋一下契丹人的蹤跡。

1.金國滅掉遼國後契丹人蹤跡。1122年,當時遼國的大臣耶律餘睹看到天祚帝昏庸無道,就想立天祚帝的兒子晉王接任皇帝,沒想到還沒行動就露餡了,於是耶律餘睹就帶一幫遼兵投降金國,這一部分契丹人後來又在耶律餘睹的帶領下反金,去投靠西夏,被西夏所殺,於是分化出的這部分契丹人被西夏收降,或者四散逃脫都有可能。

耶律餘睹投降金國後,天祚帝很來氣,就殺了兒子晉王耶律敖魯斡,這引起遼國貴族和遼軍不滿,一部分契丹人又逃亡金國,或被金國收納,或逃入山林。

但隨後天祚帝又帶一部分契丹人逃入夾山。當時金國內部亂套了,不知道天祚帝死活,一些大臣就投降宋朝,或投降金國。1125年,天祚帝被金國完顏婁室抓獲,三年後死在金國。從遼祚帝滅亡的這段過程看,有四部分契丹人降的降、逃的逃。所以大部分契丹人歸附金國,成為金國的臣民。

2.西遼時期契丹人蹤跡。1124年,天祚帝不聽耶律大石勸阻後,與金國開戰,耶律大石一看遼國大勢已去,就召集了二百多個殘兵敗將向西逃去,並一度控制了蒙古和新疆一部分。總算為契丹人保留了一部分火種。耶律大石建立西遼後,繼承了遼國很多制度,並將勢力繼續向西延伸,並且在現在的吉爾吉斯坦境內建都,成為中亞的強國。

這二百多人的契丹種子就留在了中亞地區,進一步與蒙古、回鶻、中亞人融合。1218年,歷時八十七年的西遼被成吉思汗滅亡。

如果成吉思汗屠城的話,也會有契丹人保留下來。但西遼滅亡後,還有部分契丹人隨著八刺黑又向伊朗方向逃竄,並建立了臣服於蒙古的起兒漫王朝,史料又稱後西遼,於是契丹人又與西亞人進一步融合。

3.東遼和後遼時期契丹人蹤跡。1212年,遼國的皇室家族成員耶律留哥起兵抗擊金朝,第二年就在吉林農安、梨樹附近建立了東遼。三年後(1216年)耶律留哥的弟弟耶律廝不叛逃,建立了後遼,但不久就被部下殺了,後遼的丞相耶律乞奴就臨時管理國家,但不久蒙古大軍壓境,耶律乞奴當然抵擋不住,就率領九萬多契丹人進入高麗,也就是高麗境內,但1220年後遼也滅亡了,不排除與朝鮮人融合。

相比於弟弟耶律廝不來說,耶律留哥處境要好的多,他依附在蒙古帝國做起番屬國皇帝,居然安全存世了五十七年。1270年,東遼被元世祖撤銷,全部併入蒙古。那麼這部分契丹人就與蒙古融合了。

4.投降金國的那部分契丹人蹤跡。金國滅掉遼國後,很多投降或被金國掠奪過來的契丹人過得很悲催,因為當年金國在遼國管轄下,遼國契丹同樣也欺負金人。俗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金人翻身做主人了,當然要欺負這些歸附過來契丹人。

但契丹人具有鐵一般的意志,剽悍勇猛,豈能受這種窩囊氣,於是很多契丹人就投靠蒙古,為蒙古扛槍打仗。但也有部分安於現狀的契丹人,就選擇留在金國境內,必竟是熟悉的土地,便於生存。留下這些契丹人也會與金國女真融合。

5.蒙元時期契丹人的蹤跡。投靠蒙古的契丹人,在與蒙金、蒙宋的戰爭中發揮了作用。國仇與家仇聚集在一起,讓很多契丹人跟隨蒙古大軍南征北戰、東征西突,於是一些契丹人就流落在全國各地。近年來有考古專家還在雲南等地發現了契丹人後裔,但已經不完全是純正意義上的契丹人了。這說明有部分契丹人找到自己生存的地方,很多契丹人都在同化融合中消失了。

有的看官會問,難道契丹人都跑了嗎?當然不會,逃出去的是一些貴族與契丹軍人,還有部分留在故地契丹人被隨後的金、蒙遷移分化了。據史料記載天祚帝時期,遼國境內的人口達到了九百萬,這可是一個很龐大的數字,這麼多的人口,不會立即消失的。

另外,我們還可以從遼國當時情況中找到點蛛絲馬跡。

A1.從契丹的體制看,當時他們的民族性保持的非常好,實行“一國兩制”,分南北兩院,南院主要是漢人管漢人,北院就是契丹人。所以那時還沒有完全融合同化,契丹人傳統保存的比較好。

A2.從契丹的牧業看。史料記載,契丹人的畜牧業比較發達,必竟是遊牧民族,所以這些逐草而居的契丹人還會留在原來故地放牧。當時遼國還有專門官員來管理。但遼國滅亡後,這些遊牧契丹人有馬有經驗,逃亡相對便利些,他們也會就近與一些民族融合。

A3.從契丹的農業看。遼國的農業也很發達,而且遼國也對從事農耕的契丹人進行集中管理,所以這部分契丹人在遼國滅亡後逃跑的可能很小,而且金國素有遷移人口慣例,不排除這部分被金國遷移到別處。


緣禦寒


現在大多已成為我們漢人的一部分,比如現在姓“蕭”的,還有複姓“耶律”的同胞。


保叔


早就已經融入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