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记忆丨文化兴衰的缩影,古城墙如何让城市固若金汤?

诗人白居易在《春至》中写道:

“白片落梅浮涧水,黄梢新柳出城墙”。

不同地区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城市建设风格,但它们有一个显著的共性--城墙的建设。城墙基本上都是以石头为原料架构而成的,它的修建表明着城市区域边界的确定。作为城市编年史和军事防线的城墙,它的移动记录的是城市的兴衰,可以说城墙是一座城市文化的缩影。

城市记忆丨文化兴衰的缩影,古城墙如何让城市固若金汤?

一、中世纪:迎来维修城墙的浪潮

中世纪早期的欧洲被认为是欧洲最黑暗的时刻,称为:“黑暗的中世纪”。当时基督教权压制人民,搜刮社会财产。城市居民贫穷,人口少,城市规模较小。

  • 维修成本低于重建成本

修建城墙耗损巨大,城市没有必要,也没有充足的财力物力修建,因此城市一直依靠的是旧城墙,最普遍的做法也是:维修旧城墙。

起源于古罗马时代的部分城市,由于没有修建新城墙,城区面积无法拓展,居民一直生活在原有的城区内。

  • 城区面积需求的扩张

中世纪盛期,由于远程贸易的迅速发展和商业革命的进行,城市经济发展,城市人口增加,城区面积扩张随之而来。在1000年后的三百多年间,欧洲城市迎来了第二次大规模修建城墙的高潮。

城市记忆丨文化兴衰的缩影,古城墙如何让城市固若金汤?

此时的意大利城墙修建进行得如火如荼,多次修建城墙,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城市面积接远远超过了罗马时代。当时欧洲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意大利海滨地区和中北部地区,城墙的修建显得更为突出,佛罗伦萨与蒙塔尼亚纳便是典型的例子。

  • 军事防御的基础需要

在古罗马时代佛罗伦萨便已经存在,佛罗伦萨最早产生的的城墙也是罗马人修筑的军事防御墙。近千年来佛罗伦萨城的居民一直在罗马城墙内生活,一直到公元十世纪,城区的的老城墙也一直没有变化。

中世纪盛期到来,远程贸易发展,城市经济繁荣、人口数量迅速增长,旧城区也不足以容纳居民居住需求,修建新城墙强势在必行。佛罗伦萨居民首先将城墙延伸到阿尔诺河,1175年人们又在阿诺河右岸修建了新的城墙,1250年,城墙长度已经延伸至左岸区域,城区面积,城墙长度已达到早期的好几倍。

  • 城墙是城市发展实力的象征

蒙塔尼亚纳的城墙完美的体现出了中世纪城墙的特征,城墙不似以往厚实比较单薄,但是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的辽望塔,在不同的方向观察。在中世纪盛期,城墙就是城市的重要象征,城墙的长度高度体现的是整个城市的财力,宏伟的城墙给市民带来自豪感、荣誉感、安全感。

城市记忆丨文化兴衰的缩影,古城墙如何让城市固若金汤?

由此城墙也是物质生活的象征,城墙就是一条分界线,将城市和乡村彻底分开,可谓:城墙代表城市,城墙确定城市。一个人要么是城市人,要么是乡村人。

修筑城墙的重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城市,进行军事防御。佛罗伦萨著名建筑家阿贝蒂曾指出:当我们思考城墙为市民们的安全和自由提供抵御装精量和人数更多的敌人,我们既不同意那些想让城市无法防御的人,也不同意那些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城墙结构上的人。到文艺复兴时期,战争与城墙的发展前所未有的紧密关联在一起,城墙防御体系改革刻不容缓。

二、文艺复兴时期:城墙防御体系得到改进

文艺复兴以前,世界处于冷兵器时代,而中世纪时期的城墙是能够能满足冷兵器时代的防御需求的。但到文艺复兴时期,随着火药等技术传入欧洲,军事武器有了革命性的突破,特别是由火药转变的火器。

热兵器时代与城墙危机的产生,都促进城墙防御体系的改进

火炮等炸毁性武器对城墙的打击是摧毁性的,城墙已经无法支撑现期的防御需求,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城墙建筑体系的变革刻不容缓。

城市记忆丨文化兴衰的缩影,古城墙如何让城市固若金汤?

由于对霸权的追逐,法兰西等各层邦国间战争不断,统治者阶级对于改良武器、打赢战争有了狂热的追求,尤其是对大炮的改良。到了十六世纪,大炮的射程、威力都有了改良,杀伤力也有了提升,这对城墙的防御带来了严重的挑战,这催促着传统的城墙和城墙防御体系进行改革。

佛罗伦萨的军事理论家尼科罗·马基亚维利指出:

以火炮的威力,没有城墙能够抵挡,无论它有多厚,大炮都能在数日之内将其摧毁。战争成为城墙体系改革的催泪弹。

在十六世纪,在城市防御改革中他们有一个共同主题---应对大炮的挑战,增强城墙的防御能力。初期,城市统治者对大炮的反应都是改造旧城墙或者修筑新城墙,并且实行了几种新的方式。

  • 将垂直的立体城墙改造成斜坡状,加大斜式城墙的厚度。
  • 将火炮与城墙的距离扩大,在城墙附近修建护城河或者护城壕。
  • 修建新式的城墙要塞即意大利式要塞

这三种措施为后期的城墙体系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建议,甚至第三种方式的“箭堡”在后期也不断变化。

箭堡起源于中世纪时期的塔楼,它在早期被设计为圆柱形或五角形。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箭堡在战争中不断改革,特别是在1994年到1530年时期的意大利战争,箭堡的形态已经演变为火箭头型,所以这种箭堡也被称为:角堡。

每一个角堡可以作为一座小型军事要塞,可以作为城市的保护屏障,也可以作为武器的安放平台,所有的角堡联合更是提升了整个城市的防御体系。后期,意大利越来越多的城市运用“角堡”,它也成为意大利主要的军事建筑。

城市记忆丨文化兴衰的缩影,古城墙如何让城市固若金汤?

箭堡的出现对城市形态也有重大的影响。1530年佛罗伦萨的新一任主人阿莱桑德罗·德·美第奇上台,他的到来改变了城市形态。为了保卫城市,他任命建筑师在的法恩扎门附近修筑了一个新的要塞,称为:施洗者圣约翰要塞。

由于要塞建筑地处于低洼地带,所以被称为低堡。低堡为五角星形态,这与以往的矩形城堡不同,五角星的每一个角都是一个箭头型的箭堡,低堡成为第一座在文艺复兴时期完善的要塞。

三、巴洛克时期:城墙与广场、主街道融合发展

城市文化是历史不断积淀形成的,城墙文化也不例外。度过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迎来了巴洛克时代。这一时期的意大利城市形态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建筑文化,城市出现了许多箭堡与低堡建设。

但是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巴洛克时期的城墙体系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也产生了一些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墙除了具有传统的防御功能之外,君主确立和政治权利在城墙上的展示日益突显,城墙逐渐成为展示权利的的重要途径。其中,城门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而且城门与城门广场构成一个整体。

在巴洛克前期,意大利等城市工业发展状况良好,迎来了新的发展高潮,封建君主权利增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君主对路程仪式和凯旋式的重视,这些仪式则成为了统治者向民众彰显权威的重要手段。建筑师对君王的文化需求心领神会,将影响他们的建筑风格。

建筑师们将城门与广场建设搭配在一起,给人营造一种入城印象。越来越多建筑师运用这种方式,他们在在庇护门的内侧设计一个小型的广场,将城门与广场相连。

巴洛克中期,意大利城市的入城印象设计方式日益完善,都灵城区则把这一设计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西西里的首府修建了两路交叉的笔直干道,呈十字架形状,干道两端连接着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四座城门。

城市记忆丨文化兴衰的缩影,古城墙如何让城市固若金汤?

这种“入城印象”的设计不仅增强了人们的城市印象,加强了城门与市内的便捷度,还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十字交叉路代表着基督教的十字架,暗示了着居民的信仰。

巴洛克晚意大利城墙建筑又有了新的的变化。建筑师阿美代奥为地区设计的u字形路口广场理念,被用于许许多多的街道的路口。u字形路口连接着广场和城市中心主干道。

另一位设计师在u字形路口理念基础上设计了半圆形的城门广场,此广场也一度被设计为华丽的巴洛克风格的波河门。意大利营造城市的手段日益完善,逐渐实现城门、广场、街道三者之间的统一。

从中世纪盛期到巴克洛时期,历经了几百年,意大利城市的城墙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与发展。中世纪盛期,经济繁荣、人口增长,意大利迎来了修建新城强的大浪潮;文艺复兴时期,火药革命与战争不断爆发的刺激,城墙防御体系改革必须进行。

城市记忆丨文化兴衰的缩影,古城墙如何让城市固若金汤?

箭堡、低堡出现在世人眼中;巴洛克时期,经济进一步发展,统治者需求的变化,城门、广场、主街道形成整体局面的形成。城墙由原始的城市防御需求一步步扩展到统治者权利的承载,其内涵不断的添加,展现着意大利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

参考历史文献:

《城市文化》

《防御工事三论》

《变动社会中的军事革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