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寶媽到底要不要上班?

我無心但仍痛


作為一個90後新晉寶爸,目前自己老婆已經休完產假回去正常上班,對於這個問題我說說我的觀點:


作為一個男人來說,自己的老婆剛剛生完寶寶,產假僅僅只有4個月。而且我老婆生完寶寶之後,因為熬夜餵奶,身體恢復得並不理想,著實讓我也非常心疼。


所以我也和老婆商量過是否要離職,不說做一個專職家庭主婦,至少再休息個一年半載的,等身體恢復得更好了,再考慮考慮找一份新工作之類的。


但經過我們兩天的討論,最終我們倆還是商量決定——產假休完,正常回去上班。理由有以下2點,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工作獲得更多成就感,人生目標變得更明確


我老婆畢業以後直接進入了銀行系統工作,算上今年已經是第七個年頭了。


這份工作是她的第一份工作,所以這份工作對她來說,雖然工資平平,但是有一份特別的使命感。而且經濟上的獨立能給她帶來安全感,如果完全靠我養活,她會覺得非常憋屈。


工作後,確實晚上熬夜餵奶會影響第二天的精力,但是回去工作後比休產假時,人精氣神更好了。


產假時,每天就是吃了睡睡了吃,然後帶孩子,每天彷彿圍著孩子轉而失去了自己的小目標。但是工作以後雖然更辛苦了,但是目標明確了,好好工作,好好養娃,生活更有計劃。


工作接觸到了更多的同事,更大的圈子


老婆在家裡休產假時,天天就圍著孩子轉,跟朋友打個電話也是三句話不離孩子。有時候甚至還沒有結婚生孩子的朋友跟她聊天的時候都會覺得蜜汁尷尬。


上班之後,和同事溝通更多,而且話題也更豐富,接觸到了不同的人,不同的圈子。慢慢地開始不總談孩子了,下班回家也會跟我分享很多工作上的問題和趣事。


我覺得這樣時好的,雖然孩子確實重要,但是我們也是獨立的個體,如果天天都是圍著孩子轉,我們倆的夫妻感情估計也會慢慢變淡。


當然,每個家庭都不一樣,我也僅僅是分享我們的家庭經歷,並不一定適用於你的家庭,但是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如果您喜歡我的回答,請關注“豬爸豆兒”,謝謝!



豬爸豆兒


對於上不上班,你有顧慮,因為孩子小而且是母乳餵養,你捨不得離開孩子,又害怕孩子餓著。其實這些你都不是問題,女人還是要有工作,才不顧與社會脫軌。

我是一個全職媽媽,孩子目前8歲一直是我一手帶大,不能上班,每天就是帶孩子做家務,完全沒有自我。我羨慕職場媽媽,可以有自己的工作,有自己的工作圈,朋友圈,而且經濟獨立。

擔心孩子小,不想離開孩子,可以在自己家附近找個工作,工資低一點也可以。一來下班了可以回家照顧孩子,孩子的喝奶問題,我覺得可以用吸奶器吸好了放家裡,或者孩子奶奶把孩子帶過來喂一下奶。

如果家裡人讓你出遠門工作,我認為暫時孩子還小,至少等孩子斷奶了再考慮出遠門,暫時可以留在家附近找份工作,一來可以減輕家庭負擔,一個人的工資供孩子的奶粉,尿不溼應該夠了,我想你的家人也應該會同意的。

作為過來人還是勸你找份工作,不要像我一樣做全職媽媽,每天帶孩子做家務累死累活,她們還說我天天在家玩,真的體現不出在這個家的價值。


陪讀媽媽談教育


過來人告訴你,具體分情況來看待哈。

1、如果家境很差,你不去工作的話孩子奶粉錢都沒有那種,那不用考慮了,去工作吧,基本的物質保障是基礎,必須要孩子吃好長好了再去想其他的。

2、如果是家庭不用為經濟擔憂,就是說不靠你賺生活費奶粉錢,那麼,你可以有自己的選擇,如果你的婆婆照顧孩子很用心,而且不會教壞孩子的三觀,那你完全可以去上班的,上班後時間會過得很快,孩子一下子就長大了。如果你婆婆是那種很不好的老人,三觀有問題,那你不管去不去工作都儘量減少你婆婆對孩子的影響,孩子很單純的,誰陪他多就跟誰親,誰帶他多孩子的三觀也受主要陪護人的影響最大,所以,如果家境可以的話,自己犧牲幾年的職場時間陪孩子是最好的。

3、還有一個最關鍵的人,就是你的配偶,問問你丈夫什麼意見,小家是你們自己的,你有權利決定自己怎麼過


林杉姐姐


對於這個問題我也糾結了很久。我覺得主要看三個方面

1. 是工作帶來的成就感和自我認同對你來說更重要,還是和寶寶一起成長,度過珍貴的親子時光更重要

2. 家裡的經濟條件能不能夠支撐爸爸一個人去工作?

3. 家裡人的意見同樣要考慮。爸爸要和你同一戰線。是不是都支持你在家帶孩子。最好大家都能同意,以免日後引起矛盾

純母乳餵養的孩子,我自己是決定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和寶寶一起成長,在家親子帶他。沒有誰比媽媽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孩子最初的一兩年裡,看著他從爬,到蹣跚學步,從咿咿呀呀到喊出爸爸媽媽,這些珍貴的時光對我個人而言十分重要。所以在上班和帶孩子兩者之間我選擇了後者!

當然自己在家帶孩子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很多媽媽都會發現在家帶孩子其實比上班還要累。因為你的注意力無時不刻都不能放鬆,保證孩子在家的安全!

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我個人並不贊同讓爺爺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帶孩子。

1. 上一代老人多是經驗育兒,而現在大家都需要科學育兒,很多教育觀念都發生了變化,老人並不瞭解

2. 良好的親子關係需要父母付出時間和精力。孩子未來更多還是要和爸爸媽媽相處。良好的親子關係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著關鍵作用

當然,作為媽媽,也會有需要實現自我追求和理想的時候。在家時間呆久了,覺得與社會脫節也是很多媽媽煩惱的!我覺得媽媽們在家,在精力充沛的情況下,也可以多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學習一門新語言,或者上上網課。我在家帶孩子的這一年趁著每天的空餘時間,考了對外漢語的證書,心理上也會覺得自己達成了一個小小的成就。在家不放棄繼續學習的機會,對以後再次進入社會,找新工作時也相對容易許多。

希望我的回答能給到你一些幫助[呲牙]

照片是我的寶寶六個多月學會坐了,坐在地墊上照小鏡子呢。和寶寶在一起的時光會給你帶來很多快樂哦[耶]



Candy的早期教育觀


首先,要不要去工作?可能問的是一個實際情況問題。

這裡的實際情況,需要分析自己的教育背景,家庭收入,孩子是否有家人可以幫忙帶,孩子的年齡是否需要母親全職投入教養。

其次,想不想去工作?

這個問題可以分為:可以做什麼工作?想做什麼工作?兩者之間的心理差距大不大?對職業薪資的期待是多少?對工作時間的要求怎樣?對工作地點的要求怎樣?對工作環境的要求怎樣?

第三,結合自己給你一點建議。我有兩個孩子,大的6歲,小的兩歲半。有家人可以幫忙帶孩子。全職母親做過10 個月。目前的職業是教師。個人認為做全職母親,比較難收穫職業成就感。因為家庭關係的處理常常比較複雜,即便帶孩子本身比較愉悅,裹挾了家務,家人的關係等,全職在家也是一個比較讓人撓頭的問題。另,每天面對孩子不免會縮小自己的社會交際圈。此外,因為家務繁雜,不免會覺得煩躁,處理煩躁的情緒也需要有一些發洩口。

綜上,適不適合全職在家,需要考慮各種因素。如果各種因素處理得當,孩子也的確需要,全職媽媽未嘗不可。但如果有職業可能,也不要放棄,辛苦追求總是有回報的。家庭的幸福感和職業成就感都是值得追求的。

祝孩子健康,日子幸福。


一隻考拉一隻殼


我覺得判斷自己要不要上班可以從這個最本質的點考慮:自己到底適不適合自己一個人長期帶娃,是享受那種狀態,每天哄娃,和娃玩,寶寶睡覺的時候自己做做飯,洗洗衣服,看看電視呢?還是即使一邊帶娃,一邊玩手機,刷朋友圈,謀劃著各種創業的事情呢?如果是後者我感覺你可能骨子裡面還是屬於職場女性的範疇,即使和娃身體待著,心可能也很急,也不耐心!長期下去,肯定對你的身心都不利,完了老公回來也容易滋生矛盾!通過生產後這一年的時間,我是深刻的體會到一句話,人和人之間幾乎是不太可能感同身受的,即使是曾經同床共枕的夫妻,所以不要自我期待說我為了孩子和家庭已經犧牲了自己的身材,事業,甚至交際,你應該感激我所付出的一切,其實在他那邊看來,你不過是比以前胖了,醜了,脾氣差了,自己的娃自己不帶誰帶;

和老公共同商議該問題:他的意見很重要,從小孩到來後我們就應該有意識的把小孩的所有大事讓老公共同承擔,而不是孤軍奮戰;

適當的遠離媽媽群,你看到的是別人育兒,親子的美好時光,或許真實情況是,她玩手機玩累了說寶貝來咱們玩玩遊戲,然後順便拍個照片視頻分享;

一定要堅信教育的本質在於言傳身教,而非紙上談兵:這一點我一直堅信,我相信自己的父輩能夠做的多高,小孩的起點就有多高,媽媽的見識,學識,思維方式,為了事業努力拼搏的精神對於小孩來說都是教育的資本,同時我之前也在知乎中看到過一些報道,科學報道職場媽媽的小孩反而更加優秀,當然這點咱們不論對錯與否,但用自己的行動去影響孩子,給孩子一個優質的物質環境,加溫暖平和的家庭環境真的是非常關鍵的;

育兒永遠不要去比較,這點是我自己非常需要反思的地方,我很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自己一旦做出決定了,你已經分析了各種利比了,就不要優柔寡斷,相信自己和孩子;

從整個大的中國的經濟環境來說:我一直以來的觀點,其實人和人之間的差異性是有,但你遇到的問題大部分都會遇到,這種普遍性的問題基本都是時代的產物;過去我媽媽那代人,反正大家都經濟困難,女人在家全職的一大批,誰也不覺得有問題;同理,北歐那些發達國家,生存不是問題,女性在家陪伴後代成長也是理所應當,而且國外有個好處,對於個人注意特別尊重,因此很多人堅持了自己的本性,適合職場的人家或許就選擇了自己的生活,喜歡寶寶的或許人家就享受著這些親子時光,反觀中國媽媽,焦慮的不在少數!

心大點,育兒是個馬拉松,別揪著這點這麼較勁,這點我與大家共勉!



念念好爸爸


上與不上在於自己看問題的角度的不同。有人選擇上班,是考慮到帶娃時間長了怕與社會脫節,跟不上社會發展的節奏,被社會淘汰。不上班沒有經濟來源伸手向老公要錢,一次兩次沒話說,如果多次了再加上有一天他看你不順眼了,嫌棄你了就借題發揮。

如果在經濟上沒什麼負擔可以選擇在家一邊帶娃一邊搞點事業賺錢,何況還有人幫你帶,這更不用擔心,還可以陪伴寶寶,寶寶的成長階段如果有父母的陪伴那是最好的。誰陪伴最多,孩子就跟誰親,而且會在他心中建立起一種權威,現在大多都是老人帶孩子,孩子如果被自己的父母批評了,心裡一不舒服就跑到老人跟前告狀。所以這樣就可以經濟獨立,孩子的陪伴也不缺失。


飛媽說育兒


個人認為孩子的成長比自身的職業更重要,所以不必要糾結上班與否,況且互聯網時代價值體現和育兒是不矛盾的哈。說到這裡有一部分媽媽可能會糾結為什麼帶娃的總是媽媽而不是爸爸?

山頂洞時代:男人跟女人都住在山頂洞裡頭的時候,男人是負責出去打獵,他們要帶著矛,精準地找到獵物。他們眼光是聚焦,非常focus。女人是負責看家。因為她們得知道有沒有野獸在家徘徊,有沒有什麼聲音是危險的;所以她要耳聽八方眼觀四路,她們眼光是發散,非常diffuse。從遙遠的古代,我們可以發現:媽媽就負責育兒看家,爸爸就負責掙錢養家。

基因專家莫勒姆博士21世紀最新研究發現:我們今天所做的事,吃的東西,經歷的遭遇都有可能會改變我們基因的鏈條。而且,還可以遺傳下去。從基因遺傳研究發現:人類把“女性育兒看家,男性掙錢養家”這個觀念遺傳下來了,特別是農業時代不斷加深了這個基因。

農業時代結束,經歷了工業時代,現在進入到科學時代。不在是拼體力,而是拼智力時代。大家就看到優秀的女性國家領導,優秀的女科學家,優秀的女企業家等等,女性從家庭生活中抽離出來,為社會創造了卓越的價值。所以專家提議:如果媽媽能力比爸爸強,全職育兒的事情就應該交給爸爸,媽媽全程用心陪伴成長。

0-3歲教育的重要性

我們大多數人都認為小孩的教育應該是在學校,0-3歲寶寶懂什麼,教了他也不會,如果你這麼想就大錯特錯了。蒙氏教育理念提到:“一個孩子在三歲以前所學到的信息量是今後人生的總和”,0-3歲是人生成長最關鍵的三年,它奠定了孩子一生髮展的基礎。這段時間孩子的發展是驚人的,從一出生的抬頭、翻身、坐立、爬行、直走到學會了說話、察言觀色、分辨秩序等等,例如:孩子最早嘗試啃的是他們的手,吃手需要大腦指揮肌肉配合,當孩子吃到手之後,嘴巴感受到手,手也感受到被口吃的信息,這樣大腦就開始工作,處理來自口和手的刺激。大腦的工作造成神經元的連接,啃到不同的物品,神經元就不斷形成新的連接,然後搭建成孩子最早的心智模式。如此多的飛躍都是在這個階段完成。研究發現:三歲孩子的腦容量就達到成人的90%,到了5歲幾乎接近成人,這也是中國老話所說的“三歲看大”。

致敬權威性全職媽媽,世界欠你們一個諾貝爾和平獎!

我是一名寶爸,家有2歲寶寶,全職媽媽育兒,我深深體會到全職媽媽的艱辛與偉大,同時也意會到0-3歲寶寶教育的重要性。我們都知道神醫扁鵲三兄弟故事,世人皆知扁鵲,卻不知他二位哥哥,但在扁鵲心中他兩個哥哥醫術更高明,二位哥哥是治未病。同理,大家就明白權威性全職媽媽的偉大,每多一位權威性全職媽媽就會多培養出一個卓越的寶寶,社會則少一份暴亂,世界就更加和平。所以把諾貝爾和平獎頒發給權威性全職媽媽,實至名歸。

最後呼籲寶爸、寶媽迴歸家庭;和寶寶一起學習成長!


旗幟奶粉


分步閱讀

1

/5

首先,我們要把寶寶的吃、喝、拉、撒,一系列的事情交代給帶寶寶的人。(奶奶、姥姥或者是阿姨)。

2

/5

第二點,用商量的語氣告訴寶寶,媽媽要上班了,你在家要乖乖聽話。讓孩子有個心理準備。這個時候的寶寶是異常敏感的。如果寶寶表現出不高興的情緒,寶媽一定不要在繼續。否則寶寶心理會受傷,可能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才可以恢復。

3

/5

第三點,如果寶寶一直粘著媽媽,媽媽一定不要心急,要耐心的和寶寶解釋。不要覺得寶寶小就什麼都不懂。這個時候寶媽和身邊的人可以拿一些平時寶寶喜歡的玩具來吸引他的注意力。

4

/5

第四點,如果還是不行,那就讓寶寶下樓和寶媽一起走一段路。這樣寶寶的心理會多少有一點安慰,不會認為媽媽是要拋棄他。這個時候,寶媽可以拿出一個硬幣或者是錢給寶寶,告訴他可以和奶奶、姥姥或者是阿姨去做羊羊、玩遊戲。一般情況下這個時候的寶寶就會聽話的跟著別人走,寶媽就可以安心的上班了。

5

/5

第五點,寶媽在走的時候一定要和寶寶打招呼,不要趁他不備偷偷的走。要不寶寶發現以後肯定會很傷心。


清大全腦開發林城校區


要,不上班就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