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御賜的“三不粘”,其實就是不粘牙的“桂花蛋”

三不粘——不粘牙的“桂花蛋”

如果頭一回聽這個名兒,你肯定會好奇,這名字夠怪。你會納悶這到底是啥玩意兒,竟被叫做“三不粘”。

其實,三不粘只是那些老北京們給它起的諢名而已,叫起來順口,幽默,它的真名叫“桂花蛋”。當然,它跟籃球裡“三不粘”更是不沾邊兒。

這個老北京三不粘,是一種炒製品,主要是用雞蛋、澱粉和白糖,再加些水攪勻,最後炒成的。看起來色澤金黃,吃起來味道甜美,色味兩絕。

那麼,為啥這個桂花蛋又被叫做“三不粘”呢,到底都不粘什麼呢

原來,做這個桂花蛋時候,如果廚藝高超做得好的話,它放在盤子裡不粘盤子,被夾在筷子上不粘筷子、嚼在口裡不粘牙齒。你看神奇不神奇?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人們才這麼樂意給它取“三不粘”這麼個諢名。

皇帝御賜的“三不粘”,其實就是不粘牙的“桂花蛋”

至於這個“三不粘”,它是怎麼來的?什麼時候誕生的,它的來歷,據說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呢。

相傳在清朝乾隆年間,安陽有個非常孝順的知縣。話說知縣的老爹在吃食上有個癖好,愛吃花生和雞蛋。但是,比較遺憾的是,這個老爹年紀一大把了,牙齒掉了一半,剩下的幾顆也鬆動得不行,吃這個花生雞蛋可就費力了。

於是乎,這個知縣就特意吩咐廚師,讓他每天把煮花生、蒸雞蛋弄成羹湯,再送給自己老爹吃。不成想,日子一長,知縣的老爹就對這種湯湯水水吃膩了,食慾也一天比一天差。知縣得知,心裡不好受,便囑咐廚師每天變換花樣,確保自己的父親大人要有好胃口才行。廚師只好照做,每天就像完成重大任務,絞盡腦汁,想著不同的花樣,煎、炒、煮、蒸,把雞蛋和花生這兩樣東西,翻來覆去變換成不同的風味。誰知,知縣的老爹還是胃口不好,不到半個月,又不幹了。

皇帝御賜的“三不粘”,其實就是不粘牙的“桂花蛋”

這天,廚師在突然間又想到了一種新招。他把雞蛋黃加些水,打碎加些白糖,攪拌勻,然後倒進鍋裡,不是煮,反而是通過一番炒,竟炒出了一盤別緻的菜餚。看著這個色相,廚師隨便取名叫“桂花蛋”。等到知縣的老爹一嘗後,這下子胃口大開,而且連連誇讚這個實在好吃。打那以後,這道新菜就成了知縣家的必備吃食,甚至家人都吃,而且連那個老爺子也是百吃不厭。

再說到了這年秋天,知縣的老爹正好過七十大壽,一時間賓客盈門。知縣為父親慶賀壽辰,少不了大擺宴席,招待賓客。不用說,宴席上仍然少不了桂花蛋。

皇帝御賜的“三不粘”,其實就是不粘牙的“桂花蛋”

但是有個問題,廚師平常做這道菜時,都是用小鍋烹調,一次只需要炒一盤菜就足夠了。但慶壽這天,吃飯客人太多,用小鍋一盤盤地炒菜實在太慢,肯定忙不過來。於是,廚師就索性改用大鍋。可是,頭一回用大鍋做桂花蛋,應該放多少料,廚師心裡確實沒有底。因而,當桂花蛋炒好時,他又發現這蛋黃太稀了,就趕緊採取補救措施,往裡面添加一些粉芡,一邊炒的時候,一邊又往裡面添油。

誰知,結果炒出來的桂花蛋競出人意料的好,香氣四溢,那個色澤黃潤,那個晶瑩欲滴。等到這道菜上了桌,賓客們品嚐後,個個都誇這道菜絕了,好吃的厲害,實在是難得的佳品。就這樣,因為一次賀壽宴席,這家的桂花蛋,就在安陽聲名遠揚。

皇帝御賜的“三不粘”,其實就是不粘牙的“桂花蛋”

碰巧的是,不久之後,愛逛江南的皇帝乾隆再次來江南,路過安陽。自然,安陽知縣要迎接和招待這個主子。乾隆親口提出來,要嚐嚐安陽的地方風味小吃。

這並不是什麼難題。這回,安陽知縣又想到了自家的桂花蛋,便讓廚師十分精心地炒一盤桂花蛋,要比上次還要好吃,不能讓皇帝怪罪下來。等到這個桂花蛋做好獻給乾隆時,乾隆一嘗之下,讚不絕口,龍顏大悅,他又仔細瞅了瞅,發現這道菜餚不粘盤子,還不粘筷子,甚至還不粘自己的牙齒,就當即下旨,給桂花蛋賜名為“三不粘”!

皇帝御賜的“三不粘”,其實就是不粘牙的“桂花蛋”

原來,桂花蛋的這個諢名,竟是堂堂乾隆皇帝取的!

離開安陽時,乾隆又命知縣把這個三不粘的製作方法,傳給皇宮裡的御膳房,好讓自己日後能隨時品嚐。就這樣,這道桂花蛋就從安陽古城,一下子進入了紫禁城,被封為御菜。當然,雖說安陽的三不粘進了北京城,但只有皇室貴族能吃到,普通的北京百姓是吃不到的。

後來,據說御膳房的一位老廚師告老退休,在他離開皇宮時,順便把“三不粘”的製作方法帶了出來,從而使這道菜進入了北京城的民間,很快,它就成了大街小巷裡的流行小吃了。

皇帝御賜的“三不粘”,其實就是不粘牙的“桂花蛋”

經過民國時期,北京城的“三不粘”也在不斷改進,經過廚師們的代代翻新,如今的“炒三不粘”變得更為富貴雅麗,周圍往往還會擺上晶瑩鮮紅的小兔形狀的京糕,紅黃相映,更是增加了這道菜的色相。

懂吃“三不粘”的人,都會清楚,大致有個要求,就是“四不、三看”

四不:就是不緊、不松、不出油、不汪水。三看,就是一看色,看形,三看味。

看色:就是看這個東西是否金黃帶亮,火色均勻,不生不煳。

看形:就是看外形飽滿有張力,無結塊,無疙瘩。用勺一舀,不流不散不板。

看味:就是嘗這個味道是否濃香沙甜,油而不膩,口感爽滑細嫩,略有咬勁。吃完之後只剩下一個空盤和滿口甜香便是好手藝。

符合這些要求的話,那麼,這就是正宗的三不粘了。

如今,北京城裡會做“三不粘”的廚師,寥寥無幾。因為它的難度很大,普通的飯館一般做不好,即使將就著做出來,也只會砸自己的招牌,因而也就很少有人染指了。

而北京的“三不粘”做得最佳,也最有名氣的,當數北京的老字號飯店“同和居”了。同和居製作的“三不粘”色質金黃純美,軟香油潤,香甜不膩,甚至成了北京城的獨家名菜了。

那麼,為什麼只有同和居會做這個三不粘呢?

原來,相傳民國時,廣和居飯店有一位姓牟的廚師,在偶然中與另一位廚師結識,而那個廚師恰恰當年是清宮御膳房裡的御廚!憑著他們的交情,他得到了這門菜的技藝,並通過自己的經驗,稍稍進行了改進,從而成為廣和居的一道名菜。

若干年後,不知什麼原因,可能由於戰爭的緣故,廣和居不幸倒閉,牟師傅便來到了同和居,也就把這道菜帶到了如今的同和居飯店。自從同和居因三不粘而名聲遠揚後,連許多國外朋友在來京之後,也會紛紛慕名前來,每次必定少不了點這道菜,他們經常說:“不粘,是世界最好的美味!”

甚至還有傳聞,日本天皇曾聽說北京的三不粘,竟然派人從東京來北京的同和居,專門買這種“三不粘”,然後乘飛機帶回東京據說天皇吃得津津有味,並且誇讚說“呦西,呦西”呢。可見,三不粘的誘惑力多麼巨大。

好了,今天的康康就和大家分享到這了,大家如果喜歡的話可以收藏起來,康康的分享絕對不會讓大家感到失望的哦!歡迎大家積極踴躍的和康康互動哦!謝謝大家!記得關注康康那個吃貨哦,康康會每天為大家分享不同的美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