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看唐玄宗一生的失敗,從“府兵制”到“募兵制”的變革

公元749年,李隆基擬下廢除“府兵制”的旨意,這個曾經盛行一時的兵役制度,終於沒能抗住現實的考驗,退出了歷史的舞臺。緊接著,自認為能運籌帷幄的李隆基,將只在邊境地區嘗試的募兵制取代府兵制,或許是之前的府兵制太不得民意,“募兵制”一經推廣,就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極大的增強了軍事力量。與此同時,

募兵制的沿用也使得將領們手中的權利達到頂峰,隱患就此埋下,“募兵制”這顆雷,被自信玄宗安放在了大唐腳下。

細看唐玄宗一生的失敗,從“府兵制”到“募兵制”的變革

一.府兵制

《後魏書》記載:西魏大統八年,宇文泰仿周典置六軍,合為百府,每府一郎將統之,分屬二十四軍,開府各領一軍,大將軍凡十二人,每一大將軍統二府,一柱國統二大將軍,柱國六員,復加持節都督統之。十六年籍民有才力者為府兵

府兵制最初的建立者是西魏的宇文泰,當時宇文泰手中權利受到限制,於是將手中的兵力進行細分,分為八柱國(鮮卑舊時的一種軍事制度),但是真正有實權的柱國只有六個,每個柱國管兩個將軍,所以只有十二員大將,每個將軍管兩個軍府,軍府擁有招募府兵的權利,這就是府兵制的雛形。

到了唐朝,府兵制被進一步完善,管理徵兵事宜的地方為折衝府,分佈在全國各地;折衝府自身也分為上中下三等,上等掌管1200兵力,中等掌管1000兵力,而下等則只有800兵力。之後唐太宗將均田制與府兵制結合起來,讓府中的士兵們都擁有屬於自己的一塊土地。府中士兵免除稅役,無戰事時則以農民身份進行耕種,空餘時間用來訓練;戰事發生時,各地的折衝府集合士兵並負責本府士兵的作戰工具,糧食衣物等,這樣就為中央省下了一大筆軍事開支。

府兵制的核心思想則是“兵散語府,將歸於朝”,到了打仗時期,朝廷以木契、銅魚為符令,調用兵力,由各地都督郡府驗符,隨後折衝府派兵,朝廷則從另外一處安排將軍來率領,這樣等打完仗,士兵們就會歸回掌管自己戶籍的符中,將領也回到朝廷。府兵制有效的隔離了士兵與將領接觸的機會,使得各將領手中的兵權大大削弱,也就無法對朝廷構成危險。

府兵制的實施有效的節省了國家財力,擴大農業生產,防止了潘鎮割據的局面出現,但到了玄宗時期,對外擴張的次數越來越多,邊境戰事增加,戰期越來越長,士兵們來回成本也日益增長,加之各地腐敗嚴重,折衝府已經逐漸負擔不起將士的開支,最後許多折衝府已到了無兵可交的地步,不得已,玄宗只好廢除府兵制,自此募兵制登上歷史舞臺。


細看唐玄宗一生的失敗,從“府兵制”到“募兵制”的變革


二.募兵制

募兵制本來只是一種臨時的徵兵制度,當前方戰事緊急,而後方兵源缺乏,這時朝廷就會採用這種緊急的徵兵方法,這種徵兵制度也相當於現在的僱傭兵形式,國家出錢,僱傭一個團體或個人,用於參加軍事鬥爭。隨著府兵制的日益破壞,國家固定的兵源越來越少,最後只能以這種自由徵兵的形式增強兵源。

通過募兵制進入部隊的士兵需要經過層層選拔,在成為正式士兵之前,他們需要身穿“身甲”、“股甲”、“脛甲”三件衣甲,然後進行長達100裡的負重跑,只有通過選拔的人才能成為正式士兵。成為正式士兵的戰士們不需要在進行耕種,國家會派發工資,免除徭役,等戰事結束後,士兵們不用再來回的奔波,會繼續在軍營進行高強度的訓練。

如果立了戰功,他們的家人也會免除徭役,有些還能得到房屋和土地。於是許多經濟情況一般的家庭就會積極響應參軍,募兵制的推廣大大增強了兵源儲備和行軍效率,將領們也不用再回到朝廷,長期在邊境訓練隊伍。

唐玄宗頒佈募兵制後,不斷的對外擴招導致邊境地區戰事增多,邊境地區幾場戰事的接連慘敗,西南敗於南詔,東北敗於契丹,導致中央不得不急派強兵猛將去前線組織戰役,這樣則使得各邊境地區的軍事力量迅速增強,將領們手握兵權越來越重;而且為了確保戰事的勝利,唐玄宗還自信的將手中的財政大權交管給各邊境地區的將領們,將領們日益與手下的士兵呆在一起,導致後來戰士們也忘卻了“認君不認將”的道理。

募兵制的推廣極大的增強了後備兵源,也讓各邊鎮的軍資供給充足,各邊鎮的軍事力量極大增強,對外擴張步伐加快。但是中央權力的削弱,使得各潘鎮將領獨自擁有兵權,財權,也為後來的安史之亂埋下伏筆。


細看唐玄宗一生的失敗,從“府兵制”到“募兵制”的變革


三.大唐盛世的帷幕

《資治通鑑》記載:唐睿宗景雲元年,丁酉,以幽州鎮守經略節度大使薛訥為左武衛大將軍兼幽州都督,節度使之名自訥始。

唐睿宗時期,大臣薛訥身居多職,既是左武衛大將軍又是幽州都督,同樣還是鎮守幽州的節度大使,節度使的運用便是從那時開始的,意思是地方最高行政長官

到了唐玄宗時期,全國已設立範陽、平盧、河西等十個節度使,大部分節度使位於邊境地區,用於鞏固當地軍事力量,加快對外擴張,募兵制出現後,節度使被解放軍權與財政權,潘鎮割據的局面逐漸形成。

可玄宗並沒有及時的制止局面的惡化,反而為了壓制太子的力量,放鬆對邊境地區的管控。而後被解放軍權和財權的安祿山不斷進行招兵買馬,一切準備就緒後,公元775年,安祿山以捉拿反賊楊國忠的理由起兵造反,玄宗聞訊倉皇而逃,自此,募兵制的弊端成功的將唐盛世拉下帷幕。

府兵制到募兵制的變革,導致了中央集權從內重外親變為內親外重,到安祿山造反時,中央的兵力為13萬,而安祿山的兵力已經達到了18萬,當局者為邊土的擴張,不加限制的發放權利,才導致了後來如此慘淡的局面,大唐的支離破碎,也從那時慢慢開始了。

參考文獻:《後魏書》《資治通鑑》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