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双导”模式 提升教学实效

本文为本人执笔的2013年对原中学5年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的总结材料,现学校已与小学合并为九年一贯制学校。


我校是一所普通农村初级中学,2006年以前,学校在校生人数始终维持在260至300之间。2007年以后,因农民工进城务工、搬迁等原因,学额逐渐减小,在校学生总数降到200人以下,致使某些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外流。针对当时的状况,学校领导班子研究并作出决策,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突破口,着力打造高效课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留住学生。为此,我们进行了长达七年的实践、探索和研究。

一、建构式“双导”课堂教学模式形成背景

在总结五年来实施我校“十六字”教学方法的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以课程标准为指针,以高效课堂教学理念为高标准和高要求,针对我们实践验证可行的做法得以继承,而且考虑到我们的“十六字”教学方法在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的效果不够明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经过研究决定,我校以高效课堂教学理念为标准,以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为课堂教学的总的原则,并选用思维可视化这一现代教育技术为辅助,课堂教学融入了思维导图这一教与学的工具,从而激活教师的思维,调动并引领学生进行全脑快速学习、高效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鉴于如上的考虑,特将我校的课堂教学定位为建构式“双导”课堂教学模式(双导:导学案,导学图),将“十六字”教学方法定位为课堂教学具体实施办法。

二、建构式“双导”课堂教学模式图解

图一:建构式“双导”课堂教学模式整体架构

建构“双导”模式   提升教学实效

建构式“双导”课堂教学模式整体架构

图二:建构式“双导”课堂教学模式操作模型

建构“双导”模式   提升教学实效

建构式“双导”课堂教学模式操作模型

三、建构式“双导”课堂教学模式理论依据

1.高效课堂教学理念:

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课堂基于高效教学。

高效课堂强调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

一是效率的最大化。也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受益量。主要表现在课堂容量,课内外学业负担等。

二是效益的最优化。也就是学生受教育教学影响的积极程度。主要表现在兴趣培养、习惯养成、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与品质等诸多方面。

只有效率的最大化或只有效益的最优化的课堂,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只有二者的和谐统一,“高效课堂”才能形成。简言之,“高效课堂”至少在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等三个要素方面有突破,概括为: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

2. 建构主义教学观:

建构主义强调教学不是通过教师向学生单向传递知识就可以完成的,知识也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教学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教学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个人主要通过自身的经历和图式不断地建构个体对世界的认识,个体所掌握的有意义的知识是在他与知识的不断的互动教学中建构起来的。学习者的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接受,而是一个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动态生成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主动对新知识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建构主义教学观倡导支架式教学理念。所谓支架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适当的帮助、支持、指导或信息输入,随着学生学习的进步与发展逐步减少帮助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思想来源于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在学生智力活动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学生的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换句话说,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第一个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学生的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教学可以创造“最近发展区”。因此教学绝不应消极地适应学生已有的智力发展水平,而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不停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为了更好地揭示建构教学的本质,建构主义思想家们提出了教学过程必须要具备的四个基本要素。

(1)教学情境。建构主义指出,教学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安排,而且要重视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的设计,并把情境创设看成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以此建构起能灵活迁移应用的知识经验。

(2)协作共享。协作发生在教学过程的始终,这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建构主义者认为社会性相互作用在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这种以协作为主要形式的社会性互动可以为知识建构创设一个广泛的教学群体,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教学群体。在这种群体中,个体之间相互的协作对教学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教学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重要作用,通过这样的协作教学环境,教学群体中每一个成员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3)对话交流。对话交流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建构主义强调教师要放权给教学小组,而且“这种教学小组要足够小,以便让所有的人都能参与到明确的集体任务中”,教学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对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教学任务的计划、规划完成规定的复杂任务的思路;此外,协作共享的过程本身也是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成员的想法、解决问题的思路都明确化和外显化了,他们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教学小组所共享。

(4)意义建构。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意义建构是指学习者通过以上几个阶段的教学有效地把握了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完成新知识的有效迁移,并能对新知识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建立起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形成自己理解客观事物的独特视角。

综上所述,教学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所以,建构主义认为,获得知识的多少不在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而主要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

四、模式操作说明

“建构式”为教学原则,是遵循的大前提和方向;“双导”(导学案、导学图)是课堂教学必备的两个要素,“十六字”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操作办法(详见上文中的图一和图二)。

五、思维导图应用说明

思维可视化技术:用思维导图教学,展示思维过程,引领学生应用并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思维导图即是教师教的工具,又是学生学的工具。思维导图能全方位地调动大脑思维,立体式呈现知识全貌,可谓“见树又见林”,与普通的文字直接表述(点、线性思维)相比,突出特点是运用脑科学的原理,最大限度地开拓思维,提升想象力、创造力,提高学习效率。

思维导图与和传统的学习记忆方法相比有较大的优势:

1.使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可以成倍提高学习效率,增进了理解和记忆能力。

2.使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不需要浪费时间在那些无关紧要的内容上。节省了宝贵的学习时间。

3.思维导图具有极大的可伸缩性,它顺应了我们大脑的自然思维模式。从而,可以使我们的主观意图自然地在图上表达出来。它能够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

在“十六字”教学方法的四个模块中使用思维导图的指导意见:

1.在初步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与学的阶段,教师要强化示范引领,设计导学案时,必须在能用导图的环节,要给出中心图形及必要的主分支,可手工绘制也可软件生成打印粘贴在导学案上。

2.个人预习形成的导图要围绕预习目标来完成,不必太繁琐。课上小组集体绘制的导图任务可同可异,小组成员要有分工(轮流的),最主要的是通过导图开展学习活动(展示,解读,研讨,课本剧表演,互动提问等),针对导图要作必要的点评和补充修正。

3.要强调如何构图、读图、说图、评图、改图。

4.预习测评环节,用导图更好,切记要检测导图效果(背着导图回答问题、提问某个分支的某个点、记忆情况、知识间的联系、关键字词的解释等)。

5.交流评议、实践探究环节中,均可使用导图:呈现新知、下达任务、师生互动、分析推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等。

6.巩固提升:可用导图讲进行解题分析和技巧点拨(分析性导图)。

7.课堂总结:用的最广泛,最好有互动、头脑风暴强化记忆等,评价要素要考虑到方法策略、参与意识、情感态度、错误成因等。

8.可将思维导图的某些内容涉及成练习:判断、填空、选择、解释、补关联线等。

总之,思维导图可用来写教案、做课件、导学工具、师生互动平台、自学工具、记忆工具、笔记工具(学习笔记、读书笔记、听课笔记、会议记录等)、创作工具(制订写作提纲等)。

近一段时期教学改革基本思路:

1.通过一个学期的思维导图培训学习与课堂实践,我们在近一段时期将在建构式“双导”课堂整体架构内,在定向预习、交流评议、实践探究、巩固提升各模块教与学的过程中适时利用思维导图,并强调运用思维导图的基本流程:构图(建构知识模型)——读图(理解导图内涵)——说图(解读思维过程)——评图(评价剖析导图)——改图(优化知识模型)。

2.依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思维可视化教学思想,在建构式“双导”课堂教学中运用可视化技术手段,进行学科整合和知识模型的建构策略研究。

3.建立学科课堂评价机制。在学科教学中,强调用评价机制,以此来反拨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我们要研究如何运用评价机制,教师要运用命题技术,探索测试规律,点拨解题技巧,课堂训练、阶段考试、模拟测试要坚持集约化处理的原则,即对试题资源进行整合,体现精选、精练、精析,使每一道题都具有典型性、规律性,做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从而提高学生成绩,提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几年来,在全体教职工地共同努力下,我们经历风雨又见彩虹。回顾近几年中考成绩,我校2005年中考升学率仅为25%,而到2012年中考升学率上升为71.1%,超出全县升学率近8个百分点。特长生升学率总的说来名列前茅。各班整体成绩都有所提升,平均分、及格率两项指标分别提高3—5分和6个百分点,联考前六百名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学科成绩超过70%位居全县中上游,以往的薄弱学科(如英语、数学)开始摆脱落后局面。

建构“双导”模式   提升教学实效

结语

艰难困苦没有将我们击倒,历经风雨我们更明确目标。坎坷磨练了我们的意志,挫折教会我们怎样思考,收获激励我们努力前行。我们将着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办学质量与办学水平,坚持课堂教学方法创新,把建构式“双导、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双导:导学案、导学图;导学图:思维导图,思维可视化技术;四环节:定向预习,交流评议,实践探究,巩固提升)的实践与研究不断推向深入,打造高效能课堂,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强调合作互助和教师主导的作用,培养学生思维力、学习力、创新力,在学科综合技能和素养方面,使学生达到如下发展性“六会”目标,即会自学、会观察、会思考、会合作、会探究、会表达。为早日把克音河乡中学建成家长满意、社会认可、质量优良的县域名校而努力奋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