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崢嶸歲月 守望幸福生活

見證崢嶸歲月 守望幸福生活

“紫荊關雄視天下,傲立千年,飽經人間冷暖,閱盡聚合離散。壁立如戟曾浸血,荊棘似箭穿史簡。招我忠魂伏四夷,興國賴此忠義膽。”這是易縣文聯主席李文通先生主編的《雄奇紫荊關》一書開篇的一段話。短短五十字,道盡了紫荊關的前世今生。

作為“內三關”之一,紫荊關長城在歷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往事越千年,古老長城的容顏不斷髮生著改變,而沉澱在其中的長城精神卻歷久彌新。

“《雄奇紫荊關》一書是對紫荊關文化的一次梳理總結,也是對長城精神的一次重新認識。早在2011年,易縣提出建設生態文化旅遊名城,圍繞豐富旅遊業態、改善環境、深挖文化等方面做文章。2015年,易縣又在全省率先提出全域旅遊概念,打造清西陵、狼牙山、易水湖等多個景點景區。在這種背景下,紫荊關鎮領導找到我,想讓我們幫著整理紫荊關文化,出本書。我們從2016年底著手,經過大約2年時間,2018年下半年成書出版,這就是《雄奇紫荊關》一書。”李文通說。

見證崢嶸歲月 守望幸福生活

李文通介紹,在《雄奇紫荊關》蒐集、採寫、整理、出版的過程中,有不少新發現。比如在採寫《五勇士夜跳高家片》一文過程中,採寫者找到了當時龍華縣政府為五勇士頒發的獎狀,上面還有時任縣長趙鵬飛(後曾任北京市委書記,北京市第八、九屆人大常委會主任)的簽名;採寫中還挖掘出一家三代人五十年守護日軍侵華實物證據“津田 ”石碑的故事,並促成把石碑捐獻給縣博物館等等。這些文物史料對於研究、展示紫荊關文化有著重要意義。“這對紫荊關文化是一次搶救性的整理和集中展示。我們需要採訪的人有不少都是七八十歲的老人,這些人耳背、記憶模糊、說不清楚很正常。我們要是再不去挖故事、整理史料,這些可能就消失了。”李文通說。

編輯整理《雄奇紫荊關》一書,讓李文通對紫荊關文化及紫荊關長城精神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他說,山地苦寒,號角連天。在這種邊塞文化背景下,歷史上的紫荊關人家有兵器,尚武尚兵。他們生性淳樸耿直,崇敬英雄,抵禦外侮,誓死不屈。對認定的事或理,有著百折不撓的堅韌品格和執著追求。

“每有烽煙起,戰旗此地紅。”抗日戰爭時期,張文海不顧妻子、弟弟等一家11人都被日軍抓走嚴刑拷打,依然堅持鬥爭; 為了保住黨的文件資料,寧死不當俘虜,康翰文、李君玉將文件資料燒燬、藏匿後,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為了紀念英雄,這才有了後來的文海村、君玉村。

“漸霜風悽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冬日午後,漫步紫荊關長城,城牆上“河山帶礪”“紫荊關”的石刻大字依稀。這些跨越了千年的歷史沉積在人們的心上,有時厚重得讓人想拋也拋不開,長城精神已然融入這一方百姓的血脈之中。

“石勒長驅鐵騎過,劉琨曾此枕兵戈。”久遠的歷史不說也罷。且說8年前,2012年7月21日的一場暴雨,紫荊關鎮遭遇了1963年以來破壞性最大、損失最為慘重的洪澇災害,全鎮25個行政村全部受災,交通、電力、通信全部中斷,受災人口逾2萬人,直接經濟損失高達9.5億元。

危急關頭,全鎮人民眾志成城、抗災救災,創造了“沒有一名群眾因災死亡、沒有一名遊客因洪水滯留”的奇蹟,創造了400多天圓滿完成恢復重建任務的奇蹟。

在脫貧攻堅主戰場,紫荊關群眾也不甘落後,大膽摸索,選準項目,敢闖敢試。2002年,紫荊關鎮恩村村民湯文民停了跑出租車的營生,在當地率先種植香菇,開一時風氣之先。當時誰能想到,湯文民引領了一個產業的崛起,從此一發而不可收。2009年他牽頭成立了錦興食用菌農民專業合作社,次年又成立了第一家食用菌科技型企業——易縣鑫凱食用菌種植公司。依託河北師範大學、河北農業大學的技術支持,他不斷嘗試引進羊肚菌、松茸、靈芝等新品種,拓展市場,助力做大做強食用菌產業。在他的幫助帶動下,附近200多戶村民脫貧致富,每戶平均年增加收入2-5萬元。

“紫荊關因長城而得名,長城文化、長城精神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紫荊關人。我們將在團結統一、自強不息、開放包容的長城精神鼓舞下,不斷帶領幹部群眾創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紫荊關鎮鎮長張建軍如是說。

本報記者 周亞梅 通訊員 劉稱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