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准百姓真正消费需求,上海企业顺势而变谋创新

随着新冠疫情逐渐得到控制,人们的消费也在逐步恢复。如何才能更充分、更持续地刺激消费潜能释放,提升人们的消费欲望呢?近日,在我们身边有一批销售非常火爆的商品,从它们的身上,或许我们能够找到答案。


看准百姓真正消费需求,上海企业顺势而变谋创新

老字号内已经有了不少顾客。方翔 摄


创新,看准真正需求


上个周末白天,许多人走出户外,感受明媚的春光。在人民公园对面的国际饭店西饼屋门口又看到了排队购买蝴蝶酥的人群。从宝山乘坐地铁过来的冯阿姨惊喜地发现,这里不仅可以买到蝴蝶酥,还有淡馒头、花卷、菜包、肉包等等。


看准百姓真正消费需求,上海企业顺势而变谋创新

国际饭店蝴蝶酥。上海黄浦


“因为疫情,很长时间没有出门了,这段时间上海没有新增病例,趁着天气好,跟小姐妹一起逛逛人民公园,顺便到国际饭店来买蝴蝶酥,没想到还买到了馒头。”冯阿姨迫不及待地拿出一只花卷给旁边的小姐妹,自己也拿出一只品尝,“面粉有劲道的,香喷喷带点咸味儿,不愧是国际饭店做出来的。”


看准百姓真正消费需求,上海企业顺势而变谋创新

国际饭店制作的花卷。方翔 摄


据国际饭店的餐饮总监徐黎明介绍,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不仅国际饭店的餐饮和住宿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就连经典蝴蝶酥的销售也遭遇了“寒流”,在此情况下,大家一起想办法如何渡过难关,“我们觉得卖馒头虽然没什么利润,但却是老百姓日常最需要的,而我们的不少大厨也都是面点方面的专家,通过挖掘他们的潜力,做出来的馒头肯定不会差。于是我们把轮流休息的大厨叫了回来。有了馒头的制作任务,大家也争着来上班。”

淡馒头6只 10元、花卷6只15元、菜包4只14元、肉包4只20元。国际饭店的西饼屋的馒头的平民价格,让其每天推出后很快就销售一空。那么疫情之后,国际饭店还会继续出售馒头吗?“会的。”,徐黎明表示,“我们最近还在研发将宴席上的点心,如:四喜蒸饺、山东大包等更适合外卖,满足老百姓的多样化需求。”


看准百姓真正消费需求,上海企业顺势而变谋创新

国际饭店的馒头吸引不少顾客。方翔 摄

对于国际饭店馒头的“走红”,上海财经大学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劳帼龄认为并不意外。“提起国际饭店,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蝴蝶酥,但是其制作馒头的销售火爆,不仅在于其制作工艺一贯精益求精的‘国际范’,更在于能够顺势而变,从人们的真正需求中发掘机会,同时也能让员工渡过目前的难关,可以说是时势造英雄。” 劳帼龄说。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商业经济学会会长齐晓斋认为,国际饭店的创新,实际上有一定的传承,这就是广大消费者对于蝴蝶酥的认可,“在目前这个特殊时期,任何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创新,就很难有发展。但如何创新,关键在于取长补短,要利用自身优势,国际饭店的馒头可以算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渠道,带来潜在客户


创始于咸丰4年的中华老字号“老大同”,因为在疫情期间的一次“触网”而意外获得了众多年轻消费者青睐,其在京东粮油调味类目中排名华东区销售第二。网络销售的火爆,让老大同销售有限公司的经理刘永峰上下班都离不开手机,即使在家还要刷刷自己商品的销售情况。


“原来我们真的不知道网店中的顾客有这么大的消费能力,现在我们的老大同麻油销售每天可以达到500瓶以上,崇明1号大米销售额每天超过1万元,线上销售同比去年增长了500%。” 刘永峰表示,此次老大同网店在疫情期间受到关注,有着一定的偶然性,“疫情期间,许多人对于粮油商品非常关注,而许多网店因为备货不足,在疫情刚开始的时候没有货,而老大同则常年备货充足,因而销售迅速提升,由此我们的排名而不断上升,这就像连锁反应一样,我们的销售越来越火爆。”

初步的成功也让老大同对于网上销售不敢懈怠。“针对网友的留言和需求,我们最近也及时对于商品进行了调整,希望能够更加适合广大网上消费者的需求。” 刘永峰说。

在网上销售尝到甜头的还有上海书城。据上海新华传媒连锁有限公司云端拓展部总经理张元侃介绍,从2月10日至3月22日,新华传媒线上平台“一城书集”、上海书城京东店、上海书城天猫店等销售共约468万余元,同比增加14%。线上直播也是新华传媒首次尝试的,目前直播电商平台在疫情期间的总销售额达到了33万元,同比增加190%。


看准百姓真正消费需求,上海企业顺势而变谋创新

新华传媒线上平台“一城书集”


作为受到疫情影响最严重行业之一的餐饮业,也借助着电商平台寻找新的消费群体。“我们最近在网上销售中发现,许多白领在订我们午餐的时候,往往会加我们的茶点,像陈皮豆沙方糕等,这些我们以前只能堂吃,但是在外卖之后,我们却发现其销售情况更好。” 新雅粤菜馆市场部副总监毛勇表示,“我们近期还将厨房自己熬的猪油等放在网上销售,情况也是十分不错,这无疑大大拓展了我们的思路,也为企业今后发展找到了方向。”


机会,挖掘自身潜力


新雅粤菜馆所在的南京东路步行街,被誉为“中华商业第一街”。随着疫情逐渐消散,这段时间街上虽然还不能称得上“人流如织”,但还是让人感觉“春天”终于来了,而在这条街上的“老字号们”更是成为了风向标。


看准百姓真正消费需求,上海企业顺势而变谋创新

南京路已有了“春”的气息

“师傅,帮我称5斤万年青饼干。”王先生在泰康食品店的饼干柜台上对营业说,“你帮我分5只袋子,我送给同事。”

据泰康食品公司总经理胡勤荣介绍,虽然疫情对于整个商店的销售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但是对于包括饼干在内的自产食品的销售影响并不是很大,“据我们的统计,受到疫情的影响,我们的营业额下降幅度还是非常明显,但这段时间的情况已经好了很多,特别是像香肠、饼干等自有品牌的商品销售已经恢复地差不多了,万年青饼干之前还卖断货。”


看准百姓真正消费需求,上海企业顺势而变谋创新

“泰康食品卖得好还有自产的熟菜,如:熏鱼、熏蛋等,这也给我们最大的启示,要靠产品生存,用好的产品打动消费者,就要不断地传承创新,目前我们也在正在开发一系列以鱼为卖点的熟食。我们今年夏天也准备恢复金鸡牌冰砖,在口味和包装上更加贴近年轻消费者的需求。” 胡勤荣说,“这种现象在我管理的另外一家老字号——真老大房也是蛮典型的,像鲜肉月饼现在可以做到每天1万元,而在春节之前为每天1.5万元。真老大房自产青团的销售基本上每天5000元,与去年清明节前的销售基本持平。”

在已经150岁的三阳南货店门口,总少不了买苔菜月饼的人。据三阳南货店总经理沈民介绍,目前上海市民在三阳南货店南京东路店的消费量已恢复了七、八成,“虽然目前苔菜月饼的销售已经与去年同期持平了,但是我们觉得这样还不够,我们计划在5月初上市以苔菜月饼为原型的‘苔小酥’,以适合更多年轻消费者。同时,我们还准备恢复三阳以前特色的马蹄蛋糕,让经典老口味重回南京路。”


看准百姓真正消费需求,上海企业顺势而变谋创新

顾客在三阳南货店门口排队购买食品

扩大消费不仅需要一时的刺激性举措。在劳帼龄看来,从上海的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形式、内容、手段都可以是非常“海派”的,但核心就在于企业本身要能够找准机会,推出市场喜闻乐见的品种,“就像最近大白兔推出的奶糖棒冰,这种通过创造和引领需求,激发消费潜力的做法,无疑是值得广大企业学习的。”


新民眼工作室 方翔

图片 | 网络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