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天兩夜奔波2700公里,只為這項扶貧工程

2月19日,胡青松和同事踏上了自駕返回怒江的旅程。他們從河南出發,一路上換人不換車跑了整整兩天兩夜,趕路2700公里。“當時就是急著回項目,顧不上太多了,情況太緊急。”作為中交集團重要扶貧項目——中交怒江連心橋項目負責人,胡青松面對項目的防疫和復工復產心急如焚,他心裡還直後悔,“早知道就不回家過年了。”

2月10日,留守在駐地的項目總工劉坤鵬向瀘水市政府上報了復工申請並申報了第一批返程復工人員名單。連心橋項目被批准復工,這是當地政府批准復工的第一批施工項目。可是在上報的返程人員名單上共有22人,政府只批覆了4人允許返程。“人員不到位肯定會耽誤工期。”胡青松與相關部門多次溝通,及時跟進當地疫情防控政策動向。同時,他要求項目細化人員信息統計,對返程人員居家防疫情況到居旅情況進行一一登記和核對並將結果和相關部門對接,保證資料審核時一應俱全。經過一輪篩查,連心橋項目的全體黨員和領導班子成員部符合疫情防控隔離時間的要求,為了安全地回到怒江,他當即要求有條件的員工可以開車回項目部。

其實,連心橋建設在節前剛完成了重要一步。春節前,經過一個月的奮戰,中交怒江連心橋項目完成了最為關鍵的全橋頂推施工,總重量約2300噸的橋體整體向西頂推141米,實現了全橋主體結構對怒江兩岸的連接。項目進入春節停工狀態,胡青松做好了各項準備才放心返鄉。臨走前,他還交代劉坤鵬:“一定照顧好留守在項目的同事們。”

兩天兩夜奔波2700公里,只為這項扶貧工程

怒江連心橋是胡青松加入中國交建以來參建的第10個項目,也是第一個扶貧項目。為了早日將中交怒江連心橋交給怒江人民使用,完成中國交建對怒江脫貧幫扶的承諾,在項目部全體員工的努力下,大橋建設工期整整提前了6個月。然而,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讓一切又成為了未知數。項目防疫做得怎麼樣,員工防護是不是到位,大橋何時才能復工,還能不能如期交付?這些問題天天縈繞在胡青松心頭,讓他寢食難安。

胡青松開始天天遠程辦公。他採用電話會議的形式組織留守員工迅速進入疫情防控狀態,安排人員迅速從當地購買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資,用於留守員工的防疫工作。當聽說怒江州和瀘水市政府為項目部捐贈了部分防疫物資時,胡青松感覺肩上的擔子更重了,他說,“一定不能辜負怒江人民的期望,我們要保證大橋的如期交付。”

項目部及時制定了防疫復工的工作方案和應急預案,要求留守員工按照當地政府的防疫政策及要求做好隔離和防護,並隨時準備投入復工復產中。

兩天兩夜奔波2700公里,只為這項扶貧工程

2月21日回到項目部,胡青松和同事們按照要求進行了單獨隔離,同時組織所有到崗的班子成員召開視頻會議,對項目復工復產所需的物料、設備和人員防疫工作做了細緻的梳理。在施工隊伍暫未返程的情況下,從2月15日開始,胡青松讓劉坤鵬負責就近引進怒江當地勞務人員和機械設備投入生產。先期進行了場地清除、基礎開挖、場地硬化、擋土牆澆築等施工,為項目全面復產創造工作面。劉坤鵬說,“這樣我們一方面解決了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也盡力為當地勞務人員增加收入。”

兩天兩夜奔波2700公里,只為這項扶貧工程

一邊是儘快開展施工生產,一邊是防疫不鬆勁。項目部實行了“封閉式”管理,安排專人專車出入採購生活用品,食堂實行“分餐分取”制度,辦公區域採取“一室一人”的方式,儘量避免人員接觸。同時,項目部加大疫情防控宣傳,通過防疫安全培訓、張貼宣傳畫冊、轉發防疫知識等形式,使復工人員熟知疫情防控期間的注意事項。項目部還設置了返程人員隔離區,搭建防疫隔離帳篷30個,採購了口罩7000只、消毒液100升、體溫槍10支,並組織安排防疫專員對員工每天進行體溫測量,對施工區域進行消毒等防疫工作。截至3月18日,連心橋項目部的149名員工均已度過14天隔離期,全部復工返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