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阴阳学说包含了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您怎么看?

那曾经的一片橄榄绿


阴阳是宇宙万事万物存在的普遍规律和现象,也是一切哲学的根源,它包含了朴素的辩正唯物主义道理,具体内涵如下:

一阴阳的普遍性

在我们已知的和未知的整个宇宙世界里,无论任何庞大的事物,或者细微的事物,都绝对跑不出阴阳的范畴。而且任何事物都存在着阴阳的两重性,即阴与阳是同时存在于同一事物中的。如果阴为显性或阴占居上风,就表现出阴的特性,反过来,如果是阳为显性或阳占居上风,就突显出阳的特质来。

二阴阳是相互对立的关系

凡存在于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会在统一中存在着对立性。对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所存在的普遍规律,它们是相互矛盾及针锋相对的,所代表的东西也是截然相反的。阴和阳既是存在于万事万物中,各自代表着事物完全相反的两个方面,当然其对立性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也是人们最容易看得出来和最先了解到的特性。例如天与地,日与月,强与弱,正与反,昼与夜,进与

退,胜与败,升与降,大与小,明与暗,热与寒,动与静等等。

三阴阳是互为依存的关系

阴阳在对立的同时,它们又相互依赖,互为对方而存在,互相将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很本。没有阴,就无所谓阳,没有阳,当然也就无所谓阴,它们是相互对立同时又相互依赖的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常言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就是这个道理,老子曾说过:万物负阴而抱阳,确是真知灼见。试想像一下, 如果世界上没有了男人,剩下的全都是女人,这将是一个什么世界?人类的繁衍也就会因此中断,剩下的女人也没有了生存的根本,也会逐渐消亡。

或者阳光灿烂的白天,也有很多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如天桥底下或随道中,它们显然在同一时空中存在,但却表现出藏然相反的特性,这就好比在非常富裕的地区,也会存在着相当贫困的人群一样,他虽然同在一片蓝天下,共生一片生地上,却也会有截然不同的两种特征。

四阴阳是此消彼长并且相互转化的关系

宇宙间的阴阳存在不是静止不动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分分秒秒都处在运动和变化当中,“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这种运动的规律之一,就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阴

消则阳长,阳消则阴长。也只有通过此消彼长,此长彼消,才能达到一种相对的动态平衡。例如一年四季的寒暑往来就是阴阳此消彼长和相互转化的明证。

由阴阳的转化现象,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任何事物都是在变化之中,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外界的催化条件和自身的蜕变基础达到了某一标准,就会“阴消阳长”,进而达到“阴阳转化”。





笔锋犀利


是啊,易经中的太极图(阴阳鱼),白鱼的眼睛是黑的,黑鱼的眼睛是白的,表示白中有黑,黑中有白。白鱼和黑鱼中间是一条S型曲线,体现一种动感,表示黑白的面积会发生变化。这个图表示万事万物都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而且是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着事物的属性,这二者的主导性又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所以说阴阳说包含了朴素的唯物辩证法。



郝永明律师


我来回答一下你这个问题吧!当初看了《阴阳初探》以后,感到我国古代理论确实博大精深,过去曾认为阴阳学是朴素的辩证法,至今许多人仍持这种观点,那么到底阴阳理论与辩证法有何异同?

如果从时间上划分,阴阳学在前,辩证法在后,从空间上划分,阴阳学的发源地是中国,辩证法是舶来品。有人说是出口转内销,认为是外国人借鉴阴阳理论创立了辩证法。对此,我自知考证无能,读书有限,众说纷纭,难辩真伪。为了避其所短,到底是纯舶来品还是出口转内销也就不必较真了,反正辩证法即便是出口转内销也是经过别人加工的,并非原封不动只是换了商标。

除了时间、空间,也就是产地的差别以外,是否还有其他方面的不同呢?

大家都知道,辩证法最早是由于对宇宙本源的观点不同,前者强调精神第一性,后者则强调物质第一性。阴阳学对宇宙本源的看法是:既不能称精神,也不能称物质,认为精神与物质现象都是阴阳排列组合的特定表现形式。

那么是否可以认为唯心论和唯物论都是一元论,阴阳学是二元论呢?

为了不与大家都了解的二元论相混淆,不应把阴阳称为二元论。哲学史上的二元论是指物质与精神,阴阳中虽然也可以把阴阳比做物质和精神,但并不等同于物质和精神。物质与精神仅仅是阴阳的特定表现形式,并不能概括全部阴阳的哲理。

除了对宇宙本源的认识不同外,在方法论上,阴阳互根与对立统一是否只是名称上有区别,本质上是一致呢?

其实,阴阳互根与对立统一的提法很相似,两种观点的共性,都是承认客观存在的一切现象都是互以对方的存在为依据,失去一方,它方即不存在。阴阳互根与对立统一除了前面提到的共性外,也有许多不同之处。首先,辩证法并不等于宇宙观,仅仅是一种方法论或认识论。提到宇宙观,有人称本体论,也有人称本源论。同是辩证法,在宇宙观上则有着原则上的分歧。在此,我们没有必要对别人的分歧品头论足,只想说对立双方都同样认为宇宙观(本体论、本源论)与方法论不可混淆,阴阳互根理论从创始至今,从未区分过宇宙观(本体论、本源论)与方法论,因为阴阳理论既是宇宙观(本体论、本源论)又是认识论与方法论。

当前一些有见识的辩证唯物论者,在一些有影响的报刊上,发表了物质一元论与一切现象都对立统一的方法论之间在理论上多有抵触的文章,认为物质也应有相互依存的对立面,否则,一切现象都有是对立统一,似乎就不能自圆其说了?

有人会说看来您不认为阴阳学可以从属于唯物论吧?

我认为可以这样说,在学术上我认为隐瞒自己的观点是颇为可耻的。

三要素中首先讲对立统一,对立统一与阴阳互根既有相似之处又有重要的区别。阴阳互根只讲“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阴消阳亢,阳消阴散”。重点强调的是阴与阳两者依存和相需的关系。古语“相反皆相成”就是阴阳理论的用语。这里应特别提醒的是:阴阳不相斥,不相斗(相争),两者之间只存在相需关系,并无斗争关系。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关系则强调斗争关系。为什么可以用《矛盾论》来概括辩证法呢?因为它的确抓住了辩证法的本质,使用“矛盾”显得更为形象。

那么辩证法三要素中关于对立统一的学说确实强调了“对立斗争的绝对性,对立的同一和统一的相对性”,这与阴阳互根有什么不同呢?

可以用现代语言解释阴阳学只能讲阴阳互根(相需相依存)是绝对的,阴与阳并没有斗争关系,对立与阴阳不是同义词。对立本身如果用阴阳的观点分析,斗争并不发生在相反和异性上,任何战争都只能是共性之间的相互争夺和排斥行为,不是阴压阴,便是阳压阳。有斗争的对立是中和结构之间的对立,任何中和结构自身都既有阳性又有阴性,斗争点是中和结构之间的失衡。对立双方的斗争点是它们的共性和同性,不是异性,这与辩证法的认识是最原则的分歧。辩证法讲:“同一统一是相对的,似乎斗争点的消失点是同性,同性才是统一的根据”;阴阳互根强调的统一则是相反相成的异性。

这么说过去学习辩证法、矛盾论时的确只对阶级斗争、民族、敌我一类的对立斗争比较理解,对其它的对立如:正与反,阴极与阳极,等等许多对立,到底怎样斗争并不理解。许多理论权威人士也只是在讲阶级斗争和敌我斗争时能让人理解,其它也仅是一带而过,很难联系实际,用“对立斗争的绝对性”来指导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相反皆相成”与“对立统一”名词也不断用,因为种种原因总觉得深入不进去,用起来也显得苍白无力。您讲的斗争点并非发生在异性(相反)上,斗争的本质是同性之间的排斥行为,我似有所悟。您能在阶级斗争或敌我问题上用阴阳观点加以解释说明也属于同性之间的斗争吗?

其实个人认为阶级斗争和敌我斗争是人与人之间的斗争,人本身是同性。人的共性就是人的共同需求,儒家称:“七情、六欲人皆有之。”用现代语言形容即:“都希望最大限度地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需求。”马克思也曾说过:“并不能因为人在智力和体力上的差别,就会引起……需求上的差别……”这就是说在需求上,并非每个人都能约束自己,不贪图超越自己对社会的贡献的需求。俗人总难免有贪欲,一旦出现不平衡,就难免发生斗争。如果没有这种共性,譬如:只有阶级性,剥削阶级天生只是好吃懒做,劳动人民天生是勤劳、朴素,两者岂不只有相需关系了,哪还有什么斗争?其实,阶级之间也不都是斗争关系,历史上许多主仆之间从感情到行为上都很融洽的例子并不少。敌我关系也是大同小异,敌对阵营之间相互同情和支持的例子也不少。当社会能够最大限度地合理调节人们的贡献与分配,并通过教育使多数人都能悟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时,人与人之间的敌对关系终将会成为沉痛的历史教训。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非喜勿喷!

#王少康




王少康


对头。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代表,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阳生阳极阴生,充满辩证哲学的智慧。人生,世界都离不开阴阳。





朱阿圣


阴阳学说包含的东西多了去,不只是朴素的唯物辩证法,

中国自古以来阴阳学说,是易经八卦的组成元素,也是五行干支的根本,中医用来指导看病治病,儒家用来治世敦伦,教化社会,道家用来修道炼心,指导人生。

孔子写的《易经》系辞上讲:“一阴一阳谓之道”。粗浅的解释孔子这句话也就是,阴阳学说包含了世间的一切道理。

阴阳学说是古人高度摡括,总结,归纳天地万物的文化结晶,

简单的讲阴阳学说有下面几个特点,

1.阴阳互根

2.阴阳对立

3.阴阳转化

4.阴阳消长

5.阴阳感应

1.阴阳互根

阴阳有一个本体的根源,

2.阴阳对立

阴阳有相反的对立性质,

3.阴阳转化

阴阳可以互相转化,阳转阴或阴转阳,

4.阴阳消长

阴阳是动态学说,会阳长阴消,或阴长阳消,

5.阴阳感应

阴阳会互相感应,互相影响。


李四ns


如果说用马哲来解释阴阳学,是否是两个学科间的解释;

假如有一家孩子考中清华了,然后你说这个孩子真聪明真努力。但是你要让他家长说,他家长可以说三天三夜。为什么?因为我们是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理解的。

朴素唯物主义是马哲的提法,我不否认马哲是一门伟大的哲学,但是他跟阴阳学是两个概念两个体系,理论基础都不同的。两个基础都不同的学科怎么比较,怎么使人判断呢?


君雁棠


这种说法来自传统西方二元概念哲学(狭义哲学),不跳出这种范式,它就是有效的。西方哲学在胡塞尔、舍勒、海德格尔等现象学家那里发生了转向,尤其是海德格尔转变得最彻底。这就是学了点西方传统哲学的中国人说不出好在何处却又摆脱不了它的吸引力的原因(血液里满溢的是《易经》《道德经》《庄子》《论语》《六祖坛经》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无知西方传统哲学的中国思想家反而能读懂海德格尔著作,虽然不大习惯它的“境域形式显示”或说“涡旋回环映射”的表达法,但懂得它说的和我们的儒道思想可以暗通款曲;海德格尔也佩服《道德经》是“思想之诗”。总的说来,儒道思想后来有靠向西方传统哲学的倾向(但程度较轻),现象学有靠向儒道思想的倾向(程度较重)。目前中国人学的是西方人抛弃(或者说以为落后而不大置理)的思想。

“阴”“阳”这两个指示性的语词(不能定义)体现的是“道”(也是指示性的语词,不能定义),“道”也要借“阴”“阳”来体现;“道”和“阴阳”同存一体。“阴”“阳”对生互补,离开一方另一方就不存在;又是动态的(夫妇是空间的阴阳,父母子女是时间阴阳空间的可以离散,此时阴阳就不存在了;父母子女不可以离散,即使空间阻隔但是关系依然存在)。“原本时间”就在“亲子关系”中(这点比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的“原本时间”表达容易体贴到)。

辩证法,即使是唯物辩证法,说好听点它们是概念的自我拨弄,与生活本身毫无关系(它们就驳不倒芝诺悖论);说得不好听点,是诡辩或胡扯。

“阴阳”思想在《易经》中体现得最突出,而《易经》是儒道两家的公共课。



温柔第一剑


阴阳学说原本就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也是中医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阴阳学说用作认识自然界、人体和疾病的一门工具具有丰富具体的内容。中医阴阳学说认为其均存在着阴阳两个方面,这是符合唯物辩证法中统一物一分为二的观点。此外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的消长转化等也说明阴阳双方不是静止不变而是运动变化的,符合唯物辩证法中对对立统一规律中内部矛盾变化发展的观点。此外阴阳学说还体现了量变到质变的方面,也就是哲学中否定之否定。总体来说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在阴阳学说中的体现是比较充分具体的,但阴阳学说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朴素二字也有褒贬二意,还都是有各自的局限性。


卉木萋萋As


我赞成这样的观点,世界上阴阳无处不在。如,白天黑夜,电源有正极负极,人有男有女,这些都是扑素的唯物主义辨证法。


覃安贵


是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