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被稱為“詩聖”是否有些言過其實?

袁小莯


可以說有很多人認為杜甫不如李白,當然小編也認同這一點,畢竟可以說李白作為一代詩仙,代表著當時唐朝歷史最輝煌的一刻,但是要是說起來杜甫卻被當時大多數人所摒棄,可以說在唐朝,大家無人不知李白,但卻無人知杜甫,造成的很大一點就是杜甫過於關注民間疾苦,那麼這必然就不為當時統治者所喜愛畢竟無論當朝哪個皇帝,都希望自己治下的國家太平安康人民都能夠吃得飽穿得暖,可以說人人都有虛榮心。

但是要是說起杜甫小編從小時候老師講到杜甫詩歌的時候,大多是注重講述他悲天憫人的一種儒家思想。但是卻因為杜甫仕途不順多次被罷免官職,所以說她自然不可能為老百姓做什麼實事。那麼杜甫在中國詩壇上的成功,究竟是不是有些言過其實呢?畢竟單論才華來說,在當時那個唐朝他其實並不為人所理解。而杜甫的詩歌之所以在後世被人推崇,也是在杜甫去世五十年以後的事情。

而且有些人認為畢竟能夠悲天勉人寫勞動人民生活疾苦的詩人並不止他一個,恰恰是因為杜甫所處的時代,正是唐朝由盛轉衰的時候,所以說有的人認為是時代造就的杜甫,所以並不是全靠他的才華來被後世稱之為詩聖的。但是小編卻不這麼認為,畢竟大家對於杜甫的認識太過於片面,可以說正是因為杜甫的才華太過於樸實無華,他可以說與李白大浪漫主義詩歌相比在表現力上沒有那麼的強烈,甚至可以說有些太過於流水化,但是如果僅僅從詩歌的格式來說,杜甫對於詩歌韻律的把握相比較其他人來說要好許多,可以說在杜甫之前詩歌的格式韻律要求剛開始處於發展階段,那個時候大部分詩人對於詩歌結構的掌握力還沒有那麼強,那麼這就導致了一個局面的發生,也就是說嚴格根據韻律來寫做文章,那麼詩歌就沒有意境那麼想要寫有韻味的詩歌又會破壞本身詩歌的韻腳。

但是杜甫寫的詩歌,卻把這個問題解決了,可以說正是因為杜甫詩歌的出現後,世人對於韻律形式的把握才逐漸精確。小編個人認為,用現在的話來說杜甫就如同一隻被關在籠子裡的鳥,雖然被籠子所困住但是隻要他想要伸開翅膀,這個籠子就會被撐大,可以說與李白在浪漫主義風格詩歌的貢獻不同,杜甫在詩歌格式方面做出的貢獻比李白要多許多。而且與李白仕途順利不同,杜甫的一生可以說非常的窮酸,而且在他死後,他的詩歌才被其他人所推崇。

在他生前是一個毫無名氣可以說是為生活掙扎的底層人,雖然他年少也曾輕狂過,也曾遊歷過大唐王朝,也有著自己的雄心壯志,但是在他年老以後窮困潦倒的在長安生活,可以說這是一個被生活壓迫的人,但是雖然被生活壓迫,它卻沒有因此放棄對於大唐王朝的貢獻,哪怕自己官職被貶底,仍舊希望能夠為大逃亡潮做出屬於自己的貢獻,可以說哪怕自己的小兒被餓死,仍然能夠想到天下窮苦大眾生活貧苦。

李白之所以稱為詩仙,其實是因為他和這個時代所脫節,但是杜甫卻不同他,生活在唐朝這個真實的底層時代,沒有被大唐王朝表面繁榮的假象所迷惑,可以說,之所以被稱為聖人,就是因為他可以做到其他人所不能做到的事情,比如我們都知道的孔聖人,他也曾遊歷列國,也曾為天下疾苦而奔走,雖然最終失敗,但卻從沒放棄這個目標,而杜甫與孔子相比更為相似可以說他同樣沒有被生活的痛苦改變自己的志向。

所以小編認為杜甫為什麼在後世能夠推崇到和李白同樣的境界,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為它和現代人的世界觀更為相似,可以說杜甫是從最底層的勞苦大眾中脫穎而出的一個人,從大眾中走出來,而最終它仍舊迴歸大眾,而李白過於的浪漫,可以說有些脫離時代,所以小編認為杜甫被稱為詩聖,其實並不言過其實而是恰恰是杜甫一生最真實的寫照。


牧之文化


首先,明確觀點,杜甫為詩聖實至名歸。原因如下:

杜甫之為詩人之“聖”,正如孔子之為人倫之“聖”──“詩聖”的稱號充分表現了杜甫在中國詩史中的獨特地位。

個人認為,杜甫作為偉大的詩人具有三個特質,這三大特質也是使杜甫被後代尊為詩聖的重要因素。

第一個特質是,純粹從歷史的觀點來看,他是整個中國詩歌發展、流變的過程之中最重要的詩人。

站在杜甫的時代往前看,杜甫彙集了以前一切詩人的精華,他成了超越以前的一切詩人的最高峰;站在杜甫的時代往後看,杜甫以後的詩人極少不受杜甫影響,不把杜甫當成導師的,所以杜甫也是啟導後代一切詩人的最高峰。杜甫這種承先啟後的獨特性,使他成為中國詩史最具有歷史地位的詩人。可以肯定的說,他的這種地位是無人能及的。

第二種特質,即他不斷成長、不斷變化的藝術創造力。

杜甫的一生正處於大唐帝國由盛而衰的關鍵時期。這樣的歷史時代,使他的一生顛沛流離,嚐盡種種的痛若。從個人生活來說,這實在是大不幸的事情。然而,這種大不幸卻成為杜甫藝術生命的大幸。因為,每當杜甫的生活經歷了大變化,面臨了新的狀況,作為藝術家的杜甫即能感受到這種生命的新局面,隨而加以沈思,並且表現在他的詩歌創作中。結果就是,隨著杜甫生活經歷的不斷變化,杜甫的詩歌內容以及隨之而來的詩歌技巧也就配合著變化。因此,就整體來說,杜甫作品的內容就顯得極其豐富,杜甫的詩歌技巧也隨之而變化多端。杜甫這種隨時代成長而顯現出來的作品的多面性,在中國詩史上可以說無人可及,因此,他的偉大成就也就無人可以超越的了。

能夠接納一切、同情一切的心胸,也就是杜甫作為一個偉大詩人的第三特質。

這種特質表現得最明顯的是他對人的關懷與同情。他寫得最好的詩之一就是他對朋友和兄弟的懷念作品。幾乎他的每一個好朋友,他都寫過真摯動人的詩作。譬如對於他的患難之交鄭虔,他在送別時就寫過這樣的句子:

便與先生應永訣,九重泉下盡交期。

如果不是跟朋友具有非比尋常的交情,誰能夠講得出這麼痛切的話。

杜甫對李白的感情尤其動人。他跟李白一生只見過兩次面,但他每一回憶起李白,就寫出極為動人的作品。他那兩首《夢李白》可以說是古往今來描寫朋友之情最令人難忘的詩。

杜甫生長於盛唐,而盛唐還是一個佛教、道教盛行的時代,李白是個道教徒,王維是個佛教徒,儒學在當時很少人真正的信服。說到詩人的追求,不論孟浩然、王昌齡,還是李白、高適、岑參,都是熱衷功名之士。當然,杜甫也熱衷功名,但除此之外,他確實有仁民愛物之心,在當時可謂“特立一代”,再沒有第二個人像他一樣。在儒學尚未復興的時代,怎麼會出現這樣一個“純儒”的詩人,真是不可思議。在儒學全面復興的宋代,大家一致的稱讚杜甫,從此以後杜甫成為中國詩人的最高典範。杜甫重視人倫之情,充滿“民胞物與”、“濟世愛民”之心,完全體現了儒家的精神。杜甫的作品把這種精神表達到了極致,因此理所當然的被中國人稱為“詩聖”。


明月十四樓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原籍湖北襄陽,後徙河南鞏縣。[1][2]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遊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杜甫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大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時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遊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杜甫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杜工部的詩歌以上層建築的矛盾和老百姓疾苦為主,他的一生憂國憂民,稱為詩聖當之無愧!!!




春夏秋冬143241341


杜甫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揭示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

他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

杜甫一生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所以被後世尊為“詩聖”。




洞悉時空


杜甫被學術界稱之為“詩聖”是當之無愧的。

首先杜甫幼年時期讀書萬卷,自稱家史“奉儒守官,未墮素業”。他二十歲後漫遊吳、越、齊、趙等國,豐富的生活閱歷加之他的聰穎好學,奠定了他成為“詩聖”的基礎。

其次,杜甫為官一生,清貧自律,時沉時落,顛沛流離,自身的坎坷遭遇又結合盛唐後期的安史之亂後階級矛盾的不斷深化,使他深知百姓的不易與疾苦。在此背景之下他胸懷報國之志,並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為自已一生追求的理想目標。可嚴酷的現實破碎了他的理想,站也冰冷,坐也冰冷,爬下了就不是人。與其八面玲瓏,苟且偷生,不如淋漓痛快的放手一搏。

其三:單就杜甫的詩詞風格而言,他的詩詞有著豐富的社會政治內容和濃郁的生活氣息。強烈的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是杜甫詩詞的基調。沉鬱頓挫是其詩詞的主要風格。並開創了“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創作途徑。例如“會當𠗕絕頂,一覽眾山小”。“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乾坤貪瘡痍,憂虞何時畢”?“史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等等簡單易懂,膾炙人口的詩篇,無不以歷史的真實再現去抨擊黑暗的社會現實。

翻閱浩瀚的中華詩篇,歌功頌德,粉飾太平,錦上添花的多之。而有哪位文人墨客能像杜甫一樣,站在貧苦百姓的角度去淋漓盡致,不吐不快去鞭撻,揭露社會生活的陰暗面呢?杜甫晚年貧病交加,卒於湘水舟中。但其一生為民請命,直言民瘼,在晚唐當下,就被學術界稱為“詩史”,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杜甫安息!杜甫足矣!


薛江瑞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鉅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並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流傳下來的詩篇是唐詩裡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傑出的詩人之一,對後世影響深遠。杜甫作品被稱為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

杜甫被稱為詩聖,實不為過,而是名至所歸。


花時


一點都不!1.杜甫的詩流傳最廣、留存最多!2.杜甫的詩的確具有沉鬱頓挫的獨特風格,藝術造詣非常高!平仄、對仗、起承轉合無一不精到!3.杜甫的詩經過了時間的沉澱,早在他在世時就已經成為別人學習的樣板。4.杜甫的詩內容豐富,更多的是關心民生疾苦,洞悉人生的真諦,感慨大自然的美好,具有積極正面的精神力量,抒發情感真摯而炙熱!


金達格


杜甫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稱為”詩聖”並非言過其實。

一、杜甫的詩歌有很高的文學價值。他的詩既精煉又深刻,既真摯又感人,既鮮明又工巧。

二、杜甫的詩有很高的歷史價值。他的詩歌反應了安史之亂前後的生活畫面和政治時事,被稱為“詩史”,其中著名的作品就有《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等。

三、杜甫的詩有很高的思想境界。他的詩詞中憂國憂民、愛國愛民情結濃厚,意境高瞻,比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等,都是千古絕唱。


坐火車的同志


杜甫被稱為詩聖是實至名歸。他經歷了大唐由盛而衰的歷史進程。他天資聰慧,有強烈的愛國報國之心,屢次參加科舉,從政報國。由於國之亂社會之複雜,導致他屢次不中,參政不順。他推崇仁思想,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遠大抱負。但一生不得志,空有抱負志,無處去施展的坎坷遭遇。但他始終沒有放棄自己在詩歌方面的創作激情。他善於總結前人的創作經驗,又不斷開創出自已的風格。他的詩歌創作成果為以後眾多的詩人敬仰,也深受影響。與李白並肩,風格甚至超過。給後世留下了許多不朽的詩歌作品。如《春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色深。《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望嶽》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等等耳熟能詳的精典絕句。無不體現出了他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無不體現出了對祖國山河和朋友們的讚美和依念之情。他是唐朝最典型的現實主義詩人。在當時和後節從而奠定了他在文壇卓越的地位。所以奉他為詩聖實至名歸。


遊遊蜉蝣


他一生流亡,仕途失意,無處容身卻被人們稱為“詩聖”不是言過其詞。為什麼說杜甫被稱為“聖”具體有一下兩點:

首先,杜甫有一種堅持家國情懷的那種精神,比如他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就這首詩敘述的情節很簡單。杜甫在安史之亂以後來到四川成都,蓋了幾間破茅草房。

八月時江邊的風很大,上面的茅草被吹走了,吹走以後到處飄,南村的小孩們就跑來搶這個茅草。杜甫當時年紀很大了,就在那邊罵他們,追著打他們,要他們把茅草還給自己。

今天看來,杜甫的這首詩,貫穿其中的還是他一向堅持的那種精神,就是講民間最卑微的生活。杜甫讓我感動的地方剛好在這裡。

他看到了像螞蟻一樣的生存,卑微地、骯髒地、汙穢地、邋遢地活著的生命狀態,他覺得那麼多人這樣活著,怎麼可以不去看這樣的生活? 下面忽然講“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杜甫的人道主義就在這裡發生。

這個時候他的視野開始擴大,最後想到的是誰能夠使老百姓過上比較安樂的日子,房子能不能多一點,讓大家都有屋子住。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你覺得杜甫似乎已經有一點瘋了,這個人在貧窮當中,好像忽然出現幻象,眼前真的有了很多房子,窮人都可以進去住,好像一下變成住在理想國裡面一樣。

“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那時候我的房子是破爛的,只能挨餓受凍死掉,都覺得沒有關係。

這個時候我們明白了杜甫為什麼被稱為“聖”。杜甫的確有一個大的覺悟,他希望如果這是因為貧窮,那麼就只讓他自己貧窮吧,不要這麼多人貧窮。這是體現了人道主義精神。

其次,杜甫心中有大愛,詩中有大悲,眾生的苦就是他的苦眾生的痛就是他的痛。杜甫的詩裡透露的全是戰亂中的悲劇,他對逃難描寫的細緻入微“摧頹蒼松根,地冷骨未朽。幾人全性命,盡室豈相偶。嶔岑猛虎場,鬱結回我首。自寄一封書,今已十月後。”有一封信可能要到十個月以後才收得到。

“反畏消息來,寸心亦何有。”收到信以後,反而很害怕知道信裡到底寫什麼,因為很可能是報喪。大概沒有這樣的經歷的人,很難了解這種矛盾的心情。

最後再來讀杜甫的詩句: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詩聖的詩工整而又飽含深情,對國家,對底層民眾的鐘愛纏綿都寫在他的詩裡邊了,值得反覆吟誦。








分享到:


相關文章: